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的呼唤》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河的呼唤》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小河的呼唤》,进一步体会印度歌曲风格。
教学重点:
欣赏印度音乐及歌舞。
教学难点:
通过印度歌舞,进一步感受印度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
欣赏舞蹈《吉米》,《吉米》是九十年代最流行的印度舞蹈,因为歌词多次重复“吉米,阿加”,让聆听的人很容易就掌握旋律。
师:在上一节中,我们欣赏了印度歌曲《深情》,回忆一下,印度歌曲的特点是什么?
(拥有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按照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伴奏风格也相对丰富。
)
二、欣赏歌曲《小河的呼唤》,感受印度歌曲特点。
1、欣赏歌曲《小河的呼唤》,当音乐响起时,要求学生轻声跟唱。
2、复习印度歌曲的特点。
三、欣赏《天竺少女》,深化感受印度歌曲的特点。
四、介绍印度有关知识。
1、印度国家的一些风俗礼仪。
2、印度国家主要采用的乐器。
五、复听《天竺少女》,学学印度舞蹈动作。
1、学习基本脚步。
2、学习基本手位。
六、欣赏印度舞蹈《吉米》。
七、小结。
《小河的呼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印度汀塔拉节奏圈及印度传统乐器坦布拉鼓、西塔尔琴,能够随音乐演奏体验汀塔拉节奏圈律动。
2.过程与方法:欣赏、聆听歌曲《小河的呼唤》,感受和体验歌曲音乐风格与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能够对世界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感兴趣,愿意探索、了解相关音乐与知识,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交流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体验感受印度音乐的节奏特点。
2、指导学生准确演奏汀塔拉节奏圈的节拍感受汀塔拉节奏圈节奏特点。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听唱法、视唱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分别演奏非洲音乐与印度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魅力特点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生:思考、谈论对印度音乐的认知感受。
(二)引出课题印度音乐《小河的呼唤》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引导学生观看印度音乐大师唱奏印度节奏视频。
生:思考、总结印度音乐的节奏特点:1.节奏圈2.循环反复3.节拍特点4.唱谱5.打节奏(三)师:引导学生学习汀塔拉节奏圈:1.了解汀塔拉拍子特点:16拍2.认识汀塔拉节拍特点明确强弱规律3.引导学生用十六分音符的感念理解16拍及节拍特点4.视唱十六分音符加入体态律动表现节奏圈强弱规律5.随节拍器演奏16分音符与体态律动6.加入唱词与手鼓配合感受汀塔拉节奏圈的律动特点。
(四)师:介绍印度传统乐器:坦布拉鼓与西塔尔琴。
(五)生:欣赏乐曲《小河的呼唤》1.师:播放《小河的呼唤》,引导学生整首聆听。
2.生:①感受坦布拉鼓与西塔尔琴在音乐作品中的演奏特点②体验汀塔拉节奏圈在歌曲中的律动特点。
(六)课堂小结:节奏是音乐的基石,印度音乐的基础是节奏圈。
印度音乐凭借自己的民族音乐体系屹立在世界音乐艺术长林,而汀塔拉节奏圈是打开印度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印度音乐中还有更多的节奏体系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小河的呼唤(片段)-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的教学内容。
此课程的选材来源是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支持的“大学生歌手电视大赛”系列节目,是一首深情款款的歌曲,让人们感受到小河的幽静,呼唤着人们的回归。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河的呼唤”这首歌的艺术价值和歌词主旨。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技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歌曲艺术表现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2.歌词意象和情感内涵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2.整合性表现的创造。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整体欣赏让学生全程聆听“小河的呼唤”,在欣赏中梳理歌曲的整体内容。
引起情感共鸣,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核,对歌曲的主题、歌词、旋律等进行深度理解,为后续的细节分析和表现打下基础。
第二步:歌词理解及情感分析通过歌曲的歌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分析。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第三步:音乐表现技巧的分析在歌曲欣赏的基础上,对歌曲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从歌曲所使用的技巧、音乐元素的运用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艺术手法,提高表演水平。
第四步:提高表现能力通过实践重新演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表演中,引导学生理解差别,创造性地表达情感,通过模仿、表演、创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小河的呼唤”这首歌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更加懂得了如何欣赏音乐,如何表演音乐,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学过程。
同时,本课程也提醒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
《小河的呼唤(片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小河的呼唤》片段的音乐欣赏,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理解。
2. 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作业内容:1. 听辨作业:学生需反复聆听《小河的呼唤》片段,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请描述你听到的音乐形象,你能感受到小河在说什么?b. 你认为这首音乐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c. 你觉得这首音乐在环保主题上有什么意义?2. 创作作业:学生需根据自己对小河的认识和感受,创作一首以“小河的呼唤”为主题的短诗或短文,字数不少于50字。
同时,也可以是绘画、摄影等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
3. 小组讨论:学生需组成小组,围绕“环保与音乐”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讨论内容可以包括:a. 描述你曾经见过的美丽或污染严重的河流或湖泊。
b. 讨论如何通过音乐、艺术等方式来表达对环境的关爱和保护。
c. 结合所学音乐知识,讨论如何在音乐创作中融入环保理念。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2. 按时提交作业,提交形式可以是音频、文字、图片等。
3. 小组讨论需全体成员参与,共同总结小组观点,提交一份小组报告。
4. 作业内容应真实反映学生对音乐和环保的理解和感受。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表达方式、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2. 评价方式将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小组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 对于优秀作品,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展示机会,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和学习。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主动反思自己在作业中的表现和收获,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3. 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应认真对待,积极改进,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4. 班级内可以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分享彼此的作业感受和经验,促进班级内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小河的呼唤(片段)》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小河的呼唤(片段)》,作为初中音乐课程的一部分,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表达能力为核心,通过学习歌曲《小河的呼唤》的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小河的呼唤(片段)》的基本旋律和歌词内容,能够准确演唱该片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小河的呼唤》的片段,让学生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唱、奏等环节的专注度、参与度和准确性。
2. 演唱能力评价: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小河的呼唤(片段)》,并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3.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并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小河的呼唤》的完整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氛围和情感,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学习歌曲基本旋律:教师首先演唱《小河的呼唤(片段)》,并带领学生哼唱基本旋律。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注意音准和音色。
3. 学习歌词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歌词内容,解释歌词中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歌词,并尝试用歌声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4. 小组合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倾听对方的演唱并给出建议和帮助。
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5. 全班汇报展示:每组成员向全班展示演唱成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组演唱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小河的呼唤(片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歌曲,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单元第二课《深情》《小河的呼唤》教学设计【执教年级】八年级【教学内容】欣赏《深情》《小河的呼唤》【教学课型】欣赏课【教材分析】《深情》是根据北印度的“拜拉夫”拉格创作的。
这种拉格是在虔诚祈求上苍时用的,应在清晨演奏。
《小河的呼唤》是一首以北印度古典音乐风格为基础的现代混合音乐乐曲,乐曲使用卡玛加拉格进行即兴表演。
主要表现爱情,通常描述一个花季少女的美貌以及她在森林中寻找、等待自己的心上人的故事。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偏爱流行音乐,要正确引导。
八年级这几个班学生相对来说上课较认真,学习主动较教高,学习兴趣较浓。
【教学目标】1、通过音乐的欣赏来感受印度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
2、欣赏《深情》,聆听《小河的呼唤》,感受西塔尔独有的音色以及印度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
3、能在聆听、探究、学念印度传统音乐常用的十六拍节奏圈—汀塔拉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和特点【教学重点】欣赏《深情》,聆听《小河的呼唤》【教学难点】认识了解西塔尔这件乐器,并初步了解印度传统音乐常用的十六拍节奏圈—汀塔拉。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拉维·香卡与梅纽因及其“东方与西方相遇”二重奏的视频,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介绍拉维·香卡与梅纽因的生平以及拉维·香卡与梅纽因1963年首次联袂演出的“东方与西方相遇”二重奏。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简单了解。
)二、新课教学:1、初听西塔尔与小提琴重奏曲《深情》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并思考实践与创造第二题:西塔尔和小提琴分别属于什么乐器?2、再次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体会在音乐到4分钟之后,小提琴和西塔尔的演奏速度加快了并穿插竞奏,给人们呈现出的另外一种画面。
3、教师介绍《小河的呼唤》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4、教师介绍第29届北京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5、初听《小河的呼唤》,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小河的呼唤音乐教案小河的呼唤音乐教案篇一:《小河的呼唤》教案1《小河的呼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2、能力目标:总结出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
(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播放MTV,由孙燕姿所演唱的《神奇》,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伴奏乐器并加以描述。
西塔尔塔布拉三、欣赏印度乐曲《晚上的拉格》提问:该乐曲的速度大体发生了几次改变?每一次的变化你能让你想到什么?乐曲分析印度古典音乐的两种基本要素:(1)拉格:指旋律框架(2)塔拉:节奏、节拍的总称实际演奏时,音乐旋律(转载自: 教师联盟网:小河的呼唤音乐教案)一边合着塔拉,一边错开,往往形成切分,使旋律与塔拉之间产生微妙的变化关系。
四、欣赏印度民歌《小河的呼唤》1、初听:思考该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2、学唱。
3、加入特色节拍齐唱。
4、介绍萨朗吉。
五、知识回顾印度的旋律—拉格印度的节奏、节拍—塔拉印度的乐器—西塔尔(琴)、塔布拉(鼓)答对奖励、答错惩罚六、总结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1、缠绕着几个骨干音上下迂回曲折进行的旋律。
2、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的点缀。
3、富于变化的鼓点。
4、情韵浓郁、略带鼻音的歌唱。
5、富于变化的即兴演奏及演唱。
七、能力拓展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小河的呼唤音乐教案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深情》《小河的呼唤》音乐教学设计筵宾中学八年级下学期音乐学科教学设计主备人:王彩虹使用人:王彩虹使用时间:2016 /5/23总编号:131234小河的呼唤音乐教案篇三: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公观摩课教学设计《小河的呼唤》教案《小河的呼唤》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小河的呼唤(片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河在不同时间段的美,感受小河的美丽与活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树立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小河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感受其美丽与活力。
2. 难点: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树立珍爱环境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制作PPT课件。
2. 准备生字词卡片。
3.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自读生字词并勾画出生动词语、漂亮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揭示课题,并引导学生交流对作者冰心的了解。
3. 老师简介作者及作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3.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4. 引导学生找出小河的三次呼唤,并用笔画下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小组合作学习:小河呼唤了谁?三次呼唤分别是什么?2.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小河对大自然的倾慕和友爱,对水的珍惜和对生命的赞叹。
3. 引导思考:为什么小河的三次呼唤,都是在阳光最灿烂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4.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教室小结1.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小结:要珍惜生命,珍视大自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安置作业1. 背诵课文三次呼唤的段落。
2.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再次品读片段,感受小河的美丽与活力,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小河的赞美之情。
2. 提高学生品读散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品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小河的美丽与活力,体会作者对小河的赞美之情。
2. 难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理解作者通过小河所表达的对生命、自然的热爱与呼唤。
《小河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
(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
(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
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
播放MTV,由孙燕姿所演唱的《神奇》,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伴奏乐器并加以描述。
西塔尔
塔布拉
三、欣赏印度乐曲《晚上的拉格》
提问:该乐曲的速度大体发生了几次改变?每一次的变化你能让你想到什么?
乐曲分析
印度古典音乐的两种基本要素:
(1)拉格:指旋律框架
(2)塔拉:节奏、节拍的总称
实际演奏时,音乐旋律一边合着塔拉,一边错开,往往形成切分,使旋律与塔拉之间产生微
妙的变化关系。
四、欣赏印度民歌《小河的呼唤》
1、初听:思考该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2、学唱。
3、加入特色节拍齐唱。
4、介绍萨朗吉。
五、知识回顾
印度的旋律—拉格
印度的节奏、节拍—塔拉
印度的乐器—西塔尔(琴)、塔布拉(鼓)
答对奖励、答错惩罚
六、总结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1、缠绕着几个骨干音上下迂回曲折进行的旋律。
2、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的点缀。
3、富于变化的鼓点。
4、情韵浓郁、略带鼻音的歌唱。
5、富于变化的即兴演奏及演唱。
七、能力拓展
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