表演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一节演员表演艺术“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
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G.皮尔逊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表演的实质1“三位一体”。
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
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
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
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
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
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
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论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意义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舞台艺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表演理论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
表演实践中,表演理论一是赋予表演活动艺术性,二是提升表演表现的质量,三是优化表演的空间,四是鼓励表演的技术变革,从而成为表演活动的基石。
首先,表演理论丰富了表演实践的内涵,赋予其艺术品位性,使表演活动从本
质上成为艺术,具有明确的艺术意义和艺术表现,通过艺术灵活多变的表现,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和感官体验。
其次,表演理论能够有效把握表演表现的内在质量,既可在表现领域提高表演
表现的本领,又能针对不同表演类型内容,有针对性的掌控表现的内容、形式和节奏。
这些都能提高节目演出质量,同时给观众带来更加佳美的视觉冲击。
此外,表演理论有助于扩大表演活动的跨度,使表演空间更加开放全面,理论
支撑能促进表演者回归个体,灵活运用各种形式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表演诗句的突出表现效果。
最后,表演理论对于不断创新表演技能及技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数
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助力表演更多的科技运用,使表演者可以借助全新技术手段展现出新的表演效果,大大提升表演空间。
综上所述,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从多个角度
有效改善表演质量,提高表演实践的可信度和质量,为其他舞台艺术演出带来艺术性和实用价值,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视听盛宴。
表演艺术基本特征《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在,永歌之不是,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么一段话所反映的艺术发生的现象,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等都是由衷而生,用来表的心态、抒发情感的,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了能动的、异常活跃的、反映的产物。
其中,“情动于中”是本,是推动力,无怪乎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经常提及的“以情动人”。
《辞海》“艺术分册”[戏剧]条说得更为明白:“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表演的实质:三个统一,①演员与角色统一②艺术与生活统一③体验与体现的统一,其次,要具备较好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创造角色过程或说法:艺术形象的创造虽可分为理性分析、感性分析个艺术体现三个步骤,但三者不可硬性分开。
理解和体验必须融入最后的形象体现之中。
一个演员登上舞台当众表演,并且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真正能“以假当真”地深入到剧情中去,通过有魅力的“假使”,是创作想象力活跃起来,塑造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并具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需要演员具有较强的信念感,从自我出发,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转化为角色情感,转化为舞台艺术。
戏曲表演特点:①以虚拟为主,虚实相生②以表演为转移处理时间和空间③高度凝练的程式动作动作是指看得见的、属于身体四肢的活动。
动作是指在规定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的、形体四肢的活动。
行动是指一个有目的的、由动作和语言去完成的活动过程。
行为是行动的抽象,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行动作出某种评价,如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评价时,我们就自然把这种行动本身叫做“行为”。
每个舞台动作的完成,都包含着做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因素,简称为动作三要素。
①做什么?这是指动作的实质,也可以说是指动作的任务。
②为什么?是指动作要达到的目的。
③做什么?这是指动作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动作可分为外部动作与内在动作两方面,两者是互为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快板创作表演理论快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借鉴了相声、评书、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作为一名快板书演员~更要博采众长~多学习其他姊妹艺术。
有人、有事、有劲、有趣。
打板节奏:表演快板不是打出点儿来就行了~更要声情并茂~我总结起来就是:唱打多变~串成一线。
叙事抒情~分节分段。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说唱配句~关键新板。
嗓音别吵~运用自然。
吐字发音~字正腔圆。
包袱笑料~不过不欠。
高而不喧~低而不软。
用气丹田~切记别喊。
表演技巧:内心情感~思想总管。
人物表演~看脸看眼。
语气生动~突出重点。
声情结合~统一兑现。
进入退出~区分明显。
敌我界限~一刀两断。
手眼身步~稳准不乱。
一招一式~切莫挡脸。
台上台下~打成一片。
感情交流~不可散漫。
深入生活~不可间断。
多排多演~反复实践。
演出结束~总结经验。
肯定优点~找出缺陷。
振兴快板~多做贡献。
李氏快板书李氏快板书艺术上讲究4个字:平、爆、脆、美。
平~就是要唱得平平整整~让观众听了舒服。
爆~就是激情平整之中出现高潮。
脆~指发音准确~不掉字不倒字~力求弹性。
美~指声音甜美~高而不躁~低而不闷悦耳动听。
快板书的特点快板书突破了数来宝原来“三、三、七”的句式~在七言对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单字垛、双字垛、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叠、连叠句的长句式。
随着句式的丰富~“七块板儿”的运用也有了新的演变。
例如大小板儿的混合连奏多用于开书板儿和段落之间的过渡,说书中间的击节和烘托则以节子板儿为主~以大板儿为辅,而大板儿又成为摹拟事物、辅助表演的道具。
为了提高艺术格调~避免传统数来宝哦的“江湖气”~快板书演员借鉴竹板书、西河大鼓和各种演唱艺术的长处~革新口风语气和表演动作~增强了刻画人物、描述情景的表现能力。
白大嫂说有一位大嫂本姓白~站在这个河边喊起来:“喂—我的孩子掉在河里了~谁能给我捞上来,”打那边跑来一个小伙子~跑到跟前问明白~“大嫂~什么掉到河里啦,”“孩子:”“孩子,:”小伙子衣服都没脱~“扑通”就往那个河里栽。
表演理论第一讲绪论一、表演作为一门学科表演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还谈不上科学,虽然有表演,有表演教学,甚至有表演经验谈,但作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还远没有形成。
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有两个基本的考察点:一个是这门学科的历史,一个是这门学科的理论。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谈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条件时曾说过:“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合起来,就成为现在的所谓艺术科学。
”P1可见,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理论是艺术成为一门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演如果要成为科学也必须满足表演的历史与表演的理论这两个要求。
到目前为止,表演专业中的表演教学,既没有表演史的教学,也没有表演理论课教学。
这在其他学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建筑、即使是刚诞生百来年的电影,全都既有历史的课程,也有理论的课程,唯独表演是个例外。
即使是中戏、上戏这样的戏剧艺术的高等学府,开设表演专业也有半个世纪了,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里既没有表演理论课程,也没有表演历史课程。
其他学科的主干课程主要是两门:历史课与理论课。
表演专业的主干课历来就是声形台表,这所谓的“四大件”成为中国表演专业的必修课。
这些课程重要不是重要?当然重要,但它还不是一门学科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课是表演作为一门专业的特色课程,它解决的是表演作为一门技术的训练问题。
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应高度重视声形台表课程。
同时,表演专业的学生还必须认识到,表演的理论课与历史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表演教育还只是私塾式或作坊制,还远远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所以表演专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二、表演专业教育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后果第一,由于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导致表演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形成本专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他们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清晰轨迹,看不到自己所处的历史位置,不能对表演专业作出历史学的判断;而专业理论思考和理论素养,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基本要求,表演专业由于没有理论思维训练与思维习惯,他们基本上没有理论的自觉,也不能对本专业作出富有理论价值的判断。
斯坦尼表演理论表演理论第⼀讲绪论⼀、表演作为⼀门学科表演作为⼀门学科,迄今为⽌还谈不上科学,虽然有表演,有表演教学,甚⾄有表演经验谈,但作为⼀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还远没有形成。
衡量⼀门学科是否是科学,有两个基本的考察点:⼀个是这门学科的历史,⼀个是这门学科的理论。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谈到艺术作为⼀门学科的条件时曾说过:“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合起来,就成为现在的所谓艺术科学。
”P1可见,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理论是艺术成为⼀门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演如果要成为科学也必须满⾜表演的历史与表演的理论这两个要求。
到⽬前为⽌,表演专业中的表演教学,既没有表演史的教学,也没有表演理论课教学。
这在其他学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学、历史、哲学、⾳乐、美术、建筑、即使是刚诞⽣百来年的电影,全都既有历史的课程,也有理论的课程,唯独表演是个例外。
即使是中戏、上戏这样的戏剧艺术的⾼等学府,开设表演专业也有半个世纪了,但令⼈遗憾的是,他们的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既没有表演理论课程,也没有表演历史课程。
其他学科的主⼲课程主要是两门:历史课与理论课。
表演专业的主⼲课历来就是声形台表,这所谓的“四⼤件”成为中国表演专业的必修课。
这些课程重要不是重要?当然重要,但它还不是⼀门学科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课是表演作为⼀门专业的特⾊课程,它解决的是表演作为⼀门技术的训练问题。
作为表演专业的学⽣应⾼度重视声形台表课程。
同时,表演专业的学⽣还必须认识到,表演的理论课与历史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表演教育还只是私塾式或作坊制,还远远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等教育。
所以表演专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表演专业教育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后果第⼀,由于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导致表演专业的学⽣基本上没有形成本专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他们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清晰轨迹,看不到⾃⼰所处的历史位置,不能对表演专业作出历史学的判断;⽽专业理论思考和理论素养,是任何⼀个专业的基本要求,表演专业由于没有理论思维训练与思维习惯,他们基本上没有理论的⾃觉,也不能对本专业作出富有理论价值的判断。
表演理论演员一、引言表演艺术是一门复杂而精妙的艺术形式,而演员作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在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表演理论演员的特点、要求以及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表演理论演员的特点1. 良好的表演技巧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肢体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他们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使自己的表演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深入的角色理解表演理论演员在扮演角色时,需要对角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需要了解角色的背景、个性、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诠释角色,使观众得到更真实、更深入的感受。
3. 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具备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造出新颖、生动的表演形式,使观众产生共鸣。
4.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表演理论演员通常在剧组中与其他演员、导演、编剧等人密切合作,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
三、表演理论演员的要求1. 专业知识的掌握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表演理论、戏剧史、角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诠释角色,提升表演水平。
2. 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对自己有高要求,并且不断提升自我。
他们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不断进修和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3. 良好的身体素质表演理论演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应对演出期间的重负荷工作。
他们需要定期进行身体训练,保持良好的体力和耐力。
四、培养表演理论演员的方式1. 教育培训表演理论演员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演技培训班、表演学院等方式来接受系统的表演理论和实践教育,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2. 经验的积累表演理论演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参与演出和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
只有在实践中,他们才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逐渐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3. 导师指导表演理论演员可以寻找有经验的导师指导自己的表演,从导师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表演理论》表演:主要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戏剧艺术的特征1、特点:戏剧是综合性艺术。
即综合表演、导演、音乐、舞蹈等姐妹的艺术,都为同一个目的服务,塑造人物形象。
是通过演员的表演综合在一起的,没有演员的表演绝不能构成为戏剧艺术。
即演员是第一位的。
2、戏剧是集体性艺术。
导演是戏剧制作的中心。
统一协调,突出中心。
艺术责任感是体现集体性艺术的主要标志。
演员就如同粘合剂。
3、戏剧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
艺术分为两大类: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
时间艺术包括小说、诗、音乐等不受空间的限制。
而戏剧则不同,要受时间的限制。
行动语言力求精炼。
空间即:场景、人物生活的环境,均受舞台空间的限制。
4、假定性是戏剧的重要属性。
演员是有两重性的。
没有完全忘我的演员,而完全忘我的演员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演员。
一切艺术都是虚构的产物;而实际上演员要清楚假定性。
演出排练时间要认真、逼真对待。
戏剧表演艺术的特征1、演员当众扮演角色。
塑造人物形象,是区别与其他艺术的重要标志。
2、演员是创作的主体,也是创作的客体。
同时又是艺术产品。
主体即作者本人;客体即创作对象,创作的产品即艺术产品。
而演员即使主体又是客体,同时又是艺术产品。
3、演员创作和观众欣赏是同步进行的。
对演员来讲,每次演出都是一次创作,而且要重复创作。
戏剧的主要元素1、行动:是第一位的。
戏剧的艺术就是行动的艺术,没有行动就没有艺术。
演员就是行动着的人。
(行动即俗称动作)动作是指人看得见的行为动作,及一切带提手的字所表现的形象。
戏剧元素就好比是一根链条,链条的每个环就好比是一个元素。
戏剧的整个过程都是一整套,是一个体系,行为是行动的抽象。
形体行动、心理行动二者共同主要的特征就是目的性。
人的任何行动或行为,举动都在回答为什么。
心理行动永远是形体行动的依据。
形体行动则又是心理行动的表现方式。
行动也反映了人的个性,通过具体行动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品质。
行动三要素: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表演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表演艺术中,以下哪项是表演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A. 语言表达能力B. 身体协调能力C. 情感表达能力D. 以上都是答案:D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中,强调了以下哪个方面的重要性?A. 角色分析B. 舞台设计C. 观众互动D. 剧本创作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表演艺术的流派?A. 实验剧场B. 表现主义C. 现实主义D. 印象派答案:D4. 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什么来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A. 动作B. 语言C. 表情D. 以上都是5. 以下哪个是表演艺术中常用的身体训练方法?A. 瑜伽B. 舞蹈C. 武术D. 以上都是答案:D6. 在表演中,演员应该如何处理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关系?A. 完全模仿角色B. 完全表现自我C. 找到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平衡D. 完全忽略自我答案:C7. 以下哪个是表演艺术中常见的舞台布局?A. 圆形舞台B. 长方形舞台C. 黑匣子舞台D. 以上都是答案:D8. 表演艺术中,以下哪个元素是最重要的?A. 剧本B. 导演C. 演员D. 观众答案:C9. 以下哪个是表演艺术中常见的表演形式?B. 对话C. 合唱D. 以上都是答案:D10. 表演艺术中,演员应该如何处理与观众的关系?A. 忽视观众B. 与观众互动C. 完全依赖观众的反应D. 以上都不是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表演艺术中,演员通过_________来塑造角色。
答案:身体语言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强调演员要_________。
答案:体验角色3. 表演艺术中的“第四面墙”是指_________。
答案:观众与舞台之间的假想界限4. 在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_________来与观众沟通。
答案:非语言信号5. 表演艺术中,_________是演员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答案:声音6. 表演艺术中,_________是演员与角色之间的桥梁。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斯坦尼表演理论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斯坦尼表演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就其实践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斯坦尼表演理论;分析;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是俄国著名的演员、导演以及戏剧教育家和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于1863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原姓为阿列克赛耶夫,1885年取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医生塑造了百余个戏剧较色,导演了上百部话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长期的艺术研究和实践中对任务的创作和表演中创立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表演体系,对我国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坦尼表演理论概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戏剧艺术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先进的观点和经验,斯坦尼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在对前人观点进行学习、剖析的基础上对“表现艺术”和“体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分析,对“匠艺”、“表现艺术”以及“体验艺术”进行了对比和总结,这位戏剧表演学界后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清晰而科学的理论基础。
斯坦尼表演理论对演员专业训练提出了演员创造角色和演员自我修养这两大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要求。
斯坦尼对远远的精神天性及形体天性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对于演员如何创造和体现角色形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同时提出了“体验”在舞台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演员的角色塑造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方法和方向。
我国戏剧家焦菊隐认为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产生后,表演才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可见斯氏体系对于戏剧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戏剧史上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和科学的艺术理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论是对世界戏剧表演还是我国戏剧、应是、歌剧表演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化对斯坦尼表演理论的研究,并将斯坦尼理论相关观点应用于表演实践,是提升舞台表演水平的重要途径。
2 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应用斯坦尼认为“演员们应该知道自己艺术的界限和匠艺的起点,了解得越清楚越有益处”基于对斯坦尼表演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要将斯坦尼表演理论应用与表演实践,演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1 塑造“活生生的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倡导“体验艺术”式的表演,认为演员应该在舞台上创造“活生生的人”,他曾经将三个表演流派进行如下对比:体验艺术=真实+美;2)匠艺=不真实+程式化的美;表现艺术=真实+程式化的美。
戏剧学研究中的角色诠释与表演理论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角色的诠释和表演来传递情感、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
在戏剧学研究中,角色诠释和表演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戏剧学研究中的角色诠释与表演理论。
首先,角色诠释是指演员对剧本中角色的理解和演绎。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
演员通过深入剧本、分析角色的背景和动机,以及与导演和其他演员的讨论,来诠释角色。
这个过程涉及到角色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和动作的解读。
角色诠释的目的是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存在和情感。
其次,表演理论是关于演员如何将角色诠释呈现给观众的研究。
表演包括声音、肢体、面部表情等各种表达方式。
演员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通过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等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变化;通过肢体动作的大小、速度和节奏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
表演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表演技巧,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在角色诠释和表演理论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强调演员要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运动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他提出了“身体记忆”和“意象记忆”等概念,强调演员要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记忆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另外,史密斯的角色诠释理论强调演员要通过对角色的角色分析和情感体验来诠释角色。
他认为演员要通过对角色的背景、动机和情感的深入理解,才能真正地诠释角色。
除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还有一些实践经验和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角色诠释与表演理论。
例如,著名导演李安的电影《断背山》中,演员希斯·莱杰通过精湛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演员要通过深入角色、理解角色的背景和动机,才能真正地将角色诠释和表演出来。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或称“美国表演学派”(American Performance-school),是当代美国民俗学界乃至世界民俗学领域最富影响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之一。
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语言学理论等的影响下,随着民俗学自身从单纯关注文本到注重语境的方法论的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80至90年代上半期,其影响臻至顶峰。
今天,它不仅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而且已广泛影响到民俗学以外的诸多学科领域,如人类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宗教研究、音乐、戏剧、话语研究、区域研究、讲演与大众传媒等等。
表演理论的学者队伍庞大,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尔•海默斯(Dell Hymes)、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罗杰•亚伯拉罕(Roger Abrahams)和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等,其中又以鲍曼影响最大,他比较系统地阐释表演理论的论文《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V erbal Art as Performance),成为至今被引用最多的表演理论著述。
关于“表演”的含义和本质特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
按照鲍曼在他的许多著述中所做的表述,表演,就是“一种说话的模式”,“一种交流(communication)的方式”。
与以往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文本(Text)为中心、关注抽象的、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的视角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
具体来讲,表演理论特别关注从以下视角探讨民俗文化:(1)特定语境(situated context)中的民俗表演事件;(2)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这个过程是由诸多因素(个人的、传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共同参与、而且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塑造的;(3)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表演艺术基本特征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在,永歌之不是,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么一段话所反映生的现象,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等都是由衷而生,用来表的心态、抒发情感的,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了能动的、异常活跃的、反映其中,“情动于中”是本,是推动力,无怪乎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经常提及的“以情动人”。
“艺术分册”[戏剧]条说得更为明白:“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实质:三个统一,①演员与角色统一②艺术与生活统一③体验与体现的统一,其次,要具备较好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过程或说法:艺术形象的创造虽可分为理性分析、感性分析个艺术体现三个步骤,但三者不可硬性分开。
理解和体验必须融入最后的形象体一个演员登上舞台当众表演,并且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真正能“以假当真”地深入到剧情中去,通过有魅力的“假使”,是创作想象力活跃造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并具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需要演员具有较强的信念感,从自我出发,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情生活积累转化为角色情感,转化为舞台艺术。
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必要的基础。
交流与适应,就必然产生因感受、注意而引发一种判断和态度,随之而来便是适应的变化,继而又产生新的动作这样一个过程。
间语言与形体、心理的交流②剧中人自我的内心交流和角色③假想客体之间的交流④与客观之间的交流。
内心交流”是指角色自己的理智与感情的交流,即人物自己的一个想法否定另一个想法,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的抑制、一种判断改变另一,在舞台上表现为“思前想后”,“左思右想”。
盾”按构成方式可分为三种情况情感”构成的自我矛盾。
如戏曲《楼台会》的祝英台,《三盖衣》的李秀英等。
一般说,这种矛盾一哪一种感情占上风而得到解决。
②“双构成的自我矛盾。
如戏曲《沙家浜》中《智斗》的阿庆嫂等。
一般以抛弃假面目,公开真面目而解决矛盾。
③“身份与感情”构成的自我矛于人物的规定身份、处境和他的思想感情发生冲突而出现的自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