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我其实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以我的脑壳,应该也读不懂。
不过,既然写到了轴心时代,孔子、释迦牟尼都写了,不写希腊三贤,时代的代表人物就不够完整,所以到处复制,排序加工,希望与大家一起增长知识。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出生在一个雅典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自学成才。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真理和智慧。
他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室外的一切公众场合,与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教授他们,他称之为“产婆术”。
因为他母亲是一个产婆,他拿来比喻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接生。
在教授某种概念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教育家把他和孔子作了个对比: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由思辨推导结论;孔子,直接给出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
苏格拉底_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苏格拉底(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约公元前427至公元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公元前322年)均是卉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合称“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是两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对哲学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爱智慧”,因而,哲学家应当是“爱智慧”之人,而非“拥有智慧”之人。
苏格拉底有雄辩之才,他经常在与人辩论的过程中,纠正对方错误的思想,并灌输以正确的思想。
作为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位公民,终其一生,苏格拉底对雅典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抱有极大的爱。
他关心国家和人的命运,将人作为“社会的人”加以研究,而非等同于树木的“自然的人”。
他试图为人的以下品质找到定义:正义、不义、勇敢、懦弱、诚实、虚伪、智慧、平庸等;他更试图回答治理国家须具备的品质,以及如何培养这些品质。
在苏格拉底之前,吉希腊哲学始终致力于研究宇宙的本源,而自他开始,“伦理”意义上的人才开始正式进入哲学命题。
所以,苏格拉底的哲学也被后世冠以“伦理哲学”之名,苏格拉底亦被视为两方哲学的分水岭。
但似乎大多数在后世看来对人类拥有变革之功的人,在当世,却往往遭受到最大程度的非议。
苏格拉底在拥有狂热的崇拜者的同时,也拥有庞大的反对群体,并且,最终是这些反对者将苏格拉底推向死亡。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 ... ,罪名是引进新神、腐蚀青年思想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苏格拉底真的在古希腊的信仰体系之外,引进了新的神,那么,这个神的名字便口L4作“爱”和“智慧”;如果说他真的腐蚀了青年们的思想,他只是用如何去辨别善恶是非、如何成为治国之才的教育去“腐蚀”他们。
他拒绝了学生和拥戴者的营救,饮下毒酒而死,享年70岁。
苏格拉底一生并未留下著述,他的言行多见于学生的记载,这并不妨碍他留下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
连“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如此一句浪漫无比的话,都是出自苏格拉底之口。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
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
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
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
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
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
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
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
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教义。
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
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
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
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
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而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着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着作,他的着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名言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命运是机会的影子;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柏拉图名言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亚里士多德名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老年人的粮食;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吠犬之用,胜于睡狮;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 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人类是天生社会性的动物;亚历山大名言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她将带给我无穷无尽的财富;当正义之剑挥出之时,听到作恶者的哭嚎是必然的狮子率领的羊群战斗力远胜由绵羊率领的狮子;战胜恐惧,就能战胜死亡;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那我宁愿是戴奥真尼斯;。
师徒关系脉络: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第一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用语,即后来所说的哲学。
他把知识分成理论科学、实践科学(指政治学、伦理学和理财学)及创作科学(指各种工艺技术及音乐、医学等)。
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第二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数学。
在<形而上学>第4、第6卷中,他探讨了第一哲学的对象和范围,认为其他各门具体科学都是以“存在”的某一方面为对象的,例如数学只研究“存在”的量的属性;而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称之为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它的研究范围包括:①实体及其属性;②事物存在的根源,即“四因”;③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即思维的基本规律;④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四因说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
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
特别策划丨古希腊三贤提到“万世师表”这个词,身处华夏文明的我们自然会想到孔子。
而对于欧洲文明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万世师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
”可见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之地,而这种源泉的缔造者当属“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影响了欧洲数千年,可以算是欧洲文明的“万世师表”。
虽然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他们实际上是两代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几位欧洲先哲的生平故事吧。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士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手工艺家庭,父亲是雕刻师,母亲是助产士。
他先是跟随父亲学习过雕刻技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以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为了一名大学问家。
苏格拉底坚持教育对每个人的重要性。
无论是天资聪颖的人,还是生性愚钝,想要有所建树,都必须下定决心,勤学苦练。
但就是这样一个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人,却并没有创办学校,而是选择在广场、街头、市场这样的公共场所与各式各样的人探讨问题。
他跟孔子一样认为“有教无类”,无论男女老少,是穷是富,只要向他请教问题,他都会热情回答,一概不收报酬。
苏格拉底一生都过得十分清苦,他不讲究衣食住行,全身心都投入到做学问上。
他的施教方式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答案并不正确,他也不会立刻否决,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种被后人称为“苏格拉底反诘法”的教学方式,至今仍然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曾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士,我要追随她的脚步,做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圣人,其地位堪比中国的孔子。
虽然苏格拉底一生未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和事迹多见于学生们的著作(如柏拉图和色诺芬所著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但他的哲学思想带给了柏拉图等学生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西方哲学,他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可谓是真正的“精神助产士”了。
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
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
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
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
“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
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西方十大顶尖哲学大师一、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古希腊:(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 Socrates ,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主要思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τη(前469年—前399年)是着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而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着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
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
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
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
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
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
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
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
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教义。
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
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
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
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
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
希腊哲学的人物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希腊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之一,那里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这些哲学家之间的人物关系,既有师徒之情,也有师兄弟情谊,更有相互辩论、学习的关系。
首先来说,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虽然并没有留下文字,但通过他的弟子柏拉图和老师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当属柏拉图,柏拉图通过对话的方式,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承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被后人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有着师生的关系,但也有着一种相互启发、对话的关系。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真实的现实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而是超越物质的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对此提出了反驳,他认为现实世界即为真实,忽略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这两位哲学家之间的辩论,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也启发了后来哲学家的思考。
除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关系,就是苏格拉底和他的妻子克西斯。
克西斯是苏格拉底的亲密伴侣,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克西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他提供慰藉和支持。
克西斯对苏格拉底的影响不容忽视,她的勇敢和忠诚让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时刻也坚定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除了师徒关系和夫妻关系,希腊哲学家之间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人物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之间的联系,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影响,为希腊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腊哲学的人物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师徒之情,有师兄弟情谊,更有相互启发、对话的关系。
这些哲学家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不仅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宝库。
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至今仍然为我们所研究和借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方向。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小编整理)第一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
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
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
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
“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
关于天赋各异的历史典故
历史中有很多关于天赋各异的典故,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统帅之一。
据说他年少时对军事战略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出色的战术思维,最终成为法国的皇帝。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亚历山大是古希腊的伟大征服者,他被认为是军事天才。
年轻时他就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华,他的征服帝国包括希腊、埃及、波斯等广阔领土。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广泛的知识渊博而闻名,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至今仍被广泛赞美。
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导师。
柏拉图是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亚里士多德则对逻辑、伦理学和自然科学有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历史典故展示了一些人在不同领域中天赋异禀的例子。
这些人的才能和成就激励着后人,并成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什么关系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希腊著名的哲学,那么这两个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小编来告诉你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到底是什么关系。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也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所以这两个人是师徒关系。
单就外貌与出身背景来看,两者就有着天壤之别。
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长得较为丑陋,但他为人较为亲切。
善于采用问话的形式让别人认输。
但是柏拉图确出身于贵族,家里非常有钱,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长得也较为帅气,这些使得他身上光芒四射,在和别人争论时,经常采用咄咄逼人的态势。
柏拉图是一个唯心主义人,由于出生于贵族,所以他的很多思想都是为了维持奴隶主统治而宣传的。
柏拉图的很多思想存在一定的荒谬性,比如他认为自然规律应该顺从于那些神学的权威,柏拉图通过一种和谐宇宙的思想,来为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本人非常尊崇数学,他自己也说过:我哪怕什么也不懂,但对于数学我非常了解。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就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统治者,也就是为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苏格拉底没有柏拉图那么显赫的家室,他比较尊崇道德以及知识。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古希腊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者。
作为一名老师,他把自己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他认为事物的很多规律都是神安排的,最后被指控反对宗教而遭到杀害。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永远都是古希腊人民乃至整个西方的骄傲。
苏格拉底的性格柏拉图询问苏格拉底爱情、婚姻、外遇、生活究竟是什么的故事被人们知晓,从这个故事中,能够了解到苏格拉底性格。
当柏拉图询问苏格拉底爱情是什么的时候,苏格拉底要柏拉图在麦田中,头也不回地找一棵最大最饱满的麦穗。
柏拉图不知道他手上的这颗麦穗是不是足够好的,他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更好的麦穗。
于是当柏拉图一无所获的回来的时候,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多么容易错过,顾此失彼。
关于苏格拉底的性格,我们所能知晓的原因,并不在于他自己写下什么作品,其实苏格拉底本身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所有关于苏格拉底的作品都是他的弟子柏拉图所记录下来的。
一脉相承的古希腊三贤一脉相承的古希腊三贤陈敏昭(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古希腊城邦制民主共和政治由鼎盛时期向封建集权专制过渡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末叶和战国时期。
古希腊产生了一批世界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他们在哲学、科学、政治、法律、艺术、军事思想等方面的成就,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有三个杰出学者,一脉相承,他们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人类数千年,就象三位高超的、不断地添油加亮的火炬接力手,为人类前行照亮了方向。
这就是率性自然的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魅力四射的柏拉图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研究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正直,热情,睿智,自信,善辩。
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是率性自然,智慧的火花随处四溅,不修边幅,不讲究吃穿,喜欢高谈阔论,一生述而不作、辩而不记;柏拉图是能言善辩且著作等身,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亚里士多德则是恩师学识的集大成者,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学问则可称为分科性的,百科全书式的,许多方面是开创性的,为我们留下许多许多智慧的结晶,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称道。
一、率性自然的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其父是位石像雕刻师,母亲是个助产婆。
苏格拉底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身体矮小笨拙,塌鼻子,厚嘴唇,凸眼睛,但是他却具有朴实的语言和神圣的思想,喜欢在大街上高谈阔论,与人探讨真理。
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对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年轻时曾跟随父亲学过雕刻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学者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在伦理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造诣,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而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
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
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
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名言
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命运是机会的影子。
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柏拉图名言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亚里士多德名言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老年人的粮食。
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
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
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
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人类是天生社会性的动物。
亚历山大名言
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
把世界当作自己的故乡。
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她将带给我无穷无尽的财富。
当正义之剑挥出之时,听到作恶者的哭嚎是必然的!
狮子率领的羊群战斗力远胜由绵羊率领的狮子。
战胜恐惧,就能战胜死亡。
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那我宁愿是戴奥真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