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奇妙的大自然
- 格式:docx
- 大小:12.73 KB
- 文档页数:2
走进大自然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一年级下册学科: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元素,如山、水、树、花等。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线条和色彩表现大自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基本元素2. 观察和想象大自然3. 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如山、水、树、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大自然的基本元素,如山、水、树、花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大自然。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线条和色彩表现大自然,如用曲线画水,用绿色画树等。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元素进行绘画。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运用所学的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选择的自然元素。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和过程。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从观察力、想象力、线条和色彩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观察和表现大自然,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大自然的朋友。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学生的绘画技能和环保意识能否得到提升。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出示的自然图片应尽量丰富多样,包括山川、湖泊、森林、草原、海洋等各种自然景观。
2024年大班美术标准教案《大自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美术教材第四章《大自然》,详细内容为第一课《大自然色彩》。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解大自然色彩变化,学会运用色彩表现自然景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大自然色彩特点,提高观察力和表现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意识。
3. 学会运用色彩表现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绘画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色彩变化,并将其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学会运用色彩表现自然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色彩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大自然色彩特点,让学生解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自然色彩变化。
(2)示范如何运用色彩表现自然景观,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绘画。
3. 实践环节:(1)分发画纸、画笔、颜料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观察到自然色彩进行创作。
(2)指导学生调色,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色彩,表现出大自然美丽。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幅以大自然为主题绘画作品。
(2)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1)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2)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色彩季节变化时间变化2. 绘画技巧调色画面布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大自然”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2. 答案要求:(1)运用色彩表现大自然美丽。
(2)画面布局合理,内容丰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色彩变化,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美。
(2)开展以大自然为主题绘画比赛,提高学生绘画技能。
美术是幼⼉表达⾃⼰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式,艺术表达是⾃由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表达。
⽆忧考⼩编整理了⼤班美术教案《⼤⾃然》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然》1 活动⽬标: 1.通过多通道的参与,激发幼⼉感谢⾃然的情感。
2.乐意⽤绘画的形式表现⾃⼰的想法。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然风光图⽚幻灯;⾬伞3把;颜料、画笔若⼲。
活动过程: ⼀、听⾳乐、看图⽚,感受⼤⾃然的美,激发幼⼉对⾃然的感恩之⼼。
1.听⾳乐⼊场:让我们听着这美妙的⾳乐,⼀起去欣赏⼤⾃然美丽的风景吧。
2.看图⽚,提问:你看到了⼤⾃然中的哪些美景?(温暖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五颜六⾊的鲜花、绿油油柔软的草地、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阔的⼤海、可爱勤劳的动物们……学⼀学⼩朋友好听的词语)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3.教师⼩结:我们每个⼈都应该感谢⼤⾃然,感谢阳光给予我们温暖,感谢⾬露滋养⽣命,感谢森林给予我们清新的空⽓;感谢河流给予我们⽣命的源泉;感谢⼩鸟给我们带来动听的歌声;感谢花朵为我们装扮⽣活……⽣活在这么和谐的⾃然中,你觉得幸福吗?我们应该⽤什么样的⾏动来感谢、保护⼤⾃然呢? 4.幼⼉相互讨论,个别回答。
5.教师启发幼⼉⽤宣传画的⽅式记录幼⼉的想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好的想法画下来并展⽰给⼤家看,相信⼀定会有更多的⼈乐意⽤⾃⼰的⾏动来感谢⼤⾃然。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了⼤量内容丰富的风景图⽚,让幼⼉通过视觉的美的享受来激发了幼⼉内⼼对美的向往,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充分认识到了⾃然赋予了⼈类及⼀切⽣物的⽣存根本,从细微处⼊⼿,激发幼⼉内⼼对⾃然的感恩的情感。
⼆、出⽰操作材料,幼⼉合作完成伞⾯宣传画。
1.出⽰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师:看看⽼师带来了什么?(伞)今天我们⽤请⼩朋友相互合作在伞⾯上画出我们感谢⼤⾃然的⾏动。
(1)数⼀数每把伞都有⼏个伞⾯,可以邀请⼏位⼩朋友来合作绘画。
(2)邀请同伴并围成圆圈坐下。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自然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
1.了解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并对它们有初步认识;
2.掌握简单的美术表现方式,用绘画形象地呈现自然现象;
3.发展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力。
二、教学内容
1.自然现象的认识;
2.用简单的美术表现方式呈现自然现象,如云、风、雨、雪、太阳等。
三、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卡片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你们看到这些图片了解哪些自然现象?” “这些自然现象对我们有着什么影响?”
2. 提出问题(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用美术来表现自然中的云,风,雨,雪,太阳等自然现象?”
3. 学生练习(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美术的一些表现方式,如线条、形状、颜色等,然后请学生在画纸上自由绘制云、风、雨、雪、太阳等自然现象图形,并注重对颜色的运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绘画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正。
4. 提交作品(5分钟)
学生完成绘画后,将作品贴在墙上,供全班观赏。
5.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收集学生绘画作品,再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美术家的作品,比如梵高的《星夜》等,引导学生讨论:。
2024年大班美术教案《大自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美术教材第四章《大自然》,详细内容包括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如花草树木、山水云彩等,通过观察和描绘,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元素,学会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观。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捕捉自然景观的细节。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感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投影仪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水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大自然元素。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画一片树叶为例,讲解如何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纹理等,并进行现场演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大自然元素进行描绘,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创作(10分钟)学生根据所选大自然元素,独立完成一幅画作。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自然》2. 板书内容:大自然元素:花草树木、山水云彩等观察方法:形状、颜色、纹理等绘画技巧:线条、色彩、构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尝试用其他形式(如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组织一次“大自然之美”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捕捉自然景观的细节。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对大自然感受的能力。
3.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大自然元素。
大班《奇妙的大自然》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回忆起那些年写作方案的日子。
这次的任务是设计大班《奇妙的大自然》方案,我深吸一口气,让思绪沉浸在这片神奇的领域。
一、主题定位《奇妙的大自然》这个主题,旨在让大班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二、目标设定1.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和发现大自然中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方案设计1.开场活动:让孩子们观看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看完后,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后感。
2.小组讨论: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自然现象等。
每个小组在讨论后,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报告。
3.实地考察:组织孩子们去附近的公园、森林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考察过程中,鼓励孩子们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4.创意制作:让孩子们利用捡来的树叶、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进行创意制作。
如:制作树叶贴画、树枝摆件、石头画等。
通过创作,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5.环保行动:组织孩子们参与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种植绿植等。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实施过程1.开场活动:孩子们观看纪录片后,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后感。
他们表示,原来大自然有这么多奇妙的事物,需要我们去探索。
2.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提问,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主题报告。
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实地考察:孩子们在实地考察中,兴奋地观察着各种动植物,记录下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他们还和同伴们交流、讨论,共同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大班美术教案:海底奇妙自然画一、教学背景分析大班美术教学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引导幼儿有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思考和设计。
此次教学以“海底奇妙自然画”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图像,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表现,感知和认识海底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海底世界的构成要素和特点,例如珊瑚、海母、海藻、鲨鱼等。
(2)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色彩、构图和线条表现方法。
2.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画笔、颜料等美术工具,进行色彩,线条和造型表现。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进行创新性表达,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3.过程目标(1)学生能够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美感知识体系。
(2)学生能够发挥创造力,进行自由表现,并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4.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海底世界的美好和脆弱,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2)让学生感受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三、课堂教学设计1.引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些海洋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海底世界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可以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曾经到过的海滨旅行或者是读过的关于海洋知识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此次美术创作的兴趣。
2.实践环节(1)传授画海底世界的基本表现方法在大班美术课上,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海底世界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海底生物,让学生自由绘制海底风景。
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实际观察自然界中的风景细节,或根据自己的幻想进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海底奇妙自然画的创作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底世界的多样性,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海底生物进行绘制尝试。
例如“珊瑚”、“鲨鱼”等,通过一步步的指导和教学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画笔的用法,颜色的配搭,表现方法的技能。
美丽大自然的奇妙教案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之一。
在日常的教学中,自然也是我们需要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一个关键方面。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自然奇妙的教学案例和方法。
这些案例和方法可以帮助您的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然,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昆虫科普由于昆虫数量庞大、也有着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因此昆虫科普活动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趣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涉及到昆虫的分类、特征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态系统。
例如,制作昆虫种类识别卡,通过在实地采集昆虫、记录特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生物分类,以及如何对昆虫进行科学描述。
在采集昆虫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小昆虫的生活方式,并预测昆虫可能会出现的行为。
学生看到昆虫的活动之后,他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昆虫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学生可以研究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了解昆虫帮助植物授粉的过程,以及授粉的重要性。
二、观察树木观察树木是开展户外教学的又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例如放大镜和测量工具等,并让学生观察树木的大小、形状、树皮特征和枝叶等方面的信息,以及观察树木生长的方向。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树木的情况来推断环境的变化,例如气候、土壤、光照等,以及这些环境变化对树木的作用。
学生也可以比较不同类型的树木,并对树木的繁荣和生长习惯进行探究。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树木,了解生态系统,并研究树木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海滩探索如果你住在海边地区,那么海滩探索活动是一项非常有趣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此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滩环境和生物,并观察这些生物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通过拾捡贝壳、石头、海草,以及观察活着或死去的贝壳里面的贝类,学生可以调查和描述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分布。
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些关于海洋废弃物及其他有害的废物言行,结果不同的废物产生塑料污染和垃圾处理问题。
四、天文学天文学是一门科学,它探究地球外部宇宙的各种现象,例如,星座、行星和太阳系等。
美术教案-奇妙的大自然
小学美术教案
奇妙的大自然——地面粉笔画
苏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书中有二课:会变的花和会变的树。
我在指导学生上这二课时,突然灵感一来,想到将二课内容进一步整合、提升,设计成奇妙的大自然,将课堂从室内移至室外,让学生真正感受大自然。
学生用粉笔在水泥地上设计绘制,热情高涨,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和生动,学生的心智进一步得到舒展。
教学目的:
1、以新颖的作画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以走近自然、亲近自然,并描绘自然,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
3、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来考虑,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工具材料:
画稿、彩色粉笔等。
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会变的花和会变的树时及时激发和引导学生设计一幅奇妙的大自然画稿,并给学生讲明是到室外水泥地上作画用的。
2、合理安排。
并非每位学生的画稿都可用来作画,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一部分画稿,并安排好作画时合作的人员,组成若干小小组,每组(3—5人)。
3、天气与场地。
选择连续几天是晴天的天气,在较光滑的水泥地及路面,这样不但可以保存几天,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欣赏、学习和交流。
4、
合作绘制。
教师带领学生来到预先选好的水泥地,使整体画面丰富有变化,师生可讨论设计等形状,每个约1.5平方米,每组选择在里面绘制。
这个过程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
最后提醒学生作品旁写上题名和合作者名单。
5、小小组欣赏、交流。
到差不多完成时小小组可相互欣赏学习,并从中调整各自的画面,在这过程中老师巡视点评并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亲密合作交流,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探索、交流、合作,有矛盾、有不同观点,但最终体现出的是欢歌笑语。
我坚信:好心情——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