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临床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56
血透中心内毒素检测要求血透中心作为关键的医疗服务机构,对于内毒素的检测要求十分严格。
为了确保透析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血透中心必须遵循一系列详细而精确的内毒素检测要求。
首先,在透析用水的内毒素检测方面,必须确保其质量符合最高标准。
透析用水作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根据2005年卫生部颁布的《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透析用水内毒素含量不得超过2EU/mL,并且当内毒素含量超过最大允许水平的50%时,必须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而在更为严格的2020版血液净化sop中,对透析用水内毒素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规定其含量不得超过100CFU/ml。
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透析用水的纯净度和安全性,从而减少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等风险。
其次,在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方面,同样需要严格把关。
透析液作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的健康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020版血液净化sop明确规定,透析液内毒素含量不得超过0.5EU/ml。
这一严格的标准要求,旨在确保透析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透析治疗。
为了确保这些检测要求的顺利执行,血透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包括定期对透析用水和透析液进行内毒素检测,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检测流程。
同时,血透中心还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确保在透析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内毒素污染问题。
总之,血透中心内毒素检测要求的严格执行,是确保透析过程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定期检测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毒素污染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血液透析技术管理规范为了规范本省血液透析技术的规范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医务人员开展血液透析治疗的最低要求。
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技术参照本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血液透析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卫健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肾内科、检验科、放射科等(也可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检查检验任务)。
(三)血液透析室(中心)应具备透析治疗间、水处理间、治疗室、候诊室、库房、污染处理区等基本功能区域;应有符合规格的透析机、水处理装置及抢救的基本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
(四)血液透析室(中心)应当严格按照血液透析技术操作规范开展血液透析质量管理相关工作,建立合理、规范的血液透析治疗流程,制定严格的接诊制度,实行患者实名制管理,建立并执行感染控制措施、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的质量检测制度、设备检查及维修制度及病历档案管理等制度。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二、人员基本要求血液透析室(中心)必须配备具有资质的医生、护士。
透析室工作人员应通过血透专业培训达到从事血液透析的相关条件方可上岗。
(一)医师1. 血液透析室(中心)应当设负责人全面负责血液透析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应由肾脏病专业的主治医生及以上的人员负责,由具有血液净化从业资质的医师从事血液净化室(中心)的日常医疗工作。
三级医院血液透析室的负责人应当由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的负责人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血液透析室负责人必须具备透析专业知识和血液透析工作经验。
2. 从事长期血管通路建立手术必须由二级与以上医院,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
(二)护士血液透析室(中心)应当配备护士长(或护士组长)和护士。
护士的配备应根据透析机和病人的数量及透析环境等合理安排,每个护士最多同时负责5台透析机的操作及观察。
血液透析诊疗规范[适应症](1)急性肾功能衰竭:①无尿或少尿2天(48h)以上.伴有高血压、水中毒、肺水肿、脑水肿之一者;②BUN≥35.7mmoI/L(100mg/dl)或每日升高>10.7mmoI/L(30mg/dl);③ScY≥530.4μmol/L;④高钾血症.K+≥6.5mmoI/L;⑤代谢性酸中毒.CO2—CP≤13 mmoI/L.纠正无效。
(2)慢性肾功能衰竭:①Scr≥844μmol/L(10mg/dl); ②BUN≥35.7mmoI/L(100mg/dl); ③Ccr≤5Ml/min。
并伴有下列情况者:①出现心力衰竭或尿毒症性心包炎;②难以控制的高磷血症.临床及X线检查发现软组织钙化;③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如K+≥6.5mmoI/L.CO2—CP≤13 mmoI/L;④明显的水钠潴留.如高度浮肿和较高的血压;⑤严重的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等。
(3)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毒物能够通过透析膜而被析出且毒物剂量不大与毒物作用速度不太快的可进行透析.应争取在服毒后8—16小时以内进行.以下情况应行紧急透析;①经常规方法处理后.病情仍恶化.如出现昏迷.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暂停.难治性低血压等;②已知进入体内的毒物或测知血液中毒物浓度已达致死剂量;③正常排泄毒物的脏器因有原发疾病或已受毒物损害而功能明显减退;④合并肺部或其他感染。
(4)其他:①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的急救;②肝胆疾病.如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完全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术前准备;③水电解质紊乱.如各种原因稀释性低钠血症与高钾血症;④精神分裂症;⑤牛皮癣。
[禁忌症]1、休克或低血压(血压低于80mmHg)2、严重心肌病变导致的肺水肿、心力衰竭。
3、严重心律失常。
4、严重出血倾向或脑出血。
5、晚期恶性肿瘤。
6、极度衰竭患者。
7、精神病不合作患者或家属及本人不同意血透者。
[操作程序]一、透前准备1、个人仪容仪表准备:衣帽整洁.淡妆上岗.精神饱满.仪表端庄。
血液透析设备检验指标
血液透析设备的检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医护人员监测设备的性能,确保透析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透析设备的检验指标:
1. 温度控制,血液透析设备应能够精确控制透析液的温度,通常在37摄氏度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的温度控制功能。
2. 滤器通透性,透析滤器是血液透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
检验滤器通透性可以确保滤器的有效性,并及时发现滤器堵塞或损坏的情况。
3. 漏血检测,血液透析设备应当具有漏血检测功能,能够及时发现透析管路或连接部位的漏血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
4. 压力监测,透析液的流速和压力对透析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检验设备的压力监测功能,以确保透析液的流速和压力在安全范围内。
5. 气泡检测,血液透析设备应当能够及时检测透析液中的气泡,避免气泡进入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潜在的危险。
6. 漏液检测,透析设备应当具有漏液检测功能,能够及时发现
透析管路或设备本身的漏液情况,确保透析过程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设备的检验指标涉及温度控制、滤器通透性、漏血检测、压力监测、气泡检测和漏液检测等多个方面,这些
指标的检验对于确保血液透析过程的安全和有效至关重要。
医护人
员应当定期对血液透析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
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安全。
血液透析患者管理标准操作规程一、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营养不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也是贫血、微炎症状态和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病因。
相当一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 ,PEW),加重了各种代谢紊乱,与患者死亡和住院事件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营养治疗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贫血、骨矿物质代谢异常等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常见的病因包括:摄食减少和厌食症、高分解代谢状态、炎症和共存疾病、胰岛素抵抗、代谢性酸中毒、透析不充分、透析过程中营养素丢失、膳食限制及药物等。
患者营养状态评估是营养不良治疗的基础。
营养状态评估包括:临床调查、饮食评估、人体测量、生化指标、主观综合性评估及人体成分分析。
营养不良治疗应综合患者年龄、生理需求及原发疾病等因素,在充分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制订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水电解质等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并通过定期监测进行调整。
二、血管通路管理(一)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管理1.术前注意保护上肢血管资源,避免腕部以上部位血管穿刺和采血;保护手臂皮肤不要破损。
2.术后抬高术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及时活动手指,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术后72h可进行握拳锻炼,促进内瘘成熟。
伤口如有渗血可轻压止血,并听诊杂音,避免压迫过重导致内瘘闭塞;严重出血需开放止血。
3-7d换药1次,10-14d拆线。
避免内瘘侧肢体负重、受压、测血压、输血、输液及采血。
3.合并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如止血良好,术后可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或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形成,但要注意个体化处理。
4.术后8-12周,内瘘成熟后进行穿刺透析。
如果评估内瘘成熟,也可考虑提前穿刺透析;但尽可能选择其他静脉穿刺作静脉回路,减轻内瘘损伤。
5.穿刺前检查内瘘区域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疼痛及破溃,内瘘震颤及杂音情况,血管弹性、张力及搏动情况,举臂试验及搏动增强试验,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行超声或影像学检查。
血液透析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血液透析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本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血液透析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血液透析技术是指利用透析机以体外循环方式将患者血液引至体外与透析器连接,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的一种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血液透析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行政审批部门核准登记的肾病学专业诊疗科目。
(三)拟建立血管通路的医疗机构应设置手术治疗室,设置要求包括:1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2.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3.开展血管通路介入治疗的医疗机构还应具备血管介入相关设备和能力。
(四)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1临床实验室符合规定,血液透析技术相关检验项目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并合格。
4.具备开展血液透析技术相关的医学影像设备。
5.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仪、吸引器、心电监护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五)至少有2名具有血液透析技术能力且主执业地点为本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师;至少有1名具有血液透析技术能力、取得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有经过血液透析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与开展的血液透析技术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血液透析技术的医师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
2.有3年以上肾内科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已完成备案的血液透析技术培训基地关于本技术相关系统培训,具有开展血液透析技术的能力。
(二)开展血液透析技术的护士1.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血液透析前后血尿素、肌酐、尿酸水平的比较黄佳芝;徐萍;康青青【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血液透析前后慢性肾病5期患者血尿素、肌酐、尿酸水平的变化,说明正确采血对评估透析治疗效果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慢性肾病5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血液透析前后血尿素、肌酐、尿酸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治疗后,108例患者的血尿素、肌酐、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1例患者血肌酐和血尿素明显降低,超出可接受的透析后剩余百分率的范围.结论血液透析对血液中毒素清除率较强,有利于病情恢复,只有规范透析前后采血,才有利于正确判别透析治疗的效果.【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9【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血液透析;尿素;肌酐;尿酸【作者】黄佳芝;徐萍;康青青【作者单位】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检验科,江苏昆山 215300;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检验科,江苏昆山 215300;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检验科,江苏昆山 21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
HD的原理是将体内血液引至体外经透析器的弥散/对流作用进行血液物质交换,并将物质交换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以达到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毒素,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1-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比较血液透析前后慢性肾病5期患者血尿素、肌酐、尿酸水平的具体变化。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慢性肾病5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8例、女40例,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为(56.41±1.02)岁。
血液透析前:血尿素水平为12.9~41.5 mmol/L,平均水平为(24.32±6.28)mmol/L;肌酐水平为427~1 567 μmol/L,平均水平为(951.06±232.51)μmol/L;尿酸水平为159~693 μmol/L,平均水平为(470.72±98.70)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