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一年级科学比较与测量
- 格式:docx
- 大小:47.82 KB
- 文档页数:14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学习活动活动一:(第一课)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材料准备】:长短、高矮、胖瘦、轻重不一样的四个塑料恐龙模型,要让学生用不同标准与方法比较后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
如果找不到模型,可以用沿轮廓剪下的恐龙卡片代替,但应都选用侧视方向的恐龙图片,不能选用侧视、俯视等其它视角的图片,以利于高度、长短的比较。
【活动时间】:8分【活动过程】:1.想一想:怎样比较大小?2.说一说:我认为可以怎样比大小。
3.比一比:按小组内讨论出的各种方法分别比一比。
4.记一记:在表格中按顺序记录比较结果。
5.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活动记录表】活动二:(第二课)纸蛙跳远比赛【材料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脱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如果不想学生在地面或室外进行比赛,以减少组织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可试玩纸蛙,通过控制纸蛙的大小、材质等方法,把纸蛙的弹跳距离控制在课桌尺寸大小以内,在课桌上进行比赛,这样也可减小纸带的尺寸,以利于粘贴在活动手册上。
缺点是需在桌面上做标记,要在活动结束后清除标记对桌面的污损。
【活动时间】:【活动过程】:1.试玩纸蛙,学会用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确定自己的纸蛙的跳跃距离。
如果在课桌上进行,需提醒学生用橡皮擦掉铅笔做的标记。
2.明确并理解比赛规则:(1)画一条起跳线,每只纸蛙都要将蛙头对齐起跳线;(2)纸蛙落地后,要在纸蛙尾部画线,作为终点;(3)用纸带标记起点与终点,记录下距离;(4)让纸蛙重复跳三次,用纸带记录三次的跳跃距离。
3.分组进行纸蛙跳远比赛。
【活动记录表】:活动三:(第三课)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材料准备】:每生一纸带(长于课桌高度)、剪刀一把、笔一支、胶棒或胶水。
【活动时间】:【活动过程】:1.预测桌子的高度:目测桌子的高度,并与自己的一拃进行比较,估一估桌子的高度有几拃。
2.体验、优化测量方法:组织学生用手测桌脚到桌面的高度有几拃,体验测量的不便。
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三课。
本课在前两课学习比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尝试用人体的某些部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从而知道用人体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可以用数据来描述。
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到,手的长短因人而异,因此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并体验到测量单位要首尾相连。
后续的课“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测量”都是在本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本课的学习为后续的课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课的教材主要分为4部分。
聚焦:教材中通过“测量,使比较更准确”的导语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比较转向测量。
探索:教材通过驱动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手一拃一拃地测量桌子的高度。
研讨: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意识到用手测量存在不足。
拓展活动:在活动手册中,引导学生选择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房间、家具进行测量,并绘制家庭尺寸图。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持久性不足。
同时,基于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对“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也略知一二。
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这种模糊测量的方法是不多见的,会使用这种测量技能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
学生迷思概念调查:访谈法:教师课前问多位学生:1.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2.用手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学生存在迷思概念分析:从课前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用尺子来测量就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
当问到第二个问题时:绝大部分(90%)的学生都认为手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有个别(5%)学生认为见过大人用手量物体的长度、或是通过课外书籍和电视知道古人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所以本课学生的迷失概念在于认为尺子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手是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关于放大镜镜片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央、边缘一样厚B.中央薄边缘厚C.中央厚边缘溥2.有关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早期显微镜—放大镜一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B.放大镜—早期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早期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3.选择合适的工具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病毒专家观察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标本需选用()。
A.放大镜B.光学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4.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把洋葱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B.观察前,应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这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C.如果在视野中没有被观察对象,可以移动玻片,移动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是一致的D.观察时,应用右眼观察,闭上左眼5.爷爷眼花看不清报纸上的字,我们应该给爷爷()。
A.近视镜B.玻璃片C.放大镜6.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A.血液B.细胞C.细胞核D.液泡二.填空题(共6题,共32分)1.调节显微镜时,要将显微镜向着光平放在桌面上,调节(),直至从目镜中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2.放大镜的镜片中央()、边缘(),其能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有关。
3.像放大镜这样边缘()、中间()的透明镜片,称为凸透镜,凸透镜具有()、()和()的作用。
4.日常生活中,保持()可以防霉。
5.我们在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时候,盖盖玻片要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
我们在制作草履虫装片的时候,为了防止草履虫移动太快,我们可以()。
6.放大镜是()透镜,镜片特点是(),()、()。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倡导使用公筷是为了减少微生物引起的“病从口入”。
()2.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3.植物和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材简析】《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最后一课。
本课将引发学生对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材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我们的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通过交流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纸带和尺子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探究“观察和比较,并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
学生通过运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感受尺子的发展由来,并在实践中学着正确使用尺子;第三部分研讨“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时,感受工具选择及精确性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其他测量工具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学生对用测量物体及测量物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已经比较熟悉了,学生对尺子这一测量工具也并不陌生。
但是学生在用不同工具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让学生能对测量后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工具不同,长度单位是相同的,感受测量长度单位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尺子是一种测量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相同和不同。
2.用尺子来测量物体,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 感知不同的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
2. 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
难点:理解尺子的演变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塑料尺、纸条(前一节课制作)、一块橡皮、记录单、记号笔等。
小组:纸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在你生活中,有见过或使用过尺子吗?2.学生充分发言(引导学生对尺子:名称、结构特点及使用过程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准备一下实物的各种尺子就更好了)二、探索(预设10分钟)1.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尺子,你会正确使用尺子和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那我们来试一试吧。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 共12分)1.小科想观察细胞, 应该()。
A.用肉眼观察B.用显微镜观察C.用放大镜观察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 首次发现了()。
A.细菌B.细胞C.病毒D.微生物3.第一位用自制显微镜发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B.列文虎克C.罗伯特胡克D.牛顿4.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眼虫B.变形虫C.菜青虫5.放大镜属于()。
A.凹透镜B.凸透镜C.平面镜6.蟋蟀的“耳朵”在()。
A.头部B.足的内侧C.腹部D.胸部二.填空题(共6题, 共20分)1.病毒是一类()的特殊生物。
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 由()和()组成。
绝大多数病毒只有在()下才能看到。
2.使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滑道比肉眼观察到的滑道更()。
3.()的发明, 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显微镜。
5.小刚的爷爷正在用放大镜看报纸, 生活中放大镜具有特点: ()。
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加满水后的烧杯、玻璃瓶等也具有()物体图像的作用。
三.判断题(共6题, 共12分)1.在水中生活着许多像草履虫、喇叭虫、变形虫等微生物。
()2.如果显微镜的物镜上标有“50X”, 目镜上标有“20X”, 那么用这个显微镜观察, 物体的图像放大倍数是70倍。
()3.用显微镜观看察洋葱表皮细胞时, 用不上载玻片和盖玻片。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我们认识了变形虫、草厦虫、鼓藻、船型硅藻这些微生物, 它们也由细胞组成。
()6.透明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作用。
()四.连线题(共1题, 共4分)1.将下列观察工具与相应的观察范围用线连起来。
光学显微镜能看到小昆虫等放大镜放大几十倍, 能观察到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眼睛放大一千多倍, 能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微生物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万倍, 能观察到细菌、病毒五.简答题(共5题, 共20分)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 这是为什么?2.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3.在观察过程中, 小明发现水中微小的生物活动速度很快。
1.在观察中比较【教材简析】《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起始课。
本课以生活中儿童常玩的玩具导入课程,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中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低”、“比长短”,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中的恐龙谁大谁小”,让学生开始认识到日常观察活动中处处有比较,比较就是区分相同和不同,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比如大小)的不同。
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玩具大小的不同方法”,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比较结果,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长度等。
意识到比较中需要考虑公平、方便、准确等因素。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研讨,鼓励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并借助记录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一般能对图片中的恐龙做出大小的判断,他们已经能在头脑中对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恐龙作出简单的分辨。
但是,孩子在描述恐龙大小时,并不是都来源于对图片的观察,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以有的经验,他们的表述往往比较单一,如“霸王龙是最大的”,“迅猛龙是小的”。
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如“谁比谁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述。
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孩子会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有的是从胖和瘦,有的是从长和短,有的是从高和矮……。
该课希望孩子能从一个维度,给恐龙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
另外大部分孩子在比较过程中,会意识到要对齐,要比得正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长短、高矮、宽窄等)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2022-2023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一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纸带与尺子是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它们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2.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与同学交流、讨论,描述测量纸带与尺子的异同。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愿意与他人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具有实事求是的意识,能够认真、准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3.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
二、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条测量纸带(格子大小不同)、一把塑料尺(颜色款式不一样)、一条软尺、观察记录单一份。
教师准备:课件、测量纸带、直尺、三角尺、米尺、软尺、卷尺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谈话:“这段时间我们学了好多和测量比较有关的知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的测量本领学得怎么样。
”2.出示观察记录单:“老师想知道这片树叶的长度,你能用测量纸带测出来吗?”3:学生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测量纸带4+、6+、10+、13+ ……根据学生汇报记录数据)4.“为什么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预设学生回答:纸带不一样;纸带的格子大小不一样;测的方法不对……)5.“这说明,我们要用格子大小一样的测量纸带去测量同一个物体,才能测出相同的结果。
”(设计意图:为本课的科学概念认知做铺垫)(二)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1.出示一把塑料直尺,问:“之前我们都在用这尺子画直线,可是你知道尺子还有什么用处吗?”(板书:尺子)2.谈话:“尺子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请你把它和我们的测量纸带放在一起,仔细观察,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两个人商量好了后坐端正告诉老师。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尺子进行读数时,结果是不一样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认识。
【解答】尺子是世界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2.【答题】软尺一般用来测家具的高度。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关于测量工具的知识点。
【解答】一般用卷尺来测量家具的高度。
3.【答题】测量纸带和尺子上面都有等距离的刻度。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测量纸带和尺子上面都有等距离的刻度。
4.【答题】卷尺可以用来测量三围。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我们通常用软尺来测量三围。
5.【答题】测量纸带是世界通用的测量工具。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尺子是世界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6.【答题】把尺子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使用。
【解答】把尺子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
7.【答题】尺子刻度越大,测量越准确。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知识点。
【解答】尺子刻度越小,测量的越准确。
8.【答题】想测量树干的粗细,选择()测量最准确。
A.B.C.【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A选项是直尺,B选项是软尺,C选项是卷尺。
测量树干的粗细,一般用软尺测量比较准确。
9.【答题】尺子和测量纸带对比,有哪些相同点?()A.是世界上通用的B.有等距离的刻度C.不可以弯曲D.以上都不是【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测量工具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尺子是世界上通用的测量工具;尺子和测量纸带都有等距离的刻度;测量纸带可以弯曲。
10.【答题】用尺子测量比用纸带测量更准确。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测量。
尺子又称量尺、刻度尺,是用来画线段(尤其是直的)、量度长度的工具。
纸带是用原木纸浆经过表面处理再加工制造而成的牛皮纸,再经过分切所得,测量的准确性不如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