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不重视,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 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塾),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
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逸著书,或选择
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 信仰 , 理学在他们的作品 , 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祐元年
欲”的道德主张。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1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
史料2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
——《朱子语类》
只求诸己,亦恐见有错处,不可执一。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1)史料1反映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 【答案】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范的“三纲五常”,天理与儒家传统道德具有 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
一致性、相通性,人世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 在的普遍原则。②在把握“理”
化。 的方法上,需要通过“格物致知” (2)史料2反映了格物通过博学、审问、慎思、 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 明辨等层次,重重深入、层层递进,强调对外在 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 对象的考察了解。 “理”。③在人性论上,主张在 应“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
极作用。
考点深化探究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
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的不务实际之风。
高考链接突破
考题2 [2018·天津卷]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 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B 【解析】本题以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中的 关键信息的解读能力,难度中等。材料强调的是“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
(4)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考点深化探究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有智慧和创新精 神。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开放政策。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成就 火药 指南针 地磁偏角
简介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使用。13世纪中期,火
(1314年)回回国子监复置,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
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史料“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 【答案】现象:理学的民间化、社 会化。原因:宋代理学的影响逐渐 扩大;知识分子仕途受阻;市民文化 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体现了理学的民间
术 印刷术
火药
改进造纸术,造出“ 蔡侯纸
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 上广泛使用
主干知识梳理
项目
指南 针 针应用于航海
成就
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时期指南 现的时代
影响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
(2)天文历法 ①北宋沈括编著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第12讲 PART 12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
目标解读 1.列举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代儒学的发展。 2.掌握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和天文历法、农学的发展。 3.了解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
重大史实 程朱理学、心学的产生、宋词、元曲、活字印刷术。
主干知识梳理
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宋科学家沈括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400多年
考点深化探究
成就 十二气 历 安排 简介 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统一起来,利于农事
活字印
刷术 《营造 法式》
平民毕昇11世纪中期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
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 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感悟理。
主干知识梳理
3纸;东汉宦官蔡伦
影响 是 书写材料 的伟大革命,促进了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 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 层日益衰落
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
理道德学说,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
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身齐家而治国平 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考点深化探究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 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借鉴、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
1.程朱理学 (1)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主干知识梳理
(2)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哲学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思想核
认识论
伦理观
提出 把天理和伦 格物致知 心);先有“理”后有物;“理”是天 “ ”。 理道德直接联 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 “理”是先天存在的, 系起来,提出 “二程”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 认为“物皆有理”,只 “人伦者,天理 人身上就是人性。(用“天人一理” 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 也”“父子君 思想取代了过去的“天人合一”思 得到其中的“理” 臣,天下之定理” 想)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D 【解析】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
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
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因此,必须 长期坚持、实践。A项表述不完整,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
而立”,体现的是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民本思想,
不是强调儒学的新发展,据此可排除D项。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3)农学: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主干知识梳理
4.文学成就 (1)宋词 ①形成: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②繁荣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市民 数量的增加。
③代表作家:婉约派——柳永和李清照;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等。
主干知识梳理
(2)元曲 ①形成:散曲与 元杂剧 合称为元曲(体现了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易错点拨】 元曲≠元杂剧
切事物的材料。认为“理” 万物,运用各种知 欲”
主干知识梳理
(3)地位及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 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论语》
《孟子》二书,合为“四书”,编著《 四书章句集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 注 科书。
化、社会化。
问题 现象及其成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史料所反映的 的繁荣;底层教育的发展;儒者的社
会责任感。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辉煌的原因
(1)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
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2)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科技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问题
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程朱 “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
理学的主要观点。
考点深化探究
2.程朱理学的主要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家思想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
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西传到埃及、欧洲。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昇晚400年 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本段史料主要从多个角度归纳 【答案】特点: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实 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原因:经济 上,农耕文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政 了宋代的科技成就及影响。大多成就
高考链接突破
明考情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5·全国卷
Ⅱ·24 2014·新课标 全国卷Ⅰ·26
古代儒学的理想
化诉求 宋明理学与先秦 儒学的比较
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 依托主干知识,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C.非善非恶 B.本质为恶 D.本善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