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伏瓦《第二性》
- 格式:ppt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波伏娃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法)西蒙娜。
德。
波伏娃作者(1908—1986),是女权主义者。
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他们虽然共同生活了50年,却没有结婚,因为“我们认为,按照我们的信念行事,认可这种非正式的婚姻状态,是合乎道德的”。
本书分上下两卷,第一卷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妇女问题,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第二卷,作者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轨迹,以各类妇女为对象,广泛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
“the other”是他者,“the one”是此者,“the other”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所以国内曾一度流行的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观点,其准确译法似乎应为“他者即地狱”,而它的本来含义似乎应是,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主观意志,任凭他人或环境及异化了的自我的摆弄,就等于走进了地狱。
从科学角度上讲,在某种程度上任何特性都是取决于处境的一种反应。
如今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气质,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
诚然,女人和男人都是人,但这个命题是抽象的。
女人是什么?男人决不会想到要写一本书去论述男性的特殊处境,但如果我想介绍自己,就必须先说,我是个女人,所有的讨论也必须以此为前提。
实际上,两性关系和两种电极不尽相同,因为男人既相当于阳性,又相当于中性,人们通常用“男人”(man)来泛指一般人。
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而女人在做女人时却是不正当的。
现在,男性就是人类的绝对标准。
男人相信他的身体同世界的关系是直接的、正常的,认为他的认识是客观的,同时,认为女人的身体是障碍和禁锢的。
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
米什莱写道:“女人,是个相对的人。
”本达:“男人没有女人也能够考虑自身,可女人没有男人就不能考虑她自己。
”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她被称为“性”,其含义是,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首先,我被波伏娃对男女关系进行的分析所深深吸引。
她认为男性一直以来都以自身为中心,将女性作为客体,对女性进行了意识形态的压迫和剥夺。
根据波伏娃的观点,男性通过将女性视为“他者”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自我存在,而女性则被迫成为“他者”的对象,失去了自我主体性。
波伏娃在书中详细地解释了这种被压迫的机制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
她指出,这是一个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相互强化的过程。
男性通过言语、文学、文化习俗等方式将女性定义为“他者”,以此来维持他们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这种压迫机制的存在不仅使女性在法律、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限制,也使她们失去了个人权利和主体性。
波伏娃对女性解放的论述也是具有启发性的。
她认为女性只有通过摆脱与男性的对立关系,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波伏娃主张,女性应该逐渐消除内化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以个人的意愿和价值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
波伏娃还关注了女性在性爱方面的权利和需求。
她批评了男性占有主义的传统观念,强调了女性在性关系中应该是平等和自由的。
她主张女性有权选择性行为和性伴侣,并与男性共同享受性的乐趣。
她提出了性解放的概念,认为女性应该摆脱被动的性角色,拥有自己的性欲望和权利。
阅读完《波伏娃第二性》后,我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传统的男女二元关系中,女性被压迫和剥夺了自己的权利和主体性。
而波伏娃的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以实现平等和自由的大门。
她鼓励女性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以意愿和价值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波伏娃的论述也让我思考了现实中女性解放的困境。
尽管在西方社会,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社会中,女性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和压迫。
这使我意识到,女性解放是一个持久的斗争,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个人来说,阅读《波伏娃第二性》让我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问题。
《第二性》读后感优秀《第二性》读后感优秀1《第二性》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书中的内容涵盖生物学、精神分析学、文学艺术、古代神话、历史、社会风俗等用以阐述女性问题的各领域内容,以及作者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始终。
作为一部阐述女性问题的经典著作,它论述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高度和深度是迄今为止其他同题材的作品所不能及的。
女性想要了解女性处境的由来,了解两性思想深处的文化潜意识,就不得不读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那也是因为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文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
《第二性》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来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一样。
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告诉你要超越自身。
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文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
从生物范畴来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
一般说来,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圆润。
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来声音的不同。
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来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
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男人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没有危机和事故。
总体而言女人同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
第二性读后感2000字第二性读后感《第二性》是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引起了广泛争议的作品。
作为一部揭示女性地位问题的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性别不平等、女性压迫以及性别角色的束缚等议题。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和思考,下面是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第二性》通过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无情的剖析,使我对女性所面临的现实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宗教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和分析女性的地位和性别差异。
她指出,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定型为男性服从、依附的存在。
这种性别角色上的束缚导致了女性的无权和被剥削,使她们处于永远被定义和被他人掌控的状态。
德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自觉地摆脱这种被动地位,为自己争取权利和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思想所震撼。
德波伏娃对女性解放的呼吁让我开始反思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
她认为,女性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应该依赖于男性,同时也应该有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的权利。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触动,使我认识到女性应该努力争取平等和权利,同时也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
《第二性》对性别问题的深刻探讨也使我对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限制产生了思考。
我开始怀疑为何女性总是被定义为弱者和依附者,为何男女之间存在着如此明显的不平等。
书中的许多案例和细节都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让我深感愤慨和无奈。
作为一个女性,我也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期望的压力和束缚。
这本书让我明白,女性需要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同时,《第二性》也对男性性别角色进行了审视,指出了男性同样受到了性别角色的束缚。
男性在传统社会中被赋予了社会支配和压迫女性的角色,而这种角色也成为了男性压力和困扰的源泉。
对于男性来说,解放的过程同样重要,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情感关怀,摆脱传统的男性气概和男权主义的束缚,追求更自由和平等的性别观念。
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1000字范文三篇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1000字范文三篇导语: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的“圣经”。
下面是有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三篇读后感范文以供大家需要!【第一篇】女人是什么?生物学上把她定义为“雌性”。
波伏娃认为:“‘雌性’这个词之所以是贬义的,并不是因为它突出了女人的动物性,而是因为它把她束缚在她的性别中。
”男人几乎把所有关于“雌性”的形容词都抛到了女人身上,诸如“懒惰、狡诈、无情、愚蠢”等等。
波伏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区分物种:“性别的产生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物学上的。
”正是女人通过她的‘感情生活’创造了她自己的身份,包括她的女性身份。
”按照波伏娃的这种观点,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身份认同”也会各异。
可是,事实上,几乎没有女人会把自己放在雄性的行列中。
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她”都会把自己创设为“女性”呢?波伏娃并没有对此作出探究。
实际上,这个社会在“她”出生时变把她定义为“女性”,而在她之后的生活中,她更多的是在尝试接受这种身份,接受这种社会规则。
就像是一道判断题,社会告诉你——你是女性。
当然,你有权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正确”,那么你就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你就是社会上的异类,那些社会赋予其“女性/男性身份”而其自身又将自己界定为另一性别的人,往往受尽社会的谩骂和指责。
在这种压力下,更多人会选择接受社会赋予他的性别。
因此,虽然我理解波伏娃的观点,但却更倾向认为女性身份不是一开始就由“她”自己选择的,而是社会根据其身体特征强加给她的,她只是在心理上给予承认罢了。
波伏娃对婚姻提出了批判。
她认为:“结婚与个人无关而与组织有关:婚姻是为了履行职责,而不是实现真情或表达感情。
”“在婚姻中,性经历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职责,一种目的,它永远不是一种真正欲望的表述。
第二性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对于第二性经典语录,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妆扮不只是是修饰,它还表示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波伏娃《第二性》2、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西蒙娜·波伏瓦《第二性》3、他们的目标不是征服将来和世界,而是和平川保持过去,维持现状。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4、衣饰对很多女人之因此这样重要,是由于它们能够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面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波伏娃《第二性》5、肖伯纳说,让人们遇到约束比让他们挣脱这类约束更简单,只需这类约束会带来利益。
——波伏娃《第二性》6、但状况依旧是,女人妆扮得越美丽,她就越遇到尊敬;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相貌对她就越是有益;姣好面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旌旗,一种防守,一封介绍信。
——波伏娃《第二性》7、一种没有壮心也没有** 的金光闪闪的平凡,漫无目的,无穷地循环往复的日子,慢慢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由的生活。
纹丝没动地保留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行取,也不行能。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8、女性是第二性,清除在男性之外的“他者”。
权利归于男性,女性只是是附庸。
附庸的包庇来自权利,鄙视也来自于权利。
事实就是这样,谁家生了女儿也仍是叹惋一阵儿。
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防御,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念。
——《第二性》9、人们常说,女人妆扮是为了惹起其他女人的妒忌,而这类嫉妒其实是成功的显然标记;但这其实不是独一的目的。
经过被人妒忌、敬羡或欣赏,她想获得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味——对她自己的绝对一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现自己。
——波伏娃《第二性》10 、“想一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好作为夫妇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常常比男人孤单。
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
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
而家庭是一种残害人的负担;它的所有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第二性——(法)西蒙娜。
德。
波伏娃作者(1908—1986),是女权主义者。
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他们虽然共同生活了50年,却没有结婚,因为“我们认为,按照我们的信念行事,认可这种非正式的婚姻状态,是合乎道德的”。
本书分上下两卷,第一卷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妇女问题,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第二卷,作者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轨迹,以各类妇女为对象,广泛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
“the other”是他者,“the one”是此者,“the other”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所以国内曾一度流行的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观点,其准确译法似乎应为“他者即地狱”,而它的本来含义似乎应是,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主观意志,任凭他人或环境及异化了的自我的摆弄,就等于走进了地狱。
从科学角度上讲,在某种程度上任何特性都是取决于处境的一种反应。
如今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气质,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存在过。
诚然,女人和男人都是人,但这个命题是抽象的。
女人是什么?男人决不会想到要写一本书去论述男性的特殊处境,但如果我想介绍自己,就必须先说,我是个女人,所有的讨论也必须以此为前提。
实际上,两性关系和两种电极不尽相同,因为男人既相当于阳性,又相当于中性,人们通常用“男人”(man)来泛指一般人。
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而女人在做女人时却是不正当的。
现在,男性就是人类的绝对标准。
男人相信他的身体同世界的关系是直接的、正常的,认为他的认识是客观的,同时,认为女人的身体是障碍和禁锢的。
男人并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
米什莱写道:“女人,是个相对的人。
”本达:“男人没有女人也能够考虑自身,可女人没有男人就不能考虑她自己。
”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她被称为“性”,其含义是,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
《第二性》读后感_《第二性》读书心得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学生《第二性》读后感【一】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
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
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
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
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
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
”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
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这点很重要。
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
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
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内容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在波伏娃看来,女性气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改变了女性气质,女性气质是后天所形成的,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父权社会下的女性气质。
当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变化,女性气质也是在逐渐变化的。
关键词:存在主义后天形成双性气质作为萨特的终生伴侣,波伏娃的部分理论很明显是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
在看完《第二性》后,许多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女人是什么?可是波伏娃在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具智慧的断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
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回答。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人不同于先有规定性或本质的物,他“不抱任何目的出生”,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自觉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定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
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自我造就的存在物,正所谓“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的英雄。
”人的自由选择使其要对自己的人格、品质、境遇和命运负责。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波伏娃同样把自由看作最本质的东西,把争取自由看成是人的义务。
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女人在争取这种完全自由时的困境,对女人来说完全的自由是无法实现的。
波伏娃认为,女人作为一类存在者在某些“处境”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只不过是一个骗局,她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西蒙尼·波伏娃(simonebeauvoir):《第二性》(ledeuxiemesexe,1949年)法国主要内容: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了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女人是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之人,骗子。
她是男人手中猎物,又是毁灭他的祸根。
她意味着他不曾有但又特别渴望的一切,他的否定,他的存在理由。
总之,女人是男人用以确定自己存在的参照物,是一种补偿性事物,是男人的理想和神话,而唯一不是的便是她们自己。
他人是地狱,然而,女性对于男性来说,却不是能与他平等相处,并构成他的“地狱”的“人”,她只是被设计和被规定的“物”。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文学中,人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人不就女人的本身来解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
女人不是天然进化发展形成的一种人类。
男性是超越(transcendence),女性是持续(immanence)。
女人被教导,她必须取悦别人,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人们才会喜欢。
因此,她应该放弃自发性。
人们对待她,像对待一具活娃娃,她得不到自由。
一种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因为她愈不运用她的自由去了解、捕捉与她周围的世界,她的泉源便愈枯竭,而她也愈不敢将自己肯定为一个有主见的自我。
女人只是象征性地造成一个骚动就算了事了,并没有再尽更多的力量。
她们所获得的只是男人愿意去给予她们的东西,她们没有自主地争取到任何权力,她们只是去接受被给予的权力而已。
评价:波伏娃的这本书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里面大量运用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第一手资料,突出表明了一种女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它旨在说明妇女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客体的生存状况,主要取决于她们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使然。
妇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
目录绪论 (1)一、研究综述 (1)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5)第一章―处境‖与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论 (7)第一节处境的含义 (7)第二节作为处境的―女性身体‖ (11)第三节作为处境的―家庭‖ (13)第四节作为处境的―历史‖ (16)第二章―他者‖与女性身份的描述 (21)第一节女性即―他者‖ (21)第二节女性成为他者的原因分析 (23)第三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一——依附性和内在性 (25)第四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二——双重性与矛盾性 (27)第五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三——绝对性即无相互性 (30)第三章―自由‖与女性主体性的确立 (34)第一节何为自由 (34)第二节女性自由的第一个障碍——自欺 (35)第三节女人自由的第二个障碍——处境 (38)第四节走向自由——成为自为的存在 (40)结语 (43)参考文献 (4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8)致谢 (49)绪论提到波伏娃,提到《第二性》,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女性主义”这个词。
《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就在全世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它是第一部专门讨论女性身份、处境、地位及权利的书,得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这样一个开创性的女性观点,引发了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
虽然《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因为其惊世骇俗的观点而引起了争议,但这并不能阻止书籍的传播及书中思想的影响。
《第二性》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梳理了女性的一生,对女性的命运、造成女性“他者”身份的原因及重新找回自由的方法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波伏娃的研究对于女性主义走向理论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地研究波伏娃的《第二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形成的原因,对于女性解放问题做出更加深入地思考。
一、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国内对于波伏娃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二性》这本书上,这本书出版已经近60年,它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针对《第二性》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关注着《第二性》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女性必读书籍《第二性》读后感精选三篇导语:这是一本女人的圣经,是一本女人必读的书。
下面是有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部著作的读后感,以供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本书中作者的思想!欢迎阅读!【第一篇】将近一个多月才读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二性读后感。
期间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剧,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亚丽提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谎大事》。
追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买回原著读了一遍。
和《第二性》一样,《小谎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才会让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的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两部,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
大概只有女性看这本书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强烈的心理共鸣吧,而且还必须得是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只要这样的女性才会和波伏娃一样,面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不公,会思考到底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说身为女性是一种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为女性而感觉不到这种悲哀。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会也曾一度繁荣。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呢。
身体是一种处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计划的草图。
从人类起源开始,生理上的优势确立了男性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
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红血球少,肺活量也少,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杀,但这些事实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怀孕、分娩、月经都会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过,各个资产阶级能形成联盟的原因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与原生的家庭相连,要么与丈夫的利益相连,因此很难形成维护女性权益的共同体。
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探讨女性气质的传统作者:菁菁来源:《牡丹》2016年第15期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她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她所创作的《第二性》从文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等多个方面追溯和揭示了女性气质的形成、延续的内在动因与外在过程,也深度刻画了在以男权文化为主宰的社会文明建构过程中女性气质的洗涤与内化结果。
本文希望透过波伏娃的《第二性》来深度窥探女性摆脱“他者”地位寻求出路的复杂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评价波伏娃笔下的女性气质传统。
St. Paulus在《新约全书》中说:“男人不属于女人,但女人却属于男人,没有一个男人是为女人而创造的,但创造女人却是为了男人。
”在父权、夫权、男权充斥的时代,女性的形象和存在坠入地狱,人们甚至以恐惧的心态来思考女性的存在,正如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写的:“女人并非天生,而是被塑造形成的。
”这种标志性的存在主义言论正是波伏娃对当时社会女性所打下的标签,即社会塑造了女性及其位置,而她则在这种背景中为“女性气质”作了全新阐释。
一、关于《第二性》《第二性》是奠定波伏娃在法国乃至世界范围文学地位的经典理论著作,它也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书籍之一”。
这本著作就对近代女性主义运动与其理论进行了深刻剖析和精辟总结,所以它也成为了西方妇女运动的代表作。
从学术角度看,《第二性》并非只有文学,它还涵盖了历史学、生物学、文化批判、存在主义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即从多角度来考察近代女性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女性的形成完全是社会和男权统治下的产物,是典型的处于“他者”环境下的人群。
二、关于女性气质传统的反讽如果有人对“女人”这一概念产生质疑,他就有必要重新思考整个生活,这就是在《第二性》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女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