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的排泄系统与排泄物动物的排泄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系统,对于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排泄系统,动物可以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同时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动物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动物的排泄物特点。
一、动物的排泄系统结构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由肾脏、尿液传输管道和排泄器官组成。
肾脏是动物排泄系统的核心,负责过滤血液并产生尿液。
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不同形式的排泄系统。
1. 单细胞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单细胞生物和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海绵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排泄系统相对简单。
它们通常通过细胞膜扩散将废物排出体外。
2. 虫类和甲壳类动物的排泄系统:虫类和甲壳类动物的排泄系统由一对叫做马氏管的结构组成。
马氏管连接到虫体的消化系统和体表之间,并通过分泌尿液来排泄废物。
3. 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排泄系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排泄系统包括一对肾脏。
它们的肾脏通过过滤血液并重新吸收有用物质,将废物排泄出体外。
4. 爬行类和鸟类的排泄系统:爬行类和鸟类的排泄系统包括一对主动脉肾。
它们的主动脉肾能够过滤血液并产生尿液,去除废物和过剩的离子负担。
5. 哺乳类动物的排泄系统:哺乳类动物拥有一对复杂的肾脏,被称为肾脏。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并产生尿液,同时平衡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
二、动物排泄物的特点动物的排泄物通常是与其排泄系统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排泄物的特点可以反映出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理状况。
1. 氨和尿素:不同动物排泄废物的主要成分也不同。
一些水生动物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通常通过排泄氨气形式排泄废物。
由于氨气溶解度高,水生动物可以直接将其排入水体中。
相比之下,哺乳类动物通过肾脏将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中主要成分是尿素。
2. 尿液浓稠度:尿液的浓稠度也是排泄物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生动物的尿液通常是稀释的,因为它们生活在水中,可以通过大量水分来稀释废物。
然而,陆地动物的尿液通常是浓缩的,因为它们需要节约水分。
七年级下册生物排泄知识点生物排泄知识点
在动物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必须被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叫做排泄,而生物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
下面将介绍七年级生物排泄知识点。
一、人类排泄系统
人类的排泄系统由肾脏、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组成。
肾脏是排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将过多的水和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尿管连接着肾脏和膀胱,使尿液流入膀胱;膀胱是一个能够膨胀的囊袋,存储尿液;尿道连接膀胱和体外,将尿液排出体外。
二、其他脊椎动物排泄系统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也是由肾脏、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但它们与人类的排泄系统有一定差异。
例如鱼类的排泄系统中存在鳃,鸟类的肾脏拥有一对迷路,爬行动物的肾脏则是一对高度分裂的肾脏。
三、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相比较之下比较简单,而且差异很大。
原生动物通过体表扩散、泡泡借助真菌的菌丝等方式排泄;海绵动物的细胞单元就会进行自己的排泄系统;刺胞动物的排泄系统则通过体腔、基腔、肠等形式进行排泄。
四、补充水分
身体内水分的大量丧失可能会引起休克等严重的后果,而人和其他动物也必须及时补充水分,以平衡水分丢失。
例如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可以通过饮用水来补充水分,而一些生物,如锯鳐,可以由尿道摄取水分。
一些昆虫和爬行动物可以通过饮用水或进食带水的果实和植物来满足水分需求。
结论
总的来说,生物排泄是各种各样的过程,不同类型的生物存在着不同的排泄方式。
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基础的运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排泄系统第一节概述机体排出最终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物中除了代谢终产物以外,还包括不参与代谢的废物,多余的水分、盐类、有机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
各种不同的排泄物通过不同的排泄途径排出体外:一部分通过皮肤随汗排出;一部分随呼吸器官排出;大多数通过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
肾脏是排泄器官,也是渗透调节器官。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
第二节肾脏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参看哺乳动物肾脏解剖)二肾脏的类型肾脏在发生上由中胚层中节形成。
在无羊膜类动物中,肾脏的发生连续经过前肾(胚胎期)和背肾(成体)两个阶段。
在羊膜类动物中,肾脏发生经过三个阶段:前肾、中肾(胚胎期)和后肾(成体)。
脊椎动物的肾脏分为全肾、前肾、中肾、背肾、后肾五种类型。
全肾(原肾):最早的脊椎动物肾脏由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的肾单位组成。
每一个肾小管的一端以带纤毛的漏斗形开口,即肾口,开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后端通向体外。
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由肾口汇入原肾管,最后排出体外。
这种理论上最原始的肾脏称为全肾或原肾,仅存在于盲鳗幼体和蚓螈幼体中。
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都要经历前肾阶段,但只有盲鳗和少数硬骨鱼类前肾终生保留。
前肾小管状,分节排列,这些小管称为前肾小管。
每一前肾小管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出漏斗状,上有纤毛,成为肾口。
小管的另一端汇入一总的导管,称为前肾管,末端通入泻殖腔或泻殖窦。
在肾口附近有血管球,以过滤的方式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体腔中,借助肾口纤毛的摆动,将体腔中的代谢废物收集入肾小管,再经过前肾管由泻殖腔排出体外。
这种一端开口于体腔,一端通体外的前肾小管,和环节动物的肾管很相似。
中肾和背肾:中肾是指羊膜类胚胎期在前肾之后依次出现的肾,位于体腔中部;背肾是无羊膜类成体的肾,位于体腔的中部或后部。
在一些无羊膜类,背肾的前面部分基本上失去泌尿的功能,在雄体则被输精管占据。
从结构上说,背肾和中肾基本上是相同的。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1)原肾管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
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
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元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
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
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
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
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
特化的隔膜小肾管。
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
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生物排泄知识点总结生物排泄是生物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是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功能。
生物排泄系统由肾脏、肝脏、肺部和皮肤等器官组成,通过调节体液的渗透压和离子浓度,排除代谢产物,平衡体内环境,保持内部稳态。
下面将系统总结生物排泄的相关知识点。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1. 肾脏的结构肾脏是脊椎动物体内用于排泄的主要器官,每个人体内有两个肾脏。
肾脏由肾小球、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等组成。
肾小球由毛细血管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管又分为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 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是肾脏的滤出器,其中的毛细血管球通过动脉和静脉的相互作用,将大分子蛋白和红细胞等有用物质过滤到肾小管中,形成初尿。
初尿中含有水分和溶质,其中包括尿素、尿酸、尿酸盐和其他废物。
3.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初尿经过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排除了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重吸收了一部分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水和电解质等,最终形成尿液。
4. 肾脏的调节功能肾脏具有调节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的重要作用。
在血液中,肾脏调节水分的多少,保证血液中电解质的平衡,同时通过排泄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二、肝脏的排泄功能1. 肝脏的结构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肝脏由肝细胞组成,肝细胞中含有众多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
肝脏的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完成排泄功能。
2. 肝脏的排泄功能肝脏是体内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其中经过肝脏的代谢产物包括胆汁酸、尿素、胆红素和胆固醇等。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通过肝脏排泄出体外,有助于消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尿素是氨基酸代谢的产物,肝脏经过尿素循环,将氨转化为尿素,并排泄出体外。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的产物,通过肝脏的转运和排泄,排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
胆固醇也是肝脏排泄的重要物质,通过胆汁排泄出体外。
动物的排泄系统与体液平衡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维持体内稳定环境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排泄系统,动物能够摄取和代谢后产生的废物从体内排出,同时调节体液的平衡,确保内部环境的稳定。
一、动物的排泄系统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不同类型的排泄系统。
其中,最常见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肺和皮肤等。
1. 肾脏许多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都拥有肾脏作为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通过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多余的物质,同时调节体液的浓度和酸碱平衡。
肾脏将废物和多余的物质转化为尿液,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
2. 肺肺是气体交换器官,但也具有排泄作用。
通过呼吸作用,肺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维持呼吸废气的平衡。
3. 皮肤一些小型动物,如昆虫和软体动物,主要通过皮肤进行排泄。
皮肤能够通过渗透作用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此外,一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也可以通过皮肤呼吸,排除一部分废物。
二、体液平衡的调节除了排泄废物,动物的排泄系统也能够维持体液的平衡。
体液平衡是指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和体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恒定。
1. 肾脏调节体液肾脏是动物体内主要负责调节体液平衡的器官之一。
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泄,肾脏能够控制体液中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浓度。
肾脏根据体内的需求,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程度,保持体液浓度的稳定。
2. 渗透调节渗透调节是指动物通过控制体液中的溶质浓度来维持体液平衡。
例如,水生动物如淡水鱼和海水鱼在不同环境中需要进行渗透调节,以保持体液的浓度恒定。
淡水鱼需要排出多余的水分,保持体液中的溶质浓度;海水鱼需要保持体液中的水分,通过出产盐类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防止体内水分丢失。
3. 呼吸调节呼吸可以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来影响体液平衡。
当动物进行剧烈运动或处于高温环境下时,呼吸频率会增加,以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和热量,维持体液平衡。
三、动物排泄系统的重要性动物的排泄系统对维持身体内部稳定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排泄废物,动物可以将代谢产物和其他有害物质排出体外,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
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
1)原肾管
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
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
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原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
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
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
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
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
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
特化的隔膜小肾管。
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
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
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
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
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
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
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
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3.脊椎动物的肾脏
肾脏是由中胚层中节的生肾节形成的,可分为全肾、前肾、中肾、后肾和背肾。
5种基本类型。
2)肾脏的发生与结构
①全肾:为理论上最原始的肾脏。
早期脊椎动物的肾组织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
肾小管一端以有纤毛的漏斗形窗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后端经排泄殖腔通往体外。
②前肾:由体腔最前端的生肾组织发育而成,前肾小管分布排列。
③中肾:在前肾功能即将结束时,诱导羊膜类胚期中部生肾节中肾小管,前部中肾小管保留肾口。
随着发育、中肾小管不断以出牙方式增加,失去肾口和分节性,分生出次级肾小管、三级肾小管,末端膨大凹陷形成双层肾球囊,把血管球包在囊中形成肾内小球,构成肾小体与肾小管共同形成肾单位。
④后肾:羊膜动物胚胎后期和成体的肾脏,由后部生肾组织发达而成。
在发生上具有双重来源,来源于后肾芽基和后肾牙管。
⑤背肾:非羊膜类成体的肾,由中后部生肾组织发育而成,雄鲨等背肾部失去泌尿功能,被迂回盘旋的输精管所占据,称为性肾。
背肾和中肾结构特点基本相同,常称之为中肾。
4.输尿管与膀胱
1)输尿管的发生
中肾形成时,软骨鱼和两栖类的前肾管纵裂为两条:内侧的吴氏管,外侧为牟勒管,羊膜动物的前肾管称为中肾管诱导体腔膜内陷,包卷形成牟勒管。
2)输尿管
七腮鳗和硬骨鱼只有输尿作用,软骨鱼形成多条副肾管。
两栖类的中肾管雌性为输尿管,雄性兼有输精管。
羊膜动物的输尿管为后肾,部分爬行类和鸟类的输尿管直接通入泄殖腔,哺乳类的输尿管开口膀胱,以尿道开口于体外。
3)膀胱
圆口类、软骨鱼、比目鱼等少数硬骨鱼,蛇和部分蜥蜴和鳄、鸟类(鸵鸟除外)无膀胱,其他脊椎动物有膀胱。
膀胱类型:导管膀胱、泄殖膀胱和尿囊膀胱。
4)副膀胱
淡水鱼鳖类有两个副膀胱,开口于膀胱开口处:副膀胱内储水可作为辅助呼吸器官,雌性可用于营巢产卵时湿土。
5)肾外排泄
海洋硬骨鱼的腮,具有盐腺,排泄多余盐分,海龟和爬行动物具有分叶的盐腺,每叶有一条中央管,中央管上又有许多分泌小管,各种中央管汇集于总导管,蜥蜴位于嗅囊外面,海竄(chuan)蜥的盐腺分泌含盐液体经小管从鼻道流出,鳄类舌腺兼有分泌粘液功能,海鸟和沙漠鸟等眼眶上部的盐腺开口于口腔。
由于盐腺是一种逆流交换系统,毛细血管与分泌小管平行,血流方向与分泌液体的流向相反,有利于盐分从盐腺从血浆到液体的主动转运,提高盐泌效果。
6.含氨废物的排泄
1)排氨
甲壳动物、鱼类、蝌蚪等水生排氨型动物蛋白质代谢产物以氨的形式经细胞膜透过排除。
2)排尿酸
陆生蜗牛、甲壳动物、节肢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代谢产物含氮废物以尿酸形式排出体外。
3)排泄尿素
多毛类沙蚕、甲壳纲、软骨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含氮废物以尿素形式排出。
4.排泄氨和尿素
棘皮动物的含氨废物以氨和尿素两种形式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