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1021.15 KB
- 文档页数:4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立春:立春俗称“打春"。
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
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
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
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
”“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
"“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
“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
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蛰: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
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惊蛰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蛰、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蛰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
24节气和农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2.4)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雨水:(2.19)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
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
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
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
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春分:(3。
20/3.21)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
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
5)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
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
农耕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2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1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说穿了就是以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它们分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上,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上,接着就北移。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3)、描述物候特征一类的:惊蜇、清明。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大雪农事活动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冬小麦已停止生长。
但此期间,农事活动仍然不能放松。
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
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
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
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
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
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
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
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
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
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用。
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
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
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
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则已大雪纷飞了。
但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
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
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
这时,华南气候还有多雾的特点,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事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划分系统。
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持续大约15天左右,与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紧密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农事传统和习俗,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传统和习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始,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此时也是播种春季作物的好时机,如小麦、大豆等。
雨水:雨水时节,人们开始注重水的利用和储备。
在农业方面,会选择雨水充沛的时候灌溉农田,确保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初鸣,农民会根据惊蛰的到来,确定播种夏季作物的时间,比如玉米、黄瓜等。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节,此时人们会进行家族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丰收。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还会踏青踢毽子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谷雨:谷雨是临近谷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会重视播种水稻、大豆等作物,同时也是进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采摘鲜花和草药来制作饮品。
农业方面,此时会开始提前播种棉花、红薯等作物。
小满:小满时节,农田进入了水分最多的时期,这对稻米的生长十分有利。
人们也会采摘各种水果,如草莓、樱桃等。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的成熟,农民会在这个时候收割麦子,大量储存饲料。
人们也会采摘蔬菜,如豆角、黄瓜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人们会饮茶、晒太阳来庆祝夏至的到来。
此时也是收获草莓、葡萄等水果的时节。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比如喝冷饮、吃西瓜等。
农事方面,会刈割小麦和收割小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会进行各种避暑活动,如游泳、吃冷饮等。
农业方面,此时主要是水稻和菜类的收割和储存。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进行祭拜活动,感谢上天给予的丰收。
农田方面,会开始播种秋季作物,如小麦、花生等。
处暑:处暑时节,天气开始凉爽,人们会注意秋季养生。
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江苏省泗阳县李口中学沈正中(仅供参考)春孟春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立春这个节气,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也标明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
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雨水这个节气,表示气候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仲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1日惊蛰: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春意渐浓,气温升高,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这个节气,表示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
在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
此后,白天逐渐增长,夜间逐渐缩短。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季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清明: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本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此时气候清爽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24节气和农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2.4)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
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
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
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
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
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
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
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
二十四节气表中的农事活动如何根据节气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变化而确定的一年四季的分界点。
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气象和自然变化现象相关,并对农事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农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春季:1.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此时温度逐渐升高,农事活动逐渐开始。
农民们开始播种早春作物,如春小麦、油菜等。
2. 雨水:雨水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开始变暖潮湿,农民们加强水田灌溉,为春季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3. 惊蛰:惊蛰节气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意味着雷声鸣响,农民开始整理土地、除草,并进行早熟作物的育苗。
4.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期,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农民们加强对作物的管理,注意补充营养和增施肥料。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踏青祭祀节日,农民们会赶在此时清理农田、修整水渠,并进行早熟作物的嫁接。
6. 谷雨:谷雨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开始抽穗,此时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农民们会密切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保护工作。
夏季: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此时农民们开始播种夏季作物,如稻谷、玉米等。
他们会密切关注气温的变化,并灌溉农田。
8.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夏小麦即将成熟,农民们开始对夏小麦进行收割,并为夏秋季作物做好准备。
9.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中期,此时稻谷、玉米等夏季作物开始结穗。
农民们加强对作物的管理,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10. 夏至:夏至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此时农民们继续收割夏小麦,并开始收割夏秋季作物。
11. 小暑:小暑节气意味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农民们会注意给作物降温和防治病虫害。
12.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农民会切实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加强作物的防治和调整灌溉。
秋季:13.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农民开始收割夏季的作物,并播种秋季作物,如大豆、黄豆等。
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农事活动与仪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节气体系,以太阳直射点经度划分,每个节气约相隔15天。
这些节气标志着不同的气候和农事活动,反映了中国人对天文现象和农业生产的敏锐观察与总结。
这些传统的农事活动和仪式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耕文化的传承,下面将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几个典型的传统农事活动和仪式。
立春 - 除旧布新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4日或5日。
在这一天,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活动,称之为“除旧布新”。
人们打扫房间,祭祀祖先,并将新年的希望贴在门上,迎接新的开始。
这个活动象征着破除旧习惯,迎接新的一年,为农业生产和家庭带来好运。
清明 - 扫墓祭祖清明是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
传统的农事活动和仪式主要包括扫墓祭祖和踏青。
在清明节,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祖先,并献上鲜花和食物。
这是中国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的重要方式。
踏青则是人们在春季郊游的习俗,以欣赏自然风光和放松身心。
立夏 - 插秧立夏是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在这一天,农民通常会开始进行插秧的工作。
插秧是将稻苗从苗床移植到水田中的过程。
这项农事活动需要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条件来把握最佳的时间,以确保稻苗能够顺利生长。
插秧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象征。
小满 - 采摘杨梅小满是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此时正值杨梅成熟的季节。
小满节气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农事活动和仪式,人们纷纷前往杨梅园采摘杨梅。
采摘杨梅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人们戴上竹帽,手持篮子,小心翼翼地摘取成熟的杨梅,体验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
大暑 - 山海经水祭大暑是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有一个传统的仪式,称之为“山海经水祭”。
这个仪式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化,人们会前往附近的山水之地,祭拜山神和水神,并洗浴身体以驱除炎热和疾病。
这个活动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和平安,在炎热的夏季中寻求清凉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