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3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课题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编号备课日期二次备课日期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及使用方法。
2、玻片标本的种类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3、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异同点。
4、细胞中的物质细胞膜的作用及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5、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及使用方法2、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异同点。
教学难点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及使用方法2、细胞中的物质细胞膜的作用及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教材分析及教法设想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一味的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就不能理解记忆,很容易遗忘,因此要结合观察动、植物细胞进行识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所以让学生都亲自动手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结构,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教学准备七年级上教材、复习提纲、《同步探究》、课件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概况导入确认目标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及使用方法。
2.玻片标本的种类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3.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异同点。
4.细胞中的物质细胞膜的作用及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5.细胞核是控制中心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尝试独立完成知识结构图,小组展示,其他组同学补充、纠正。
1、指导学生结合考点自主复习,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
独立完成《同步》P6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展示纠错教师重点讲解学生扫描考点明确复习目标学生自主复习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完成知识结构图,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并说明理由。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展示纠错学探导学导引诱思展示交流质疑深化补偿练习:1.(2006年浙江省)下面是使用显微镜有关知识,请回答:(1)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需要调节焦距,找到物像;此时必须转动。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生物备课组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学案编号:06 编制:秦磊审核:徐德杰【学习目标】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内容及意义;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自学质疑】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谁?2、简述细胞学说的内容。
3、简述细胞学说的意义。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1、尝试标出显微镜的结构各结构名称。
2、简述高倍镜的使用要点。
3、归纳总结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①成像特点:②放大倍数计算:③物像与装片移动方向的关系:⑤物镜和目镜的判断:⑥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1、生物体是否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物体中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相同吗?3、分析细胞总能保持一定形态的原因。
【矫正反馈】1、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科学家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学说的主要提出者B.细胞是构成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C.有许多科学家对细胞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下列①~⑦是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
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标本时:(1)若焦距不清楚,应调节( );(2)若光线不足,应调节()。
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物镜⑤反光镜⑥转换器⑦遮光器A.①和④B.②和③C.⑤和⑦D.④和⑥3、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4、如图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
请看图回答:(1)若要获得最大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的组合为(用标号作答)。
此时放大的倍数为。
(2)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3)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A.物镜上B.目镜上C.装片上D.反光镜上(4)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要将物像从视野的左上方移到正中,装片的移动方向是( )A.向右方B.向下方C.向左方D.向上方。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地理资料、政治资料、历史资料、艺术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art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擦-滴-撕-展-浸-盖-染P32**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无叶绿体。
第1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学习目标:1.简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及意义。
3.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学习提示: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是本节的重点。
学习资料:一、回眸历史——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1.细胞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R.Hooke利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作了许多观察,他把得到的结果写成了一本书,书名为《显微图谱》,发表于1665年。
他在该书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木栓是由许多盒状的小室所组成的,他在书中所说的小室用了“cell”一词。
虽然R.Hooke在这里所用的小室一词实际上代表了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可是由此以后,生物学家们就用“cell”一词来指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胞了。
R.Hooke于1665年发表的木栓显微图像,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真正观察到活细胞的是与R.Hooke同时代的荷兰科学Antonie Van Leeuwenkoek,他于1677年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后又看到了鲑鱼红血细胞的核。
1683年,他又在牙垢中看到了细菌。
2.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早在1808~1809年,Mirbel就指出:“植物是由有膜的细胞性组织所构成。
”14年以后,德国植物学家M.Schleidon根据自己的观察,论证了所有的植物体都是由细胞组合而成的。
一年以后,德国动物学家T.Schwann根据自己独立的工作,认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所组成。
T.Schwann总结了前人的工作,正式提出了细胞学说,肯定了“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现在虽说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M.Schleidon和T.Schwann,可是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在其30年前就提出来了。
细胞学说的建立,明确了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统一性。
恩格斯曾给予细胞学说以高度评价,把它与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并列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
M.Schleidon和T.Schwann正确地提出了细胞学说,面对细胞的来源却认识不清。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复习目标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2.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4.了解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二、复习提纲*1、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3、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对光时,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观察显微镜时,一般应该用左眼注视目镜内。
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视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2—3mm 为止。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
显微镜下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5、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一般用碘液) *6、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线粒体等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7、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动、植物细胞结构图:教材)*8、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动物细胞没有上述结构。
(教材P43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图、动、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比较表)9、液泡中有细胞液,其中溶有多种物质,有的可能有不同的味道,有的能使细胞呈现出颜色。
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使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使用。
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10、较小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描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能描述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了解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能够进行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图片,包括细胞的显微镜图片、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动画。
2.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染色剂、载玻片、盖玻片等。
3. 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复杂性和生命活动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讨论及师生互动,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教学。
具体如下:(一)引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幅有关细胞图片,包括动植物、真菌和细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胞,同时介绍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知识。
接着提出问题:“细胞为什么成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又是如何进行生命活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的基础知识通过展示各种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细胞的基础知识,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概念。
(三)探究实验:观察细胞结构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如显微镜、装片、染色剂等,并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和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同时提出疑问和困惑。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
(四)细胞的生命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命活动过程,如新陈代谢、生长、分裂、分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如何通过基因表达和调控来实现这些生命活动。
3.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学习目标】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3.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和发展4.细胞在大小、形态等方面的特点【自主学习】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1.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1)最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植物死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
(2)1838年,第一次系统提出“植物体是细胞的聚合体”的是德国植物学家。
(3)1839年,提出“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的是德国动物学家。
(4)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1)内容:施莱登和施旺等科学家共同提出:一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
(2)意义:细胞学说将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之一。
二、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1.光学显微镜:(1)主要结构:请指出右图中1—9分别对应的结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注意: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
(3)成像原理:成像通过目镜和物镜共同放大。
注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离玻片距离越,所能看到的细胞数目越,视野越。
(4)方法步骤:取镜与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复原与安放。
(P30-31)(5)高倍物镜使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标本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调节光圈和反光镜→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调粗准焦螺旋)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1.生物体的组成:除以外,生物体都是由构成的。
2. 细胞的大小:(1)少数细胞较大,可用观察,如鸟类的。
(2)大多数细胞很小,直径在10-100um范围内,用可以看到。
(3)等细胞的直径只有1um,要用才能观察到。
3. 细胞的形态:(1)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
(2)在同一生物的组织中,细胞的大小也不一样。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本节主要阐述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与细胞学说的内容与发展,是生物学的基础,同时作为第一课,内容比较简单,趣味性较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逐步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体会生物概念、生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培养学生生物学习思维和生物学研究素养。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细胞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经过初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对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科学思维,尤其对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并不了解,需要教师指导。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生命观念:认同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并列举实例科学思维: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科学探究:探究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社会责任: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生物圈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胞学说的内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确立原因:细胞是生物学的基础,细胞学说明确了细胞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并且精炼的概括了高中阶段的生物学内容,所以学好细胞学说便于学生理解后面的内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反映了生物的进化历程,是生物学各个阶段的整合,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需要较好的逻辑性,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也是一个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需要教师配合教材讲解,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不断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每个层次的概念学法:主动学习法:认真听讲老师的讲解,阅读资料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合作得出结论六、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计划采用一课时,具体如下:1、导入:由熊猫吃竹子引入讨论分析,让学生说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证据,学生互相评价各自的证据是否正确和充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案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教学工具显微镜三种标本擦镜纸纱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
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认识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显微镜的使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三种观察标本:(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
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本课时内容主要是结构与功能独特的细胞器、“边做边学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本课时的内容要求是“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教材在正文内容的基础上编排了一个“边做边学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活动,针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
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加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1.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2.通过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认识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3.通过对不同细胞器的认识,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情境设置当我们走进一家公司,会发现公司里面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部门,如生产技术部门、计划营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安全督查部门等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公司的正常运营。
那么,细胞内部是不是也有如此明确的分工呢?▍新课学习教师引导:出示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提问:1.经过初中的学习,你认识图中哪些细胞结构呢?2.你还记得这些结构的功能吗?3.这些结构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呢?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回忆已学过的细胞内部结构和功能。
教师出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质是指细胞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学生活动:在细胞结构图中画出细胞质的范畴。
细胞质基质呈胶状,包含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还有由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细胞骨架等。
细胞质基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及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3.1.4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2.理解显微镜的成象特点
3.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操作
一:显微镜的结构
①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
②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粗(细)准焦螺旋
二:显微镜的成像
⑴光源(天然光或者人工光源)→反光镜→物体→物镜→
凸透镜→在镜筒内形成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把经物镜形成的放大实像进一步放大
⑵显微镜放大的倍数=物镜放大的倍数╳目镜放大的倍数
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3:打开显微镜箱,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取出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这样便于用左眼观察物像,用右眼看着画图,注意要让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安放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2: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视野。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转动载物台下的遮光器,让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朝目镜里注视(右眼也要睁开),随着就用手把反光镜转向光源,使光柱通过通光孔,当光线强时,让平面镜对着光源,光线弱的时候,用凹面镜对着光源,这时候,就有从目镜里看到一明亮的圆形视野。
(三)低倍镜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着物镜头和标本之间,以免物镜和标本相撞)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再稍稍转动细
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看不到物像的重复第1、2、3两个步骤。
(四)高倍镜观察: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1.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3.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4.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五)收镜:1、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取出玻片,用清洁纱布揩净镜体。
2、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然后将显微镜平稳地放入镜箱
内保存。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到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象是倒像。
在移动装片时候,要使物象向上移动,就要向下移动装片,要使物象向右下方移动,就要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观察到物象的放大的倍数应为所用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例如:目镜是10╳,物镜是4╳,物体的放大倍数为10╳4。
对于目镜来说,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长度越短,而物镜恰好相反,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长度也越长。
基础练习:
1.将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一个视野内()
A: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B: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小,视野变亮
C: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小,视野变亮D: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2.功能完好的显微镜,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一般()
A:先用粗准焦螺旋后,后用细准焦螺旋 B:只用粗准焦螺旋
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 C:先用细准焦螺旋,再用粗准焦螺旋
3.某学生的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好B:标本切的厚薄不均 C:细准焦螺旋未调好 D:显微镜损坏
4.一个细小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被”是指该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5.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要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 C:16个 D:32个
6.用低倍镜观察自制的装片时,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个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转动高倍镜后异物还在,这异物可能是在:
A:反光镜上B:装片上C:物镜上 D:目镜上
7.观察临时装片时候不能将显微镜向后倾斜,是为了防止
A:装片中的水溢出 B:无法调节视野亮度
C:装片向后滑动D:标本离开视野
8.画生物图时应注意:
A:图中的暗处用铅笔涂黑B:在右恻对图注字
C:在左侧注明图的名称 D:一般用钢笔画图
9.“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内看到
A:b B:d C:q D:p
10.要将视野内的物象从右侧移至中央,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标本
A:左侧B:右侧 C:上方 D:下方
基础练习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A
6、D
7、A
8、B
9、C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