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p300诱发电位解释
P300诱发电位是指一种特殊的脑电波,主要在视觉或听觉刺激后出现。
它是一种正电波,出现在刺激后约30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因此被称为P300。
P300诱发电位是一种反映认知加工和注意力分配的电生理信号。
它在许多认知任务中都被观察到,如目标检测、工作记忆和决策制定等。
P300的出现可以反映个体对于刺激的注意力和关注程度。
P300诱发电位的生成与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和筛选有关。
它主要在顶叶区域(尤其是顶叶的Pz电极位置)被记录到,但在其他区域也可能有一定的分布。
P300通常由两个主要的成分组成:P3a和P3b。
P3a主要与注意力转移和注意力捕获有关,而P3b则与目标识别和决策制定有关。
P300诱发电位的幅度和潜伏期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
例如,被试的年龄、性别、认知状态和情绪状态等都可能对P300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还发现,P300的幅度和潜伏期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控制能力相关。
P300诱发电位在临床和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它可以用于评估认知功能的损害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如阿尔茨海默病。
在研究领域,P300可以用于研究记忆、决策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此外,P300还可以用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开发,用来
实现脑机交互和脑控制设备。
P300诱发电位是一种反映认知加工和注意力分配的脑电信号。
它的生成与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和筛选有关,可以用于评估认知功能、研究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以及开发脑机接口技术。
诱发电位报告单1. 简介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是通过对刺激特定感官的信号进行记录和分析,以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利用外部刺激器对受试者进行刺激,然后测量大脑对刺激信号的反应。
诱发电位报告单是对诱发电位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解释的文档。
2. 诱发电位的分类根据刺激的类型和感官的不同,诱发电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2.1 视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视诱发电位是通过对视觉刺激信号进行记录和分析来评估视觉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在测试过程中,受试者通常被要求注视一个屏幕上的特定图像,并通过记录大脑对这些图像的电活动来评估视觉系统的功能状态。
2.2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听觉诱发电位是通过对听觉刺激信号进行记录和分析来评估听觉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在测试过程中,受试者通常被要求佩戴耳机,并接受特定频率和强度的声音刺激。
通过记录大脑对这些声音刺激的电活动来评估听觉系统的功能状态。
2.3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体感诱发电位是通过对体感刺激信号进行记录和分析来评估体感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在测试过程中,受试者通常被要求暴露在特定的体感刺激中,如热、冷、触觉等。
通过记录大脑对这些刺激的电活动来评估体感系统的功能状态。
3. 诱发电位报告单的内容一份完整的诱发电位报告单通常包括以下内容:3.1 患者信息患者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就诊日期等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诱发电位检测的分析和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3.2 实验条件实验条件包括测试环境、测试设备等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3.3 数据记录数据记录是诱发电位报告单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包括通过仪器记录到的大脑对刺激信号的电活动。
诱发电位的名词解释生理学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是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于描述神经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响应过程。
具体而言,它是指在大脑或神经系统中,由于外部刺激导致的神经元产生的电生理反应。
诱发电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领域,可用于诊断和评估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也有助于研究人类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1. 什么是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是通过测量大脑或神经系统对不同刺激产生的神经电信号来获得的。
这些刺激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或其他感觉刺激,也可以是针对特定神经元的电刺激。
诱发电位的测量通常通过电极放置在头皮,记录上述神经电信号的变化。
这些信号在大脑或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后不久产生,被放大、滤波和分析以获得有关大脑活动的信息。
2. 诱发电位的应用领域2.1 临床应用诱发电位广泛用于评估和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视觉诱发电位可用于检测和评估视觉系统相关的疾病,如青光眼和视神经炎。
听觉诱发电位被用于评估听觉系统的功能,以帮助诊断听力损失和中耳问题。
脑干诱发电位可用于早期发现婴儿听力问题。
这些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方式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2.2 研究应用除了临床应用,诱发电位在基础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不同刺激条件下诱发电位的测量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大脑对不同刺激的处理方式,揭示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等生理机制。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诱发电位来研究注意力、记忆和情绪调节等领域。
此外,诱发电位还可以帮助评估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评估干预措施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3.诱发电位的测量原理诱发电位的测量基于传统的脑电图(EEG)技术。
电极放置在头皮上,记录大脑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
当感官刺激传入大脑时,神经元会产生特定的电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神经元对刺激的处理过程。
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反应,可以获得有关大脑功能和刺激效果的信息。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EVP)是大脑皮质枕叶区对视刺激发生的电反应,是代表视网膜接受刺激,经视路传导至枕叶皮层而引起的电位变化。
实际应用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给予神经系统某一部位适宜刺激,在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通常把与刺激信号有严格关系的特定反应电位称为特异性诱发电位,这种特异性诱发电位是诱发信息以神经发放形式,在神经通路不同水平上不断组合形成的一系列神经电活动。
由于诱发反应与诱发刺激之间在时间上有恒定的关系,因此根据神经冲动传导时间便可以判定诱发电位中不同的反应所代表神经通路的水平。
如果某一水平发生病变或功能障碍时,诱发电位的相应部分就会出现潜伏期、波幅及波形的改变。
一般地说:(1)F-VEP异常提示视网膜至视皮层之间的病变,异常程度与视功能障碍程度相一致,视网膜病变通过ERG 可以识别;(2)F-VEP正常、P-VEP异常提示屈光系统的病变,屈光系统的病变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可以验证;(3)F-VEP正常、P-VEP正常表示视功能正常;(4)F-VEP 正常、P-VEP检查不配合或眼科常规检查正常提示自诉的视功能障碍情况不真实。
眼球钝挫伤致眼部毁损,符合重伤第十条的评定为重伤。
造成视力障碍的,按障碍程度进行评定。
VEP除对视功能障碍可以进行定量评定外,对于各种视功能障碍的病变也有一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虽然VEP是一种客观评定视功能的方法,但在法医学鉴定中应用还注意以下问题:(1)VEP属于皮层电位,精神状态对VEP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测试中应保持被试者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
(2)对于P- VEP的测试结果判定,要特别注意被试者的注视程度,注视不良可以造成P-VEP的潜伏时间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消失,对此不要误认为视功能的障碍;(3) 个别视野严重损伤的患者,虽然有时视力较好(0.1~0.3),但也可以造成VEP的无波,因此在分析VEP结果的同时要注意中心视功能和周边视功能情况。
诱发电位名词解释
诱发电位是指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受到刺激时,观察到的电活动变化。
这种电活动变化可以通过记录大脑电图(EEG)来观
察和测量。
诱发电位可以由外部刺激、感觉刺激或大脑内部刺激引起。
当大脑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时,神经元会产生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皮层。
这些电信号会引起电活动的变化,形成特定的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可以反映大脑特定区域对某种刺激的敏感性和处理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诱发电位是视觉诱发电位(VEP),通过
闪烁光源来刺激眼睛,观察到的大脑皮层电活动变化可以反映出视觉系统对光刺激的处理过程。
同样,听觉诱发电位(AEP)
也是一种常见的诱发电位,通过听觉刺激,可以观察到大脑对声音刺激的电活动变化。
诱发电位可以被用来研究大脑感知、认知、运动和注意等方面的功能。
通过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的诱发电位,可以了解大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模式。
此外,诱发电位也可以用于临床诊断,例如用于检测听觉和视觉系统的功能异常。
诱发电位的测量通常需要将电极粘贴在头皮上,以记录大脑电活动。
这种非侵入性的测量方式使得诱发电位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研究工具。
然而,诱发电位的分析和解释相对复杂,需要结合其他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来观察和测量刺激引起的电活动变化。
它是研究大脑功能和进行临床诊断的有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大脑的工作机制。
诱发电位脑电图及脑电分布图、神经肌电图和诱发电位构成现代临床神经电生理诊断学的三大内容。
70年代采用叠加平均处理技术将极其微弱的与外界刺激有锁时关系的诱发电位信号从背景噪声中提取出来,使诱发电位真正成为临床应用性诊断技术。
此后20余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称之为“临床诱发电位学”。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用波宽为0.1~0.2ms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沿着神经通路部位安放记录电极,检取诱发电位信号。
在头部常依据脑电图按10~20 系统方法安放。
根据刺激和记录部位可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作如下分类:1.按刺激部位(1)上肢正中神经SEP。
(2)下肢胫后神经SEP。
这两种SEP临床上最常用,许多临床神经电诊断室均将它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3)节段性SEP:刺激皮节或皮神经。
(4)三叉神经SEP:刺激上下唇、牙龈或面部。
2.按记录部位(1)神经电位:例如锁骨上窝欧勃(Erb)点臂丛神经电位、腘窝胫后电位、腰骶部马尾神经电位。
(2)脊髓电位:颈和腰部。
(3)皮质(近场)电位:常记录早成分(刺激后50或100ms时程内电活动)。
(4)皮质下(远场)电位:这些电位虽起源于脑皮质下深部,可以通过容积传导和电场扩布,在头皮表面记录到。
(一)正中神经SEP用电流刺激一侧腕部的正中神经干,产生传入神经冲动,常规记录导联有三:导联1 同侧锁骨上窝欧勃(Erb)点——N9。
导联2 第7颈椎棘突(C7)——N13。
导联3 对侧顶部(Pc)——N20。
以前额正中部(FPz)作为公共参照点构成3个记录导联。
测量指标和正常参考值(均值±标准差)见下表。
正常参考值峰潜伏期(ms)峰间潜伏期(ms)测量指标N9 N13 N20 N9~N13 N13~N20 N9~N20绝对值9.70±0.76 13.50±0.92 19.00±1.02 3.80±0.45 5.50±0.42 9.30±0.53侧差0.20±0.20 0.20±0.17 0.30±0.25 0.20±0.21分析与评价锁骨上窝欧勃点的N9电位是臂丛神经动作电位,它的诊断作用为:①了解上肢周围神经传导。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报告单一、诱发电位的定义及电生理基础诱发电位Eps: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相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它有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s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这与自发脑电时,自发,同期性的出现是有区别的;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基础:1皮层Eps:大部分是一组神经元群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Ipsp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2皮层下Eps:各组皮层下中继核团的神经元群产生的突触后电位PSP与其传导通路的动作电位AP综合而成;3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所记录的电位:主要是复合AP,由去极化波沿这类神经纤维膜传导而产生;二、诱发电位的分类一、外源性刺激相关诱发电位SRPS1感觉诱发电位1、视觉诱发电位:A、模式刺激 B、弥散光刺激;2、听觉诱发电位:A、短潜伏期 B、中潜伏期C、长潜伏期;3、躯体感觉诱发电位:A、上肢B、下肢C、其他2运动诱发电位:MEPS1、电刺激MEP;2、磁刺激MEP二、内源性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S三、诱发电位各参量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含义1潜伏期:主要反映被测试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粗径有髓纤维的传导功能;潜伏期延长,说明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除突触障碍之外,主要原因是神经纤维的脱髓鞘;2峰间期:它受物理性、生理性或周围病理性因素的影响较少,对中枢通路的病损更为敏感;3峰间期比值异常4波幅:一般反映受刺激后,感觉或运动系统引起同步性放电神经元的数量的多少;由于它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且在个体间的差异非常大,故治疗很少用绝对波幅的幅值作为被测试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单一指针,而往往采用相对波幅或波幅比;脑干诱发电位BAEP属皮层下EPS,用作客观检查听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的方法;四、BAEP的发生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由声音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活动;一般认为各波的可能发生源为:波Ⅰ,听神经颅外段;波Ⅱ,听神经颅内段和耳蜗核;波Ⅲ,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波Ⅳ与波Ⅴ,外侧丘系或其神经核团桥脑中、上段;波Ⅴ可能尚与中央核团电活动有关桥脑上段或中脑下段;Ⅱ、Ⅵ波出现率不高;不能认为每个波只是一个特定发生源的活动,BAEP应看成是一种涉及全部脑干听系结构并代表多层次相互影响的偶极子活动更为合适,而且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BAEP仅反映外周听神经听敏度和脑干听通路的神经传导能力,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听力,只能协助定位,不能做病因的诊断;主要测试指标:主要测定BAEP主波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比及Ⅴ波反应阈值;常规测试中,波Ⅰ~波Ⅴ等前5个波最稳定,其中波Ⅴ波幅最高,可作为辨认BAEP各波的标志;正常情况下,波Ⅱ与波Ⅰ,或波Ⅵ与波Ⅶ常融合形成复合波形;五、BAEP的判断标准及其一般临床解释1正常标准:双耳均有典型的图像曲线,波形完整,分化清楚,重复性好,且Ⅰ、Ⅲ、Ⅴ主波出波率100%、PL及IPL 在本实验室同龄正常范围;因此检查结果不仅仅看Ⅴ波反应阈值,还必须参考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结论;2异常标准:异常类型:周围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Ⅰ波缺失或PL延长,Ⅴ波阈值升高;脑干中枢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Ⅲ、Ⅴ波的缺失、PL及IPL的延长或Ⅴ/Ⅰ波幅比<0.5;<span="">1、BAEP各波Ⅰ-Ⅴ波均消失: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损伤,也是脑死亡的判断之一;2、波Ⅰ、Ⅱ之后各波消失: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3、潜伏期均延长且双侧对称:1、双侧传导性障碍,如中耳炎;2、如Ⅰ-Ⅴ不长,可能为听神经近耳窝蜗段病损;3、如Ⅰ-Ⅴ延长,则可能提示脑干听通路受累;4、各波潜伏期延长且双侧不对称:多由传导障碍所致;5、波Ⅰ引不出,其余波潜伏期延长,Ⅲ-Ⅴ波间期正常:脑干听通路下段或听神经病损;6、波Ⅰ-Ⅴ波间期延长:提示蜗后病变;伴Ⅰ-Ⅲ波间期延长:同侧听神经至脑干段;伴Ⅲ-Ⅴ波间期延长:脑干内的听觉传导通路;7、Ⅴ/Ⅰ波幅比<0.5或波ⅴ缺失:上部脑干受累;<span="">8、Ⅲ-Ⅴ/Ⅰ-Ⅲ波间期比值>1.0:提示早期的脑干病损桥脑到中脑下段;9、Ⅴ波反应阈增高:周围性损害。
诱发电位报告怎么看诱发电位报告是一种常用的神经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某些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这份报告可能会让人头晕眼花。
那么,如何看懂诱发电位报告呢?下面给出一些指导意见:第一步:理解诱发电位概念诱发电位是指在受检测对象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局部神经电位。
例如,膝盖反射诱发电位(K波)就是当医生用小榔头轻敲你的膝盖时,膝腱所产生的电位。
第二步:了解诱发电位种类当前最常见的诱发电位有三种类型: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诱发电位。
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神经机能,对应不同的神经疾病。
感觉诱发电位是指在肌肉中注射电刺激来检测神经的感觉反应。
这种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觉损害的性质和位置,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和颈椎病等。
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用电刺激神经来检测神经运动反应的测量方法。
这种测量可以判断神经张力的大小和神经损伤的情况,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脑诱发电位是指在头皮表面贴上电极,在接受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的情况下检测大脑功能。
这种测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疾病。
第三步:理解报告图形在诱发电位报告中,医生通常会采用线性图或瀑布图来展示患者的诱发电位变化。
要想看懂报告图形,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1)波峰:诱发电位图形中最高点的位置。
(2)波谷:诱发电位图形中最低点的位置。
(3)振幅: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
(4)潜伏期:诱发刺激与诱发电位之间的时间差。
第四步:判断是否异常最后,根据报告中的图形以及上述概念,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损伤或功能障碍。
一般来说,如果与正常人相比,患者的波峰高度、波峰之间的潜伏期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那么就可能存在神经病变。
以上就是诱发电位报告怎么看的方法和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解读诱发电位图形需要专业的神经学知识,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尽量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不要轻易接受其他非专业人士的解读。
诱发电位操作规范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 Eps)是指经刺激诱发的神经系统的电位,因它和刺激有固定的时间关系,故称为锁时电位。
中枢神经系统的Eps波幅微小,但利用其和刺激有锁时关系的特性, 并借助叠加平均技术,才能将其从脑电图等大波幅电活动的掩盖和干扰中显现出来,再经电子技术放大和记录即可得到Eps。
不同的内源和外源刺激可产生多种不同的Eps, 但目前作为临床常规应用只有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Eps,再在只讲述这三种诱发电位的操作常规。
这三种Eps的操作常规定是按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协会(IFCN)介绍的标准有关操作的内容给出的。
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适应症】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简称体感诱发电位,其适应症是:当神经系统病损影响到从周围向中枢的大纤维感觉传导通路,特别是中枢神经内的该传导通路,为精确病变的定位,病损程度和发现临床下(无症状和体征)的病变等。
SEP能为临床诊断和观察病情发展提供客观和定量的证据,但其无定性价值。
【禁忌症】诱发电位检查为无创性操作,一般无何禁忌症。
以下情况可视为禁忌症:1.记录或刺激电极放置处的头皮或皮肤的病变、畸型或伤口影响检查时。
2.患者的全身情况不能不能配合或坚持检查者。
3.患者不能接受、耐受和配合检查者。
4.针电极使用的禁忌症有:(1)血液系统疾病、出血倾向、血友病和血小板<3万/mm3者。
(2)肝炎、爱滋病和Creutzfeldt-Jakob病等血液传播的疾病应使用一次性针电极。
【操作方法及程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常规使用的SEP是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eta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SLSEP主要是周围神经和和神经系统的中枢段的大纤维的感觉通路经刺激诱发产生的电位。
SLEP可从所有的大神经诱发得到,临床常规选用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
肌电诱发电位检查报告肌肉是人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织,负责着人体的各种动作和姿势维持。
而肌电诱发电位检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检查方法,用来确定肌肉和神经系统是否正常运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肌电诱发电位检查报告的相关内容。
一、检查简介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肌电诱发电位检查。
这是一种通过电刺激神经和肌肉,记录下产生的电信号的方法。
这个信号被称为肌电诱发电位(MEP)。
当我们的大脑给出一个运动信号时,它将通过神经系统到达肌肉,导致肌肉收缩。
这个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电信号,就是我们要检测的肌电诱发电位。
通过测量和分析肌电诱发电位,医生可以判断神经和肌肉是否存在问题。
常见的一些神经和肌肉问题如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等,都可以通过肌电诱发电位检查得出结论。
二、检查结果当你完成肌电诱发电位检查后,医生会给你一份检查报告。
这个报告会详细记录出你的检查结果。
下面是一些可能出现的结果:1. 肌电诱发电位幅度:这个数值表示肌肉从电刺激中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通常以微伏(μV)为单位。
如果这个数值过低,那么就表示核心问题可能出现在神经系统或肌肉上。
如果这个数值过高,那么就可能存在一些神经病变的问题。
2. 肌电诱发电位延迟时间:这个数值表示电刺激到达肌肉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
如果这个数值过大,那么就表示核心问题出现在神经系统上,可能是因为神经传输速度过慢。
如果这个数值过小,则可以表示某些特定的神经疾病。
3. 肌电诱发电位的缩放比例:这个数值用于比较运动信号和最强肌电诱发电位之间的比例。
如果这个比率低于100%,那么就表示核心问题可能是神经损伤,肌无力或运动神经元疾病。
这些结果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都可能提示医生,你可能存在神经或肌肉问题。
当然,这也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检查位置、检查方法和检查人员的技能。
因此,在最终结论前,医生将综合考虑所有的相关因素。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肌电诱发电位检查之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诱发电位(一)定义及概述1、定义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适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大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相位的生物电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诱发电位有其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其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time-locked)关系,并且各种EP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
在临床实践中,EP常用来评价感觉和运动系统的传导功能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功能)。
2、诱发电位的检出(1)EP跟其它临床神经电生理测试一样,包括刺激系统、记录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
其主要不同点是在信号处理系统中应用了平均叠加技术,原因是EP尤其是短潜伏期EP的波幅较低。
平均叠加次数视EP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平均叠加技术有其技术和理论上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噪声源。
例如,测试时一般要求皮肤和电极间的极间阻抗小于5kΩ。
(3)为保证检出结果的可靠,EP测试要求至少重复一次,必要时需重复测试多次。
(4)需利用各种滤波技术以排除伪迹。
(5)记录导联标准采用国际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3、分类及命名(1)从临床实用角度我们将EP分为两大类,即外源性的与感觉或运动功能有关的刺激相关电位(stimulus-related potential,SRP)和内源性的与认知功能有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SRP根据刺激的类型和模式一般分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四类。
诱发电位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一概述
生物电的活动有两种形式:
自发性:反应大脑皮层在无外界刺激状态下产生的电活动(脑电图)。
诱发性: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接受声、光、脉冲电流等人为的感觉刺激,
并沿着特定的通路诱发出中枢神经刺激并沿着特定的通路诱发出
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定义:指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予适宜的刺激,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检出与刺激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
是继脑电图、肌电图之后的第三进展,70年代开始应用临床,国内80年代初应用。
优点:
内容广泛;检测技术比较方便;
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客观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协助确定中枢神经系统的可疑病变;
检出临床下病灶;帮助病损定位;
估计病损程度及预后;
手术中脑,脊髓功能的监护。
缺点:不能进行定性诊断。
二诱发电位的基本技术
电生理技术与电子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的结合,
诱发电位的波幅很小,记录时微小的电位被淹没在大脑自发得脑电图和肌电图活动中去
经过反复给予同样的刺激,与刺激有关得电位逐渐增大,与刺激无锁时关系的背景噪音正负相互抵消,变小。
最后使诱发电位显示出来。
最后使诱发电位显示出来。
三.诱发电位的分类
广义上分二类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
感觉:反映上行传导途径及感觉皮层的功能
运动:反映下行下行传导径路及运动皮层的功能
四.诱发电位的分析:
1. 极性:根据波形在基线上偏转的方向,向下为阳性波:P波,向上为阴性波:N波图片一张?1
2.波形命名: 先后出现的顺序,以数字表示,如N1、N2、P1、P2,、、、。
3.波形成分的测量
波形成分的测量潜伏期(PL)潜伏期(PL):指对刺激和诱发电位波形上的某一特定点之间的时间,以峰顶点为测量点,以ms表示,表示神经冲动从刺激部位至该波峰发生源所需得传递时间。
图片一张?2
波幅即某一波形的电压值,uV表示即某一波形的电压值,以uV表示
基线到波峰图片一张?3
峰到峰
峰间期(IPL) :两个或两个以上波峰之间的时间, 两个或两个以上波峰之间的时间以ms表示,代表各部位之间的传导时间
五.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
技术因素仪器设备操作技术
生理因素: 年龄身高性别体温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1.传导通路听神经----耳蜗核---- 上橄榄核(双侧) ----外侧纵束----丘脑
2.刺激形式
检测耳SL + 60dB 短声疏波短声疏波(click) 7c/s (1000--4000HZ) 白噪音(频率范围较宽频率范围较宽)
对侧耳白噪音频率范围较宽少于对侧30--40 dB
中央记录耳垂参考
3. 观察
I波PL 1.5ms....+1 波
I:听神经II:耳蜗核III:上橄榄核IV:外侧丘系V:下丘。
I III V 代表听神经, 桥脑下段、上段。
代表听神经桥脑下段、上段。
V波最大,最稳定,早出现,晚消失。
V波反应阈接近听阈SL 10--20dB
图片一张?4
4.诊断
各波PL、IPL在正常值内
两侧之差<0.3 I--III > III--V ,
波幅两侧比较<50% I/V <0.5。
正常人II波可以消失。
IV、V融合。
5、临床应用
1.鉴别听力损伤(1000--4000HZ)婴幼儿、不配合成年人,可给予催眠药.不能代表真正的听力,帮助确定外周的听见灵敏度。
2.听觉功能异常的定位
蜗性----有赖于传音听力图构型
听神经---仅见于I波余波消失,V 延长I--V 延长
脑干----III波以后双侧传导
3.行为听觉测试结果复检
伪聋、癔病、哑巴、婴幼儿
4.神经学
(1)后颅窝肿瘤:异常达50% ,多样化异常
(2)脱髓鞘疾病
临床下病灶、病情好转,不随之好转
恶化时异常显著
多发性硬化,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
白质营养不良。
(3)脑干血管病出血、梗塞(Weber 、闭锁综合征正常)
(4)其他
肝豆状核变性OPCA 脑疝
Vit B12缺乏糖尿病
尿毒症昏迷与脑死亡手术监护
药物副作用监测
视觉诱发电位
VEP
1.传导通路
视神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视放射---皮层(枕叶)
视网膜电位:皮层下视觉诱发电位
特异皮层视觉诱发电位:反映视网膜视锥细胞功能以
及视锥细胞中枢联系的电活动
2.刺激形式
常用棋盘格翻转盘格30`,方格6mm,距离,距离70cm. 两眼分别刺激,叠加100 次。
图片一张?5
3.观察:P100波潜伏期<104ms 儿童<124ms 两眼差<8--10ms 波幅>5mv 左右比<50%
图片一张?6
4 临床应用:
(1)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90%异常,长期存在,波幅与视敏度相平行,恢复期波幅增大,潜伏期恢复。
(2)多发性硬化
P100波PL延长,一般认为PL>正常值10ms(可能)PL>30ms(确诊),结合BAEP、SEP 发现临床病灶,VEP与上肢价值最大。
(3)前视路压迫性病变
良性颅内压增高,通常无VEP异常
视神经受压,早期出现波形畸形波幅减小。
(4)后视路病变脑瘤、脑梗塞、皮质盲、
(5)脊髓病急性脊髓炎
(6)弥散性神经系统病变
多系统萎缩、进行性腓肌萎缩、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恶性贫血、尿毒症(与生化指标一致)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
1.传导通路 1.传导通路周围神经---后索内侧丘索周围神经后索---内侧丘索丘脑后索内侧丘索---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分三叉神经、脊髓、茎神经、(分三叉神经、脊髓、茎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
2.刺激刺激脉冲电流1-2c/s 鞍状电极指环电极记录Erb's ,C2, C7, C3', C4' 记录
3. 观察顶叶:上肢:N20---顶叶:中央后回顶叶中央后回S1 N13---下颈段下颈段N11---后根、后索后根、后根N9--- 臂丛复合动作电位下肢:P40---中央后回下肢:中央后回T12---腰髓电位腰髓电位N9---蝈窝电位蝈窝电位
临床应用
1.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炎:波幅减小或消失,结合SCV 多发性神经炎:波幅减小或消失,结合部分连续,波幅减小,延长神经外伤:部分连续,波幅减小,PL延长嵌压综合征:腕管、肘管、嵌压综合征:腕管、肘管、跗管胸出口综合征:异常率高,有人认为比F波阳性高胸出口综合征:
异常率高,有人认为比波阳性高臂丛损伤:节前损害,存在臂丛损伤:节前损害,N9存在节后损害,消失消失(存在,节后损害,N9消失(N20存在,连续好)存在连续好)G-B Syn: P40、PL增高,下肢异常高,F波PL延长增高,、增高下肢异常高,波延长椎骨病:颈椎—上肢上肢SEP。
腰椎下肢(皮节)脊髓下肢(椎骨病:颈椎上肢。
腰椎—下肢皮节)
S局灶性病损深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SEP异常异常脊空症:脊髓肿瘤,脊髓外伤,脊空症:脊髓肿瘤,脊髓外伤,SEP恢复早于临床恢复早于临床脑干、丘脑、延长,脑干、丘脑、N20 皮下层:PL延长,延长皮层:皮层:波幅减小
3.大脑半球病损失语与SEP异常相关:预测感觉功能恢复异常相关:失语与异常相关帕金森、早老性痴呆:正常;帕金森、早老性痴呆:SEP正常;正常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SEP异常异常
4 NS弥漫性疾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共济失调:OPCA
5多发性硬化下肢>上肢延长, 胸髓易受累下肢上肢N20 PL延长延长AP减少减少
6 昏迷,脑死亡认为比BAEP更可靠上肢。
P14波以后消失更可靠上肢。
认为比波以后消失N20 双侧消失无一例一侧不良正常良好双侧消失,无一例不良,正常良好
7 其他糖尿病, 尿毒症, 阳痿, 糖尿病尿毒症阳痿甲亢
事件相关电位
ERP
认知电位定义人脑对刺激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 人脑对刺激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头皮记录到电位变化。
头皮记录到电位变化。
300---700ms正向成分又称正向成分,又称正向成分又称P300。
反映感知、记忆、理解、判断、反映感知、记忆、理解、判断、情感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内源性成分。
情感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内源性成分。
刺激形式:刺激形式:听觉、视觉、听觉、视觉、刺激序列:刺激序列:oddball 靶、非靶刺激低概率---反应低概率反应低概率---相关任务低概率相关任务P300起源:顶、枕、颞、联合区、海马结构起源:起源联合区、杏仁体实验参数记录电极:记录电极:Fz Pz Cz 参考电极:参考电极:双侧乳突电极
观察:观察:16---20岁P300 PL最短,岁最短,最短以后每年增加1---1.5ms 以后每年增加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1 、痴呆潜伏期延长,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鉴别真性和假性痴呆(抑郁症)鉴别真性和假性痴呆(抑郁症)
2、精神障碍、波峰降低,注意障碍)波峰降低,潜伏
期正常(注意障碍)
3 、药理心理学的研究筛选促智药物,筛选促智药物,监测药物副作用
4、环境医学的研究、铅中毒
5、酒精中毒、
6、其他MS ALS测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