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17
实验心理学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知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过程。
它让我们能够感知周围的世界,理解所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和尝到的各种信息。
实验心理学中的知觉研究,就是试图深入了解这一复杂而又神奇的心理现象。
知觉,简单来说,就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组织。
当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声波撞击我们的耳膜,或者物体与我们的皮肤接触时,这些感觉信息只是一些原始的数据。
而知觉则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图像、声音、触感等。
为了研究知觉,实验心理学家设计了各种各样巧妙的实验。
比如,在视知觉的研究中,有一种经典的实验叫做“视错觉实验”。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缪勒莱尔错觉。
在这个错觉中,两条等长的线段,一端加上向外的箭头,另一端加上向内的箭头,看起来就好像长度不同了。
通过这样的实验,心理学家可以探究人类视觉系统在处理线段长度信息时的特点和规律。
还有关于深度知觉的实验。
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实验”。
他们设计了一个有着明显“悬崖”视觉效果的平台,让婴儿在上面爬行。
结果发现,大部分婴儿在爬到“悬崖”边缘时会犹豫或停止,这表明人类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知觉能力。
知觉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听觉知觉也同样引人关注。
例如,在声音定位的研究中,实验者会通过改变声源的位置和声音的特征,来观察被试者如何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能够了解人类听觉系统在空间定位方面的能力和机制。
在触觉知觉的研究中,有一种实验是让被试者戴上特殊的手套,然后通过手套传递不同的触觉刺激,来研究他们对形状、质地等触觉信息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那么,知觉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感觉器官接收的原始信息是知觉的基础。
但仅仅有这些信息还不够,大脑的加工和解释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的经验、期望、动机和情绪等都会影响知觉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形状时,如果我们事先被告知这可能是一个动物,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将其知觉为一个动物的形象。
实验心理学(下)复习第一章知觉直接直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间接知觉: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刺激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事先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基本验证方案答案(一)1、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通常使用婴儿、刚出生的动物,或者某些由于生理生活环境缺陷无法习得某一方面经验的特殊人群作为被试,以期消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研究便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2、间接知觉的证据有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
答案(二)直接知觉实验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被试:3名6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实验仪器:视涯自变量为视涯的深浅一是浅滩(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二是深渊(是同样的模式,但和桌子下地面是相平的,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间接知觉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深度知觉间接论:先天盲人SB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知觉是现实的当前的刺激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看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主要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2、线条错觉:几何错觉、缪勒·莱尔错觉3、自然错觉: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为什么感觉较远的月亮看起来反而大些呢?——距离,所占角度变化——眼动效应,才是导致月亮大小变化的真正原因。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这些成分是指感受器所提供的具体的感觉特性,如亮度的差异、空间频率、视觉图形基本成分的朝向等等。
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过程的操作和运行。
掩蔽:只要刺激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那么刺激之间就将会互相干扰或掩蔽对方的知觉。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声音的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前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后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后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
视觉潴留:指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所以,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迹依然存在。
后效: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图形后效:指注视一个图形一定时间之后,对随后感知别的图形的影响。
形状后效:又称弯曲后效,是指由于图形的方向而导致的图形形状的变化。
关联后效: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后效,如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
知觉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
诱导运动:是一种错觉,就是说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的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根本没有发生空间位移,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好像在运动。
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
自主运动:在一个漆黑的房间中注视一个固定的光点一定时间后,这个光点好像就会动起来的现象。
运动后效:由于前面知觉到的运动在运动刺激停止之后仍然存在。
瀑布错觉:是一种运动后效的例子,即在注视向下流动的瀑布一定时间之后,如果在观察静止的景物,该景物看起来向上运动。
单眼线索:有些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这样的线索称为单眼线索。
实验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设计精确的实验来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五个重要领域,包括感知与知觉、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感知与知觉:1. 对感官刺激的接收: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例如视觉和听觉。
2.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科学家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来构建对现实的认识。
3. 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心理学家关注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人类行为和决策中的作用。
学习与记忆:1. 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条件反射学习。
2. 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强化:研究人员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实验来探索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
3. 记忆过程:实验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记忆的过程,如编码、存储和检索,来揭示记忆的工作原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 个体差异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个体差异对人格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科学家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3. 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在互助、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心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探索儿童在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认知发展。
2. 社会性发展:实验心理学关注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3. 青少年身份发展:科学家通过实验来研究青少年时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发展。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1. 心理干预研究: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评估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在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情绪和情感调节:研究人员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调节情绪和情感,以维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第7章知觉7.1 复习笔记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历史渊源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要点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的研究是吉布森和沃尔克(Gibson和Walk,1960)的视崖实验。
1.实验背景视崖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深度知觉,这是知觉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1)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2)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是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
(3)实验操作: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跟着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