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呕吐机制与防护
- 格式:ppt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27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
策略
恶心、呕吐护理策略
1. 引言
恶心和呕吐是很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或治疗引起。
护理人员应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策略,以帮助患者减轻这些不适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 观察: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的恶心和呕吐症状,包括频率、时间、程度等,并记录相关信息。
- 安全: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因呕吐而导致其他意外或伤害的发生。
- 并发症:留意并发症的出现,如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或处理。
3. 恶心、呕吐护理策略
- 环境调整:
- 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避免刺激性味道和噪音。
- 控制室内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 提供足够的空气流通。
- 饮食管理:
- 提供小而频繁的饮食,避免过饱。
- 避免油腻、刺激性和重口味的食物。
-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预防脱水。
- 药物干预:
-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恶心和呕吐,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
-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过量。
- 心理支持:
- 建立良好的沟通,尊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 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 其他措施:
- 使用冷敷或热敷技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 提供恰当的体位调整,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结论
恶心和呕吐是需要护理人员关注和处理的常见症状。
通过观察、安全措施、并发症处理以及采取相应的恶心、呕吐护理策略,可以
有效帮助患者减轻不适,提高其生活质量。
恶心、呕吐护理常规→ 恶心、呕吐护理方法恶心、呕吐护理方法概述恶心和呕吐是常见的身体反应,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胃炎、晕车、孕妇晨吐等。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些常规的恶心、呕吐护理方法,帮助减轻不适。
常规护理方法1. 保持良好的卫生惯:经常洗手,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
避免与呕吐患者分享餐具或毛巾,以减少传染风险。
2. 休息和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提供宁静、清洁的环境,减少刺激。
确保室温适宜,床上用品干净整洁。
3. 保持水分摄入: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水分以防脱水。
分小口多次喝水,避免大量饮水。
4. 温和饮食: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适当分几餐进食,避免吃得过饱。
5. 避免嗅觉刺激:对于恶心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强烈的嗅觉刺激,可通风或使用清新剂消除异味。
6. 不要过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处于倾斜或平躺状态,尤其是在饭后。
7. 按摩和放松:能够轻柔按摩患者的背部和太阳穴,有助于缓解恶心。
预防恶心、呕吐的注意事项1.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炸、刺激性强的食物容易引起恶心、呕吐。
尽量避免摄入此类食物。
2. 避免暴饮暴食:进食过量或吃得过快容易导致不适,可引发呕吐反应。
合理控制饮食分量和进食速度。
3.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大、焦虑紧张的人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
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有助于减少不适。
4.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减少不适。
提醒事项本文档中提供的护理方法仅供参考,如果恶心、呕吐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记得确认文档内容并使用确认的内容撰写本文档。
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护理操作规程呕吐(vomiting)是胃内容物返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分为恶心、干呕和呕吐3个阶段,亦有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
恶心(nausea)是一种可以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亦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呕吐可将胃内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大部分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一、分类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很多,按发病机制可归纳为:1.反射性呕吐(1)胃炎、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胃癌。
(2)肝脏、胆囊、胆管、胰、腹膜的急性炎症。
(3)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心理性呕吐。
2.中枢性呕吐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如颅内压升高、炎症、损伤等。
3.前庭障碍性呕吐如迷路炎和梅尼埃病等。
二、观察要点1.呕吐的特点观察并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和气味。
2.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记录,直至稳定血容量不足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直立性低血压。
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患者呼吸变浅、变慢。
3.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准确测量并记录每天的出入液量、尿比重、体重。
观察患者有无失水征象,依失水程度不同,患者可出现软弱无力、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和弹性减低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并可有烦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表现。
4.监测各项化验指标了解血常规、血细胞比容、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三、护理措施1.呕吐处理遵医嘱应用止吐药及其他治疗,促使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体力和饮食。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若口服补液未能达到所需补液量,需静脉输液以恢复机体的体液平衡状态。
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时,则主要通过静脉补液给予纠正。
3.生活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患者呕吐时应帮助其坐起或侧卧,使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呕吐的护理措施引言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感染、消化道问题、药物副作用等。
当患者出现呕吐症状时,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不适,并预防进一步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呕吐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呕吐的原因呕吐是一种通过迅速清除胃肠道内的有害物质的防御性机制。
许多情况下,呕吐是身体的正常反应,但它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呕吐原因:1.消化道感染:胃肠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可以引起呕吐。
2.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镇静剂和抗生素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呕吐症状。
3.食物中毒:进食被细菌、毒素或有害物质污染的食物可能引起呕吐。
4.消化系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肠道梗阻和胃酸反流等可导致呕吐。
5.中枢神经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或损伤可能引起呕吐,例如脑震荡、中风和脑肿瘤等。
呕吐的护理措施当患者出现呕吐症状时,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供有效的护理:1. 观察和记录观察患者的呕吐频率、量和颜色,并记录下相关信息。
这将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脱水和体温升高等。
2. 保持患者舒适呕吐可以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紧张情绪。
护理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患者保持舒适,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例如,可以为患者提供清洁的呕吐袋或容器,以便患者能够方便地排泄呕吐物,并随时替换。
3. 给予适当的液体和食物呕吐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容易造成脱水。
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患者足够的液体,以维持患者的水平衡。
适宜的液体包括清水、电解质溶液和由医生开具的口服补液溶液。
在患者停止呕吐后,可以逐渐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米粥和水果泥等。
然而,在给予患者任何食物之前,应确保患者已完全停止呕吐,并且有能力接受固体食物。
4.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在患者出现呕吐症状期间,应避免给予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和碳酸饮料等。
如何科学预防和治疗恶心呕吐作者:***来源:《养生大世界》2020年第04期恶心、呕吐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分别是:此外,急性呕吐起病急剧,可伴有腹痛。
慢性呕吐常提示幽门梗阻、胃轻瘫、肠道运动障碍、精神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
而对于肿瘤病人而言,除了胃肠道梗阻、全身疾病因素之外,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则是其引起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
肿瘤切除手术后出现的恶心呕吐,叫做PONV;肿瘤化疗后引起的恶心呕吐,叫做CINV。
不管是PONV还是CINV,如果治疗不及时,都会导致病人心理压力增大,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出现代谢紊乱、营养失调、体重骤降,从而迫使肿瘤治疗的暂停或终止。
那么导致恶心、呕吐的主要生理机制有哪些呢?简单地说,触发了人体呕吐相关的受体。
这此受体包括:5-HT3受体、5-HT4受体、NK-1受体、胆碱能受体、组胺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受体等。
手术或化疗药物触发了这些受体,导致恶心呕吐,我们就要想辦法解除触发,也就是拮抗这些受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与恶心呕吐相关的受体拮抗药物,有如下一些种类:(一)5-HT3受体拮抗药。
代表药物有昂丹司琼、格拉司琼、阿扎司琼、多拉司琼、托烷司琼、帕洛诺司琼等。
(二)NK-1受体拮抗药。
代表药物有阿瑞匹坦、福沙匹坦、罗拉匹坦等。
(三)胆碱能受体拮抗药。
代表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颠茄片等。
(四)组胺受体拮抗剂。
H1拮抗的有苯海拉明、异丙嗪等,H2拮抗的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五)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和多潘立酮(吗丁啉)等。
(六)阿片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主要是纳洛酮等。
除此之外,糖皮质激素类、苯二氮卓类、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等也是对抗恶心、呕吐的药物。
具体有地塞米松、劳拉西泮、氯丙嗪、异丙嗪、氟哌啶醇等。
(一)分清楚病人何时需要使用药物。
如化疗前预防性使用,要考虑年龄、基础病、化疗反应等因素。
化疗中及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治疗,多需考虑不同药物的止吐机制以及致吐程度,比如使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等高致吐性药物一般需要联合用药。
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英伟?王国林?田玉科(共同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吴震(共同执笔人)罗爱伦?俞伟锋?徐建国(共同执笔人/负责人)黄宇光?薛张纲目录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二、PONV的危险因素三、PONV评分四、PONV的发生机制五、抗呕吐药的分类六、防治PONV原则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不良影响近些年来虽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在全部住院患者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仍有20%~30%,某些PONV高危患者其发生率达70%~80%,门诊手术患者约为30%。
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h 内,少数患者可能持续达3~5天。
PONV导致患者程度不等的不适,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性肺炎,是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PONV的危险因素1、患者因素女性、非吸烟者、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发生率高。
成年50岁以下患者发生率高。
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较低,术前有焦虑或有胃瘫者发生率高。
2、麻醉因素吸入麻醉药包括氧化亚氮、阿片类药、硫喷妥钠、依托咪酯、氯胺酮、曲马多等增加PONV发生率。
容量充足可减少PONV发生率。
区域阻滞麻醉较全麻发生率低,丙泊酚TIVA较吸入全麻发生率低。
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PONVV发生率越高,尤其是持续3h以上的手术。
某些手术如腹腔镜手术、胃肠道手术、胆囊切除术、神经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及视矫形术等,PONV发生率较高。
女性、术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非吸烟、有PONV史或晕动病史是成人PONV的四种主要的危险因素,Apfel依此设计了成人PONV的风险度简易评分方法:每个因素为1分,评分为0,1,2,3和4分者,发生PONV 的分险性分别为10%,20%,40%,60%,80%。
医院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护理常规一、定义及机制(一)定义恶心是上腹部的一种特殊不适的感觉,指的是一种试图在喉咙及会厌将胃内容物吐出的强烈欲望。
严重的恶心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头晕、出汗、流涎、心率改变。
呕吐则指膈肌、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收缩,呼吸运动停止,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内容物不自主地经贲门食管逆流出口腔。
一般而言,恶心通常发生于呕吐之前。
干呕指的是在呕吐之前呼吸肌及腹部肌肉的规则收缩,在呕吐前除干呕现象外,常见的还有因唾液分泌增加而流口水的动作。
(二)发病机制在延髓中有两个功能不同的呕吐控制中枢:一个是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背外侧缘,接受各种神经的传入冲动,引起协调的呕吐反射动作;另一个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位于呕吐中枢附近的第四脑室底,其本身不能直接引起呕吐动作,但可接受引起呕吐的各种化学物质或内生代谢产物的刺激,然后由此发出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因此,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实际上是具有特殊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发生区,可以触发呕吐。
呕吐中枢接受的神经冲动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中枢神经刺激系来自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可由这些部位的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引起,也可由精神因素引起。
2.末梢神经刺激系来自心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的病变,冲动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与交感神经的内脏传入神经,将末梢神经刺激传入呕吐中枢,也可由视、嗅、味等神经反射引起。
3.由化学感受器触发区形成的传入冲动有些物质如吗啡、强心或;某些代谢障碍,如酮中毒、尿毒症,这些都是有效的化学刺激物,均可兴奋化学感受器触发区,然后发出冲动传入呕吐中枢。
各种冲动刺激呕吐中枢达到一定强度,由呕吐中枢发出冲动,再由支配咽、喉部的迷走神经、支配食管及胃的内脏神经、支配膈肌的膈神经、支配肋间肌及腹肌的脊神经这些神经及肌肉的协调动作完成呕吐的全过程。
恶心的发生机制与呕吐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呕吐中枢接受冲动的强度不同。
若胃逆蠕动较弱或贲门不开放,胃内容物无从排出,患者即有欲吐的感觉,则为恶心。
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和处理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重大挑战,而术后恶心呕吐(PONV)则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如头晕、乏力、脱水等,还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因此,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术后恶心呕吐至关重要。
一、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自身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晕动病史、焦虑情绪等都可能影响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
一般来说,女性、不吸烟、有晕动病史或焦虑情绪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恶心呕吐。
2、麻醉因素麻醉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都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密切相关。
某些吸入性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等可能增加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3、手术因素手术的类型、持续时间、部位以及手术中的刺激等也会对术后恶心呕吐产生影响。
例如,胃肠道手术、腹腔镜手术、眼科手术等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恶心呕吐的既往史、晕动病史、吸烟史等,评估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优化麻醉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可以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例如,尽量减少吸入性麻醉药和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采用区域麻醉或复合麻醉等。
3、术前禁食禁饮合理安排术前禁食禁饮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
过长的禁食禁饮时间可能导致患者脱水和饥饿,从而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过短则可能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4、心理干预手术前,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方法,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
5、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在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
常用的止吐药物包括 5 羟色胺 3(5 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等)、地塞米松、氟哌利多等。
可以单独使用一种药物,也可以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提高预防效果。
恶心与呕吐恶心和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恶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感觉,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胀满感,常为呕吐的前奏,多伴有流涎与反复的吞咽动作;呕吐是一种胃的反射性强力收缩,通过胃、食管、口腔、膈肌和腹肌等部位的协同作用,能迫使胃内容物由胃、食管经口腔急速排出体外。
恶心、呕吐可由多种迥然不同的疾病和病理生理机制引起。
两者可或不相互伴随。
【护理评估】1.有无腹胀、腹肌紧张、有无压痛、反跳痛及其部位、程度,肠鸣音是否正常。
2.有无焦虑、抑郁及其程度,呕吐时候与精神因素有关。
3.了解饮食、生活习惯,既往有无消化系统疾病。
【护理措施】1.休息与体位。
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病人呕吐时应帮助其做起或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及时清楚呕吐物,减轻视觉刺激,吐毕给予漱口,更换污染衣物被褥,开窗通风去除异味。
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及其他治疗方法,使病人逐步回复正常饮食和体力。
2.饮食护理。
给病人补充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少量多餐,意识障碍者可经胃、肠管进行肠内营养,严重频繁呕吐疑有肠梗阻时,应禁饮食并进行胃肠减压。
3.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失水征象,根据失水程度不同,病人可出现软弱无力、口渴、皮肤粘膜干燥、皮肤弹性降低,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烦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表现;观察病人呕吐物产的性质、量、颜色和气味;定时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直至稳定;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例如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
4.安全护理。
告诉病人突然起身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故坐起时应动作缓慢,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若病人昏迷,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5.用药护理。
遵医嘱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及营养物质。
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胃肠促动力药应在饭前半小时或睡前服用,注意观察药效及有无腹胀等不良反应。
6.加强心理护理。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紧张、焦虑、忧伤等,知道病人常用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放松技术,减少呕吐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