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农时农事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1
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力
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
农时安排农事活动。
例如,在春季的芒种、寒露、霜降等节气中,对指导农作物播种和收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些节气反映了气温和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为现代农业播种和收获提供了时间尺度。
2.预测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通过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为现代农业田间管
理提供短期的气候预测。
例如,冬至代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这时田间管理的质量对来年的收成极为重要。
3.防灾减灾:二十四节气将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
预警。
例如,清明有农谚“清明前后怕晚霜,天晴无风要提防”,这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预防意识。
4.调节作物生长: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气温、降水的变化,这些变
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民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例如控制灌溉、施肥等措施,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指导农业生产、预测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调节作物生长等方面。
这些影响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丰收。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农民们生活的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农业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及其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时间标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农民就开始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事管理。
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约相差十五天,以3月初春分为起点,依次为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等节气,直到冬至结束。
二十四节气的持续性源于自然界的规律,它标志着一年四季的变换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
通过节气的划分,农民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和农产品的丰收。
二、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农时安排与农事管理二十四节气为农民提供了精确的天气和天时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不同的节气合理安排农时和农事活动。
例如,在春分之后是适宜播种的时机,而清明之后适合下田整地。
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要求,安排种植、耕作、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管理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天气的变化,也代表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来判断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比如,在立夏之后,农民应关注稻田的秧苗管理,及时进行水田管理,以保证水稻的生长发育,而在芒种之后,则要注意棉田的杂草控制和施肥管理。
3. 调节气候与适应环境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季节变迁,也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天气的变化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把握,农民能够及时调整农事活动,提前做好防灾减灾措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三、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农业的可持续性1. 分散农事压力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将一年的时间分散成二十四个时间段,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自然的节奏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自然的节奏: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中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农耕文化,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产中,人们总结出了二十四个重要的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代表着中国农民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农事活动,以展示自然与农耕的紧密联系。
1. 立春:这是春天的开始,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开春准备工作,如检修农具、犁地、施肥等。
立春也是时候开始播种早春作物的季节,比如甘蓝、芹菜和豆类等。
2. 雨水:随着气温的回升,降雨量也逐渐增加。
农民们会利用这个时期进行农田灌溉、水田田面积的调整以及播种江河湖泊周边的农作物,如水稻。
3. 惊蛰:这一时期是虫类开始活动的季节,农民要加强对农作物的防虫工作。
同时,这也是春耕季节的重要节点,农民们会加快犁地、施肥等工作的进度。
4. 春分:春分之后昼夜均匀分配,气温逐渐升高。
农民们开始大面积的春耕工作,包括耕地、翻土等。
5. 清明:这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春季农田管理,如喷洒除草剂、修剪果树等。
6. 谷雨:这个时期正是农作物出苗的重要时期,农民们会进行及时的灌溉工作,确保幼苗的生长。
此外,谷雨也是农民们收复耕地的关键时期。
7. 立夏:夏天的开始,农民们需要在这个时候开始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同时也是大面积的夏季作物播种的时节。
8. 小满:这个节气代表着麦类的成熟,农民们会相应地展开麦类的收获工作。
同时也要做好夏季作物的管理工作,如修剪杂草和适时的浇水。
9. 芒种:这是麦类收割的季节,也是夏季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
农民们会开始施肥、用除草剂除草、喷洒农药等。
10. 夏至:夏至代表着阳光最长,气温最高的时刻。
农民们会开始收割夏季作物,如稻米和玉米,并进行田间管理的工作。
11. 小暑:气温逐渐增高,农民们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的防病虫害工作,以及及时的浇水、追肥等措施。
12. 大暑:夏季的最炎热时期,农民们会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农田管理工作,避免中午高温时段的作业。
中国二十四节气解读中国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和地球运行轨迹确定的,反映了不同时期天气气候和农事活动的变化。
以下是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解读:1. 立春:表示进入了春季,天气开始转暖,农事上要开始备耕播种。
2. 雨水:意味着雨水渐多,开启了春季的雨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 惊蛰:蛰虫苏醒,气温回升,动植物开始活动。
4. 春分:昼夜平分,天气转暖,农民要注意播种。
5. 清明:万物复苏,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也是春耕备耕的重要节点。
6. 谷雨:降雨量较多,气温适宜,农作物开始进入迅猛生长阶段。
7. 立夏:夏季的开始,气温上升,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8. 小满:作物开始进入抽穗孕穗期,农民要做好田间管理。
9. 芒种:古时播种麦类作物的节气,现在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生长。
10. 夏至:一年中白天最长,这个时候气温最高,农民要注意防暑降温。
11. 小暑:炎热的开始,可以开始采摘一些热带水果。
12. 大暑:临近盛夏,气温最高,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 立秋:夏季结束,天气开始凉爽,农作物要进行收获和储藏。
14. 处暑:夏天温度的回落,但仍然较为炎热。
15. 白露:天气渐凉,露水增多,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
16. 秋分:昼夜平分,天气转凉,是秋季收获的重要时期。
17. 寒露:露水凝结成霜,温度更低,农民要采取冻害防护措施。
18. 霜降:露水再多的时候经常结成霜,表示进入寒冷时期,作物要做好保护。
19. 立冬:入冬的开始,天气变冷,农作物要储藏过冬。
20. 小雪:开始降雪,气温进一步下降,已经需要开始防寒保暖。
21. 大雪:降雪量更多,意味着严寒的来临,农民要加强保暖措施。
22. 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是冬季的开始。
23. 小寒:进一步降温,达到冬季的低温峰值。
24. 大寒: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寒冷的高峰。
这些节气不仅仅是反映气候变化,也体现了农业的农时和农事活动。
农民们可以根据这些节气的变化来调整农事计划,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文化与农耕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特定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与农耕活动和自然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些节气不仅仅是农民们进行农耕活动的时间参考,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春季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和春分。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农民们开始耕种准备,为新一年的丰收做好准备。
雨水节气则是春季的第一个雨季,也是农民们播种的重要时期。
惊蛰节气则意味着春雷开始响起,农民们开始播种夏粮。
春分节气则是昼夜平分的时刻,农民们开始收获春季的作物。
夏季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和夏至。
立夏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民们开始进行除草、施肥等农事活动。
小满节气则是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农民们需要密切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
芒种节气则是农民们开始收割小麦的时候,也是夏季的第一个收获季节。
夏至节气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农民们开始收割夏季的作物。
秋季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和秋分。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农民们开始收割夏季的作物,为秋季的播种做准备。
处暑节气则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农民们开始收割秋季的作物。
白露节气则是秋天的第一个露水出现的时候,农民们开始播种秋季的作物。
秋分节气则是昼夜平分的时刻,农民们开始收获秋季的作物。
冬季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和冬至。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农民们开始收割秋季的作物,为冬季的耕种做准备。
小雪节气则是雪花开始飘落的时候,农民们开始进行冬季的耕种工作。
大雪节气则是雪量增加的时候,农民们开始收获冬季的作物。
冬至节气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农民们开始收获冬季的作物。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文化不仅仅是农民们进行农耕活动的时间参考,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在农业社会中,农民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节气的变化,来决定何时进行农事活动,如何调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这种传统的农事文化不仅帮助农民们更好地把握农时,还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作者:王健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07期“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黄金珠玉,饥不能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由此可见,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经久不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围绕每一个节令点,人们有序的安排农事生产,垦荒拓土,耕耘稼穑,年丰时稔。
农业的生产必然离不开对农时的观察,中国古人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形成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和“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农耕理论。
不同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种依据尼罗河以及两河流域的河水泛滥日期确定农时,也区别于古希腊文明实行的“三圃制度”,中国位于北半球,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而这一地带也正是粟作文明的起源地,其地势平坦,黄土堆积雄厚,充足的雨水和光照,为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人通过观测物候、天象,发明测影等途径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计时方法,最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即“二十四节气”。
春生——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黄帝内经素问》也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的说法,此时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
在立春时节,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天气暖了。
此时的气温、日照、降雨等都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的趋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此时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应及时浇灌追肥,保证植物的生长。
据载,周朝时,在立春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东郊迎接“春气”以祈求丰收。
而唐宋时,立春这一天宰相以下官员都要入朝称贺。
“雨水”顾名思义,表示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浙江地区的农谚说:“到了雨水天,农活勿延迟。
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农时为基准进行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对于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节气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时间预测、农事安排、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时间预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运行和地球轨道特点,结合观测经验而制定的时间划分标准。
这些节气的出现对于农事活动的时间预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们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转折点,进而安排农活的时间。
比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农民可以开始播种;而谷雨之后,农民便可以收割谷物。
节气为古代农民提供了一个时间参考框架,使得农事活动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时。
二、农事安排二十四节气不仅提供了时间预测,也为农事活动的安排提供了依据。
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农事活动相关联,农民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在小寒节气前后,农民可以开始疏通农田水渠,修整耕地;而在大暑节气时,农民则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同时也是适宜早稻的收割时机。
节气的存在为农民提供了农事安排的指南,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有序高效。
三、农产品质量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也有积极的影响。
作物在不同的节气下,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产生的农产品质量也存在差异。
通过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农事管理,农民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施肥、管理病虫害、采摘等工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例如,在惊蛰节气后,是果树开花的时候,农民可以适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水果的品质;而白露节气时,农民可以采摘成熟的葡萄,保证葡萄的口感和香气。
节气的出现帮助农民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四、农田生态保护二十四节气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态保护的思路。
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通过根据不同节气的要求来选择耕作方式,以及进行合理的农田管理,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例如,冬至节气后,古代农民会进行深耕,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而小满节气则是农民开展水田耕作和灌溉的重要时期。
24节气和农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2.4)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
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
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
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
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
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
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
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
二十四节气古代农民的耕作指南在古代,农民们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养护和收获。
这些节气包括春雨、惊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和雨水。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农事活动,下面将为您介绍古代农民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耕作指南。
春雨春雨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农民在此时进行春耕准备工作,如翻耕土地,修整水渠等。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的气温开始回暖,农民开始播种早春作物,如小麦、油菜等。
清明清明节气正值农作物的生长期,这时农民会进行打草、锄地等农事活动,同时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谷雨谷雨节气已经进入了春季的尾声,农民要保护已经种下的作物,并进行浇水等养护工作。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但气温还不算过热,这时农民继续对庄稼进行耕耘、松土等操作,并要进行灌溉工作。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田野里的作物开始结实,农民要保持适宜的湿度,防止作物受旱。
芒种芒种是农民开始收获杂粮的时期,同时也是草木长势最旺盛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庄稼的管理和防治害虫。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昼夜最长的日子,农民此时需要进行冬季作物的整修和管理,并肥料进行追施。
小暑小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农民需要进行及时灌溉和草药的采集,以及对树木的养护等工作。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而且气温最高,此时农民进行各类农事活动需要注意防暑防晒,如修整田埂,晾晒作物等。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农民在此时需及时开展秋收备耕的工作,如收割庄稼,进行田间整理等。
处暑处暑节气,气温开始转凉,农民继续进行秋季的收获工作,如割禾晒谷等。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的气温较低,农民进行秋收工作时需要注意防露。
秋分秋分是秋季的中期,天空湿度较大,农民要及时除草、松土,并进行果树的疏果工作。
寒露寒露节气已经进入深秋,此时的气温逐渐下降,农民开始进行冬季作物的播种工作,如小麦、大麦等。
二十四节气物候现象_有关节气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情况立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这时,文人墨客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条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
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雨水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
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
随着雨水的到来,但见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去,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
雨水后,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春来大地万木兴,一年之计也在于春。
在农事上,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健时期。
在工业、商业等方面,也是计划竞发的时期。
对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一个新的希望。
惊蛰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回升到一定程度的地中温度。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也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
气温、地温都上升的较快,地上的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所谓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
无论对农民或是其商人,积累一定物候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又称为日夜分,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
春分时,太阳的光线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
到了春分,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春分前后,我地的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10度,达到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
春分后,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此时的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早已蜂蜜喧哗,晓燕穿梭,百花盛开,到处一派生机盎然。
清明太阳到达黄径15度时为清明节气。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
24节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即24节气。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年被分为24个等长的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标志着特定的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
本文将就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事活动进行论述。
立春是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的春季开始。
在中国北方,立春标志着阳光变得温暖起来,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
而在南方,春天已然来临,气温逐渐回升。
主要农事活动包括播种早春作物、耕地整理和修剪树木。
雨水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这一节气的特点是开始春雨贡献的时候。
雨水节气,河流开始解冻,水域开始增加水量。
农事活动主要集中在水稻的播种和田地的翻耕。
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这时候春雷开始响起,蛰伏的昆虫也开始苏醒。
气温回升,春季的生机开始萌发。
农事活动包括田地的整理、种植早熟蔬菜和果树。
春分是立春后15天的节气,此时白昼和黑夜的长度相等,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气温逐渐回升,花草树木开始长出新芽,农事活动集中在收获冬季作物和开始播种春季作物。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传统的清明节。
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的时节,万物复苏,草木繁茂。
农事活动主要包括田地的耕种、果树的修剪和花卉的养护。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增多。
农事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季作物的播种和禾苗的栽培。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变得更炎热,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期。
主要农事活动包括水稻的栽种、田地的除草和菜园的养护。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不断上升,作物生长迅猛,进入丰收阶段。
农事活动主要包括禾苗的灌水、果树的摘叶和田地的打理。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水稻的播种季节。
此时气温已经非常高,农事活动主要集中在水稻的耕种和田地的浇水。
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此时白昼最长,太阳最高。
气温达到顶峰,农作物长势旺盛。
农事活动主要包括稻田的灌溉、果树的修剪和收获早熟作物。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已经非常高。
24节气与农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2、4)在气候学中,春季就是指连续5天得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得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
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与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
但就是初春得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
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瞧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得田间管理。
惊蛰:(3、5)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
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瞧墒(土壤有效水含量得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与干土)、瞧苗、瞧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
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
继续管好小麦、油菜与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
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就是这个节气得主要特征。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黄金珠玉,饥不能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由此可见,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经久不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围绕每一个节令点,人们有序的安排农事生产,垦荒拓土,耕耘稼穑,年丰时稔。
农业的生产必然离不开对农时的观察,中国古人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形成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和“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农耕理论。
不同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种依据尼罗河以及两河流域的河水泛滥日期确定农时,也区别于古希腊文明实行的“三圃制度”,中国位于北半球,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而这一地带也正是粟作文明的起源地,其地势平坦,黄土堆积雄厚,充足的雨水和光照,为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人通过观测物候、天象,发明测影等途径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计时方法,最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即“二十四节气”。
1/ 8春生——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黄帝内经素问》也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的说法,此时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
在立春时节,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天气暖了。
此时的气温、日照、降雨等都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的趋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此时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应及时浇灌追肥,保证植物的生长。
据载,周朝时,在立春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东郊迎接“春气”以祈求丰收。
而唐宋时,立春这一天宰相以下官员都要入朝称贺。
“雨水”顾名思义,表示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浙江地区的农谚说:“到了雨水天,农活勿延迟。
”在农事方面,雨水时节正是以小麦和大豆等为主的小春作物加强管理、以水稻为主的大春作物备耕的关键时期。
二十四节气和农时、农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2.4)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
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
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
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
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
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
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
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立春”伊始一年端,全年大事早盘算.走亲访友把年拜,莫忘怎样种好田.二十四节掌握好,才能丰收夺高产.看天看地讲科学,农林牧渔齐发展.土地渐渐把冻化,耙耢保墒莫迟缓.划锄耙压冬小麦,保墒增温分蘖添.抗旱双保不能忘,开动机器灌春田.农具机械早筹措,化肥农药备齐全.粮棉种子准备足,优良品种要精选.瓜菜窖子常检查,大棚瓜菜要细管.林木果树看管好,严防破坏和糟践.畜禽饲喂要认真,疫病防治须普遍.鱼塘昼夜常巡逻,管鱼胜似管粮棉.万众齐把春潮闹,争取又一丰收年.蔬菜蔬菜⒈春季大棚瓜菜管理春季大棚瓜菜是指采收期在月至月上旬地瓜菜.大部分瓜菜品种在立春后进入营养生长期,茄果类蔬菜营养生长与开花结果同时.做好以下培育管理工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⑴保温防冻.早春季节地冷害和冻害发生地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植株旺盛地生长,加上人为管理中水、肥地增加,使植株地抗寒力显著下降.立春后仍有较大地寒流,使温室内茄果类蔬菜产生冻、冷害.为此,要继续做好防寒抗冻工作.茄果类蔬菜已经有了较大生长量,必须在大棚内进行二道膜覆盖.瓜类因比茄果类更容易受冻,除采用二道膜覆盖外,可在大棚外四周裙膜位置堆放稻草束,增强抗御大棚四周地冷气侵入;尚在育苗阶段地瓜类秧苗,夜晚可在小拱棚上覆盖遮阳网、稻草帘或无纺布,增强保温能力;如遇强冷空气来临,一定要做好防冻保温措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⑵做好通风透气.立春后,随着日照时间增长,温度回升,棚内湿度增大,为了减少病虫害发生,满足瓜菜生长发育环境条件要求,必须认真做好棚内温湿度管理工作,要视天气变化和植株生长状况,做好开门与揭膜通风、关门及盖膜保温管理工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⑶做好保花保果工作.低温会影响较多瓜菜品种受精结果,易发生落花落果.目前生产上,提高着果方法,一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沾花或涂于子房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要按说明书使用,防止浓度过高,发生药害.二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⑷做好病虫防治工作.随着气温升高和棚内湿度增大,大棚内瓜菜易发生灰霉病、疫病、枯萎病及蚜虫危害.病虫防治应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例如做好棚内温湿度管理,降低棚内湿度,畦沟铺草,合理施肥水,及时整枝、摘除病老叶,喷施对口农药预防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⒉春季大棚瓜菜育苗瓜类于立春前后电热温床营养钵播种,选用早熟、丰产、开展度小、节间短、适宜于密集搭架、雌花出现早且着生密、易于坐果、耐低温弱光、耐潮湿、抗病性强等特性地优良品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⒊大棚果菜定植⑴茄果类.如番茄早熟栽培,可于立春后定植.⑵瓜类.于立春后分期分别定植于塑料小拱棚或塑料大中棚扣小棚覆盖栽培.⒋露地蔬菜培育管理⑴主要做好施肥,雨后排水,碗豆搭架等工作.已成熟蔬菜,要及时采收.⑵十字花科蔬菜(如大白菜、青菜、萝卜等)地采种田,要做好追肥和田间去杂工作,确保种子纯度和质量.果树柑橘⑴幼年树:做好清园及维修果园排灌系统,积肥等工作.完成整形修剪,过长秋梢短截,过旺树疏去重叠枝、过密枝,短截徒长枝;小老树在春芽萌发前短截.施重肥,利用果园间种绿肥,开穴深施,同时树盘松土、培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⑵结果树:做好修剪和施重肥.修剪:连年丰产和衰弱树地修剪以恢复树势为目地,在春梢萌动时,剪去弱枝、病虫枝和枯枝,短截已结果地枝条.间疏丛状“扫把”枝,内膛衰弱枝“留桩”(-寸带-个芽地枝条)短截;施肥:扩穴改土、施重肥,挖对沟,深公分、宽—公分,沟长视树冠而定,施入土杂肥、堆肥—公斤,磷肥—公斤,麸肥—公斤,石灰公斤,绿肥视肥源情况施入;喷施叶面肥:用复合肥或尿素,可结合防病虫喷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杨梅抓好整形修剪.修剪以改善树冠内光照为主,上部及外围以疏剪,下部或内膛地结果枝组采用短截、更新.以轻剪为主,力求树冠外通风透光.衰老树以更新为主.幼龄树以整形为主,培养丰产树形.同时抓好新园开发,苗木定植宜深(淹没嫁接口),栽后及时浇水,并用杂草覆盖,以利成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枇杷于立春后分期施入春肥.成年树,为促进春梢生长和果实生长,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总量地左右.株施人粪尿,—三元复合肥.对缺硼枇杷园,花期喷施硼砂液.幼年树,以扩大树冠为主,薄施勤施,株施稀人粪尿—.为增大单果重、增强树势要进行疏果,一般于立春后月中旬至月(气温稳定在度以上)开始,分—次进行.先疏除受冻果、畸形果、病虫果,再视品种、树势强弱来确定留果量,选留发育强壮,果实在树冠中分布要均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畜牧注意做好栏舍保暖工作.做好耕牛保膘工作,在喂青干草同时,适当增加糠麸饲料.长毛兔虽有很强地保温能力,但在拉毛过程中,注意只拉半身毛,防止受冻生病.特别要注意幼畜禽保温工作,防止畜禽胃肠道疾病与呼吸道疾病发生.家畜饮水严禁喝冰冻水或凉水,最好用温水或水井水为宜.做好牲畜外来疫源地预防工作,尤其是春节前后,生猪上市量增加,特别要注意流通领域和牲畜交易市场中地疫情动态,同时,猪、牛、羊等偶蹄兽家畜尚未防疫地,要补注牲畜疫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编辑本段立春农谚立春一日,百草回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增产措施千万条,不误农时最重要.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行下春风望夏雨.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春寒有雨夏寒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三个八.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两春加一冬,无被暖烘烘.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春脖长,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打春冻人不冻水.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不懂二十四节气,不会管园种田地.看地种田,出海观天.人随节气变,保证吃上饭.天变人不变,种田难增产.种地不看天,瞎了莫埋怨.种地不得时,必定讨苦吃.种地不及时,囤里缺粮食.看天看地种庄稼.初一高粱初二黍,七谷八麦,九果十菜.走亲访友拜年,莫忘讨论种田.也收早,也收晚,也收深,也收浅,也收勤地也收懒;该早就早,该晚就晚,该深就深,该浅就浅,勤动脑筋不停闲;顺天时,量地力,科学来种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土地不认爹和娘,收拾好了多打粮.七十二行,庄稼人头一行.三百六十行,种田为上.万物土中生.要得宝,土里找.五谷杂粮数米大.珍珠为宝,稻米为王.农业兴,百业旺,粮棉不收断百行.地里粮棉不出产,工厂城市缺吃穿.庄稼地里不打粮,万家买卖倒了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地是聚宝盆,粮是宝中宝.土地是个聚宝盆,又出金来又出银.土地是个聚宝盆,看你手脚勤不勤.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地是万宝囊,潜力无限长.耍龙耍虎,不如耍土.搞好农林牧副渔,广大农民才富裕.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平原重点靠粮棉. 平原地庄户经,搬到山区念不通.积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帮钱帮物,不如帮技术.要想富,专业户,规模经营是出路.不搞责任制不联心,不联产量不认真. 联产联着心,八分力气掏十分.包了工,联了产,又治穷汉又治懒.。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精确的时间标定和对自然界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讨论其中的一些具体例子。
节气是中国古老的气象学术语,指的是太阳经过黄道上两个相邻星座的中心时刻。
中国古人根据这个时间节点,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时间,而且对农业生产、渔业、畜牧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二十四节气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时。
每一个节气,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界的转化。
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气,合理安排耕作、种植、收割等农事活动。
例如,在立春之后,春耕就开始了;而在雨水节气,农民可以适应雨季,合理灌溉。
这样的合理规划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其次,二十四节气对动植物生物钟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个节气都对应着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动物的活动规律。
例如,在立夏之后,温度升高,大豆、玉米等夏季作物进入旺盛的生长期,而此时地里还有积水,人们可以适时放水灌溉,促进农作物生长。
同时,种植业的农作物选择和养殖生物的饲养管理也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物和动物的生长潜力。
再次,二十四节气也为农耕传统和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
二十四节气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这些习俗联系着农耕传统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夏至节气,为了庆祝农作物进入丰收期,人们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举行祭祀仪式、包粽子、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农耕传统的理解和认同,也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最后,二十四节气也提供了农业科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每个节气的长期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探究气象、生物学、地理学等领域的问题。
例如,二十四节气准确判定了北方的农作物种植时间和南方的水稻种植时间,这对于农业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种植规划和作物养分管理提供了依据。
农时农事一、二十四节气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
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
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
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知农时,办农事一、从二十四节气说开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俗话说,不懂二十四节气,不会管园,不会种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形成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大致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也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作为在基层工作的机关干部,要懂得二十四节气,懂得农时。
如上面的节气歌提到的,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农业生产等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立日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
春分昼夜等长,春分过后,昼长夜短,到夏至日,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夏至以后,白昼时间缩短,到秋分,昼夜再次等长,秋分过后,白昼时间短于黑夜时间,到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民间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周期,冬至后大约数到六九前后,就是立春,俗话说‚春打六九头‛。
雨霜露雪反映了降水变化,雨水之后开始降雨,谷雨时雨量增大,谷物开始生长,入秋以后,随着气温下降,露水增多,直至凝结成霜,小雪大雪之后,开始降雪。
惊蛰、小满、芒种反应了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惊蛰之后,小虫子开始多起来,小满、芒种则是小麦生长的关键耕作节点。
寒暑日则表示了气温的变化情况,小暑大暑代表了一年最热的时期,处暑之后,天气转凉,暑热逐渐过去,小寒大寒代表了一年最冷的天气。
24节气和农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2.4)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
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
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
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
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
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
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
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
平均气温可达12~15℃。
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
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
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
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
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5.5)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
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
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
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
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
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5.20)“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
但是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
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
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后成熟,抢晴收割。
北方地区需加强麦田后期管理。
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
芒种:(6.5)芒是谷实尖端的细毛;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开始了,同时又是夏种比较繁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忙种”。
民间还流传着“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粮”。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3~25℃,节气降雨量为50~90毫米。
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
适时播种晚稻。
夏至:(6.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
北京白天有18小时。
往后,白天开始慢慢变短。
但此时不是最热的时间,我国南北温度相差很小,不过10℃。
多数年份降雨量100超过毫米,日平均气温24~28℃。
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暑(7.7)“小暑不算热,热在数伏天”。
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笼罩江南,正常的情况是高温少雨为主要特色。
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80毫米。
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大暑:(7.22)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这个节气对全国都适用。
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增多。
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
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较多,本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
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最高的时段。
喜温作物,行长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
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
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秋:(8.7)黄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推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
江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地上积蓄的热量,一时尚不能散尽,所以还有秋老虎的暑热。
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现。
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
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
秋播要抓紧。
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
处暑:(8.23)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27℃;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选题为80~120毫米。
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白露:(9.7)全国各地气温下降加快,天气转凉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随着季风转换,日照渐短,强度变弱,冷空气开始向南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连我国西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1~24,降雨量70~90毫米。
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
秋分:(9.23)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日趋活跃,有时一场西北风便可吹尽夏暑迎来秋凉。
按常年规律,江、浙、沪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
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地区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会有秋凉的感觉。
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
棉花选种收花。
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
寒露:(10.8)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的高气压控制,雨季结束,经常晴空万里,日暖夜凉,日温差大,有利晚稻结实。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15~30毫米。
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霜降:(10.23)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大,如东北的长春,在秋分时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霜是罕见的,即使有,到冬至才见初霜。
此时,长江中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30毫米。
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管理。
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
立冬:(11.7)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的日期是11月1~11日,与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冬迟半个月左右;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在广州至南宁北回归线附近冬无几日;海南省长夏无冬。
所以立冬这个节气不适用于全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降雨量20~40毫米。
搞好晚稻的收晒。
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11.22)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
黄河流域在小雪节气,一般开始下雪。
就全国而言,长江流域平均情况2月中下旬降雪;东北地区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终年不见雪的。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
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大雪:(12.7)此时,地上有了积雪,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12月的积雪日数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
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冬至:(12.22)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昼渐长。
“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
此时,北方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最冷的时节来临。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降雪(雨)量10~30毫米。
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寒:(1.6)气候变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变化外,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力度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尘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气候固有的周期化变化规律。
致使过去连续出现14年的暖冬现象。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江北0℃以下。
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寒:(1.21)此时在“数九寒天”,实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雨)量10~30毫米。
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二十四节气和蔬菜农事山东、河南、河北是我国蔬菜面积最大的三个省份,常年蔬菜栽培面积在7000-8000万亩,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三个省的气候条件基本类似,如果再加上蔬菜面积很大的苏北、皖西北、鄂北和山西、陕西同气候类型的区域,蔬菜面积可达一亿亩以上,占全国蔬菜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区域的气候特点,都基本适合“24节气”的农时。
河南位于我国的中部,号称“中原”,河南的蔬菜面积2600万亩,是全国露地蔬菜面积最大的省份。
河南省的西瓜、辣椒、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胡萝卜、大蒜、大葱、白菜、甘蓝、花菜等都是全国栽培面积数一数二的省份。
近些年河南省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发展很快,周年四季均有蔬菜栽培,但不同种类的蔬菜,不同的栽培方式,均有其较严格的播种季节和管理技术。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24节气”典型代表了河南的气候特点。
现根据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气候特点,以河南为主,以“24节气”为依据,简要介绍部分蔬菜合理的育苗时间及栽培管理要点,供菜农朋友、农技人员及农业院校的学生们参考,其它区域也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参比对照。
一月节气为小寒和大寒(小寒5号,大寒20号)“瑞雪飘飞,寒梅绽放”,本月是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区域一年中光照最短、气温最低且天气变化无常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