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2.地质解译标志与遥感图像地学分析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9.73 MB
- 文档页数:61
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Planet遥感卫星影像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和流程数据产品1.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方法本次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主要采取机助目视解译方法。
该方法系指解译人员利用计算机鼠标,直接在计算机荧光屏上对遥感图像进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工作,并将解译成果集成在相应的图层上。
由于遥感图像在计算机荧光屏上显示的信息和信息层次较遥感图片中相应信息和信息层次丰富,所以机助目视解译方法的解译效果较传统的目视解译好。
另外,因为是在计算机上直接成图,从而减少了编成图程序,这是本次工作的主要解译方法。
2.遥感解译流程2.1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是指能帮助识别地质灾害及其性质和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如地貌特征、地质灾害要素(如滑坡体、滑坡壁、滑坡台阶、封闭洼地、滑坡鼓丘等,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物源,崩塌堆积体等)、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等。
在充分收集和熟悉工作区地质背景、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踏勘统计,根据地质灾害波谱特征和空间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现象和森林植被类型等区域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
2.2室内解译工作室内解译应以遥感影像为依据。
室内解译主要采用以目视解译为主,人机交互式解译为辅,初步解译与详细解译相结合、室内解译与野外调查验证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解译时应采用从已知到未知、从区域到局部、从总体到个别、从定性到定量,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反馈和逐步深化的方法进行工作。
2.3野外调查和验证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初步解译资料进行野外调查和验证,再进行详细解译,来补充和修正初步解译成果,最终形成遥感解译成果图,以此确保遥感解译成果的质量和置信度。
2.4解译成果图件的编制在室内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和验证,补充和修改后,将解译成果草图分图层进行数字化成图,提交最终的遥感解译成果系列图。
测绘技术中如何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遥感技术在现代测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获取和解释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来提供地表特征和变化的信息。
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是利用这些数据,提取有用信息和展示地理现象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中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遥感图像的获取和预处理在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航空或航天平台上的传感器来收集,例如卫星、无人机或飞机上的相机。
图像获取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大气、地形和光照条件的影响,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可解释性。
二、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解译是指根据图像中的像元反射率或辐射亮度,将其分类为地表覆盖类型的过程。
解译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物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或辐射亮度的差异来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
常用的遥感图像解译方法包括:像元级解译、物体级解译和基于特征的解译。
1. 像元级解译:该方法将图像中的每个像元都分类为不同的地物类型。
该方法适用于图像像元数量较大且分布均匀的情况,但对噪声和混合像元比较敏感。
2. 物体级解译:该方法将图像中的像元组合成为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物体,然后对物体进行分类。
该方法适用于较大尺度的地物解译,对噪声和混合像元不敏感。
3. 基于特征的解译:该方法通过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例如纹理、形状、光谱和空间关系等,来进行地物分类。
该方法适用于复杂地物类型的解译,可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和技术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像元级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混合分类。
1. 像元级分类:根据遥感图像中像元的反射率或辐射亮度,将其分类为不同的地物类型。
该方法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计算像元与已知地物类型的相似度来进行分类。
常用的像元级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和随机森林分类等。
2. 监督分类:该方法依赖于已知地物类型的训练样本,通过像元与样本的匹配来进行分类。
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复习资料遥感地质是地质学和遥感技术的结合,通过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地质信息,以加深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结构的认识。
在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遥感地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遥感地质技术和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遥感地质技术1.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是遥感地质研究的基础数据,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取地表的地貌、植被、水体等信息。
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值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人眼直接观察影像,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解译;数值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数字处理和分析;机器学习则是通过训练算法,让计算机自动从影像中学习并进行解译。
2. 遥感地质图像处理:遥感地质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和增强,以提取地质信息。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特征提取等。
辐射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数字值转换为反射率或辐射亮度,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几何形状与地球表面对应起来,以消除地形和投影变形的影响;图像增强是通过增强对比度、色彩和细节等,使地质信息更加明显;特征提取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地质意义的特征,如岩性、构造等。
3. 遥感地质数据融合:遥感地质数据融合是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地质信息。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像元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等。
像元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像元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像元值;特征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特征;决策级融合是将不同传感器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后的分类结果。
二、遥感地质复习资料1. 《遥感地质学导论》: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适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遥感地质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遥感地质的知识。
2. 《遥感地质学与矿产找矿》:这是一本介绍遥感地质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的专著,对于从事矿产勘探的人员来说非常有价值。
⏹知识点2:⏹⏹地质遥感解译标志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一、一般概念遥感图像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源。
图像获取:成像遥感技术系统图像处理:强调图像之间的变换。
从图像到图像的过程。
目的: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为自动识别奠定基础。
图像分析:主要对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检测和测量,以获得它们的客观信息,从而建立对图像的描述。
从图像到数据的过程。
数据—对目标特征测量的结果、基于测量的符号表示。
描述了图像中目标的特点和性质。
是以观察者为中心研究客观世界(主要研究可观察到的事物)图像理解:重点是在图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像中各目标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得出对图像内容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原来客观场景的解释, 从而指导和规划行动。
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客观世界为中心,借助知识、经验等来把握整个世界(包括没有直接观察到的事物)①图像解译根据人的经验和知识, 按照应用目的解释图像所具有的意义,识别目标,并定性、定量地提取目标的形态、构造、功能等有关信息,把它们汇总在底图上的过程。
②图像识别从图像中目标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中判断目标物属性(是否为建筑物、道路、树林…)的过程。
③图像量测指测量和计算目标物的大小、长度、密度、相对高度等。
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一、大小)(二)形状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三、色调与色彩地物波谱信息构成的影像特征①色调深浅的相对意义色调受地物颜色、含水量、风化程度、覆盖物、植被掩盖的程度、光照条件变化、成像技术等因素影响。
②在不同类型遥感图像上,色调深浅的物理涵义不同*黑白全色像片—可见光反射能量大小*热红外图像—地物温度差异*雷达图像—后向散射回波强弱③彩色图像—色彩从色别、明度、饱和度三要素分析描述以色别为主体冠以亮暗、浓淡等形容词天然彩色片—影像色彩与地物本色接近红外彩色片—影像色彩与地物本色不同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光阴影热阴影雷达阴影阴影可掩盖阴影区地物本身的色调特征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岩层三角面纹理五、影像结构由细小地物群体的色调、形状重复组合而构成的群体影像特征纹理:地物影像轮廓内的色调变化频率,感觉地物的表面结构特点和光滑程度主要内容一、一般概念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色调与色彩四、阴影—可识别目标物形态和地貌形态五、影像结构六、纹形图案七、地貌形态八、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六、纹形图案由细小地物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组合而成,是地物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小水系、植被、微地貌、环境因素等的综合显示。
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遥感地质解译的定义遥感地质解译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的遥感影像,结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知识,对地质构造、岩性、矿产等地质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得地质信息,为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应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1. 辅助地质勘查:传统的地质勘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而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质信息,为地质勘查提供全面、及时的数据支持。
2. 精确定位矿产资源:遥感影像能够反映地表覆盖的特征,可以帮助矿产勘探人员准确定位矿床的位置、范围和赋存条件,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3. 监测地质灾害: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及时发现危险地质现象,为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1. 综合分析:遥感地质解译要综合利用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结合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确保解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差异化识别:地质构造、岩性和矿产等地质要素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形式各异,解译过程中要根据其特征进行差异化识别,以避免混淆和误判。
3. 实地验证:遥感地质解译的结果需要进行实地验证,通过地质勘查和取样分析等方法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解译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1. 制定组织:遥感地质解译标准的制定应由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制定依据:遥感地质解译标准的制定应以国家地质勘查政策和规划为依据,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确定解译目标和内容。
3. 制定内容: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应包括技术规范、数据要求、解译方法、质量控制和成果评定等内容,具体规定解译流程和标准操作步骤。
1. 指导实践: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可作为地质勘查工作者进行解译工作的指导手册,规范操作流程,提高解译效率和准确性。
2. 评价成果: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可作为解译成果评价的标准,评估解译质量和可靠性,保证解译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地质遥感解译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可以获取地质构造、岩性、矿产资源等重要信息,为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地质构造解译地质构造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构造形态,如山脉、断层、褶皱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以识别出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山脉和断层线ament,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存在地壳运动的活跃性,进而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二、岩性解译岩性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岩性是指岩石的种类和组成。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可以识别出不同岩性的分布情况。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颜色和纹理特征,可以区分出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等不同岩性的分布区域。
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矿产资源解译矿产资源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应用之一。
矿产资源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各种矿产物质,如金、银、铜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光谱反射率和矿物成分,可以预测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特定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出金矿、银矿等矿体的分布情况,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地质灾害解译地质灾害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应用之一。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形、植被覆盖情况和地下水位等信息,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地形坡度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识别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质信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质情况,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不断更新,地质遥感解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遥感导论: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及方法引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遥感数据处理中最基础且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通过人眼观察和分析遥感图像,将图像中的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从而获取地表信息。
本文将介绍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方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概念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观察遥感图像并辅以特定的解译规则,对其中的地貌特征、地物类别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和识别。
它利用人眼对图像细节和纹理的敏感性,以及对地物光谱反射信息的分析能力,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识别和解释。
目标和意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目标是准确地将遥感图像中的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这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意义包括: 1. 获取地表信息:通过目视解译,可以获取遥感图像中各种地物和地貌特征的分布情况,从而获得地表信息。
2. 土地利用规划:目视解译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标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环境监测: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环境变化,如森林退化、水资源变化等,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 资源管理:通过解译遥感图像,可以识别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为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预处理在进行目视解译之前,需要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解译的准确性。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 - 辐射校正:校正图像中的辐射失真,使图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具有一致的亮度和对比度。
- 大气校正:校正图像中的大气影响,减少大气散射和吸收带来的影响。
- 几何校正:校正图像的几何畸变,使图像具有准确的位置信息。
2. 目标选择在目视解译之前,需要确定解译的目标和区域。
根据解译的目标和研究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区域和特定的地物类型进行解译。
3. 目视解译在目视解译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眼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根据目标的特征和解译规则,对图像中的地物和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第二章遥感图像的判释标志遥感图像的地质判释:遥感图像的地质判释是建立在地壳表面各种地质体具有不同的波谱特性这个基础上的,而当我们运用地学原理对遥感图像上所记录的地质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识别各种地质体属性和地质现象的过程时,则称之为遥感图像的地质判释(解译或判读)。
遥感图像判释标志:所谓遥感图像判释标志是指那些能帮助辨认某一目标的影像特征。
第一节遥感图像的判释标志判释标志的类型:类型很多,尚无统一的提法,目前文献上出现的判释标志类型名称有:形状、大小、色调与色彩、阴影、纹理、影像结构、图案、型式、相关体、位置、布局、空间关系、排列、组合、比例、纹形结构、地貌形态、水系、植被、水文、土壤、环境地质及人工标志、人文现象、人类活动、“透视信息”等。
显然,上述罗列的判释标志名称不少是同义不同词的。
判释标志又可分为直接判释标志和间接判释标志。
直接判释标志:凡根据地物或自然现象本身所反映的信息特征可以直接判释目标物的存在和属性者,称为直接判释标志。
间接判释标志:是指通过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地物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间接推断某一地物或自然裂象的存在和属性。
例如岩性、构造,可通过地貌形态水系格局、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等影像特征间接地表现出来。
直接判释标志和间接判释标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以下介绍一些常用判释标志:包括形状、大小、色调与色彩、阴影、纹理、图案、相关体、位置、排列组合、地貌、水系、植被、人类活动等。
一、形状形状特征是指物体的外貌而言。
任何地物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如图示2-1所示。
图2-1 游泳池、房屋、足球场、道路、桥梁和水渠的形状标志(1:4000)形状与比例有密切的关系。
遥感图像上所看到的主要是地物的顶部形状或平面形状,是从空中俯视地物,是水平航空摄影,不同于习惯的侧视和斜视。
运用俯视能力,对于提高遥感图像判释效果是相当重要的,例如:飞机、火山机构、苜蓿叶形立交桥等俯视比侧视要看的更清楚些。
航片是中心投影,物体在像片的边缘部分会产生变形,高差越大变形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