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神经阻滞麻醉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2
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神经干周围或神经干内,使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足踝外科的神经阻滞麻醉注射的区域主要在踝关节以上10㎝范围内走向踝足部的神经。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麻醉用药量小、阻滞范围大、对机体内脏系统无影响的优点。
下面就各种神经的阻滞方法作一介绍。
一、胫神经阻滞在所有踝部神经阻滞麻醉中,胫神经是最难阻滞的神经;但也是获得成功麻醉最重要的神经。
1.解剖特点胫神经为坐骨神经经腘窝的直接延续,经腘窝中间垂直下降,与腘动脉伴行,位于其浅面,达腘肌下缘,在比目鱼肌深面与胫后动脉伴行下降,至小腿后侧在小腿中间的肌肉间下行,过内踝后方,在分裂韧带深面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进入足底,胫神经在下降过程除了支配所有小腿后侧群肌肉,还至足底支配足底诸肌。
足底内侧神经相当于手掌的正中神经,分支供给踇趾展肌、踇短展肌,及最内侧蚓状肌,支配内侧三趾半的皮肤;足底外侧神经相当于手掌的尺神经,向前外行于踇短屈肌和跖方肌之间,分一支支配外侧一趾半皮肤。
2.操作方法(1)腘窝处阻滞:此方法适于行小腿后部手术。
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微屈曲30°,在腘横纹之上5㎝,腘窝正中,作为进针点。
针与皮肤成角60°,缓慢进针,直到有麻木感,此时将针退回2㎜,以避免损伤胫神经,注入8-10ml麻醉剂。
(2)在内踝处阻滞:此方法适于行足底部手术。
在距内踝尖近端大约5㎝处,触摸到胫骨后内侧缘,然后再摸到跟腱的内缘。
在这二者之间距离的中点处,胫神经位于胫后动脉的后侧。
若在此处摸到胫后动脉的搏动,可以作为进针的标志。
与皮肤成60°角向下进针1.0-1.5㎝深,抽吸确认未穿入胫后动脉或静脉后,注入8-10ml麻醉剂。
二、腓总神经阻滞腓总神经较胫神经细,支配小腿前侧外侧肌肉及足背侧肌肉,另外其还司小腿前侧及绝大部分的足背部皮肤感觉。
腓总神经阻滞麻醉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急性创伤后,拍足应力位X线片前,行腓总神经阻滞以放松踝部肌肉;②诊断腓总神经源性扁平足;③因创伤或是感染,其他低位麻醉方法不能实施时。
头部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
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第第第药。
8.耳颞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 处,触到颞浅动脉的搏动。
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9.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度。
10.颏神经阻滞麻醉经瞳孔中心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方向应向前内下,稍偏后,与该处皮肤表面的角度约45度。
颏孔的开口方向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临床实施阻滞定位时应予考虑。
颈部神经阻滞途径:1.颈丛浅支阻滞途径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即神经点)处穿刺进针。
2.颈丛深支阻滞途径ⅱ. C 2、C 2横。
处进 5. 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临床上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常用气管旁入路,即在胸锁关节上2.5cm 与前正中线外侧1.5cm 相交处向第7颈椎横突基部穿刺,用手指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针尖遇骨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
常可出现Horner 综合征,并要注意防止气胸、全脊麻和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
脊柱区(3阻滞麻醉)1.硬膜外隙阻滞麻醉(1)后正中穿刺法①部位:椎骨棘突之间进针,与棘突方向一致②层次:皮肤 → 浅筋膜 → 深筋膜 → 棘上韧带 → 棘间韧带 → 黄韧带 → 硬膜外隙(2)旁正中穿刺法①部位:正中线旁1.5~2.0cm②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腱膜→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硬膜外隙(再进针→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2.蛛网膜下隙穿刺和腰麻(基本同硬膜外隙阻滞)①穿刺部位:L2、3,L3、4或L4、5腰椎之间②层次: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腰椎区域)3.骶管阻滞麻醉俯卧位,将示指和中指的掌面放在两个骶骨角上,以45°角在两个骶骨角之间刺入,当穿刺针碰到骶骨时,应改变针的角度(男性几乎与皮肤平行成5°角进针,女性成15°角进针),向前进针(T1~4)﹣3=Moore深度,即达四边孔附近,回抽无血,即可注药4.正中神经阻滞(1)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平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切取肱动脉搏动,在其稍内侧垂直刺入3~5cm,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神经阻滞麻醉----整形美容外科面部手术应用手术范围较广的面部美容外科手术,如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受术者痛苦较大。
尽管全身麻醉效果确切,但会增加受术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用1%利多卡因行面部8条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效果。
颜面部手术有8条神经可供阻滞(图1),可根据手术范围阻滞其中几条或全部8条神经(表1),各神经的阻滞点(图1)和麻醉范围(图2)。
为减少术中出血和保证剥离平面的平整,根据手术需要,术区皮下可辅加浸润注射适量0.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40万)溶液。
1. 颏神经:注药1~2ml,牵开上唇,在第2尖牙下方的颏区有时可以触及此神经。
麻醉范围:下唇以下、两侧至颏面沟,下至颌骨下缘。
2. 眶下神经:穿出点约位于虹膜内侧缘垂线,距眶下缘4~7mm处。
左手食指置于眶下缘,受术者正视前方,术者右手握5ml注射器,自鼻面沟内侧与鼻翼沟之间进针,于眶下缘4~7mm处刺及骨面,多可直接进入眶下孔,或在此点周围注药1~2ml。
麻醉范围:几乎整个鼻侧壁、全部鼻翼、鼻小柱基底部、整个上唇及口裂外侧1~1.5mm,眼睑内侧下方的颊区,下眶部也会有麻木感。
3.鼻背神经:穿出点位于鼻骨与鼻翼软骨交界处,距鼻中线6~9mm处。
左手拇指和食指触及鼻中线,触知鼻骨下端,在鼻骨中线外约6~10mm处注药1~2ml。
麻醉范围:鼻软骨背面和鼻尖的皮肤。
4.眶上神经束(眶上-滑车上-滑车下神经):眶上神经自眶上切迹穿出。
滑车上神经伴随同名血管走行,滑车下神经在滑车下方穿出眶壁。
先在到达眶上切迹前于肌肉下注药1~2ml,再稍向内移动,注药1ml,最后将针头触及鼻骨注药1ml。
麻醉范围:(1)从颞中线或颞融合线至中线的额部皮肤;(2)上睑皮肤内侧约50%;(3)中线和上颞线之间的额顶部皮肤,向后可达两耳轮后缘所作垂直线以前的皮肤。
5.颧颞神经:为颧神经1支,经眶壁穿出到颞窝前部,其穿出位置约在外眦水平线下1cm。
于眶外侧壁后方自颧额缝(可触及)向下刺入1~1.2mm,达外眦水平线下约1cm注药2ml。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通过阻断疼痛神经的传导,实现对局部部位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从定义、适应症、技术操作、优缺点、并发症等方面对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在神经传导路径上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的局部麻醉方法。
它常被应用于外科手术、疼痛管理、康复治疗等领域,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二、适应症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各种外科手术,特别是在需要对特定部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四肢手术:神经阻滞麻醉在各种四肢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上肢骨折修复、下肢关节置换手术等。
2. 疼痛管理: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供长时间的疼痛缓解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产科手术:在某些产科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用于麻醉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缓解,减少手术风险。
三、技术操作神经阻滞麻醉的技术操作需要由熟练的医务人员完成。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局部皮肤消毒,并采取无菌操作。
2. 神经定位:医务人员通过触诊或超声等方法,准确定位神经的位置。
3. 麻醉药物注射:使用麻醉药物局部注射于神经周围,药物将阻断神经的传导,实现麻醉效果。
4. 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5. 镇痛效果观察: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可评估麻醉效果。
四、优缺点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具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1. 优点:- 减少全身麻醉风险:避免了全身麻醉引起的意识丧失、呼吸抑制等风险。
- 局部麻醉效果明显:可以提供长时间、强效的疼痛缓解效果。
- 术后恢复快速:相对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术后恢复更快。
2. 缺点:- 操作技术要求高:相比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对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 麻醉局部度难控制:神经阻滞麻醉的局部麻醉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局部麻醉度不均匀。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用于局部麻醉的方法,通过阻滞神经传导来产生麻痹效果。
它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具有很多优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讨论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技术和临床应用。
原理神经阻滞麻醉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或导管放置,将药物输送到特定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产生局部麻痹的效果。
这种麻醉方法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减少疼痛感觉,并提供较好的手术可控性。
神经阻滞麻醉的药物通常是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
这些药物能够干扰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可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技术神经刺激定位神经刺激定位是神经阻滞麻醉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确定准确的注射位置。
常用的神经刺激定位方法包括:1.神经电刺激法:通过在神经附近插入电极,传递脉冲刺激神经,观察患者是否有相应的肌肉收缩反应,以确定神经位置。
2.神经定位仪:利用超声波或电磁定位技术,实时地显示神经和与之相关的血管、组织结构,提供可视化的定位引导。
麻醉药物注射确定了注射位置后,可以开始注射麻醉药物。
常见的注射技术包括:1.单次注射法:将麻醉药物一次性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快速起效。
2.持续输注法:通过导管放置,将麻醉药物缓慢输注到神经周围,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麻醉效果。
相关考虑在进行神经阻滞麻醉之前,有一些相关的考虑需要注意:1.患者评估: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对药物的过敏情况。
2.麻醉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部位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和剂量,以达到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3.麻醉监测:在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指标。
临床应用神经阻滞麻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手术领域,尤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1.术前镇痛:在手术前用神经阻滞麻醉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手术后的恢复情况。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等医疗领域。
它通过阻断神经信号传导,从而使患者在手术或治疗期间实现无痛的目的。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到特定的神经区域,从而阻断神经传导,使部位失去感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局部麻醉,还能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
常见的神经阻滞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硬膜内麻醉、脊髓麻醉等,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方式。
与全身麻醉相比,神经阻滞麻醉在一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避免全身麻醉可能引发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另外,神经阻滞麻醉还可以提供更好的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让患者在手术后更加舒适。
然而,神经阻滞麻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神经阻滞麻醉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因为神经分布复杂,注射位置、深度等都需要精准掌握。
其次,神经阻滞麻醉可能会引发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风险,需要医生在操作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如凝血功能异常、神经病变等患者,神经阻滞麻醉可能不适用,医生需要谨慎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
综合来看,神经阻滞麻醉作为一种常见麻醉方式,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培训,医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麻醉体验。
相信在未来,神经阻滞麻醉将会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医疗服务。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的方法。
它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或其周围组织中,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达到局部麻痹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达到作用部位,例如通过表面浸润、局部神经节阻滞、周围神经阻滞或者伏地感觉神经束阻滞等方式。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表面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浸润到手术创面周围的组织中,通过浸润液的扩散作用,达到麻醉效果。
这种麻醉适用于手术局部较小的创面,例如皮肤手术。
2. 局部神经节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节附近,通过药物的扩散作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这种麻醉适用于身体局部有一个主要神经节的区域,例如面部、颈部和骨盆等区域。
3.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支配区域附近的周围神经束中,通过麻醉药物的扩散作用达到阻断神经传导的目的。
这种麻醉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例如上肢和下肢手术。
4. 骨骼牵引或悬吊感觉神经束麻醉:该方法适于周围骨骼牵引和悬吊感觉神经束,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这些感觉神经中,实现局部麻醉,使病人在手术中无痛或轻度麻醉,使病人的意识清醒,可以与医生进行交流,具有良好的耐受和安全性。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局部麻醉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精确地作用于手术区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
2. 减少全身麻醉风险:相比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所涉及的麻醉药物较少,对病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负担较小,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风险。
3. 术后恢复快: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结束后,麻醉效果会随着麻醉药物的逐渐代谢而消失。
因此,术后恢复迅速,病人可以很快恢复行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4. 疼痛管理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针对特定的神经阻断,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并减少病人使用镇痛药物的需要。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四周,临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效,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到.活动功效的消掉,称为神经阻滞麻醉.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顺应证与禁忌证1 顺应证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2 禁忌证呼吸道不克不及保持通行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克不及选择颈丛阻滞麻醉.二剖解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由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高低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衔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概况,其分支重要安排皮肤和浅表构造;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统一程度,并同为椎前筋膜笼罩,重要安排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赐与阻滞,才干产生优越的麻醉后果.颈神经丛阻滞规模包含全部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如同披肩样规模.三操纵步调(一)穿刺点定位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 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2 浅丛在C4穿刺点.(二)操纵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合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倾向对侧,两上肢天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吐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识表记标帜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打针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防止毁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打针器注药,注药前.中. 后留意轻轻回抽,不雅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冲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纵)分离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出10ml.2 改进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三)局麻药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经常运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保持麻醉感化时光短,较少单独运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设置装备摆设成混杂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四.不测与并发症(一)全脊麻是最轻微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集中,导致颈脊神经普遍阻滞.1 症状注药后立刻消失意识消掉.呼吸停滞.血压降低等症状,甚真心跳骤停.2 处理立刻面罩加压供氧或紧迫气管插管,人工通气;轮回支撑,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运用.3 预防进针切勿太深,注药前.中.后应回抽打针器,留意有无脑脊液回流;注药时应亲密不雅察意识变更和监测性命体征.(二)局麻药中毒最重要的原因为局麻药误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未实时发明,血液中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所致;其次为注药速度太快或局麻药的剂量和浓度超出临床运用规模,导致接收后消失症状.1 症状立刻消失以抽搐或惊厥.意识消掉.呼吸艰苦.血压降低等中枢神经体系.呼吸体系.轮回体系的重要急性症状,轻微者可产生心脏骤停.2 处理⑴立刻停滞局麻药物的运用;⑵面罩加压供氧;⑶抗惊厥:硫喷妥钠.安定等静脉给药直至惊厥停滞;若惊厥仍然不克不及控制,可运用快速短效肌松剂如唬拍酞胆碱60~80 mg静脉打针,然后完成气管插管;⑷轮回支撑: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运用.3 预防注药时应回抽打针器,留意有无血液回流;严厉控制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控制注药速度.(三)霍纳(Horther)分解征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消失同侧头.面.颈部血管扩大.1 症状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结膜充血.鼻塞.面部潮红.无汗.2 预防处理一般无须特别处理,局麻药物感化消掉后上述症状即消掉;精确的定位可以削减此并发症的产生.(四)喉返神经阻滞重要表示为声音嘶哑或掉音,其重要原因是穿刺进针过深.导致喉返神经阻滞.(五)膈神经阻滞膈神经重要由颈4脊神经前支构成及部分颈3.颈5脊神经小分支构成.深丛阻滞易被累及.临床表示为呼吸艰苦及胸闷,一般经由过程面罩给氧既可缓解.主如果因为腹式呼吸受限,但因胸式呼吸代偿性加强,根本可以保持每分通气量;若施行双侧阻滞,则会消失轻微的呼吸艰苦.临床强调一般防止双侧颈深丛阻滞.(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局麻药注至椎动脉旁,使其血管弹性降低,反射性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触感染器高兴,导致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是因为迷走神经被阻滞.交感神经相对高兴所致.所以颈神经丛阻滞局麻药中一般不加肾上腺素.五留意事项(1)麻醉前预备好麻醉机.急救药品,以备实时运用;凋谢静脉通道;实施各项无创监测如血压.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2)对于伟大甲状腺肿瘤.气管移位和/或气管狭小或上呼吸道不克不及包管通行者,绝对制止选择颈丛阻滞.对甲亢尚未控制者,禁选择颈丛阻滞麻醉.第二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顺应证与禁忌证上肢及肩关节手术.对精力高度重要,不合作或不肯运用该麻醉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本麻醉下进行,年纪过大者,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二剖解臂丛神经是由C5-8及T l脊神经前支构成,偶有C4.T2脊神经分支参加个中.这些分支组合成上.中.下3个神经干,穿过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肌间沟间隙,向下经由过程第一肋骨中点,再经由腋窝顶部进入腋窝;在腋窝部这些分支又从新组合为3个神经束,分离安排肩关节.上臂的外侧.前臂和手部的感到与活动.因颈部前中斜角肌间隙(肌间沟部).第一肋骨中点(锁骨上部)和腋窝部臂丛神经密集.定位标记清晰,操纵便利.比较轻易控制,故临床常选择这些部位作为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部位.三操纵通例1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2 预备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器具及急救药品.3 凋谢静脉通道,监测 BP.HR.SpO2.四经常运用的臂丛神经阻滞办法(一)前.中斜角肌间隙径路(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术为临床最经常运用的办法,尤其合适于肘部以上部位的手术和肩关节脱位手段复位等.1 穿刺点定位患者平卧.头倾向对侧略后仰,充分显示颈部.从环状软骨向外侧画一横线至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肌腹,在厥后方就是前斜角肌肌腹,在其外方为中斜角肌腹.两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其地位根本上与颈外静脉并列,故穿刺点紧接近颈外静脉的外侧缘.2 穿刺操纵左手示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穿刺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取略向脚侧针尖倾向持续进针.当有筋膜脱空感,患者主诉上臂.手指有异感,解释穿刺针头已进人前.中斜角肌间隙.回吸打针器内无血液.脑脊液回流,即可注人局麻药20-25 ml.3 并发症(1)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重要原因是进针过深所致,一般进针不该超出3cm,不然应从新定位.注药前应通例回抽打针器,不雅察有无液体回流.注药时.后要加强对患者意识.呼吸.轮回的不雅察与监测.(2)气胸:针尖倾向过深过下,刺破肋膜顶部所致.患者诉胸闷,轻微者可消失呼吸艰苦,X线检讨可确诊.一般情形下肺紧缩<20%,不需特别处理,进一步不雅察,吸氧,可天然恢复.若肺紧缩>20%并有显著症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3)霍纳分解征.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原因.症状和处理同颈丛神经阻滞.(二)腋路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合适于腕及手部的手术,尤其合适于腕部尺侧正中神经减压.手和指的手术.1 定位及操纵患者仰卧位,患侧肩脚下垫一薄枕,患肢外展外旋900,前臂愚昧.手掌心向上枕于头旁.在腋窝顶部先摸到腋动脉搏动后,左手示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针头沿腋动脉上方刺人,有筋膜脱空感,针头固定且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即可证实穿刺针头进入腋鞘内.左手指固定针头,右手持打针器与穿刺针衔接,回吸无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30~40 ml.有的病人桡神经阻滞后果差.2 经常运用局麻药(1)l%利多卡因40 ml+肾上腺素0.1 mg,用于较短时光的手术.(2)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混杂液30 ml,用于较长时光的手术.3.不测与并发症局麻药中毒:最重要的原因系局麻药误注人血管或局麻药剂量.浓渡过大血药浓度急剧升高,以中枢神经体系.呼吸与轮回体系的急性表示为重要症状,如惊厥.呼吸艰苦.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继而意识消掉.呼吸停滞.血压降低,最轻微者轮回.呼吸骤停.注药时应重复会抽.按照局麻药中毒反响处理.(三)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合适于上臂.前臂及肘部的手术,尤其合适于前臂及肘部的手术.1 定位及操纵患者取平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患侧肩尽量下垂,在锁骨中点上方1-1.5 cm处做一皮丘;打针器衔接7#穿刺针头经皮丘向内.向后.向下刺人,进针1一2cm可达第一肋骨面,紧贴肋骨面查找到异感,经回抽无回血即可注药20一25ml.2 不测与并发症(1)气胸产生率高达1%,造成气胸的原因多在查找第一肋骨时,穿刺针进人过深刺破肋膜所致.在穿刺的进程中,若遇咳嗽或有痛苦悲伤向腋部传导,则有可能刺破肋膜,应留意断定和仔细不雅察,若消失呼吸艰苦.脉搏氧饱和度降低应实时面罩加压供氧等处理.(2)血胸误入锁骨下动脉,比较少见,若打针器回吸有血液,可将穿刺针退出少许,再探,消失异感往往能获成功.(3)膈神经.喉返神经麻木症状,原因及处理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第三节腰丛骶丛神经阻滞术安排下肢的神经重要来自腰神经丛和大部分的骶神经丛,腰神经丛重要由胸12神经(T12)前支的一部分,腰脊神经1~3(L I~3)前支和腰脊神经4(L4)前支的一部分构成.腰丛有5根重要分支:骼腹下神经(L I).骼腹股沟神经(L I).股神经(L2~4).闭孔神经(L2~4)及股外侧皮神经(L2~3).本节重要介绍腰.骶神经丛阻滞的操纵程序和临床运用的留意问题.一顺应证与禁忌证1 顺应证部分老年.高龄患者以及全身状态低下的患者实施下肢手术,不合适选择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者.腰.骶神经丛阻滞重要用于下肢的痛苦悲伤治疗2 禁忌证轻微的凝血功效障碍,穿刺点四周或全身沾染,神经疾病,患者谢绝运用此麻醉办法者.二腰神经丛阻滞术(一)剖解腰神经丛中的3根重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安排下肢感到和活动,它们都包裹在腰大肌后内方的筋膜间隙中,局麻药注人腰大肌间隙,即可阻滞腰丛的神经.腰肌间隙的前壁是腰大肌,后壁是第1一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与横突韧带,内侧是第1一5腰椎体,外侧为起自全体腰椎横突上的腰大肌纤维及腰方肌.在此间隙处注人局麻药可以阻滞腰神经丛的传导,称为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包裹腰丛的筋膜,再随股神经下行,延长到腹股沟韧带以下,构成股鞘;其内侧壁为腰筋膜,后外侧壁为骼筋膜,前壁为横筋膜.在此间隙处将局麻药注人股鞘,也能阻滞腰丛神经的传导,称为腹股沟腰丛阻滞法.(二)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最好在外周神经刺激仪指点下实施.1 定位两侧骼嵴连线的中点向尾侧3cm处,再平行骼棘连线向阻滞侧旁开5 cm处做局麻皮丘.2 操纵步调(1)患者取屈膝收腹侧卧位,把阻滞侧的腿放在上面.(2) 22#穿刺针(长约10cm)经皮丘垂直进针,直达腰4横突,然后针干向尾部竖直.针尖滑过横突上缘,再垂直进针0.5 cm,待有显著脱空感时,即进人腰大肌间隙.(3)回吸打针器无血液,即可注人局麻药1%利多卡因实验量5ml,不雅察5min若无误人血管或椎管内现象,将局麻药0.375%罗呱卡因30 ml一次注人.(三)腰丛的腹股沟阻滞法(1)患者仰卧,两腿稍稍离开,阻滞侧的足部放松.转向外侧.(2)将股动脉外侧1.5 cm.腹股沟韧带下方2一3 cm处定为穿刺部位.(3)右手持22#穿刺针.向头端倾向进针,和皮肤成30角;进针大约2一4cm深度有落了空感,即解释到位,注人局麻药0.2%罗呱卡因20ml,注药前必定要回吸,谨防误人股动脉或股静脉.三骶神经丛阻滞术可用于踝关节及膝以下的手术,内踝处应填补隐神经阻滞(一)剖解骶神经丛重要由腰骶干(L4的其余部分和L5的前支合成)和骶尾神经(S1~3)前支构成.重要分支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和坐骨神经,安排下肢及会阴区.坐骨神经是身材最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今后,在臀大肌的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降低到大腿后面.此处的坐骨神经位于梨状肌和上孔肌之间,轻易定位,局麻药在此可沿肌间隙集中,达到阻滞骶神经丛的目标.(二)侧卧位骶丛阻滞法1 定位患者侧卧位.阻滞侧向上,另一条腿张开;上面的腿髋关勤俭弯30-400,膝关勤俭900.由股骨大转子和骼后上棘作连续线,在连线的中点向内侧作一垂直线,此垂直线与股骨大转子和骶裂孔连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作局麻皮丘.2 操纵步调取长8一10cm的22#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皮肤进针直至消失异感即到位,若未消失异感而触及骼骨后壁,针可以倾向内侧再穿刺,直达坐骨切迹,消失异感后稍稍退针,注人局麻药15~20ml.(三)平卧位骶丛阻滞法此办法实用于不克不及侧卧位的患者.1 定位患者平卧,髓关节.膝关节均愚昧,足跟尽可能接近臀部成.如有助手协助摆放体位,髓关节.膝关节均愚昧应在90度以上.在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画连续线,连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2 操纵步调取长8一10 cm的22#穿刺针,经穿刺点垂直于皮肤进针(针干倾向与床平行),针向头端倾向偏内侧,直到消失异感,注人局麻药液15一20ml.四腰骶丛神经结合阻滞法既腰肌间隙腰丛阻滞结合骶丛神经阻滞的办法实用用于髋部以下的下肢手术,特别合适于膝部的庞杂手术或运用腹股沟处上止血带的手术.操纵办法见前.第四节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神经阻滞术传统的依附病人“异感”进行经定位阻滞须要必定的临床经验;即使操纵者经验丰硕,有时也难以包管阻滞的准肯定位和后果确实.神经刺激器定位技巧的运用使得神经阻滞术有了客不雅指标,进步了神经阻滞的精确性和阻滞后果.下面介绍神经刺激器及运用办法.一器具介绍1 外周神经刺激器:可以发出频率1或2Hz的电流,强度变更规模为0~5mA.设置电流强度变更的目标重要有二:(1)在阻滞不合神经时,因为神经粗细不一,可选择不合肇端电流强度.(2)经由过程减小变更电流强度,可获知穿刺针定位情形;肇端电流强度下神经安排响应肌群消失活动时,减小电流如仍有肌群活动,解释定位较好;反之,解释穿刺针离神经仍有必定距离.一般以为在电流减小到0.2-0.3mA时如仍有响应肌群活动,即可给药.2 刺激针:神经阻滞穿刺针根据其长度分为25mm.50mm.100mm 和150mm四个型号,不合部位的神经阻滞可根据其穿刺深度选择不合型号穿刺针.可同时与神经刺激器和打针器衔接,以便于在定位明白时即刻给药.除针尖斜面外,针体经由过程特别材料包裹成绝缘体,以防止针体对穿刺径路上组织不须要的电流刺激.二操纵步调1 测试神经刺激器的机能.2 安顿皮肤电极,包管接触优越.3 消毒刺激,作皮丘.将含局麻药的打针器接上阻滞针的打针管,用局麻药充满管腔.接地导线接上皮肤电极,连好电线形成一个回路.4 打开刺激器,调好脉宽.脉冲频率和刺激电流.5 穿透皮肤.将穿刺针置入皮下组织.6 朝着神经置入刺激针,直至目标区域开端消失肇端电流强度下神经安排响应肌群消失紧缩,减小电流到0.2-0.3mA如仍有肌群活动,解释定位较好.回抽无血,即可注人局麻药3-5ml.7 在注人局麻药液3-5ml后,将刺激电流调回1.0mA,若定位不精确,刺激电流稍增加强的肌肉紧缩就会从新消失.注药进程中,应重复回抽.三神经刺激器用于外周神经阻滞技巧在运用神经刺激器行神经阻滞技巧,其患者体位.穿刺点定位.麻醉药用量及顺应证与传统的神经阻滞雷同,其特别之处在于可准肯定位拟阻滞神经.以下以坐骨神经阻滞为例介绍神经刺激器的运用.近危坐骨神经阻滞 (posterior lumbar plexus block)(1) 病人体位: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并屈膝成90度置于另一条下肢上.(2) 麻醉用品:100mm穿刺针,局麻药一次用量在15-30ml之间.(3) 穿刺点肯定:找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和髂后上棘.骶裂孔,前者分离和后两者作连线;在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作垂直线,与骶裂孔线的交叉点即为穿刺点.(4) 阻滞实施:神经刺激器电流定于2mA,在穿刺点垂直进针,一旦消失足的跖屈或背屈,解释已接近坐骨神经,此时将电流降至0.2-0.3mA,如仍有紧缩,回抽无血后即可将局麻药注入.(陈亚利)。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
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
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一)穿刺点定位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
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
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
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一)全脊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 预防进针切勿太深,注药前、中、后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脑脊液回流;注药时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和监测生命体征。
(二)局麻药中毒最主要的原因为局麻药误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未及时发现,血液中局麻药浓度骤然升高所致;其次为注药速度太快或局麻药的剂量和浓度超过临床使用范围,导致吸收后出现症状。
1 症状立即出现以抽搐或惊厥、意识消失、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主要急性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
2 处理⑴立即停止局麻药物的应用;⑵面罩加压供氧;⑶抗惊厥:硫喷妥钠、安定等静脉给药直至惊厥停止;若惊厥仍然不能控制,可使用快速短效肌松剂如唬拍酞胆碱60~80 mg静脉注射,然后完成气管插管;⑷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 预防注药时应回抽注射器,注意有无血液回流;严格掌握局麻药的浓度和剂量;控制注药速度。
(三)霍纳(Horther)综合征系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所致,出现同侧头、面、颈部血管扩张。
1 症状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结膜充血、鼻塞、面部潮红、无汗。
2 预防处理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局麻药物作用消失后上述症状即消失;准确的定位可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四)喉返神经阻滞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失音,其主要原因是穿刺进针过深、导致喉返神经阻滞。
(五)膈神经阻滞膈神经主要由颈4脊神经前支组成及部分颈3、颈5脊神经小分支组成。
深丛阻滞易被累及。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及胸闷,一般通过面罩给氧既可缓解。
主要是因为腹式呼吸受限,但因胸式呼吸代偿性增强,基本可以维持每分通气量;若施行双侧阻滞,则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临床强调一般避免双侧颈深丛阻滞。
(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局麻药注至椎动脉旁,使其血管弹性降低,反射性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心动过速是由于迷走神经被阻滞、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所致。
所以颈神经丛阻滞局麻药中一般不加肾上腺素。
五注意事项(1)麻醉前准备好麻醉机、急救药品,以备及时使用;开放静脉通道;实施各项无创监测如血压、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
(2)对于巨大甲状腺肿瘤、气管移位和/或气管狭窄或上呼吸道不能保证通畅者,绝对禁止选择颈丛阻滞。
对甲亢尚未控制者,禁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第二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及肩关节手术。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或不愿使用该麻醉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二解剖臂丛神经是由C5-8及T l脊神经前支组成,偶有C4、T2脊神经分支加入其中。
这些分支组合成上、中、下3个神经干,穿过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肌间沟间隙,向下通过第一肋骨中点,再经过腋窝顶部进入腋窝;在腋窝部这些分支又重新组合为3个神经束,分别支配肩关节、上臂的外侧、前臂和手部的感觉与运动。
因颈部前中斜角肌间隙(肌间沟部)、第一肋骨中点(锁骨上部)和腋窝部臂丛神经密集、定位标志清楚,操作方便、比较容易掌握,故临床常选择这些部位作为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部位。
三操作常规1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2 准备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3 开放静脉通道,监测 BP、HR、SpO2。
四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一)前、中斜角肌间隙径路(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术为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合于肘部以上部位的手术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等。
1 穿刺点定位患者平卧、头偏向对侧略后仰,充分显示颈部。
从环状软骨向外侧画一横线至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肌腹,在其后方就是前斜角肌肌腹,在其外方为中斜角肌腹。
两斜角肌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其位置基本上与颈外静脉并列,故穿刺点紧靠近颈外静脉的外侧缘。
2 穿刺操作左手示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穿刺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取略向脚侧针尖方向继续进针。
当有筋膜脱空感,患者主诉上臂、手指有异感,说明穿刺针头已进人前、中斜角肌间隙。
回吸注射器内无血液、脑脊液回流,即可注人局麻药20-25 ml。
3 并发症(1)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主要原因是进针过深所致,一般进针不应超过3cm,否则应重新定位。
注药前应常规回抽注射器,观察有无液体回流。
注药时、后要加强对患者意识、呼吸、循环的观察与监测。
(2)气胸:针尖方向过深过下,刺破胸膜顶部所致。
患者诉胸闷,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
一般情况下肺压缩<20%,不需特殊处理,进一步观察,吸氧,可自然恢复。
若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
(3)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原因、症状和处理同颈丛神经阻滞。
(二)腋路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适合于腕及手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腕部尺侧正中神经减压、手和指的手术。
1 定位及操作患者仰卧位,患侧肩脚下垫一薄枕,患肢外展外旋900,前臂屈曲、手掌心向上枕于头旁。
在腋窝顶部先摸到腋动脉搏动后,左手示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针头沿腋动脉上方刺人,有筋膜脱空感,针头固定且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即可证实穿刺针头进入腋鞘内。
左手指固定针头,右手持注射器与穿刺针连接,回吸无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30~40 ml。
有的病人桡神经阻滞效果差。
2 常用局麻药(1)l%利多卡因40 ml+肾上腺素0.1 mg,用于较短时间的手术。
(2)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混合液30 ml,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
3.意外与并发症局麻药中毒:最主要的原因系局麻药误注人血管或局麻药剂量、浓度过大血药浓度急剧升高,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急性表现为主要症状,如惊厥、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继而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最严重者循环、呼吸骤停。
注药时应反复会抽。
按照局麻药中毒反应处理。
(三)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适合于上臂、前臂及肘部的手术,尤其适合于前臂及肘部的手术。
1 定位及操作患者取平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患侧肩尽量下垂,在锁骨中点上方1-1.5 cm处做一皮丘;注射器连接7#穿刺针头经皮丘向内、向后、向下刺人,进针1一2cm可达第一肋骨面,紧贴肋骨面寻找到异感,经回抽无回血即可注药20一25ml。
2 意外与并发症(1)气胸发生率高达1%,造成气胸的原因多在寻找第一肋骨时,穿刺针进人过深刺破胸膜所致。
在穿刺的过程中,若遇咳嗽或有疼痛向腋部传导,则有可能刺破胸膜,应注意判断和细心观察,若出现呼吸困难、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面罩加压供氧等处理。
(2)血胸误入锁骨下动脉,比较少见,若注射器回吸有血液,可将穿刺针退出少许,再探,出现异感往往能获成功。
(3)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症状,原因及处理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
第三节腰丛骶丛神经阻滞术支配下肢的神经主要来自腰神经丛和大部分的骶神经丛,腰神经丛主要由胸12神经(T12)前支的一部分,腰脊神经1~3(L I~3)前支和腰脊神经4(L4)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腰丛有5根主要分支:骼腹下神经(L I)、骼腹股沟神经(L I)、股神经(L2~4)、闭孔神经(L2~4)及股外侧皮神经(L2~3)。
本节主要介绍腰、骶神经丛阻滞的操作程序和临床应用的注意问题。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 适应证部分老年、高龄患者以及全身状况低下的患者实行下肢手术,不适宜选择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者。
腰、骶神经丛阻滞主要用于下肢的疼痛治疗2 禁忌证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穿刺点周围或全身感染,神经疾病,患者拒绝使用此麻醉方法者。
二腰神经丛阻滞术(一)解剖腰神经丛中的3根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支配下肢感觉和运动,它们都包裹在腰大肌后内方的筋膜间隙中,局麻药注人腰大肌间隙,便可阻滞腰丛的神经。
腰肌间隙的前壁是腰大肌,后壁是第1一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与横突韧带,内侧是第1一5腰椎体,外侧为起自全部腰椎横突上的腰大肌纤维及腰方肌。
在此间隙处注人局麻药可以阻滞腰神经丛的传导,称为腰肌间隙腰丛阻滞法。
包裹腰丛的筋膜,再随股神经下行,延伸到腹股沟韧带以下,构成股鞘;其内侧壁为腰筋膜,后外侧壁为骼筋膜,前壁为横筋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