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路名背后的故事 02
- 格式:ppt
- 大小:10.97 MB
- 文档页数:21
上海的这些地名由来你造吗?看看他们20年巨变上海有许多有趣的路名,随着二十多年的变迁,这些道路也开始了巨变。
你知道这些地名怎么来的吗?你想知道它们以前的样子吗?今天就来普及一下知识吧。
周家嘴(Zhoujiazui)在杨浦区东南部,杨树浦路、黎平路交口处一带。
因黄浦江在此折北,成嘴角状,旁原有周姓村落,故名周家嘴、周家嘴角。
五角场(Wujiaochang)20世纪20年代初期,今翔殷路、黄兴路、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先后筑成,以五条道路呈辐射状向五个方向伸展,状如五只角,称五角场。
打浦桥(Dapuqiao)在卢湾区西部,泛指瑞金二路、肇嘉浜路交会处附近一带。
以原肇嘉浜上带浦桥,谐音打浦桥,故名。
陆家嘴(Lujiazui)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泛指陆家嘴路(烂泥渡路至黄浦江边)两侧一带。
该地原为黄浦江岸一块突出的沙嘴,名陆家嘴,因名。
老西门(Laoximen)位于南市区西部,大致范围:东至复兴东路、曹家街,南至中华路、梦花街,西至西藏南路,北到中华路、人民路。
因原上海旧城厢城门仪凤门,俗称老西门,故名。
十六铺(Shiliupu)今老码头位于南市区东北部,泛指东门路两侧以及附近地区。
清末,上海城厢内外共分16个铺,此处为第十六铺,故名。
徐家汇(xujiahui)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平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
他曾生活、工作于上海,并在现今的虹桥路一带、蒲汇塘路、肇家浜路,从此他的后裔长期聚居在这一地区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汇”地名的由来。
南京路(nanjinglu)1862 年,上海跑马场股东重新筑了一条经过新公园及跑马场的大路,这条路是扩修后花园弄的延长。
外人把从外滩至泥城浜这条路称为南京路。
甜爱路(tianailu)老一辈的人有一个传说,说相爱的人手牵手走过这条路,爱情就会长长久久.相传这里曾有一个财主家,财主家里有一个女儿,芳名田爱,从小就知书达理,聪慧过人,长大后更是才貌双全,家喻户晓,而田宅里有一个放牛的小伙,名叫祥德,聪明能干。
《上海道路名称的由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好奇过上海那些五花八门的道路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上海有很多以全国各地地名命名的道路,比如说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等等。
这是因为在过去呀,上海开埠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和规划,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这样一来,大家一看路名,就能大概知道这条路在哪个方位。
还有一些道路是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
就像中山路,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为了我们国家的进步付出了很多,用他的名字命名道路,就是让大家永远记住他的功绩。
再比如说,有些路是以当地的特色或者历史事件来命名的。
比如在老城区,有一条叫城隍庙路,就是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城隍庙。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我的一个外地朋友来上海玩,他看到那么多以地名命名的路,特别惊讶。
他说:“感觉在上海逛一圈,就好像把全国各地都走了一遍。
”上海的道路名称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
同学们,以后走在上海的街头,是不是对这些道路名称会多一份好奇和敬意呢?《上海道路名称的由来》同学们,咱们生活的上海有好多好多的道路,它们的名字都很有讲究哦。
先说那些以城市名字命名的道路吧。
比如延安路,这是因为延安在咱们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上海用“延安”来命名道路,就是为了铭记那段光辉的岁月。
还有些路是用江河的名字命名的,像黄河路、长江路。
这可能是因为江河代表着流淌和延续,象征着城市的发展永不停息。
再讲讲那些和上海本地历史文化相关的道路名。
比如说多伦路,那里曾经有很多文化名人居住过,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忆。
给你们说个有趣的事儿。
有一回我和爸爸妈妈逛街,走到一条路叫永嘉路。
我就问爸爸为啥叫这个名字,爸爸说:“可能是因为以前这里住过一个叫永嘉的人,或者发生过和永嘉有关的故事。
”虽然爸爸也不太确定,但这让我更加好奇这些路名背后的秘密了。
上海道路的名字就像一本本历史书,等着我们去翻阅和了解。
《上海道路名称的由来》同学们,上海的道路名称可藏着不少学问呢!有的路是以历史人物来命名的。
上海路名的由来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上海路名的由来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 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上海“马路”名称的由来在上海,习惯将城里的道路称为“马路”;在昔时上海也有将“马路”作为道路路名的,比如大马路、二马路、外马路等。
早期“马路”的名称是个专用名,特指今河南中路以西的南京东路。
南京路由东向西分三段筑成:从外滩至河南中路一段,始筑于 1851 年,在这个道路上有一个英商第一跑马场、抛球场和花草树木布满其间的花园,因此该段道路路名被称为ParkLane ,中文称为派克弄,或称花园弄。
1853 年因这一带地价上涨,英商将第一跑马场土地部分卖出。
1854 年在今西藏中路以东、浙江中路和湖北路以西、北海路以北、芝罘路以南另辟“新花园”,也就是第二跑马场,道路随之向西延筑到现浙江中路。
这时已铺煤渣石路面,并加宽到6— 7.5 米,作为外商马匹进出跑马场的通道,因此被称为“马路”。
1845 年,英租界的西面界限在河南路,到 1848 年西面界限扩展到西藏路,但直到 1859 年 3 月,在《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才出现了“马路”的英文名称:TheMa-loo 。
很显然这是中文“马路”的音译,应该说这个路名的中文称呼产生于1854 年第二跑马场建成后,并且很明显是特指的,1859 年时仅指河南路到浙江路。
1862 年 5 月 5 日,一个中文名叫麦华陀的英国驻沪代理领事发表了《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提出重新命名的街道名称 19 条,其中一条就是把“花园弄”和“马路”合并改名为“南京路”。
1862 年的 10 月,在《会议录》中出现了南京路的英文名称“NankinRoad ”该,路的西端基本上也扩展到了今西藏中路。
或许是习惯,这时候theMaloo依旧在使用,还出现在南京路后再添(马路)的情况。
1865 年 12 月 13 日工部局工务委员会向董事会报告:由于一些平行或相邻的主要道路名称相似,打算把几条道路名称改变。
同时还给董事会附上一张路名报表,其中提到“ ParkLane&Maloo ”是旧名,已经在使用的路名是南京路,再次确定要使用的路名也是南京路。
上海几条著名马路的前世今生上海几条著名马路的前世今生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风云造就了上海的每一条马路,各色人等都在上海的马路上或多或少留下了他们的气场和故事,或浓烈或淡雅,或激扬或平静。
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上海老弄堂里的胡琴,曲折委婉,意味深长……风光依旧华亭路华亭路是风光的,像一段欧洲的小镇优雅地横卧在淮海中路与长乐路之间。
华亭路直而短,全长大约只有400米,从淮海中路这一头可以一眼看见那一端。
华亭路虽然紧靠着淮海中路,但不是交通要道,闹中取静。
马路两侧的树后面是一幢幢形状各异的三层小洋楼,这些楼房的样式大都是地中海式,前面有带券柱廊或半圆形敞廊,廊上面为阳台;小楼的背面则有直通二楼的室外扶梯,外观不是灰色就是黄色的拉毛水泥墙或棕色的细卵石墙面,它们的漂亮和华贵让你感到有点落寞和意外。
从淮海路上走进华亭路,左边是沿圆形街角而建的中间有玻璃幕墙饰面的6层大楼,底楼为肯德基快餐店和地铁一号线常熟路出口处,每次从地铁站出来就像是从商店里出来。
大楼的3楼以上则为永隆世尊家具廊,而东边则是几幢屋面呈三角形的英国式的三层小楼,连在一起看犹如锯齿形的波浪。
这些楼房都有高高的台阶,连续的券式门窗。
如今这些楼房大都开着服装店,其中靠近华亭路的是一家叫做“秋水衣人”定做坊。
看来这里的服装店都还延续着80年代“华亭路服装市场”私人裁缝的风格,讲究独创,所有的服装都是“只此一件”。
80年代的时候,华亭路服装市场以它的价廉物美、风格独特而闻名上海,一度成为上海个体服装市场的翘楚,成为引导上海年轻人流行服装的“桥头堡”。
马路两旁全是简易的帐篷式的店铺,小货摊上挂满了各种样式的旧衣服和私人裁缝模仿制作的衣服,还有饰品以及打火机和香烟。
如今华亭路在迁移了服装市场之后,已无昔日的喧哗,这里变得极其安静整洁。
华亭路始终是风光的。
如果说80年代它以服装市场而著名,那么如今的华亭路则以它的宁静优雅的欧陆风情闻名于上海西区,这是它的本来面目,就像洗去了尘埃的玉壶,近观远眺都有水一样的宁静和柔美。
上海路名故事在中国的传统和习惯上,人们把城市中路面较宽,有一定商业活动的道路叫作“街”;把路面窄,以居住为主的小道称之“巷”或“弄”。
于是有了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之类的成语;当大街上发生大事,巷内的居民争相到街上观瞻,就被讲作“空巷而出”。
上海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上海属江南水乡城邑,多河道水渠,人们外出近行靠轿子,远行靠舟楫,几乎没有马和马车。
1843年上海开埠,大约在1845年,侨民们醵资圈进一块位于今南京东路以北、河南中路两侧的约81亩土地兴建了一个跑马场,又在跑马场的南门外筑了一条路,侨民称之road。
这里每天有马进出,上海人就叫作“马路”。
渐渐地上海人就把城市中的道路叫作“马路”,上街也被“兜马路”“荡马路”替代。
壹公共租界的路名近代上海租界的市政建设较快。
1846年租界建立了一个叫“道路码头委员会”的机构,负责对租界内马路的规划和建设。
因为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所以租界的道路与上海老城厢相比,显得井然有序,犹如棋盘,于是,上海人把租界的道路统称为“棋盘街”。
若干年后,棋盘街的每一条马路都有了自己的路名,“棋盘街”或“老棋盘界”就特指今天的河南中路。
早期,租界没有道路的管理机构和命名法则,路名的取名多以约定俗成的办法,如附近有教堂就被叫作“教堂街”(今江西中路),“佈道堂街”(今福州路),附近有庙就被叫作“庙街”(今山东路),有的马路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路名,这给市民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租界筑的第一条马路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
以后,租界先后在这条路的南面筑了与这条马路平行的马路,上海人就把第一条马路叫作“大(沪音du)马路”,大马路向南的马路依次被叫作二(沪音ni)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即今天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
这些旧名称至今仍有人在使用。
1861年,原来的英租界和美租界宣布合并,就是后来的公共租界。
1863年,租界当局针对租界路名混乱的状况开了多次会,始终拿不出个合理妥当的方法,因为若用英国人的办法会引起美国人的反对,而使用美国人的办法,又会引起英国人的不满。
上海街道名称的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原因,有如下几种: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上海开创了用中国地名做路名的先例,后来各地城市纷纷仿效。
45年台湾光复,台北的路名也仿效上海用中国省市地名。
但上海人习惯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兴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杨浦区的五角场和虹口江湾镇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
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场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