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8.37 MB
- 文档页数:41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6(苏教版八年级上)
《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第二块:品味语言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阿里山纪行》(二)
学习目标: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自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二块:拓展延伸
第三块:学生小结。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时间:一教时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一、导入今天来到这风景如画的南洋中学,与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歌谣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示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生答,师投影四、赏析美文(一)感知全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师投影)(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景静谧的森林美厚密的青苔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3、请同学们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4、师: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写下来,是人生一大乐事。
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作者为之而陶醉,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
(二)、品味语言美。
1、师: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
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一、教学目标1、体会江山的漂亮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三、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个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品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魏书生语〕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阿里山的小姐»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漂亮。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
〞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
关于希望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2、简介阿里山3、学生交流预习情形〔积存的字词〕二、出现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师生互动,与作者同游阿里山〕。
假如你是导游,请依照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讲词,要求交代清晰游玩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
步骤:1、个人大声读课文,划出游玩行踪的句子,找出要紧景点2、小组合作交流3、师生合作讨论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三、探究文本(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要紧表现在哪里?风古式的火车景清亮的水潭美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如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画无边的林海奇异的神木(3)你最喜爱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讲讲你喜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18《阿里山纪行》【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一. 教学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二)简介作者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
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
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纯粹(cuì)堪称(kān)镶嵌(qiàn)鱼鳖(biē)雄踞(jù)1.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十八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
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
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他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就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风靡.(mǐ)山巅.(diān)一泓.(hóng)姊.(zǐ)妹镶.嵌(xiāng) 谛.(dì)听静谧.(mì) 雄踞.(jù) 山岚.(lán)3.理解词义。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人迹罕至:人很少到达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罕,少。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可分为哪三部分?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十八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自学检测1.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先生生互探,后师生互探)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1、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18《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师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出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台湾——阿里山——神木)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姊妹潭、林区、青苔路、原始森林、神木在此点出“移步换景”)(三)品读课文,感受其美精读4——9自然段1、指名朗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阿里山是什么样子?(出示图片,与你想象的是否一样)2、把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地方进行朗读,体会这个景点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阿里山风光的美,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令我们有如此感受?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阿里山的风光写的这么美呢?下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之后:教师提示:写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在什么地方?它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来写出它的美呢?(指名全班交流)3、引导语: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同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的写法。
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4、配乐集体朗读4——9自然段。
5、整体出示图片,请同学做导游介绍阿里山的风光(可以选择最喜爱的一处进行)6、阿里山风光美伦美奂,令人留恋忘返,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为阿里山景区设计一个广告语或一幅对联。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阿里山纪行吴功正教学目的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红桧孕生2、解释词语。
匹敌,对等;相称。
骤然:突然;忽然。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
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
静谧:安静。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酉。
堪称:可以称为。
谛听:仔细听。
山岗:山中的雾气。
二、导入1、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一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三、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四·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一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五、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