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建构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16 KB
- 文档页数:2
天地有大美,枝叶总关情——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一)学习任务群解读学习任务群11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与内容(3)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选用改写、读书笔记、文学短评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4)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进行小说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小说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小说写作,撰写文学随笔,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按照课标任务群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深入阅读作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完成文本的审美与鉴赏活动;要求学生学习时用读书提要、读书笔记、文学评论等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个人见解;在学习中,以专题阅读、对比阅读为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充分借助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研讨交流。
本单元围绕“自然情怀”这一人文主题,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
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标准解读1-3 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
在本单元的设计中,重点从单元的情境任务、活动的评价任务和部分学习活动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 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学习目标: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发现写人文章的一些规律,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克服作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对作文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
2、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运用默读、精读、浏览、跳读、扫视、批注等阅读方法。
教学内容:群文:《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推荐阅读:《少年闰土》原文学习方法:1、教师问题引领,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群文阅读去比较,去发现,去交流,去思考,从而获得写作的一些方法。
2、让学生在获得写作方法的同时,即时运用这些方法。
完成一篇作文的大体构思,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四张表格:1、文章人物、内容2、文章结构顺序3、人物描写4、群文阅读探究总表。
请同学们课前阅读三篇课文《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完成表格1、2、3的填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周,老师问同学们学语文什么最难。
有很多同学告诉我作文最难,特别是写人的作文。
交给老师的纸条上这样写着:写人的作文太难了,要写人的优点、缺点,还要是特点,还要写外貌、性格、爱好,还要写什么口头禅之类,非常麻烦!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这个难题,通过群文阅读来探寻写人作文的奥妙,找寻写作的方法,让我们笔下的人物也“活”起来。
二、群文阅读指导(一)让学生发现群文阅读的重要方法——比较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我们会自然的对他们进行——比较。
会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也会发现他们的相同点,通过思考从而找出写作的一些方法。
(板书)(二)群文阅读合作探究1.师引导生第一次合作探究写人的文章一定要从无数多的人中选出一群或一个来写。
比较这三篇文章作者选择的写对象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发现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收获,之后我们也来确定自己这次写人作文的写作对象。
解决第一个问题:写谁?不同点:选择的人不同。
相同点:作者对他们的写作对象非常熟悉或了解。
《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4.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2. 文本内容要具有相关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 文本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分享阅读心得。
3. 采用教师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群文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2. 呈现文本,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4. 分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3. 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4.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3. 学习工具:笔记本、文具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干净整洁,通风良好。
2. 座位安排:学生分组坐,方便讨论交流。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正常运作。
八、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群文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2. 呈现第一组文本,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4. 分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分享阅读心得。
第二课时:1. 呈现第二组文本,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分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分享阅读心得。
九、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两篇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诗化小说——《百合花》《哦,香雪》群文阅读学教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意象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对比、分析和归纳思维,以及深入思考不同作者抒发青春情怀的逻辑思维。
3.审美与创造:鉴赏不同作品各具特色的语言美、情感美、人性美,体会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和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感悟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笔下的青春情怀,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教学重难点鉴赏两篇课文各具特色的语言美、情感美、人性美,体会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战争时期,原本陌生的人,因着相同的革命信念和追求而结成深厚的情谊。
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陌生的新事物,因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青春的美好,在于诗情画意。
二、学习活动【任务1】分享小组学习成果,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人物,探究小说主题,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聚焦重要意象,感受两部小说体现的不同的青春之美。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导学案学习成果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任务2】小结情节、人物、环境,对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写作风格的合知人论世理解小说主题,感受小说魅力,提升学生分析归纳逻辑思维。
一、知识拓展:诗化小说题等的特色(课后作业会布置全篇《江上》)。
【设计意图】拓展诗化小说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鉴赏诗化小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总结诗化小说情节舒缓、人物纯美、环境优美、语言清新、主题诗化,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体会深刻的历史。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2. 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2. 对两篇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3.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读两篇文章,理解大意。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4. 分组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8.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2. 分析《赤壁赋》中的名句,探讨其含义和审美价值。
七、教学重点:1. 《赤壁赋》中的名句及其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名句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难点:1. 对《赤壁赋》中名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名句的审美情趣。
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赤壁赋》中的名句。
2. 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名句的审美价值。
十、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2. 学生自读《赤壁赋》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名句的审美价值。
4. 分组讨论,分享对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赤壁赋》中的名句及其含义。
高中古诗词裙文阅读集体建构策略1. 研究目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古诗词的语言久远,意境深沉,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古诗词裙文阅读的集体建构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2. 研究内容2.1 针对古诗词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古诗词的语言古朴高雅,多为意境深邃的隐喻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朗诵、表演等形式进行实际感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2.2 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应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建立古诗词社团、学术研讨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培养对古诗词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2.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合作完成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4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图书馆应该收购大量与古诗词相关的书籍、音像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和学习资源,以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词艺术。
3. 研究意义高中古诗词裙文阅读集体建构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可使学生在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中获得更多的欣赏和收获,培养他们的意境表达能力和人文情怀。
4. 研究展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高中古诗词裙文阅读集体建构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深入实践和研究,为提高高中古诗词教学效果提供更为可行的建议和方案。
也可以探讨古诗词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持续提升。
经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中古诗词裙文阅读集体建构策略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文化氛围、合作学习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式。
登高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引言群文阅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文学作品视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阅读和学习。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有效的登高群文阅读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作品:选择一些与登高主题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杜甫登高》、《静夜思》等。
2. 文学作品导读:教师通过课堂讲解、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内涵等。
3. 文学作品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阅读选定的文学作品,并思考作品中的意义、情感和艺术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4. 文学作品鉴赏: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如诗歌的格律、修辞手法等。
5. 文学作品表达: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登高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阅读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问题导向法: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表达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1. 个人读后感:要求学生完成对文学作品的个人读后感,包括对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达的理解等方面。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语文一、引言群文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阅读各种文本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好群文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 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认知能力;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文本选择: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且有趣的文本,如小说、诗歌、报刊杂志等,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拓宽他们的视野。
(2) 阅读训练:通过读、听、说、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细节理解题、推理题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等,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 综合应用: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维碰撞,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教学安排(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热身活动,如口语练习、字词游戏等,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文本导入:针对选定的文本进行导入,可以通过图片、小故事、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阅读训练:设计一系列的阅读训练活动,包括口头朗读、默读理解、写作练习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文本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讨。
(5) 综合应用: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小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中小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高中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学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本文设计了一套小说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创新思维。
一、引言小说群文阅读是指以主题相近或风格相似的作品为集群,进行阅读、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活动。
通过对小说群文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学元素和艺术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小说类型和主题的辨析能力;2. 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小说类型的介绍和分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介绍不同类型的小说,如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并分析不同类型小说的特点和典型作品。
2. 小说群文的选取与阅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选取一批主题相近或风格相似的小说作为小说群文,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向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方法。
3. 文学作品的分析与比较学生对所选取的小说群文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4. 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对小说群文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文学作品的灵感,写作自己的小说、故事或改编现有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类型的特点、小说群文的选取与阅读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 对话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典型的小说作品作为案例,通过详细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生命可贵,抉择有道
—在群文阅读中考量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学生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学生思辨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教学重点】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以“淘金式思维”
探讨评判生死的价值标准
【教学难点】思辨看待生死抉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认为,生命因为追求的不同,其意义和价值也会不同。
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释疑难概念
1.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辩证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2.出示“淘金式思维”概念及特点
三、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迅速浏览《渔父》、《项羽之死》、《报任安书》三篇文章及其相关资料
(二)出示探讨的问题
1.阅读《渔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1)屈原选择投江而死是轻率的懦夫行为,还是勇敢高尚的举动,为什么?
2.阅读《项羽之死》,细读“乌江自刎”片段(第四段),探讨问题
(1)项羽选择了自刎而死,是愚蠢的举动,还是是英雄的行为,你怎么看?
3.阅读《报任安书》,结合8-10段相关内容思考、讨论
(1)司马迁在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之后却选择了隐忍而活,你怎么看待他的选择?
(三)教给学生阅读“群文”探讨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1.选定方向(你的观点)
2.迅速筛选文中相关内容作为你观点的支撑
3.通过联想借助你掌握的背景材料和历史素材佐证观点
4.倾听同学发言,同时分条整理支撑你观点的理由。
四、组织交流,随机点评
五、思考并交流,教师概括
你认为生存与死亡,选择哪一个更崇高?判断可取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请联系你所知道的历史、生活事例具体谈谈。
【选择生存和死亡,没有哪一个更崇高的说法,关键看是为什么而死,为什么而活,其内容才是重要的,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才是衡量的标准。
重点强调不能简单地做出判断,而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比较论证,我们才能得出相对理性的判断,用“淘金式思维”来解决问题。
】
六、拓展练习
楠木,木质坚硬,木材名贵,生长缓慢,成为栋梁材要上百年。
高铁,速度至少达到250公里/小时,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
做事讲求效率,发展追求速度,是现在生活的常态。
针对以上资料,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引发了你对什么问题的思考?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孔子认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的欲望,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孔子又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人们谋取财利时不择手段。
孔子的观点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请同学们就此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随笔。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环节六、七可灵活处理,也可以把它调整为二选一的作业。
板书设计
淘金式思维
提问思考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