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区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964.00 KB
- 文档页数:39
局部解剖学重点局部解剖学:研究人体各部位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
(横向研究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一:头部1腮腺咬肌区境界:前界——咬肌前缘;上界——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下颌骨下缘;深部——茎突至咽、舌诸肌及血管、神经;浅面——皮肤与浅筋膜主要结构:腮腺,咬肌,上颌动脉,面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层次结构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神经分支、腮腺管;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和穿过腮腺的血管、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腮腺:呈不规则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的下颌后窝内,上至颧弓和外耳道,后达乳突及胸锁乳突肌前缘,下达下颌角稍上方,前面有下颌支、咬肌和翼内肌,其深面为茎突和起于茎突的诸肌,并可深达咽侧壁。
腮腺管:在颧弓下1.5cm处向前横行于腮腺咬肌筋膜的表面,面神经颧支和颊支之间腮腺淋巴结:注入颈外侧淋巴结穿行腮腺的血管、神经:纵向穿行腮腺的结构: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向穿行腮腺的结构: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面神经分支。
2.面部间隙咬肌间隙:前界——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界——颧弓下缘;下界——下颌骨下缘;内界——下颌支外侧面;外界——咬肌深面。
许多牙源性感染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
上界——翼外肌;下界——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前界——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下颌支后缘及腮腺;内界——翼内肌筋膜的外面;外界——下颌支与颞肌的内面。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舌动脉、下牙槽神经和同名动、静脉通过。
下牙槽神经阻滞,即把麻醉药注射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舌下间隙:位于下颌体的内侧。
上界——口底黏膜;下界——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后界——止于舌根。
间隙内有舌下腺、舌神经、舌下神经、舌下血管等。
舌下间隙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
3.颅顶层次及各层特点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翼点:在颞窝内,颧骨中点上方二横指(约3.8cm )处。
蝶骨、额骨、顶骨和颞骨四骨汇合处,呈“H ”型。
该处骨质薄弱,深部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正对“太阳”穴。
危险三角(面部):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
当该区域有感染时,挤压或面肌收缩使血液逆流进入颅内海绵窦,引发颅内感染。
腮腺鞘:颈筋膜在腮腺分为浅、深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
腮腺床:茎突诸肌、颈内A 、颈内V 、舌咽、迷走、副和舌下N 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的深面。
翼V 丛:颞下窝内,在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由上颌V 及其属支吻合而成。
咬肌间隙:咬肌深面与下颌支之间的间隙。
翼下颌间隙:在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上界为翼外肌上缘,下界为翼内肌在下颌支的附着处,前界为颞肌和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和腮腺。
二、 问答题1、 简述额顶枕区的境界和层次结构。
境界:前界为眶上缘,后界为枕外隆凸和上顶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层次结构:浅→深分为5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2、 简述额顶枕区浅筋膜内主要血管、神经的名称及分布情况。
前内侧组:距前正中线约2cm 。
滑车上A 、滑车上V 、滑车上N 。
前外侧组:距前正中线约2.5cm 。
眶上A 、眶上V 、眶上N 。
耳前组:颞浅A 、颞浅V 、耳颞N,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至颞区。
耳后组:耳后A、耳后V 、枕小N 。
后组:枕A 、枕V 、枕大N 。
3、 简述海绵窦位置、穿经结构、毗邻及交通关系。
位置:蝶鞍两侧,硬脑膜两层分离形成不规则腔隙,内有许多纤维小梁,把窦腔分隔成海绵状。
穿经结构:颈内A 、动眼N 、滑车N 、展N 、三叉N 第1支眼N 、和第2支上颌N 通过。
毗邻及交通: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尖部,上内侧在中、后床连线上,下外侧至圆孔和卵圆孔内侧。
4、 简述纵行和横行穿经腮腺的结构及这些结构由浅入深的位置关系。
纵行:颈外A 、颞浅A 、颞浅V 、下颌后V 、耳颞N 。
局部解剖学问答题一、腮腺位置形态和穿行结构?1.位置: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2.形态:腮腺呈不规则的楔形,底向外,尖向内突向咽旁。
通常以下颌支后缘或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部: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卵圆形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向内深至咽侧壁。
呈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的锥体形,通常以下颌支为界分为浅、峡、深三部分:浅部:覆盖于下颌支与咬肌后份浅面。
腮腺峡部:适对下颌支后缘,有时缺如或不完整。
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腮腺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发生肿瘤时,表面不易察觉,但可突向咽旁间隙,从口内可见到咽侧壁隆起,应予注意。
3.穿经腮腺的结构:(按走行方向可分为纵、横两种情况)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①纵穿颞浅动脉、静脉耳颞神经上颌动脉、静脉②横穿面横动脉、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二.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和内容名称?⑴境界: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上腹与二腹肌后腹之间。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2)内容: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颈深淋巴结等⒈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深面,在颈部有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等属支。
⒉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内侧,约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外动脉。
颈总动脉的末端或颈内动脉起始部,管壁稍膨大,称为颈动脉窦,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
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有一米粒大小的扁平小体,称为颈动脉小球,为化学感受器。
颈外动脉位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垂直上行,在颈动脉三角内向前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向后上发出枕动脉,耳后动脉,向上发出咽升动脉。
⒊舌下神经:在颈动脉三角上角处,从二腹肌后腹中份的下缘穿出,呈弓形向前跨过颈内、外动脉的浅面,再经二腹肌后腹前端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
第十章 头部第一节 概述头由颅和面部两部份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特殊感觉器官和呼吸、消化系统的起始部。
由于脑划归神经解剖学讲述,鼻和口腔已述于上册,故本章重点讲述颅顶、面部及阴、耳等感觉器官。
一、境界与分区头部以下颌骨的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与下方的颈部分界。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体表标志头部可以扪及若干骨性标志,这些标志均有临床意义:眉弓、颧弓、翼点、乳突、枕外隆凸、上顶线、前囱点(额顶点)、人字点(顶枕点)、下颌角、下颌骨关节突、眶上孔、眶下孔、颏孔。
第二节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一、面部浅层结构1.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图10-1)。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2.面肌(图10-2)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肤,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一)颅顶肌epicranius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galea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局部解剖学重点头部传经腮腺的结构: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及面神经。
由浅入深: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
腮腺床的结构:由颈内、外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构成。
面侧深区的内容:翼内肌,翼外肌,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及其分支(颊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咬肌间隙的构成: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穿过毗邻: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
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可能扩散到此。
额顶枕区层次:由浅入深5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浅部3层和称头皮。
特点:皮肤含有大量毛囊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好发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
垂体及垂体窝的毗邻:顶是硬脑膜形成的鞍膈,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
穿海绵窦的结构: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
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
颈部浅筋膜内的内容:颈前动脉,颈外动脉。
颈筋膜的分层及名称:分浅、中、深和成对的颈动脉鞘,浅层封套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深层椎前筋膜。
下颌下三角境界及内容境界: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
颈动脉三角的围成: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甲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内容:颈内静脉及分支,颈总动脉及分支,颈外动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及部分颈深淋巴结。
二腹肌后腹的毗邻:表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面神经颈支。
深面颈内动、静脉,颈外动脉,末三对脑神经及颈交感干。
上缘耳后动脉和面神经及舌咽神经。
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
甲状腺的被膜:假被膜,气管前筋膜包裹形成,内侧增厚形成甲状腺旁韧带.甲状腺的外膜为真被膜即纤维囊。
囊鞘间隙的构成:甲状腺真假被摸两者之间的间隙。
内容: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
五官解剖复习题1.试述骨性鼻腔的构成即固有鼻腔,分为呼吸部和嗅部,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骨部:筛骨垂直板、犁骨、上颌骨及腭骨的鼻脊软骨部:鼻中隔软骨大翼软骨内侧脚(2)鼻腔底:即硬腭前2/3:上颌骨的腭突;后1/3:腭骨的水平部;(3)鼻腔顶:最狭窄,自前向后主要有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厚约1-2mm,分隔鼻腔与颅前窝---外伤易骨折,损伤嗅神经,或造成鼻出血、鼻漏。
蝶骨体:使顶壁斜向后下方(4)外侧壁①最复杂,由上颌骨、下鼻甲骨、腭骨垂直板、蝶骨翼突内侧板、筛骨及泪骨组成。
②腭骨垂直板上缘的蝶腭切迹与蝶骨体之间围成蝶腭孔,有同名神经、血管通过,此孔连通鼻腔与翼腭窝。
③上、中、下三鼻甲(有时有最上鼻甲)上、中、下三鼻道;鼻堤:中鼻道前上方的弧形隆起;④蝶筛隐窝中鼻道前房: 中鼻道前部的浅凹;半月裂孔:筛泡和钩突之间,向前续于筛漏斗,有前组筛窦的开口,上颌窦开口于半月裂的后部。
2.试述鼻腔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耳鼻喉)(一)、外鼻1.动脉:(1)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鼻背动脉:至鼻根、鼻背。
(2)颈外动脉的分支:面动脉:鼻翼支;鼻中隔支;上颌动脉:眶下动脉→外鼻支:至鼻背外侧份。
2.静脉:与动脉伴行,注入面静脉和眼静脉,二者通过内眦静脉相吻合。
3.淋巴引流:主要流入下颌下和腮腺淋巴结4.神经支配运动:鼻肌----面神经支配;感觉: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的分支:筛前神经---外鼻支至鼻背前下部、鼻尖;滑车下神经--- 至鼻根部;上颌神经→眶下神经:鼻背两侧和鼻翼。
(二)鼻腔1.动脉(1)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在眶腔内发出: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分布于鼻腔嗅部、部分筛窦、额窦、鼻中隔及鼻腔外侧壁后上部;(2)颈外动脉的分支:a上颌动脉蝶腭动脉:鼻后外侧动脉:分布于鼻腔外侧壁、鼻腔底及上颌窦。
鼻后中隔支:分布于鼻中隔后下部;腭降动脉:分支至鼻腔后部,其终末支经切牙管至鼻腔底前部。
b.面动脉面动脉的分支上唇动脉发出鼻中隔支分布于鼻中隔软骨部前部和鼻前庭,并与蝶腭动脉分支及筛前动脉吻合,在鼻中隔前下方形成血管丛,称易出血区(Little氏区)。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局部解剖学复习重点头部1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与内容。
何谓腮腺床?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上界: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容:腮腺、咬肌以及血管、神经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迷走、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分支2.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
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
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试述腮腺咬肌区的位臵、境界及其内容?1)位臵:即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
2)境界: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平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3)主要内容:腮腺、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咬肌以及穿经腮腺的面神经的分支、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等。
4.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5.腮腺鞘:由腮腺咬肌筋膜的浅,深层包被腮腺而成。
浅层很致密,深层较薄弱。
鞘与腮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赶小叶。
在腮腺前缘出,浅、深两层筋膜又和为一层覆盖于咬肌的表面,称为咬6. 试述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的名称和排列关系?1)毗邻:位于面侧区。
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
浅面与耳大神经的末梢和腮腺浅淋巴结相邻;深面与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四对脑神经相邻。
局部解剖学笔记整理层次结构类一,额顶枕区:(冠状面至脑实质)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1,2,3合称头皮),4、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6、颅骨外板,7、板障,8、内板,9、硬膜外腔,10、硬脑膜,11、硬膜下隙,12、蛛网膜,13、蛛网膜下腔,14、软膜,15、脑实质二,颞区:1、皮肤,2、浅筋膜,3、颞浅筋膜,4、颞深筋膜,5、颞肌,6、颅骨外膜,7(后同额顶枕区)三,手掌掌心部:1、皮肤,2、浅筋膜,3、掌腱膜,4、掌浅弓及其分支,5、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分支,6、四条指浅屈肌肌腱及腱鞘,7、指深屈肌肌腱及腱鞘(7的桡侧:四条蚓状肌发出到达2345指背腱膜),8、掌中隔,9、掌中间隙,鱼际间隙,10、外侧骨间伸肌肌腱及内侧骨间伸肌及肌腱,11、掌深弓,12、指间掌侧肌3块,指间背侧肌4块,13、掌骨四,腮腺咬肌区:1、皮肤,2、浅筋膜,3、腮腺鞘(颈封筋膜向上延续及咬肌筋膜构成),4、腮腺浅部,5、峡部,6、下颌支,7、深部五,阴囊及睾丸的被膜:1、皮肤,2、浅筋膜(肉膜,有平滑肌),3、精索外筋膜,4、提睾肌,5、精索内筋膜,6、睾丸固有鞘膜的壁层,腔隙,内脏层(腹膜形成的结构),7、白膜六,腹壁:1、皮肤,2、浅筋膜(脐以上一层,脐以下分两层,浅层脂肪层camper筋膜和深层的膜层scarpa 膜层),3、腹外斜肌及腱膜,4、腹内斜肌,5、腹横肌,6、腹横筋膜,7、腹外筋膜,8、壁腹膜七,胸壁:1、皮肤,2、浅筋膜,3、深筋膜浅层,4、胸大肌,5、深筋膜深层,6、胸小肌,7、肋及肋间隙,8、胸内筋膜,9、壁胸膜床类:组织器官深面的结构一,腮腺床:由三组结构组成:1、颈内血管(a v),2、起于茎突(乳突后内侧)的茎突舌骨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3、后四对脑神经: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二,胃床:胃后壁,膈,脾,左肾上腺,左肾,胰,横结肠鞘类一,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前缘分成深浅两层包被腮腺形成。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口腔解剖生理学)-试卷2(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在开颌运动过程中,下面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分数:2.00)A.在小开颌运动过程中,髁状突仅作转动,关节盘和关节上腔基本不动B.当开口度>2cm时,髁状突既有转动,又有滑动C.在大开颌运动时,关节盘相对于髁状突稍向后转动D.下颌在做最大开颌运动时,翼内肌此时已经不发生作用,只有二腹肌发生收缩√E.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能限制髁状突过度运动解析:2.下列哪个突起不属于上颌骨(分数:2.00)A.腭突B.颞突√C.额突D.颧突E.牙槽突解析:3.下颌骨内面的结构不包括(分数:2.00)A.上、下颏棘B.二腹肌窝C.下颌舌骨肌线D.颏结节√E.舌下腺窝解析:4.下颌骨易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不包括(分数:2.00)A.正中联合B.颏孔区C.下颌角D.喙突√E.髁状突颈部解析:5.下列有关颏孔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位于下颌体外面B.位于相当于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第一、二前磨牙的下方C.位于下颌骨上下缘中点略偏下√D.距正中线2.5~3cmE.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解析:6.有关下颌管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为骨密质管,形成于下颌骨内骨松质间B.下颌管起于下颌孔,在下颌升支内前下,水平进入下颌体内,前端止于颏孔C.内有下牙槽神经、血管穿行D.距下颌骨下缘较牙槽缘为远√E.智齿拔除术和正颌手术时要注意保护管内神经解析:7.咀嚼周期的轨迹图形为(分数:2.00)A.似椭圆形B.似直线形C.似圆形D.似水滴形√E.似新月形解析:8.有关颞下颌关节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下颌窝比髁状突大B.关节囊较松弛C.上关节腔小而紧,下关节腔大而松√D.关节盘双板区分上层和下层,上层止于颞后附着,下层止于下颌后附着E.下颌窝与颅中窝间仅隔薄层骨板解析:9.下列有关翼外肌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分数:2.00)A.位于颞下窝B.主要作用为下颌前伸及降下颌,单侧收缩使下颌向对侧运动C.下头起于翼外板外面D.上头起自上颌结节及腭骨锥突√E.大部肌束止于下颌髁突颈上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解析:10.关于颈外动脉,正确的是(分数:2.00)A.是颈内动脉的终支之一B.它的分支主要供应颈前部、颈后部、口腔颌面部、颅顶及硬脑膜等处C.颈外动脉于甲状软骨上缘处起始√D.颈外动脉发出7个分支E.颈外动脉的末支为颌内动脉和咽升动脉解析:11.下颌牙齿的血供来自(分数:2.00)A.舌动脉B.下唇动脉C.面动脉D.颞浅动脉E.上颌动脉√解析:12.下列关于翼静脉丛的描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翼静脉丛是由伴行于颌外动脉周围的静脉互相连结成丛√B.面前静脉借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颅外静脉借翼静脉丛与颅内海绵窦交通C.翼静脉丛经卵圆孔静脉网、破裂孔导血管或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和层次1. 概述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腮腺和咬肌区,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医学,但其实这话题可有趣了!想象一下,咱们的脸就像一个小小的舞台,而腮腺和咬肌就是这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员。
它们不仅负责咱们的面部表情,还在咀嚼食物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人说,腮腺像个“小水龙头”,而咬肌则是“咀嚼王”。
好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明星”到底是啥样的吧!1.1 腮腺的角色首先,腮腺可不是一般的小腺体。
它是咱们最大的唾液腺,位置就在耳朵后面,脸颊的两侧。
想象一下,它就像个勤劳的小工厂,随时待命,只要你吃东西,它就开始分泌唾液,帮助咀嚼和消化。
每当你咬下美味的汉堡,腮腺就会立刻动起来,像个小蜜蜂一样忙碌。
没错,它可不是光“看戏”的,真是辛苦它了!1.2 咬肌的力量然后咱们说说咬肌。
这位大块头可真不简单!它位于头部的侧面,负责咀嚼时的力量,真是一根筋的家伙。
想象一下,吃牛排的时候,如果没有咬肌的帮助,咱们就只能用眼睛欣赏了。
它的功能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咬一吞,食物立马变成能量。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咬肌真是“吃货”的好朋友!2. 结构和层次不过,光有腮腺和咬肌可不够,咱们还得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层次。
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各个部分都要协调运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2.1 腮腺的结构腮腺里有好多小管道,唾液通过这些管道流入口腔。
它的外表光滑,内部结构却相当复杂。
想象一下,腮腺就像一个迷宫,唾液在里面游荡,最终“跳”到你的嘴里。
每当你看到美食,腮腺就像接到指令的小兵,迅速行动,分泌出甜美的唾液,让你大快朵颇。
真的是“口水直流”呀!2.2 咬肌的层次咬肌的层次就更有趣了。
它分为表层和深层,像是一颗洋葱,剥开来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
表层主要负责强力咀嚼,而深层则在幕后默默支持。
每次吃东西,咬肌都在默默奉献,没见过谁吃个东西会感谢它,但它可是一位“无名英雄”!有了它,咱们的食物才能顺利“下肚”,真是“吃饭不忘饿肚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