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节气是指地球公转一周所经过的24个不同时期,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这些节气标志着天气、季节的变化,对于农事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农事活动是指农民在田间地头进行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操作和管理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的春季开始。
以立春为节点,农民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及时调整农事安排。
在立春后,农事活动逐渐增多。
此时春种大米的准备工作开始,农民开始准备土地、播种、施肥等活动。
同时,也是农民进行甘蔗剪植和收获的关键时期。
二、雨水雨水是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进入了春季正式的雨季。
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民要根据雨水情况进行农事活动的安排,及时进行水田的排水、清理、翻晒和施肥等操作。
同时,也是蔬菜种植的关键时期,农民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选择作物种植。
三、惊蛰惊蛰是雨水后的第一个节气,表示蛰伏在地底的动物将被惊醒。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春天已经进一步来临。
对农民而言,意味着开始播种一些早熟的蔬菜和瓜果类作物。
同时,农民还要加强田间地头的管理,及时进行杂草清除、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四、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冬季与春季的分界线。
此时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气温逐渐升高。
农民可以根据春分节气进行农作物的更新换代,控制田间地头的温度,保护早熟作物的生长。
同时,也是果树的花芽分化期,农民需及时进行果树修剪和疏花工作。
五、清明清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大地清爽、草木萌发。
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是春季最适宜的时期。
农民可以开始播种夏季作物,如西瓜、南瓜等。
同时也是麦类作物的收获期,农民要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及时收割麦类作物,确保粮食质量。
六、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表示夏天正式开始。
此时气温升高,是农民进行夏季作物种植的关键时期。
农民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进行良好的灌溉和施肥工作。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立春: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
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
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
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
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
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
”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
“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
”“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
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
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蛰: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
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惊蛰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
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俗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蛰、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蛰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
自然的节奏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自然的节奏: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中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农耕文化,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产中,人们总结出了二十四个重要的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代表着中国农民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农事活动,以展示自然与农耕的紧密联系。
1. 立春:这是春天的开始,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开春准备工作,如检修农具、犁地、施肥等。
立春也是时候开始播种早春作物的季节,比如甘蓝、芹菜和豆类等。
2. 雨水:随着气温的回升,降雨量也逐渐增加。
农民们会利用这个时期进行农田灌溉、水田田面积的调整以及播种江河湖泊周边的农作物,如水稻。
3. 惊蛰:这一时期是虫类开始活动的季节,农民要加强对农作物的防虫工作。
同时,这也是春耕季节的重要节点,农民们会加快犁地、施肥等工作的进度。
4. 春分:春分之后昼夜均匀分配,气温逐渐升高。
农民们开始大面积的春耕工作,包括耕地、翻土等。
5. 清明:这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农民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春季农田管理,如喷洒除草剂、修剪果树等。
6. 谷雨:这个时期正是农作物出苗的重要时期,农民们会进行及时的灌溉工作,确保幼苗的生长。
此外,谷雨也是农民们收复耕地的关键时期。
7. 立夏:夏天的开始,农民们需要在这个时候开始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同时也是大面积的夏季作物播种的时节。
8. 小满:这个节气代表着麦类的成熟,农民们会相应地展开麦类的收获工作。
同时也要做好夏季作物的管理工作,如修剪杂草和适时的浇水。
9. 芒种:这是麦类收割的季节,也是夏季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
农民们会开始施肥、用除草剂除草、喷洒农药等。
10. 夏至:夏至代表着阳光最长,气温最高的时刻。
农民们会开始收割夏季作物,如稻米和玉米,并进行田间管理的工作。
11. 小暑:气温逐渐增高,农民们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的防病虫害工作,以及及时的浇水、追肥等措施。
12. 大暑:夏季的最炎热时期,农民们会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农田管理工作,避免中午高温时段的作业。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的关系中国农历历法中,标有二十四个固定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
这些节气所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所以它们与中国的农事活动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事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对每个节气的特点和其对应的农事活动进行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
此时阳光温暖,寒潮减少,是春耕准备的开始。
农民们在这一节气会开始翻耕土地,准备播种。
雨水:雨水节气标志着降水增多,雨势逐渐加大。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开始整理水田,翻晒稻谷,并为春季的农作物提供充足水分。
惊蛰:惊蛰节气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
这个时候适合进行播种、修剪果树和田地的饲养。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此时正是春季种植的重要时期。
农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大规模的春播。
清明:清明节气是农村中著名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祭拜祖先,并进行春灌、晚播等一系列农事活动。
谷雨:谷雨节气意味着农田里的春播工作接近尾声。
此时农民会进行田间管理,注意田地的湿度和氧气供应。
立夏:立夏是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将暖季作物种植到田地中,如水稻、玉米等。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五谷已满。
农民们要对田地进行合理的浇水和施肥,确保作物茁壮成长。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农作物开始收获的时候。
此时的农事活动主要以收割、晾晒为主。
夏至: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节气。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进行夏季作物的灌溉和防虫工作,确保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小暑:小暑节气意味着夏季的正式来临。
此时农民们会进行连作的准备工作,防止土壤的虫害和病害。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农民们会进行收割和打谷等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质量。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此时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会进行大规模的秋收准备。
处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季即将结束,秋天即将开始。
农民们开始进行农作物的收获和储存。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收获季节的开始。
农民们会开始秋季的播种和粮食的收割。
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表指导农事提高农作物产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太阳视运行轨道为基础,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
每个节气在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事活动中都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表指导农事,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一、立春-春季开端,为早春农事做准备在立春时节,农作物进入春季生长期,此时可进行一些早春农事准备工作,如土壤改良、耕作等。
立春后,气温逐渐回暖,可以开展早熟作物的种植工作,如早春种植的蔬菜。
二、雨水-及时补充土壤水分雨水节气意味着气候转暖,降雨增多。
此时,农民可以根据雨水节气的特点及时补充土壤水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还可以进行水稻的播种和育秧等工作,以确保水稻在雨水季节得到充足的水分。
三、惊蛰-注意霜冻害虫惊蛰节气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回暖,但仍会有霜冻的出现。
农民应注意防止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此外,还要注意春季病虫害的防治,提前做好防治工作,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春分-掌握适宜的施肥时机春分节气是春季的中期节气,此时气温适宜,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也比较多。
农民可以根据春分节气的到来,合理调整肥料的投放时间和数量,使农作物获得充足的营养,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五、清明-进行田间管理清明节气是春季的著名节气,此时春天已经来临,是进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农民可以在清明节气前后,进行一些重要的农事活动,如修剪树枝、松土、除草等工作。
这些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
六、谷雨-注意田间排水谷雨节气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降雨增多。
农民应及时调整田间排水系统,将积水排除,以防止农作物因积水而导致的病害发生。
此外,还要注意及时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七、立夏-及时种植夏季作物立夏节气意味着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适宜夏季作物的种植。
农民可以根据立夏节气的特点,及时种植适合夏季的作物,如玉米、大豆等。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传统与习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事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划分系统。
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持续大约15天左右,与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紧密相关。
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农事传统和习俗,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传统和习俗。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始,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此时也是播种春季作物的好时机,如小麦、大豆等。
雨水:雨水时节,人们开始注重水的利用和储备。
在农业方面,会选择雨水充沛的时候灌溉农田,确保作物的生长。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初鸣,农民会根据惊蛰的到来,确定播种夏季作物的时间,比如玉米、黄瓜等。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节,此时人们会进行家族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丰收。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还会踏青踢毽子等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谷雨:谷雨是临近谷物成熟的时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会重视播种水稻、大豆等作物,同时也是进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人们会采摘鲜花和草药来制作饮品。
农业方面,此时会开始提前播种棉花、红薯等作物。
小满:小满时节,农田进入了水分最多的时期,这对稻米的生长十分有利。
人们也会采摘各种水果,如草莓、樱桃等。
芒种:芒种意味着麦类的成熟,农民会在这个时候收割麦子,大量储存饲料。
人们也会采摘蔬菜,如豆角、黄瓜等。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
人们会饮茶、晒太阳来庆祝夏至的到来。
此时也是收获草莓、葡萄等水果的时节。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比如喝冷饮、吃西瓜等。
农事方面,会刈割小麦和收割小米。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会进行各种避暑活动,如游泳、吃冷饮等。
农业方面,此时主要是水稻和菜类的收割和储存。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人们会进行祭拜活动,感谢上天给予的丰收。
农田方面,会开始播种秋季作物,如小麦、花生等。
处暑:处暑时节,天气开始凉爽,人们会注意秋季养生。
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二十四节气是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指导。
随着季节的更替,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这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与相应的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概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时长约两周。
这些节气既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也指导着农事活动,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约在每年10月8日左右。
此时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但还未达到寒冷的程度。
正值秋季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将收割的庄稼晒干,准备储存。
同时,也是开始收获梨子、柿子等水果的时候。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在二十四节气中正好处于中间位置。
此时寒冷逐渐加重,民间有“立冬吃栗子”的习俗。
农民们开始为冬季储备足够的食物,同时也要开始修剪果树、修补温室,做好农田的冬季保护措施。
大雪大雪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冬天正式来临。
这个时候正值麦苗长势凋零,为了保护冬季的庄稼,农民们开始在麦地上覆盖草蓆,给庄稼“穿上”一层“棉袄”。
同时还可以进行冬季小麦的插秧,为明年的丰收做准备。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开始,正值稻子成熟收割的时候。
这个时候农民们要开始忙碌起来,大规模收割稻谷。
同时,也是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的收获季节,农民们要及时采摘这些蔬菜,保证食物的新鲜。
入梅入梅是中国南方的主要节气,标志着梅雨季节的来临。
农民们要开始注意水稻的灌溉问题,避免水稻因为长时间受潮而枯萎。
此外,也是许多水果开始成熟的时候,比如桃子、荔枝等。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一个节气,虽然已经入伏,但气温还不是最高的时候。
此时正值果树开始结果的时候,农民们要及时为果树施肥,保证果树的生长发育。
同时,也是为夏季庄稼防虫、防病的重要时期。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继续完善中)。
24节气和农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2.4)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
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
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
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
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
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
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
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农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事活动,而农事活动的安排又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并根据气候、气温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对农事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
本文将通过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以及对应的农事活动,以进一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立春: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是春季的开端。
立春后,气温回升,逐渐进入春季,此时正是播种春小麦和蔬菜的好时机。
此外,还要做好田地的犁地、整地等准备工作。
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回暖,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农民要抓紧时间播种春燕麦、大麦等早春谷类作物,并对早春蔬菜进行灌溉。
惊蛰:惊蛰之后,春雷开始响起,万物苏醒。
此时正是春季农作物追肥施肥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早春蔬菜的大量生产阶段。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农民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合理安排施肥、修剪等农事工作,以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
清明:清明时节,阳光照射时间变长,气温逐渐回升。
农民应注意对春季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同时还要进行春秧的育苗、传秧等工作。
谷雨:谷雨时节,降雨相对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时农民要适时播种夏燕麦、荞麦等夏谷类作物,并加强对春季作物的管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升高,农事活动也进入繁忙时期。
农民要及时进行夏季作物的播种,同时还要进行田间的浇水、松土等工作。
小满: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农民要注重旱作农田的管理,防治旱害。
此时还要进行夏收前的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芒种:芒种后,气温继续升高,是夏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农民要加强对夏作物的管理,及时翻晒稻谷,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刻。
此时要注意给夏季作物进行灌溉,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小暑: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农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
农民要做好早稻的修剪、支架等工作,以确保稻谷的结实。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农民要采取措施,保护作物免受高温的侵害。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它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从春秋到汉朝逐步演变而完整形成,与近代天文学的历法计算一致,阴阳历都可以推算,在阳历的推算中规律性更强,能记忆。
在节气的顺序中,年月的双日为节气,单日为中气,合称为节气。
在农村大多以阴历来推算,城镇都以阳历推算。
在阳历中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上半年的“节”在每月的6日左右,“气”在21日左右,下半年的“节”在每月的8日左右,“气”在23日左右。
每年的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节相距15天左右。
为了便于记忆,先祖们把二十四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诀。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集中反映出了黄河流域的自然季节特征,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
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立春至谷雨
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
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惊蛰: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
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
清明:4月5日左右。
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
谷雨:4月20日左右。
雨量显著增加,适宜谷物生长。
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
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立夏至大暑
立夏:5月6日左右。
夏季的开始,气温有显著增高,小满:5月21日左右。
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成熟。
生产上指导农户收割小春农作物,大面积播种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水稻大田移栽,进入农忙时节。
芒种:6月6日左右,是夏熟夏播作物忙收忙种的季节。
夏至:6月21日
左右。
标致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我国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小暑:7月6日左右,暑为炎热的意思,气候越来越热,暑气上升。
大暑7月23日左右,是全年最热的时期,此时期在农业生产上重点指导农户抓好大春农作物中耕除草、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
—立秋至霜降
立秋:8月6日左右。
秋季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开始进入秋季。
处暑:8月23日左右。
处是止的意思、意味了炎热的夏季即将终止。
白露:9月6日左右。
气温逐天降低,天气转凉、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在作物叶面上凝成白色的露水,此时节在生产上要指导农户在抓好大春作物田间后期管理的同时,做好荞麦等晚秋作物的播种,农彦有“处暑撒荞,白露看苗”之说。
秋分:9月23日左右,太阳光从北方南移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与春分一致,寒露:10月6日左右,气温降低,草木渐渐枯萎,夜晚出现冷寒的露水。
霜降:10月23日左右,气候寒冷,夜晚出现初露。
此时节是大春作物的收割季节,在生产上应指导农户适时收割,进而耕翻农田,播种小春作物,采用地膜覆盖增温,保证小春作物顺利生长。
立冬—大寒(11月6日—翌年1月23日左右)
立冬:11月6日左右,冬季的开始。
小雪:11月22日
左右,进入下雪季节,初雪小雪出现。
大雪:12月7日左右,降雪增大,地面出现积雪。
冬至:12月22日左右,寒冷的冬天到来,太阳光南移到直射回归线上,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开始,与夏至切然相反。
小寒:1月6日左右,寒冬来临,冷空气持续增加,气候近到寒冷。
大寒:数九寒天到了三九,气候寒冷到五年的极点。
在此季节内,农业生产上应指导农户,加强小春作物的中耕肥水管理工作,重点做好防冻。
也是农闲季节,闲中有忙,着重抓农家肥的屯集。
一年分四季,春夏秋与冬。
对怒江来讲,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节气、季节是从事农事活动的时间依据。
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能结合气候节令,合理安排每茬农作物从种到收的具体时间。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更应该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科学掌握各节令的变化规律,合理地制定好工作计划及日程。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