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49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一.定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
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
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
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
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
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3)腋路法1)病人取仰卧,患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并外旋90°,前臂90°屈曲,完全暴露腋窝。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应症、禁忌症、准备工作、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rachiaIp1exusb1ockanesthesia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臂丛神经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
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主要的分支有:胸背神经、胸长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楼神经、尺神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临床医师通过超声显像观察外周神经及其周围结构,并在超声实时、动态引导下穿刺到目标神经周围,精准地实施神经阻滞,避免了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阻滞效率。
3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主要适用于肩部及上肢手术的麻醉,也可用于临床疼痛治疗。
4禁忌症4.1 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
4.2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者。
4.3 穿刺局部或全身感染者。
4.4 休克、衰竭或濒危病人。
4.5 局麻药过敏者。
4.6 凝血功能障碍。
5准备工作5.1 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签署知情同意书。
5.2 操作前了解病史,亚阅气管镜报告(特别是封堵右肺时注意右肺上叶开口与隆突位置关系,肺癌是否累及左、右主支气管)。
5.3 检查喉镜、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管路是否堵塞,套囊是否易脱落)等器械。
5.4 牙垫、胶布、听诊器、吸引器等物品是否齐全、完好,准备纤维支气管镜备用。
5.5 术者戴口罩、帽子、洗手。
6操作方法6.1 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术者面向病人。
嘱咐病人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规范
1 目的:对局部神经阻滞实施规范操作,提高麻醉效果,避免麻醉意外的发生。
2 适应证:
2.1上肢手术麻醉;
2.2关节复位;
2.3带状疱症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3 禁忌证:
3.1 凝血障碍;
3.2 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3.3 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
3.4 患者不同意或不配合。
4 使用人员:
为麻醉专业医师,使用前必须熟悉操作规程并经科主任考核认可。
5 肌间沟入路法操作步骤:
5.1 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对侧,上肢垂直放松紧贴体旁;
5.2 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5.3 术者左手示指沿肌间隙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示指下压患者出现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5.4 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5 以安尔碘消毒二次,注意足够的消毒范围;
5.6 以1% 利多卡因注射局麻皮丘;
5.7 术者右手持3cm长的7号针在标记处垂直皮肤缓慢入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5.8 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
镇痛目前一般应用0.125%~0.25%布比卡因20ml,或更低浓度;
5.9 注药时手指压迫穿刺点上方,尽量使药液向下扩散。
6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6.1 局麻药中毒;。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评价肩关节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术中常采用各种麻醉方法。
肩关节手术可选择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作为麻醉方式,该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应用效果如何还需要进行评价。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通过将局麻药注射到臂丛神经分布区域,以达到麻醉手术部位的目的。
采用该方法可以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通过臂丛神经阻滞可以阻断肩关节及上臂周围的神经传导,从而使患者手术部位无痛或减少疼痛感,增加患者术中的舒适度。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以减少通气及循环方面的并发症。
全麻使患者处于意识丧失的状态,可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减少因患者意识活跃导致的术中不适。
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全麻时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影响,减少呼吸道问题及循环动力学变化,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时,局麻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麻醉手术部位,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量,降低对患者的毒副作用。
通过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可以加速患者醒麻的时间,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麻醉操作方面相对简便,易于掌握。
相比其他形式的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需要注射局麻药到特定部位,技术上相对简单,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该方法的安全性较高,患者术后不会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或感觉异常。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通过该方法可以减少术中的疼痛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并简化麻醉操作过程。
麻醉方式的选择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决定,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其应用效果。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区域麻醉方法,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
近年来,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并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局麻药是臂丛神经阻滞中不可或缺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用的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然而,单独使用局麻药有时可能存在麻醉效果不完善、麻醉持续时间较短等问题。
地佐辛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独特的药理特性。
将地佐辛与局麻药复合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麻醉的效果和质量。
首先,地佐辛可以增强局麻药的麻醉效能。
它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通过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增强局麻药对神经纤维的阻滞作用,从而提高麻醉的起效速度和阻滞的完善程度。
这意味着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快地进入无痛状态,并且减少手术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
其次,地佐辛能够延长臂丛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
单纯使用局麻药时,麻醉效果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后逐渐消退。
而地佐辛的加入可以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为手术提供更持久的麻醉支持,减少术中追加麻醉药物的次数,降低了麻醉风险。
再者,地佐辛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这有助于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
患者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例如,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类型和时长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选择和用量。
一般来说,医生会在局麻药中加入适量的地佐辛,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同时,在实施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的臂丛神经阻滞时,还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患者没有禁忌证。
在操作过程中,要准确地定位臂丛神经,确保药物能够准确地注射到目标部位。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知识,你了解多少?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把局部麻醉的药物注入机体的臂丛神经丛四周使得其所支配的相关区域出现神经传导阻滞的一种麻醉形式。
比较适合运用在手部、上臂、前臂和肩部等多个部位手术中。
一操作程序1 神经根入路刺穿位置是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位置,垂直的进针到第七颈椎横突尖实施首次的给药,将环状的软骨当做是标志,在此平面朝外寻找机体的第六颈椎横突位置,再明确下一个也就是第七颈椎横突位置,后退针大约1cm,后朝下进针麻醉干预C8、T1。
此种操作方式因为个体存在明显的差异,神经根的位置比较深,阻滞效果不够理想、神经根的分布较为分散、成功概率不足、并发症多以及对操作的要求比较高等原因,在临床中并不常见。
2 肌间沟入路肌间沟入路还可以被称作是颈路臂丛阻滞,此操作的方式是引导患者处于去枕仰卧位,将头部偏向于对侧,使其上肢紧紧地贴着身侧,将经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充分地暴露出来,寻找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后缘,触及前斜角肌位置,在此肌肉的后缘位置触及中斜角肌,此两肌之间就是斜角肌间隙(也就是肌间沟)。
在肌间隙朝下能够触及肩胛舌骨肌,在肌间沟位置肩胛舌骨肌上缘处实施刺穿操作。
针尖和皮肤进行垂直的刺穿,将深度控制在1.5~2cm范围之内,明确有异感亦或是碰触至横突,在回抽后没有血液和脑脊液,就可在其中注入局部麻醉的药物。
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需运用手指对刺穿点上部肌间沟进行压迫,促使药液可以朝着下方逐步的扩散,规避药物朝上扩散造成硬膜外麻醉问题发生。
同时在操作的时候,需关注进针的方向和深度,过深亦或是偏内、偏下容易诱发气胸问题出现。
此入路方式成功的重点为对刺穿位置实施精准的定位,针对颈部粗短、肌肉颈亦或是肥胖患者,解剖标志不够清楚,对刺穿点定位不够准确,实施传统定位的难度比较高,但是可以在定位的过程中告知患者略微地将头部抬起,亦或是运用薄枕垫在患者的枕部,使得此问题被改善,促使肌间沟更容易被触及,提升定位的准确度。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科--王丽芝一、解剖:臂丛神经由C5-8和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C4或T2脊神经的小分支也参与。
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从椎间孔发出后,在锁骨上部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向外、向下走行,形成上、中、下三干。
上干:由C5和C6脊神经前支组成中干:由C7单独构成下干:由C8和T1脊神经前支构成三支神经干从斜角肌间隙下穿出,伴同锁骨下动脉一起向前、向外、向下延伸,行至锁骨与第一肋之间。
每个神经干再分成前后两股,在锁骨中点后方经腋窝顶进入腋窝,在腋窝部各脊神经又重新组合成束,三个后股在腋动脉的后侧形成后束,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在腋动脉的外侧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伸形成内侧束,位于腋动脉的内侧,三束与腋动脉共同包在腋血管神经鞘内。
熟悉以上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和走行,为穿刺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决定阻滞效果的关键。
二、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各种手术以及肩关节的手术和复位。
三、阻滞方法:有肌腱沟、腋路和锁骨上入路三种:①肌间沟阻滞法:定位:患者去枕仰位,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手尽量下垂,显露患侧的颈部。
然后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前斜角肌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也就是我们所要的穿刺点,于该点重压,患者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感,证明定位无误。
操作: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一长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针尖指向脚侧,直到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为止,出现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
穿刺成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成人)。
优缺点:优点易于掌握,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效果好,不会引起气胸。
缺点是尺侧效果差,需增大药量才被阻滞,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有损伤椎动脉的可能,禁止同时进行双侧阻滞,以免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被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