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从五脏论治
- 格式:ppt
- 大小:7.22 MB
- 文档页数:32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
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
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
”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
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
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
JT叔叔慢慢教-228-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水肿病与五脏的关系(桂林本14-49、14-50、14-51、14-52、14-53条)【14.49】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14.50】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14.51】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14.52】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14.53】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行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因为五脏中的某一脏的问题而造成的水肿病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比如说你是心脏坏了,变成水肿病是怎么样的,肺脏坏了变成水肿病是怎么样的。
那我想,这五条在我们今天做临床上的检证,并不觉得他有大问题,肝病造成的水肿的确就如同张仲景说的这个调调,心脏病造成的水肿大概就是张仲景说的这个调调。
我觉得并不是说这五条讲的是谎话,他讲的是临床上真的可以观察得到的事情。
但是这五条很讨厌的一点是,除非你就拿着这五条对着病人这样子在检查这样看,不然的话,你大约是会觉得读起来很迷糊,怎么讲呢?比如说他“心水为病”,这个开头,如果你把这个开头的这个“心水为病”四个字遮掉的话,你说“身重而少气”,这个感觉上好像是脾不好还是肺不好,然后你说“不得卧”,这哪一脏不好也可能不得卧。
然后“烦躁”那这是肾虚还是心虚啊,那“阴肿”你当然会想到可能是肾脏的问题才会造成阴肿。
所以问题是这些张仲景给的线索固然是临床上的真实,可是你要把它归纳成,真的是哪一脏造成的那个症状还是很乱的。
那当你把五条都在一起看的时候,这样的问题特别的明显,你会觉得,哎呦,怎么这个条文讲的是肝的问题,但看起来好像是肾不好啊,就是有这种混乱的感觉。
我想,这几脏有水的问题,如果要说一个归纳的结果的话,当然这归纳的结果也是很勉强的归纳了啊。
就是我们上面的两脏是心肺,下面的三脏是肝脾肾,他肝跟脾跟肾脏的问题造成的水肿,他的文字里面都有肚子大这件事情,就是“其腹大”这个词在下三脏有出来,那上两脏,就没有肚子胀大的这个说法啊,那比较有的是什么?身体肿啊,发重啊,不好睡啊之类的问题啊,那不过我们姑且就先把它读过一遍啊,看看大家回去要忘掉多少再说吧。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细目一:概述一、水肿的概念及源流1.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此外,严用和对于水肿的治疗,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使水肿的治法更为完备。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三、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
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水肿辨证论治水肿是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或内伤劳欲、饮食情志失调、久病体虚,使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终致三焦失去宣上畅中导下功能、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而致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出现以体表浮肿胀大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甚者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其病机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与心肝两脏密切相关,临床不可忽视。
本病发病率高,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过种程中,因而病情复杂,且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1治法1.1 消肿当调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脏腑组织各种机能活动、水液代谢全赖气的推动,气机通畅则水液不会潴留,气虚气滞均可导致水肿的发生或使原有水肿加重。
所以治疗水肿要注意补气行气及调理气机的升降开阖。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邪气犯肺,宣降失司,肺气郁闭,则水道不通,自当据表寒表热的不同而疏表祛邪、宣散肺气,表解亦当少佐发汗药于利尿剂中,目的在于宣开肺气,肺为水之上源,里气得通则水道通畅。
湿困中焦,升降受阻,脾气滞而不运则水停,故当在澡湿利尿的基础上加用行气之品能更好地起到运脾利水的作用。
行气可疏肝、调理气机使三焦通达水道畅通,同时脾主运化、肾司开合与肝之疏泄功能息息相关,当预以重视。
1.2 消肿当活血:“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
水肿常有血瘀见症,尤其是水肿日久气血虚衰,络脉瘀阻,形成血瘀。
则属虚实夹杂。
瘀不除则肿难消。
常选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坤草、丹参、水蛭、蜈蚣、全蝎。
但活血利水多耗气,故用此类药宜加用补气药防之,气充能使活血化瘀药作用增强。
活血祛瘀法往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1.3 消肿重培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水肿既病正气己然内虚。
《付青主女科》治疗产后水肿“必以大补气血为先”,说明治疗水肿要注意扶正培本。
当据气血阴阳及肺脾肾心之不同而补之。
不可一味利之,可能越利越肿或肿势易于反复。
肾阳虚损,血浆蛋白低于20 克/升者更应先培其本再图消利。
常以济生肾气丸为主,选加阿胶、紫河车、红参等血肉有情之品扶正培本,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水肿是指由外感、内伤多种原因造成肺脾肾三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中心原性水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所见之肾原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缺乏症、严重贫血等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甲状腺机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内分泌性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对水肿病已有了较为系统与朗确的认识。
《内经》中出现了风水、石水、涌水的名称,对水肿症状已作详细描述,如《灵枢·水胀》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对水肿的病机病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三阴结谓之水”。
《素问·水热穴论》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又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下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按表里上下把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种类型;又由五脏发病的机制与证候,言及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充分认识到水肿病之危重难愈,指出:“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
水者,肾之制也。
……又三焦壅,荣卫闭络,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将水肿划分成“十水候”;同时指出了水肿病与肾、脾、胃三脏密切相关,说:“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络闭塞,故水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又说,“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越婢加术汤加减。
2.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发疮疖,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情热、利水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片参等。
3.水湿内停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不易随复,小便短少,身体闲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
化湿利水。
丘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4.湿热窒盛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脘腹胀闷,烦热口渴。
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清热利湿消肿。
疏凿饮子加减。
5.脾气虚水泛证: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痞满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弱。
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春泽汤加淮山、黄芪、防己等。
6.脾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畏冷肢凉,小便短少,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实脾饮加桂枝、黄芪等。
7.水气凌心证:水肿日甚,心悸胸闷,气息喘促,倚息不得卧,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脉弦细。
温补心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加减。
8.血瘀水停证:久病水肿,腹大青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苔润,脉沉迟涩。
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加减。
9.肾阳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舌质溯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济生肾气丸加减。
10.阴虚水停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滋阴利水。
六味地黄汤加猪苓、阿胶等。
水肿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内经》认为水肿的形成,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其外因是受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等外邪的侵袭。
例“肾汗出逢与风”之肿,是感受风邪而成;“阴虚者,阳必凑之之肿,为感受热邪所致;“其脉大紧”之浮肿,由寒邪为患;“浮肿”而身体沉重腹满者,乃湿邪所引起的。
而它的内因则为《素问·水热穴论》中曰:“勇而劳甚,则伤于肾”。
是由于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情志不畅等,导致邪气内逆,使阴阳气道不通。
从而引起水肿。
(二)病机《内经》中阐述水肿的病机,主要突出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阳气阻遏,气化失司,血脉瘀阻,聚水为水肿的观点。
其对病机的阐述十分详细。
首先是五脏阳气被阻,致使气化不利,水液不能正常分布,使水液停留。
其次是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胃)、肾及三焦气化失利密切相关,因为肺主行水,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来通调水道;脾主运化,通过脾气的吸收、传输水精来运化水湿;肾乃主水之脏,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而三焦总司水道,是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
只有这些脏俯功能协调,水液的分布运化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假如某一脏腑被外邪所犯,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即有发生水肿的可能。
肺虚则不能化气为津,而只能生成为水。
脾虚则不能制约水的运化,反而被反克。
肾虚则不能主水而妄行,以致水不归循经脉行走导致水上泛。
故脾水肿则表现为肌肉浮肿,肺水肿则表现为气喘且急。
虽分开而论之,则三脏形成水肿的原因各不相同,然而都是由阴胜所导致的。
其中肾主水最为重要,所以《内经》指出:“其本在肾”。
因此又曰:“诸水皆生于肾”。
而肾之所以能主津液,在于肾阳气的气化功能。
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有“水之上源”之称。
而肺行水的功能则在于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来推动全身水液的输布与调节。
肺与肾除各自均有调节水液的作用外,两者在结构上亦有联系。
如《灵枢·本输》曰“少阴属肾,肾上连肺”,说明肺与肾通过足少阴经相互贯通,共同调节人体的水液平衡。
故肺与肾无论何脏有病,均能影响对方。
从肺脾肾治水肿从肺脾肾治水肿寇子祥崔俊波天津中医药大学武清中医院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一种病证,其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水肿之因颇多,或因外感,或因内伤,或内外合邪,涉及脏腑亦多。
历代治疗水肿多从肺、脾、肾三脏来论述,又有分为阳水、阴水之说,足以提纲挈领。
当今有学者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可导致水肿,乃结合现代医学之观点,可作借鉴。
导师陈宝贵教授治疗水肿,多从肺、脾、肾三脏出发,胸膈以上水肿者治其肺,脘腹水肿者治其脾,腰膝以下肿者治其肾。
治肺者以发汗利水为主,治脾者以健脾利水为主,治肾者以温肾利水为主。
此虽言治肺、治脾、治肾之别,然有多脏合病,又兼有气虚、阴虚、血瘀等者,故临证中仍需多法合用,或兼益气,或兼养阴,或兼化瘀等。
又,水为阴邪,温阳利水之法在所必用,如兼热证、实证或虚实互兼者,则需佐以清热、泻实或补泻兼施之药也。
此外,对于肺癌、肝癌、肝硬化、慢性肾衰之患者出现水肿者,需中西合治,多能延缓病情,减轻痛苦。
案1 胸痹水肿案刘某,男,65岁,2011年10月16日诊。
主因“间断胸闷憋气5年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0余天”来诊。
现症:胸闷憋气,双下肢水肿,大便溏,舌胖暗,苔白稍腻,脉弦滑。
查体: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自服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效不显。
查心电图示:ST-T改变,左束支阻滞。
西医诊断:心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水肿。
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以:温肾健脾,利水消肿。
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甘草10克,葛根15克,瓜蒌15克,半夏10克,泽泻20克,陈皮10克。
7剂,水煎300毫升,分早晚二次温服,日1剂。
二诊(10月23日):药后胸闷憋气明显好转,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减轻。
大便已成形,稍感不畅。
苔腻减,脉滑去。
上方加桃仁10克,续服7剂。
三诊(11月1日):诸症基本消失,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舌转暗红,苔变薄白,续服7剂。
随访半年未复发。
水肿的中医治疗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
前两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来,适用于风寒夹湿证,其中麻黄加术汤发汗之力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渗湿之功甚。
五苓散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力,与前两方合用可达散寒解表,祛湿利水之功。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白术、杏仁、薏苡仁、茯苓、泽泻等。
(3)根据兼症加减:若见咳嗽气逆,痰气不利,可加泻肺平喘的桑白皮、紫苏子;若咳喘较甚,加降气平喘的葶苈子、白芥子;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者可用固表利水消肿的防己黄芪汤加减;若尿中泡沫多,尿蛋白较多者可加祛风的蝉蜕、僵蚕等。
(4)根据变证转方:若水气凌心,症见高度水肿,腹胀满,小便短少,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咳喘等,则用温阳泻肺利水之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1)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本证同为上焦不得布达通调,唯壅阻之邪为风热,故拟疏散风热,待风热之邪得散,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得复而水肿自消。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或银翘散加减。
前方疏风清热,兼能除湿,适用于急性肾炎初起,风水搏击,起病急骤者;后方解表清热之力强,适用于水肿而表热之证重者。
常用药物:麻黄、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
(3)根据兼症加减:若咽喉肿痛甚者可加清热利咽的玄参、板蓝根、桔梗等;若水肿甚可加浮萍、泽泻、茯苓以助宣肺利水;若热重尿少,尿检红细胞较多,可加清热利尿的鲜茅根,大、小蓟等。
(4)根据变证转方:若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则惊厥,面浮肢肿,小便短少等,则用平肝潜阳之羚角钩藤汤加减。
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1)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中医的功效消除水肿和浮肿水肿和浮肿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不适。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在解决水肿和浮肿问题上有着独到之处。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水肿和浮肿的功效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水肿是由于身体组织中的液体潴留或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肿胀问题。
中医认为,水湿停留在体内是水肿的原因。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排湿化痰和活血化瘀。
其中,调理脾胃是关键步骤,因为脾胃是人体液体代谢的中心,脾胃功能好坏直接影响水分的代谢和调控。
中医通常会采用草药调理脾胃,如白术、茯苓等,以促进水分的排出和代谢。
另外,排湿化痰也是治疗水肿的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湿气和痰湿是导致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药物中常用的草药有茯苓、杏仁、麦冬等,可以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湿,进而减轻水肿症状。
此外,通过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按摩来促进气血运行,也是中医治疗水肿的有效方法。
除了水肿,浮肿也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浮肿通常由外部的因素引起,如受伤、感染、过度劳累等。
中医认为,浮肿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
中医治疗浮肿的方法包括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活化气血、消散淤血等。
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这些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动,从而减轻浮肿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和浮肿都与人体的湿气、痰湿和气血运行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水肿和浮肿时往往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此外,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因此,具体的治疗方法和草药的选择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水肿和浮肿需要考虑到病因、病程和体质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中医医生进行密切的合作和沟通。
总的来说,中医在治疗水肿和浮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通过调理脾胃、排湿化痰和活血化瘀,中医可以帮助人们减轻水肿和浮肿的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中医的治疗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配合治疗,更好地享受中医带来的好处。
中医关于“水肿”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症的疾病,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水肿”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称本病为“水”,有肾风、风水、石水、涌水等病名。
病因有劳汗当风、邪客玄府和饮食失调等,病机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谓:“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本病为“水气病,按病因病机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按五脏分为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
载有越婵汤、越婵加术汤、的已民汤、防己茯参汤等方,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店·孙思邈《备千金要方·水肿》首次提出水肿需忌盐的观点。
4.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曰:“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多闭。
”首次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治法强调“先脾土”,“后温肾水”,载有实脾散治疗水肿,沿用至今。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攻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
”尤重从脾肾论治水肿。
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云:“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李梴《医学人门·水肿》强调阳水多因外感所致,阴水多内伤所致。
水肿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
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
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
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二、治疗原则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
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
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阳水1、风水泛滥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