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与讲义技术-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43.00 KB
- 文档页数:37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第五章第四五节讲义课件全考点第四节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控制和防护措施一、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保持卫生。
(一)替代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
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
例如,用甲苯替代喷漆和涂漆中用的苯,用脂肪烧替代胶水或黏合剂中的芳隆等。
(二)变更工艺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
如以往用乙焕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做催化剂。
(三)隔离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
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
另一种常用的隔离方法,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
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关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离的操作室内。
(四)通风(1)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
(3)对于点式扩散源:使用局部排风。
像实验室中的通风橱,焊接室或喷漆室可移动的通风管和导管都是局部排风设备。
(4)对于面式扩散源:使用全面通风(稀释通风)。
全面通风仅适合于1氐毒性作业场所,不适合于污染物量大的作业场所。
(五)个体防护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躯干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
(1)个体防护用品不能降低场所的有害化学品浓度。
(2)个体防护仅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
(3)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而非主要手段。
(六)保持卫生保持卫生包括作业场所清洁和个人卫生两个方面。
二、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第五节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与包装技术一、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1)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经公安部门批准设置的专门的危险化学品仓库中,经销部门自管仓库储存危险化学品及储存数量必须经公安部门批准。
生产性毒物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其中包括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的()。
[2008年真题]A.烟B.气体C.蒸气D.雾答疑:参考答疑:【解析】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包括气体、蒸气、雾、烟和粉尘。
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
第2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解决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最有效途径是()。
[2010年真题]A.加强通风措施B.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C.作业人员佩戴防毒面具D.加强健康监护答疑:参考答疑:【解析】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第3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一般由密闭罩、通风管、()和通风机构成。
[2008年真题]A.降尘装置B.净化装置C.开口罩D.排气罩答疑:参考答疑:【解析】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中,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第4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不适用于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的方法是()。
[2007年真题]A.密闭、通风排毒B.洗涤法净化C.降温D.静电法净化答疑:参考答疑:【解析】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有:①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②局部排气罩;③排出气体的净化,包括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④个体防护。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下列方法中,不适用于有害气体无害化净化的是()。
[2008年真题]A.吸附法B.燃烧法C.静电法D.稀释法答疑:参考答疑:【解析】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第6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适宜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净化的工艺方法是()。
第五章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大纲要求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
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坐、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
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1.原材料选择府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没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
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
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当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
4.在生产中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
章节习题--第五章职业危害把握技术一、单项选择题1.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产生的粉尘,称为。
A.生产性粉尘B.无机性粉尘C.有机性粉尘D.混合性粉尘2.生产性粉尘的危害程度与以下因素无关。
A.理化性质B.生物学作用C.防尘措施D.地域3.以下措施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
A.工程技术B.个体防护C.教育培训D.加大惩罚4.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称为。
A.矽尘B.石棉尘C.电焊烟尘D.铸造尘5.危害最严峻的粉尘是。
A.煤尘B.石墨尘C.水泥尘D.矽尘6.矽尘导致的职业病称为。
A.矽肺B.石棉肺C.电焊工尘肺D.其他尘肺7.各类企业中的电焊工,以造船厂、锅炉厂中密闭场所作业的电焊工最易发的职业病为A.铝尘肺B.矽肺C.电焊工尘肺D.铸工尘肺8.煤矿的采矿工、选煤工、煤炭运输工最易发的职业病为。
A.矽肺B.石棉肺C.电焊工尘肺D.煤工尘肺9.尘肺是由于吸人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的纤维化为主的。
A.职业危害B.职业病C.职业危害因素D.传染病10.2022 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名目》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种。
A.10B.12C.13D.1511.实行措施,消退和降低粉尘危害,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
A.治理B.工程技术C.个体防护D.教育培训12.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A.粉尘、放射性物质B.有毒气体C.有毒液体D.强迫体位13.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工程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应当向有关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A.可行性论证阶段B.设计阶段C.建设过程中D.竣工验收阶段14.建设工程在-建设单位应当进展职业病危害把握效果评价。
B.竣工验收时C.竣工验收后D.建设过程中15.陶瓷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是。
A.噪声B.振动C.毒物D.粉尘16.玻璃厂在原料粉碎、筛分、运输、配料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矽尘,工人长期吸人高浓度矽尘可引起A.中毒B.矽肺C.中暑D.职业性哮喘17.依据《高温作业分级》〔GB/T 4200-1997〕,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 指数等于或大于℃。
第五章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来源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厂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
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二)分类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
1·无机性粉尘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为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
生产环境中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
在卫生学上,有意义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
(一)粉尘的化学成分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
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重。
(二)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它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
在生产环境中,由于通风、热源、机器转动以及人员走动等原因,使空气经常流动,从而使尘粒沉降变慢,延长其在空气中的浮游时间,被人吸入的机会就越多。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考点汇总大纲要求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
考点汇总与分值解析考点精编考点一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表5一1)考点二生产性粉尘的分类(表5—2)考点三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表5—3)考点四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表5—4)考点五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表5—5)考点六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表5—6)考点七密闭空间作业管理(表5—7)考点八噪声(表5—8)考点九振动(表5—9)考点十辐射(表5一10)考点十一异常气象条件(表5一11)2018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安全生产技术》根据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通知:2018年度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继续使用2011版考试辅导教材。
由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根据2011版《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专家编写而成。
《安全生产技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考查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安全技术和标准,辨识、分析和评价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事故风险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1.机械安全技术。
运用机械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机械安全隐患,解决转动、传动和加工等机械安全技术问题;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人机结合的安全技术问题。
2.电气安全技术。
运用电气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电气安全隐患,解决防触电、防静电、防雷击和电气防火防爆等电气安全技术问题。
3.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运用特种设备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辩识和分析特种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解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问题。
4.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掌握火灾、爆炸机理,运用防火防爆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辨识和分析火灾、爆炸安全隐患,采取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