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2.地质解译标志与遥感图像地学分析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9.73 MB
- 文档页数:61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Planet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数据产品1.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本次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主要采取机助目视解译方法。
该方法系指解译人员利用计算机鼠标,直接在计算机荧光屏上对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工作,并将解译成果集成在相应的图层上。
由于遥感图像在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的信息和信息层次较遥感图片中相应信息和信息层次丰富,所以机助目视解译方法的解译效果较传统的目视解译好。
另外,因为是在计算机上直接成图,从而减少了编成图程序,这是本次工作的主要解译方法。
2.遥感解译流程2.1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是指能帮助识别地质灾害及其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如地貌特征、地质灾害要素(如滑坡体、滑坡壁、滑坡台阶、封闭洼地、滑坡鼓丘等,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物源,崩塌堆积体等)、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等。
在充分收集和熟悉工作区地质背景、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踏勘统计,根据地质灾害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森林植被类型等区域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
2.2室内解译工作室内解译应以遥感影像为依据。
室内解译主要采用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解译为辅,初步解译与详细解译相结合、室内解译与野外调查验证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解译时应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
2.3野外调查和验证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初步解译资料进行野外调查和验证,再进行详细解译,来补充和修正初步解译成果,最终形成遥感解译成果图,以此确保遥感解译成果的质量和置信度。
2.4解译成果图件的编制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验证,补充和修改后,将解译成果草图分图层进行数字化成图,提交最终的遥感解译成果系列图。
测绘技术中如何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遥感技术在现代测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获取和解释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来提供地表特征和变化的信息。
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是利用这些数据,提取有用信息和展示地理现象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中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遥感图像的获取和预处理在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航空或航天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例如卫星、无人机或飞机上的相机。
图像获取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大气、地形和光照条件的影响,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可解释性。
二、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解译是指根据图像中的像元反射率或辐射亮度,将其分类为地表覆盖类型的过程。
解译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物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或辐射亮度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
常用的遥感图像解译方法包括:像元级解译、物体级解译和基于特征的解译。
1. 像元级解译:该方法将图像中的每个像元都分类为不同的地物类型。
该方法适用于图像像元数量较大且分布均匀的情况,但对噪声和混合像元比较敏感。
2. 物体级解译:该方法将图像中的像元组合成为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物体,然后对物体进行分类。
该方法适用于较大尺度的地物解译,对噪声和混合像元不敏感。
3. 基于特征的解译:该方法通过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例如纹理、形状、光谱和空间关系等,来进行地物分类。
该方法适用于复杂地物类型的解译,可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和技术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像元级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混合分类。
1. 像元级分类:根据遥感图像中像元的反射率或辐射亮度,将其分类为不同的地物类型。
该方法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计算像元与已知地物类型的相似度来进行分类。
常用的像元级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和随机森林分类等。
2. 监督分类:该方法依赖于已知地物类型的训练样本,通过像元与样本的匹配来进行分类。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是地质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通过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地质信息,以加深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结构的认识。
在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遥感地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遥感地质技术和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遥感地质技术1.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是遥感地质研究的基础数据,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取地表的地貌、植被、水体等信息。
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值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人眼直接观察影像,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解译;数值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数字处理和分析;机器学习则是通过训练算法,让计算机自动从影像中学习并进行解译。
2. 遥感地质图像处理:遥感地质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增强,以提取地质信息。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特征提取等。
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数字值转换为反射率或辐射亮度,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几何形状与地球表面对应起来,以消除地形和投影变形的影响;图像增强是通过增强对比度、色彩和细节等,使地质信息更加明显;特征提取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地质意义的特征,如岩性、构造等。
3. 遥感地质数据融合:遥感地质数据融合是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地质信息。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像元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
像元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像元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像元值;特征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特征;决策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分类结果。
二、遥感地质复习资料1. 《遥感地质学导论》: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适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遥感地质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遥感地质的知识。
2. 《遥感地质学与矿产找矿》: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的专著,对于从事矿产勘探的人员来说非常有价值。
⏹知识点2:⏹⏹地质遥感解译标志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一、一般概念遥感图像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源。
图像获取:成像遥感技术系统图像处理:强调图像之间的变换。
从图像到图像的过程。
目的: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为自动识别奠定基础。
图像分析:主要对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检测和测量,以获得它们的客观信息,从而建立对图像的描述。
从图像到数据的过程。
数据—对目标特征测量的结果、基于测量的符号表示。
描述了图像中目标的特点和性质。
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研究客观世界(主要研究可观察到的事物)图像理解:重点是在图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像中各目标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得出对图像内容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原来客观场景的解释, 从而指导和规划行动。
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客观世界为中心,借助知识、经验等来把握整个世界(包括没有直接观察到的事物)①图像解译根据人的经验和知识, 按照应用目的解释图像所具有的意义,识别目标,并定性、定量地提取目标的形态、构造、功能等有关信息,把它们汇总在底图上的过程。
②图像识别从图像中目标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中判断目标物属性(是否为建筑物、道路、树林…)的过程。
③图像量测指测量和计算目标物的大小、长度、密度、相对高度等。
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一、大小)(二)形状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三、色调与色彩地物波谱信息构成的影像特征①色调深浅的相对意义色调受地物颜色、含水量、风化程度、覆盖物、植被掩盖的程度、光照条件变化、成像技术等因素影响。
②在不同类型遥感图像上,色调深浅的物理涵义不同*黑白全色像片—可见光反射能量大小*热红外图像—地物温度差异*雷达图像—后向散射回波强弱③彩色图像—色彩从色别、明度、饱和度三要素分析描述以色别为主体冠以亮暗、浓淡等形容词天然彩色片—影像色彩与地物本色接近红外彩色片—影像色彩与地物本色不同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光阴影热阴影雷达阴影阴影可掩盖阴影区地物本身的色调特征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岩层三角面纹理五、影像结构由细小地物群体的色调、形状重复组合而构成的群体影像特征纹理:地物影像轮廓内的色调变化频率,感觉地物的表面结构特点和光滑程度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六、纹形图案由细小地物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组合而成,是地物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小水系、植被、微地貌、环境因素等的综合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