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366.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1型糖尿病(T1DM)现况与规范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一、中国T1DM患者生存状况(一)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2003年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控制管理状况调查研究显示,平均年龄12岁的T1DM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8%,在西太平洋地区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位列第9,血糖控制不良者占64.2%[1]。
2004年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血糖控制调查发现,15岁以前发病患者平均HbA1c为8.9%[2]。
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2011年的数据显示,年龄中位数29.6岁的T1DM患者平均HbA1c为8.6%[3]。
2013年北京地区T1DM儿童血糖控制管理状况研究显示,18岁以下患者平均HbA lc 为8.5%,血糖控制达标率仅15.0%[4]。
2013年重庆、武汉、成都地区的T1DM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调查及分析发现,12岁以上青少年HbA1c>7.5%者占39.3%[5]。
我国上述调查观察的患者数量较少,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已显示与2009年美国“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研究调查中20岁以下T1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44.4%、平均HbA1c水平为8.18%相比,有一定差距[6]。
(二)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2002年美国一项T1DM急性并发症调查研究显示,T1DM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率为8/100次人年,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19/ 100次人年[7]。
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50年奖章”项目随访的351例50年以上病程的T1DM患者中有超过40%的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8]。
而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的调查显示,T1DM患者的DKA发生率达26.4次/100人年[9]。
另一项针对西太平洋地区T1DM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表明,中国大陆地区T1DM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达38.8次/100人年,且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位于各地区前列[10]。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简介: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T1DM通常发病年龄较轻,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诊断标准:1.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口渴、疲倦等。
2. 无论是否有典型症状,必须有高血糖或空腹血糖≥7.0 mmol/L的诊断依据。
3. 对于无典型症状的患者,应严格遵循空腹血糖≥7.0 mmol/L的原则。
治疗目标:1. 血糖控制:运动和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水平保持在3.9-7.2 mmol/L范围内,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
2.异常波动的防治:尽量避免血糖异常波动,减少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
3.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和控制: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管理等。
治疗原则:1.血糖监测:建议每天监测血糖,特别是饭前、饭后和睡前测量。
2.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3.饮食:建议选择高纤维、低脂、低盐的饮食,并合理分配主食、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
4.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包括基础胰岛素和血糖调节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1.基础胰岛素治疗:建议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可考虑使用胰岛素泵。
2.血糖调节胰岛素治疗: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决定胰岛素剂量和给药方式。
相关注意事项:1.低血糖:应在患者和家属中提供低血糖急救措施的培训,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糖尿病并发症:对于已经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需加强相关治疗和效果监测。
3.妊娠期管理:孕妇患者需进行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
总结: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提供了详细的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和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1 型糖尿病一经确诊 ,就需要在生活方式干涉的同时 ,进行胰岛素治疗 .因为 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缺少 ,需要每天起码三次胰岛素治疗 .一 :三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1 型糖尿病患者 ,进餐后血糖高升 ,而胰岛素的分泌不可以相应高升,仍处于低水平,不可以控制餐后的高血糖 ,因此要在每次进餐前注射胰岛素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 . 短效胰岛素包含诺和灵 R、优泌林 R、甘舒霖 R 等,因为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在 1 小时左右起作用 ,因此要在餐前 20~30 分钟注射 .第一从小剂量开始 ,此后依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 1.: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 ,假如餐后血糖达标 (6~8),也要测下一餐前的血糖 ,假如低于 (4.5),是因为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所致 ,这就需要改换为速效胰岛素 (胰岛素近似物 )治疗 .因为速效胰岛素的作用保持时间较短效胰岛素短 ,极少惹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假如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 ,餐后血糖向来较高 ,这时需要酌情增添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每次在餐前酌情增添 .剂量的调整必定要在控制饮食和相对固定每餐进食量的状况下进行调整速效胰岛素 (诺和锐、优泌乐等 )皮下注射后在半小时左右起作用,因此要在餐前5~15 分钟注射 ,因为速效胰岛素起效快 ,假如在餐前忘掉注射 ,能够在进餐时注射 ,也能够在进餐后马上注射 .第一从小剂量开始 ,依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胰岛素的用量 ,使餐后血糖达标 .二、控制拂晓现象有些 1 型患者在三餐前应用胰岛素后 ,餐后血糖控制较理想 ,可是在清早时出现血糖高升 ,这就是拂晓现象 .拂晓现象主假如升糖激素在清早时分泌所致的清早高血糖 .在诊疗拂晓现象时 ,要清除夜间低血糖后清早高血糖 (Somogyi 现象 ),监测清晨2~3 点的血糖能够明确清早高血糖的原由 .控制拂晓现象能够选择以下方法 .(一 ) 一天四次胰岛素治疗1: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 :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在夜晚 10 点左右注射中效胰岛素(NPH),因为中效胰岛素的峰值时间为6~8小时 ,正好能控制清早出现的高血糖 , 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 ,依据清晨2~3点的血糖 (此时能否有低血糖 )和清早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详细用量视个人年纪、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计算)2: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天加用 1 次甘精胰岛素 :三餐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 ,控制餐后血糖 ,每天应用一次甘精胰岛素 ,从小剂量开始 (到现在尚末获取相关妊娠时期使用确实切资料、少儿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尚待评估 ,)依据清晨2~3点的血糖与清早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早饭前应用,在控制空肚血糖的同时,还可以够减少三餐前胰岛素用量,也能够在晚饭前应用,控制空肚高血糖的成效更显然,注意:要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注射,以切合长效胰岛素的作用 ,连续 24 小时的特色 .(详细用量视个人年纪、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确立)(二 ):一天 3 次胰岛素治疗为了控制拂晓现象 ,同时不增添胰岛素注射次数 ,能够在早、中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 ,在晚饭前应用预混制剂 .既能控制晚饭后的高血糖 ,还可以够控制拂晓现象 .可是在晚饭前注射预混胰岛素 ,此中效胰岛素的作用顶峰时间是 6~8小时 , 正幸亏清晨 2~3点,此时应监测该点的血糖,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原则,保持此点的血糖在 4 以上 ,再察看空肚血糖可否达标 ,假如空肚血糖仍高 ,而清晨2~3点的血糖不高,此时不可以将晚饭前预混胰岛素加量 ,需改为一天 4 次胰岛素注射 ,应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拂晓现象 .三、胰岛素结合口服降糖药的治疗1 型DM 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中,有些患者应用的剂量比较大,可是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颠簸大、再加量后又会惹起血糖偏低,事后又出现高血糖 .关于出现该状况的年青患者 ,建议用胰岛素泵治疗 .关于成年患者 ,特别是 LADA( 成人晚发型自己免疫性糖尿病患者 ,能够在餐时加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有禁忌证者不可以用).以餐后血糖高升为主者,加用短效的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 ,对餐后或空肚血糖高升者 ,能够应用长效的二甲双胍 .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与注射时间1;餐前血糖 <2.8应减少短效或预混胰岛素 2~3U 并立刻进餐 ,一定从食品中获取碳水化合物 10g 以上 ;2:餐前血糖 2.8~3.9 应减少胰岛素用量1~2U,立刻开始吃饭 ;3:餐前血糖 3.9~7.2 连续保持原餐前胰岛素用量;4:餐前血糖 7.2~8.3 增添餐前胰岛素1U;5:餐前血糖 8.3~11.1 增添餐前胰岛素 2U;6:餐前血糖 11.1~13.9 增添餐前胰岛素 3U,并延缓就餐 15 分钟 (胰岛素注射 45 分钟进餐 );7:餐前血糖 13.9~16.7 增添餐前胰岛素 4~6U,并延缓就餐 20~30 分钟 (胰岛素注射40~60 分钟进餐 );8:餐前血糖 16.7~19.4 增添餐前胰岛素 8~12U,并延缓就餐 30 分钟 .尿酮体阳性者 , 应增添液体摄取量 ,必需时改用胰岛素小剂量连续静滴 ;9:饮食计划改变者 ,应酌情增减餐前胰岛素用量;10:餐前活动增添者 ,应加餐和 (或)减少胰岛素 1~2U、餐前活动减少者 ,应试虑增添胰岛素 1~2U.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空肚理想4~6.1可接受 6.1~7不理想>7餐后一小时理想 4.4~11.1餐后二小时理想 4.4~7.8可接受7.9~10不理想>10餐后三小时理想 3.9~6.1睡前理想5~6可接受 6.1~10不理想>10餐后三小时越靠近空肚 ,说明血糖越安稳、颠簸小 .血糖达标是其基础 ,是糖尿病控制的首要目标 .空肚血糖如在4mmoI/L 左右时 ,请您注意夜间能否有低血糖 ,要监测夜间血糖 ,餐后血糖不要控制太低 ,防下餐前出现低血糖 .如睡前血糖不高 ,而空肚高 ,应注意鉴识是 ''拂晓现象 ''仍是 Somogyi 现象 .(两种现象办理方法不一样 )应重申血糖达标 ,越靠近正常越好 (特别是餐后血糖 ,因餐后血糖占全天的 3 分之 2以上 ).达到血糖控制标准 ,有小部分同学无论使用那一种药物会出现低血糖,有的呈严重的低血糖 ,应注意预防 .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标准理想可接受不理想总胆固醇 (TC)<4.5 4.5~6.0>6.0甘油三酯 (TG)<1.5 1.5~2.2>2.2 HDL>1.10.9~1.1<0.9LDL<2.5 2.5~4.4>4.4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大于等于 11.3mmoI/L 能够是高乳糜微粒血症的表现 , 有发生胰腺炎的危险 ,这些患者需要立刻将甘油三酯控制在 <4.5mmoI/L 水平 ,再进一步达标 .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标准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能减少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 型糖尿病患者连续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一种表现,二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是包含糖耐量异样、胰岛素抵挡、肥胖、冠芥蒂在内的综合症一部分 .糖尿病归并肾病时的血压要控制在 120/70mmHg血压控制标准理想<130/80可接受130/80~160/90不理想>160/90糖尿病患者体重控制标准理想可接受不理想M<25M25~27M>27F<24F24~26F>26注:体重指数 (BMI)= 体重 (KG)/ 身高 (m)的平方 ;M,男性 ;F,女性控制体重和肥胖 ,能减少胰岛素抵挡 ,有益于血糖控制 ,并能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理想<6.6%~8%不理想>8%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反应 3 个月左右的血糖变化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优秀说明血糖连续、稳固地被控制 .(但有些患者低血糖现象多次发生,所检验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看似正常,但不可以反应该患者在三个月内的血糖变化).尿微量蛋白控制达标经过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使尿徵量白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分类24小时量 (mg)阶段尿 (ug/min)马上尿 (ug/mg 肌酐 )正常<30<20<30尿微量白蛋白30~30020~20030~300临床白蛋白尿>300>200>300因为尿白蛋白每天排泄量可有显然差别 ,因此需要在 3~6 个月内检测 3 次标本 ,此中起码 2 次高升才可确立微量白蛋白尿 .并应清除发热、锻炼、感染、显然高血糖、心力弱竭、高血压等惹起的蛋白尿(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企业生产的''尿徵量白蛋白检测试条''为患者提供了方便适用的检测方式,在家也能够认识患者自己能否有尿微量白蛋白尿,能更好地治疗与控制糖尿病肾病).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 ''即低血糖后高血糖,是指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夜间(也有的人在夜晚即下午 3~4 点低血糖 ,而晚饭前又高血糖 )曾有低血糖 ,在睡眠中未被觉察 ,但到清早出现显然的空肚高血糖 .''苏木杰现象 ''的诱因是不适合地应用过度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 ,造成子夜时出现低血糖 ,以致我们身体自己反响性的增添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开释 ,而出现清早(有的人晚饭前 )的高血糖 . ''苏木杰现象 ''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可连续数天至十余天。
糖尿病1型治疗方法糖尿病1型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受损,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1型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并管理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糖尿病1型治疗方法。
首先,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1型的基础。
患者通常每天需要注射多次胰岛素,以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情况。
胰岛素治疗的目标是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的种类包括快速作用型(即短效)、中效型和长效型,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血糖控制情况来调整剂量和注射时间。
其次,饮食管理在糖尿病1型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患者来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优先选择低GI(血糖指数)食物来控制血糖。
此外,患者还应该平衡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另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是糖尿病1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通常需要每天检测血糖多次,特别是在餐前和餐后。
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
同时,体育锻炼也对糖尿病1型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减少药物的使用,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血糖波动。
此外,教育和支持也是糖尿病1型患者治疗的关键。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技巧的培训,饮食控制和监测血糖的指导,以及心理支持和信息交流。
患者和家属应该了解糖尿病1型的基本知识,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积极寻求支持和援助。
最后,糖尿病1型患者还需要定期接受医生的监测和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来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还应接受眼科、肾脏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定期检查,以及接种疫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糖尿病1型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1型糖尿病新药即将批准上市1型糖尿病简介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
这种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患者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现有治疗方案的局限性目前,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注射胰岛素。
患者需要频繁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
这种治疗方式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注射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2.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了生活质量的影响。
3.胰岛素治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分泌细胞被破坏的问题。
新药研发进展近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研发新的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其中,一种名为”Teplizumab”的新药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批准上市。
Teplizumab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到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性,阻止自身免疫反应对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破坏。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Teplizumab能够延缓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改善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与传统的胰岛素治疗相比,Teplizumab具有以下优势:1.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从根本上延缓疾病进展。
2.改善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的依赖。
3.给药方式更为便捷,两周给药一次,减少注射频率。
新药上市前景Teplizumab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有望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专家预测,该药有望在未来1-2年内获得批准上市。
一旦上市,Teplizumab有望惠及广大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新诊断的患者。
早期干预能够更好地保护残存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已经使用胰岛素治疗多年的患者,Teplizumab也可能带来治疗方案的优化,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1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Teplizumab等新药的研发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
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所引起的,其治疗较为复杂。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进行了许多研究。
以下是其中几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
1. 胰岛素治疗:目前,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静脉
注射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定量的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 胰岛移植:胰岛移植是一种替换治疗方法,可以将健康的胰岛细胞植入到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研究表明,胰岛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由于供体短缺和严格的免疫抑制治疗等限制,该方法的应用仍然有限。
3. 免疫干预:由于1型糖尿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一些研究致力于通过免疫干预来治疗该病。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免疫调节剂和抗炎药物的应用,以减轻胰岛素分泌的自身免疫攻击。
总的来说,1型糖尿病的治疗仍然面临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正不断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引言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阻的慢性代谢疾病。
根据胰岛细胞功能状态的不同,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细胞受损,从而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本文将探讨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1. 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因此通过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是1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胰岛素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快速作用胰岛素:快速作用胰岛素主要用于餐前注射,以控制进食后的血糖升高。
这种胰岛素在注射后约15分钟内起效,作用时间为2-4小时。
•中长效胰岛素:中长效胰岛素用于基础胰岛素注射,以维持血糖稳定。
这种胰岛素在注射后约1-2小时起效,作用时间可长达24小时。
•胰岛素泵:胰岛素泵是一种用于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装置,它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进食计划自动调整胰岛素输注速率。
2. 膳食管理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膳食管理来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膳食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血糖稳定,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以下是一些建议:•分食多餐:将每日食物分为多个小的餐次,以维持胰岛素的平稳输注。
•碳水化合物控制:限制饮食中的简单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糖和糖果。
增加复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
•控制饮食热量:根据个体情况和体重控制饮食热量,以维持身体健康和血糖稳定。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3. 锻炼计划适度而规律的体育锻炼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锻炼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以下是一些建议:•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
•强度训练:进行适度的强度训练,如举重或其他抗阻力训练,每周进行2-3次。
•灵活性训练:进行柔软运动,如瑜伽或伸展运动,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
1型糖尿病治好的案例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
然而,一些个案报道和临床试验表明,一些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显著缓解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可能达到了“治愈”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1型糖尿病治愈的案例:
1. 胰岛细胞移植:胰岛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通过移植健康的胰岛细胞来替代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一些患者在接受胰岛细胞移植后,可以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甚至完全摆脱胰岛素治疗。
2.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来分化成胰岛细胞,从而替代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
一些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可以显著缓解症状,甚至达到“治愈”的状态。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修改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将健康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患者体内,从而让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重新分泌胰岛素。
一些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后,可以显著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甚至完全摆脱胰岛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愈案例只是个案报道或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都能治愈。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仍然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T细胞介导,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为特征。
自胰岛素发现以来,皮下注射胰岛素一直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主流疗法。
但是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和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例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为治愈糖尿病开辟了一条又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对上述三种治疗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对此疾病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1型糖尿病;基因治疗;干细胞;免疫调节当前研究证明,1型糖尿病(T1D)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机体严重缺乏胰岛素,诱发高血糖[1]。
传统的服用降糖药物、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方式只可暂时缓解高血糖,但本质还是无法治愈糖尿病。
并且因为糖代谢的紊乱,血糖调控幅度不符合生理规律等原因,最终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随着生物科学、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温和、高效、安全的疗法应运而生,为广大深受糖尿病折磨的病患带来福音,为彻底根治这一疾病带来曙光。
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近些年来诞生的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指在基因水平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纠正或补偿基因缺陷和异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当前,基因治疗的方法主要分为四种:(1)基因修正:将致病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矫正,从而对致病基因精确地原位修复,不涉及基因组的其他任何改变;(2)基因置换:通过基因打靶技术将外源正常的基因在特定的部位进行重组,从而使致病基因在原位特异性修复;(3)基因增强:不去除异常基因,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其表达正常产物,从而补偿致病基因等的功能;(4)基因失活:特异封闭某些基因的翻译或转录,以达到抑制某些致病基因表达。
1.1 胰岛素基因导入内切蛋白酶PC2和PC3在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C2和PC3可特异性识别胰岛素A链与C肽连接处序列Arg-Arg和B链与C肽连接处序列Lys-Arg,且在胰岛β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因此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通常只能由胰岛β细胞完成[2]。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一、引言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全球范围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本文将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的诊治指南,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诊断1、临床表现: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还应检查尿常规、血酮体、血电解质等以排除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3、胰岛功能检查: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可了解胰岛功能,协助诊断1型糖尿病。
三、治疗1、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胰岛素剂量、注射次数、时间等。
2、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控制1型糖尿病的基础。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
3、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增强体质。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控制病情。
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
5、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四、总结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诊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1型糖尿病。
通过合理的胰岛素治疗、饮食和运动调整以及血糖监测,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密切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建议和展望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胰岛功能检查和并发症筛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讨论病例讨论: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一、病例摘要患者,男,28岁,因“口渴、多饮、多尿3个月,体重下降1个月”就诊。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饮食及饮水量增多,夜间睡眠不佳,体重逐渐下降。
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7.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0mmol/L,诊断为“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治疗,但未规律监测血糖。
近1个月来,患者出现注射胰岛素后低血糖反应,故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患者平素体健,否认传染病史、高血压、冠心病、肾病、肝病史。
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患者体型偏瘦,精神萎靡,皮肤弹性较差,心肺腹(-),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尿微量白蛋白30mg/24h,血钾3.5mmol/L,血钠140mmol/L,血氯100mmol/L,血尿酸260μmol/L,总胆固醇 5.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mmol/L。
根据病例分析,患者诊断为1型糖尿病。
二、治疗方案1. 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体重、血糖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调整为门冬胰岛素30R皮下注射,每日3次,餐前15分钟注射。
2.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运动,增加饱腹感,减轻体重。
3. 定期监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4. 并发症预防: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给予降脂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三、治疗效果及随访患者在经过上述治疗后,血糖控制稳定,空腹血糖在4.5-6.0mmol/L范围内,餐后2小时血糖在7.0-9.0mmol/L范围内。
患者体重逐渐增加,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出院后,患者规律随访,每3个月评估一次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根据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有哪些?对于1型糖尿病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必须进行胰岛素的治疗,一定是从发病开始。
但是,胰岛素的类型有很多治疗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那么,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有哪些?下面就请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先于早、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2次,也可用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皮下注射,每隔3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血搪,若经胰岛素调整后血糖仍不,可增加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病人在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若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糖尿病的下采用胰岛素泵等等这些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于降低血糖有着很好的疗效。
3、晚餐前用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液,早餐前用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用全天总量的1/3。
若经胰岛素调整后上午血糖仍较高或夜间出现低血糖症(多在凌晨3—4点钟)。
4、对1型糖尿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诊疗中最关键的一步。
5、早餐前仍注射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注射中效胰岛素后宜进少量餐,最好为蛋白质类食物。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
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I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
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血糖指数: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胰岛素的来源不足,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低于5μIU/ml以下时为1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低于5μIU/ml,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正常空腹C肽265-1324pmol/L,。
二甲双胍帮助我治疗1型糖尿病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1年第9期原文/Katherine Marple编译/孙磊我的名字是凯瑟琳马普尔,我患有1型糖尿病已经有13个年头了,在我的家族中,我是第一个得糖尿病的,所以我需要自己做关于糖尿病方面的很多调查和研究,事实上我也这么做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二甲双胍对于控制我的糖尿病情非常有效。
在使用二甲双胍之前,我尝试用了很多不同的药物和办法,同时保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等。
赖脯胰岛素注射,蛇麻粉等,最后都失去了药效。
最后,我不得不依赖于Apidra(一种目前市面上效果最快的经脉推注胰岛素)但是,到了2010年,Apidra也不能将我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到8%以下。
后来,我转而控制我的饮食,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降低我对胰岛素的需求量,我希望这样能够降低我餐后的血糖水平。
我每天仅仅摄入30~80克碳水化合物的量。
一片面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5克,一个香蕉的含量为22克。
所以一整天仅仅摄入30克的碳水化合物量已经非常低了。
同时我也将白色食品从我的饮食中除去,包括白面条,白面包,白面粉,白米饭,马铃薯,糖和牛奶。
当我用餐后,一般是肉类和蔬菜类为主,两小时后我的血糖水平仍然很高,我觉得自己有了胃轻瘫的症状。
胃轻瘫是一种长期性1型糖尿病患者经常遭受的病痛,它是由腹部肌肉的神经损伤引起的。
我去医院做检查,当结果呈现阴性时,我彻底崩溃了。
我已经与我的血糖水平抗争多年,结果竟然没有一种方法奏效。
我感觉我已经尝遍了所有办法,但是都没有用。
2010年1月,我在一个糖尿病网站上看到一篇内容翔实并且研究深入的文章。
作者建议在胰岛素注射时加入二甲双胍以用来帮助治疗1型糖尿病的抗胰岛素性。
二甲双胍早在1920年,在胰岛素疗法被发明之前,便用来降低血糖水平。
这个信息给了我要试一试这个药物的决心。
在我的内分泌学家给我开二甲双胍的处方之前,我们一共进行了3次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