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81
诱发电位发生、分类、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及SEP、VEP、BAEP临床意义诱发电位产生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到体内外各种特异性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它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各种传导通路功能的完整性。
诱发电位分类根据检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可分为: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作为神经内科医师,应着重了解感觉诱发电位。
常用感觉诱发电位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分为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听觉诱发电位。
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提供临床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的亚临床病灶(尤其对那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脱髓鞘病灶者);动态观察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脱髓鞘病灶的变化;用于脊柱和颅脑外科中脊髓和颅脑手术的神经监护。
感觉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上局限性首先,它仅能确定感觉传导通路上是否有异常,但不能确定病因。
其次,由于诱发电位最终记录部位在外周器官(眼、耳、外周皮肤),因此,这些器官有病变也可导致其结果异常。
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产生的解剖基础: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在视乳头处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孔进入颅中窝,在蝶鞍上方形成视交叉,来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到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继续在同侧走行,并与来自对侧眼球的交叉纤维结合成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在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神经纤维,经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放射,终止于枕叶视皮质中枢。
VEP 是枕叶皮质接受视觉刺激后从头皮上记录到的一个电反应。
而当视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发生病变时,视觉诱发电位都可以出现异常。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产生的解剖基础:耳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含有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听觉传导通路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感受内耳螺旋器毛细胞的冲动,中枢突进入内听道组成耳蜗神经,终止于脑桥的耳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入纤维一部分到双侧上橄榄核,尚有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纵束,并止于外侧纵束核。
体感诱发电位————————————————————————————————作者:————————————————————————————————日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刺激:腕部正中神经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波形辨认Erb’s:N9(臂丛电位)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刺激:踝部胫后神经记录:Cz‘、T12波形辨认◆T12:N24◆Cz‘:N33,P40,N48,P55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
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损伤康复评定中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刘宏亮1.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价值与作用1.1.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医学中的价值康复评定;临床诊断;医疗纠纷或事故鉴定或预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疾病定性诊断:正常/异常;神经源性/肌源性。
疾病定位诊断:中枢/外周;轴索/髓鞘;运动/感觉;对称/散在;单一/多发。
疾病预后评估:有效/无效;保守/手术;救治/放弃。
司法鉴定/诈病鉴别。
1.2.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康复科的地位与作用《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规范》要求,(三级医院必须具备,二级医院建议配置)康复医学科医师基本职业技能(神经电生理检测,局部注射技术)1.3.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综合性医院的地位与作用神经肌肉功能评估、相关疾病诊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1.4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申请、检测与报告操作/执行者申请者的要求:康复科与非康复科、康复科懂电生理与不懂电生理,申请检测项目的差异性与针对性神经电生理检测-评估的执行者:医生,技师,技师和医生?检查报告:现象!→→提示√→→诊断(结论)?建议:现象+提示2.脊髓损伤康复评估的任务目标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评估中的不同价值与研究前景……2.1脊髓损伤临床康复评定的内容损伤部位(定位)损伤的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对康复治疗的反应(有效与无效,在恢复与无恢复)脊髓损伤后的经功能判定,主要依赖ASIA标准,判断属于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这种单独依赖临床体征作为判断标准的方法存在一定缺陷:(1)由于必须等待脊髓休克结束(在人类这一过程可达数天甚至数周),可能丧失早期诊断机会;(2)由于需要患者充分合作,故对多发伤或昏迷的患者难以实施,因此,不能客观、定量地反映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3)有时临床判断为完全性SCI的患者经抢救后仍能恢复部分脊髓功能2.2.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脊髓损伤的评估2.2.1.无特殊价值的评估:?损伤部位(定位)损伤的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对康复治疗的反应(有效与无效,恢复与无恢复)2.2.2有较高价值的评估:特殊部位与特殊类型损伤的判定:颈髓下段,下腰段低级排尿反射弧的功能评估3.神经电生理检测内容及结果判定3.1.检测内容方法组织内容低频电诊断周围神经电兴奋改变肌电图检查肌肉静止与收缩时电活动神经电图检查周围神经神经传导反射弧反射弧:感觉与运动诱发电位检查中枢神经视觉通路脑干听觉躯体感觉/运动事件相关3.2.神经电生理检测判定内容3.2.1.确定有无异常3.2.2.确定病变部位肌肉:肌电图周围神经远段: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周围神经近段:F波和H反射,SEP与MEP,多种反射脊髓:SEP和MEP脑干:SEP、MEP、BAEP、眨眼反射大脑:SEP、MEP、BAEP、事件相关电位3.2.3.确定病变性质潜伏期延长:脱髓鞘病变波幅降低:轴索变性无任何电反应:神经完全损毁,肌肉完全变性或纤维化3.2.4.确定是否脑死亡脑干电位消失者已经死亡,撤除生命支持系统即死,不必救治。
体感诱发电位
触觉诱发电位(SSEP)是一种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技术。
它可以用来评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身体感受到的刺激所产生的电位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它可以用来检测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的原理是,当身体感受到刺激时,神经系统会产生一种电位,这种电位可以通过电极检测到。
这种电位可以用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的优点是它可以检测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且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的缺点是它只能检测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不能检测到其他神经系统的功能。
此外,它也不能用来检测慢性疾病,因为它只能检测到短期的变化。
总之,触觉诱发电位是一种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它具有非侵入性、可以检测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等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不能检测到其他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不能用来检测慢性疾病。
精神障碍的诱发电位评估与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生物检测中心/心理卫生中心 郑重一、前言在精神病学领域,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是重要的实验室检测和研究技术,它主要包括检测和治疗两个方面。
监测包括自发脑电和诱发电位检测技术。
自发脑电以常规的脑电图作为基础,以及由此派生出了脑电地形图、多道睡眠图等。
诱发电位技术包括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感觉诱发电位包括视觉、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 ( ERP ) 由感觉诱发电位技术衍生而来。
它可以对认知过程不同生理心理功能进行分离和评估,运动诱发电位是在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运动诱发电位后衍生出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
(一)诱发电位技术优缺点尽管目前的诱发电位在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如比较低的空间分辨率,但是诱发电位的时间分辨率比较高,在中枢定位方面占有优势,而且阳性率高于影像学,检查结果也比较符合神经疾病的症状体征。
无创、简便、测试结果灵敏。
普通的事件相关电位对文化背景要求不高,患者容易配合,而且检查的价格便宜,能够部分解决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容易取得大样本的数据。
因此仍然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32-128 多导联诱发电位也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主要针对皮层)。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治疗必要性与优势尽管新型的抗抑郁药使抑郁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有1/3的患者对多种药物治疗无效和不能承受其副作用,且不能应用于 肝肾功损害患者和孕妇 。
而传统的电休克 ( ECT ) 治疗虽然能够使大部分的抑郁发作得到迅速缓解,而且疗效超过任何一种药物,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副作用,如 麻醉、短时间内记忆损害、诱发癫痫 ,而难以被广泛接受。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疗效和持续时间与电休克相当,而且它的副作用轻微。
因此 美国 FDA于2008年批准了经颅磁刺激用于难治性抑郁的治疗。
使经颅磁刺激有可能成为代替电休克治疗的有效手段。
一、诱发电位(一)定义及概述1、定义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适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大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相位的生物电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诱发电位有其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其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time-locked)关系,并且各种EP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
在临床实践中,EP常用来评价感觉和运动系统的传导功能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功能)。
2、诱发电位的检出(1)EP跟其它临床神经电生理测试一样,包括刺激系统、记录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
其主要不同点是在信号处理系统中应用了平均叠加技术,原因是EP尤其是短潜伏期EP的波幅较低。
平均叠加次数视EP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平均叠加技术有其技术和理论上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噪声源。
例如,测试时一般要求皮肤和电极间的极间阻抗小于5kΩ。
(3)为保证检出结果的可靠,EP测试要求至少重复一次,必要时需重复测试多次。
(4)需利用各种滤波技术以排除伪迹。
(5)记录导联标准采用国际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3、分类及命名(1)从临床实用角度我们将EP分为两大类,即外源性的与感觉或运动功能有关的刺激相关电位(stimulus-related potential,SRP)和内源性的与认知功能有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SRP根据刺激的类型和模式一般分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四类。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习题及答案(4)(共用题干)患者男,23岁。
半个月前摔倒时右手撑地,X 线片示肱骨中段骨折,即行内固定术,术后石膏外固定。
现因腕背伸不能,伸指无力就诊。
1. 患者目前的功能障碍的原因为()A.失用性萎缩B.桡神经损伤C.尺神经损伤D.正中神经损伤E.交感神经营养性不良【答案】 B【解析】桡神经损伤引起腕背伸不能(出现腕下垂),伸指无力。
2.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首选哪项检查?()A.肌电图B.脑电图C.肌肉活检D.CTE.X 线片【答案】 A【解析】肌电图可明确受损神经。
3. 患者可能出现的感觉障碍范围是()A.前臂内侧B.手掌面C.虎口区D.中指指尖E.拇指指尖【答案】 C【解析】桡神经感觉支配区在虎口。
桡神经在肱骨中段后方至肱骨中、下 1/3 交界处外侧紧贴骨面,该处骨折时容易引起桡神经损伤,表现为伸腕、伸拇、伸指、前臂旋后障碍及手背桡侧(虎口区)感觉异常。
(共用题干)患者女,72岁。
突然感头痛,头晕,右侧肢体不能活动,言语不清。
查体:血压160/90mmHg,神清,言语不利,右侧上肢肌力Ⅰ级,肌张力低,右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低,右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跟腱反射减弱,右病理征阳性。
4. 可能的诊断是()A.脑卒中B.脊髓损伤C.三叉神经痛D.面神经麻痹E.脑外伤【答案】 A【解析】脑卒中又称中风,最常见症状为一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其他症状包括突然出现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麻木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行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晕厥等。
5. 最有帮助的辅助检查是()A.头颅 CTB.头颅 X 线C.血常规D.电诊断E.脑电图【答案】A【解析】脑卒中首选的辅助检查是头颅CT。
常规CT 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个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灶。
(共用题干)患者女,50岁。
某天晨起刷牙时,突发剧烈腰痛,并放射至右小腿后部,咳嗽、大便时腰痛加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一、什么就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EP指的就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与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与波形辨认1、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刺激:腕部正中神经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波形辨认Erb’s:N9(臂丛电位)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C3、C4记录到的N20就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刺激:踝部胫后神经记录: Cz‘、T12波形辨认◆T12:N24◆Cz‘:N33,P40,N48,P55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她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就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
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与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与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
肌电图专辑【六】体感诱发电位解读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是肌电图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原理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是指躯体感觉系统的外周神经部分在接受适当刺激后,在其特定的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记录出的电反应。
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感觉皮质的功能状态。
根据在受到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时长短不同,可分为短、中、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其中短潜伏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受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波形较稳定,可以反复记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最多。
本篇主要介SSEP,主要指的是上肢各波中潜伏时小于25ms以及下肢各波中潜伏时小于45ms的波。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体感诱发电位主要为:上肢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下肢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与短潜伏期诱发电位(SSEP)有关的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深感觉传导通路,该通路图示如下:再通过下面两幅图来具体体会一下:二.记录方法(1)导联记录方法一般需要包括记录周围神经电位、脊髓电位、以及皮质下电位及皮质电位的记录电极。
上肢记录部位通常是:Erb点、C7棘突、对侧头部相应的感觉区;下肢记录部位通常是:腘窝、L1棘突、对侧头部相应的感觉区。
(2)刺激电极刺激电极放置前,应该先将局部轻擦,减小阻抗,必要时可涂抹电极膏,以确保电极和皮肤之间良好接触。
上肢刺激位置:诱发上肢正中神经SEP时,刺激电极置于手腕正中神经处。
下肢刺激位置:诱发下肢胫神经SEP时,刺激电极置于内踝下方胫神经处。
(3)地线安放在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之间。
三.常见波形识别首先,了解下波形的命名原则(极性+潜伏期):波峰向下为P、向上为N。
例如N9: 即波形向上、刺激后第9秒出现的波。
(1)上肢: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的波上肢常见波的来源:a.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神经电位;b.C7棘突点记录到N13,起源于颈髓后角的突触后电位;c.对侧C3/C4记录到的N20,起源于中央后回体感皮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