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学期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8课《灯下漫笔》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80 KB
- 文档页数:4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共需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杂文的特点,对作者鲁迅作些简单的介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第二课时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2. 杂文简介(教师介绍)。
3. 鲁迅简介(教师介绍)。
4.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5. 课堂练习:词语辨析(教师指导)。
6. 小结。
第二课时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辅导)。
3. 课堂练习:思考“练习一”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4. 小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5. 布置作业。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本篇文章将针对课文《灯下漫笔》制定一份阅读教案,通过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对于这篇杂文的阅读能力提高。
一、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灯下漫笔》的作者是鲁迅,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2、篇目简介《灯下漫笔》是一篇散文,是鲁迅于1924年发表在北京的《晨报月刊》上的一篇杂文。
文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过程,从一个“追寻成功”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作家。
3、文本分析(1)结构分析本文分为六段,每段大约1000字左右。
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由“误入歧途”、“思想改变”、“感动之后”、“焦虑与挣扎”、“追求真理”、“重获新生”六个部分组成。
(2)语言风格本文语言风格简练、意犹未尽、重在表达思想。
语言中富有诗意,表达细腻,值得一读再读。
二、阅读目标在阅读《灯下漫笔》后,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鲁迅探讨的官场腐败问题,弄清“为官一任,如践坑蒙”,“桃花扇子”,“典籍糊涂”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2、理解鲁迅探讨的教育问题,弄清“智慧与审美”的关系及其对文化素质的影响。
3、理解鲁迅探讨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弄清“今之主人公有如元朝世贤”,“鬼迷心窍”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
4、善于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及演绎推理,了解鲁迅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鲁迅的文艺思想并进行评析;分析文中表现的官僚主义、教育问题和历史问题,并且从中提炼出鲁迅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文艺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合作。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鲁迅思想;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感受鲁迅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听、说、写、演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性教学,将鲁迅思想的核心观点、文艺思想、文化视野等方面作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可以使用PBL教学模式,以小组探究课题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选题、策划、设计、组织演示。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3)能够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默写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
(2)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原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能够识别并解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灯下漫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特点;(2)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关键字词和成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3. 合作学习:(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次灯下漫笔的写作;(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相关研究;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深入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灯下漫笔》的解析和评论。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利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第二步: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语言和表达。
第八课《灯下漫笔》鲁迅
教学目标
一、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分钟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4分钟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0分钟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
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
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第7~9段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3分钟
(1)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2)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加点词语的理解。
30分钟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
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为什么
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7分钟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
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
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三.作业 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