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药相对应的穴位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穴位解释为使广大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清楚经络的本质,作者在发表“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后,已陆续发表各经穴位的性能解说多次,现在就最为常用的“四总穴”作一综合概述,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晚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本草理论,我是在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时候发现经络现象有点雾里看花之后才转移研究方向的。
事实上真要研究经络穴位还得修道进行内证实验,我虽在努力进行中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等有一天晚辈可以进行内证实验了,我再继续研究经络与穴位,同时也会将研究成果公报于众与大家分享。
现在就四总穴解说作一小结如下。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
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所谓“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在那里,通常情况下用不上,但如果去发掘它,那真是受用不浅。
胃痛的时候,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就缓解,非常有用。
还有就是醉酒了,但觉得要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你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吐出来后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那么足三里与老母鸡又有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
而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则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
祖辈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中药八卦对应——内卦为性气(本性、性命、本质),外卦为质体(时空、外表、身体、表面);内卦为内涵,外卦为形式。
药物为“形而下者”——器质之物,“方以类聚”对应后天卦位。
先天卦数,后天卦位。
如下图:⊙药物应象配伍 ●其中,乾9坤1为老阳老阴:1、6同水(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水的后天作用是壮阳),坤1为艮6的物质基础,所以艮弱皆需要配合以补坤——兑4老阳所生 离3少阳所生 震8少阳所生 坤1老阴所生 艮6 老阴所生坎7 少阴所生巽2 少阴所生乾9老阳所生 洛书数理 巽2辰巳震8东卯艮6丑寅 坎7北子 乾9 戌亥 兑4西酉坤1 未申 离3南午 后天卦健脾;兑4为艮6的外卫空间(艮为山,兑为水为云雾),艮6如炉火兑4如炉膛,炉膛不空火力不旺,炉膛不保温则火力衰弱。
4、9同金,9乾为4兑的阳气补给库,艮6为4兑的内在能量基础。
所以兑4弱则需要配合以壮乾9——补气,或壮阳6。
3、8同木,3、8互为助力:一方面8“母”木生3“子”火;另一方面子养其母——冬天地阳气旺而外部时空之离火衰弱,故震8胆经龙雷之火亦不得申(出),必需艮6内火和离3外火皆旺(内部能量源充沛,外部时空冰释而物质活畅),胆经方以得申,肝木才能生旺。
巽2为震8的物质基础,坎7为离3的物质基础。
2、7同火(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火的后天作用是滋阴),震8是巽2的合十能量基础,坎7是巽2的物质之源。
药物组合除了太极阴阳合十数的阴阳之合之外,还有子午--卯酉周天的“天势”之合、相同属性生成数的“地利”之合、干支三合局的“人和”之合。
一、天势之合:子午周天——先天之火元气升降为太极开阖所生之天势,主天干五行循环,后天卦象之;卯酉周天——后天之火的十二地支气血盛衰循环,先天卦象之。
先天、后天能量的组合,见“子午、卯酉周天对应图”。
1、地支脾胃(7Am—11Am坤1)旺于天干之东南方木、火之间,故脾胃的功能与肝木、心火都有关系:木气不化则“土结”食积,心火不温则胃寒。
以下关于穴位的描述基本上都摘自百度百科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第1节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颈椎病2,疾病的对治方法?按揉前胸的胸骨一段(从天突到鸠尾)或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腰骶骨处(根据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不同)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天突穴位臵:体表定位: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穴位主治疾病: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天突穴的主治疾病: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鸠尾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鸠尾穴〖主治疾病〗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心脏不好或贫血,刮痧2,疾病的对治方法?同仁堂的“人参生脉饮”+揉左手心的劳宫穴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人参生脉饮成分:人参、麦冬、五味子。
辅料为蔗糖、防腐剂(尼泊金乙酯)。
用途:益气,养阴生津。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劳宫穴,最初称“五里”,后又名“掌中”,最后因“手任劳作,穴在掌心”而定名为劳宫穴。
劳宫穴有内外之分,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
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
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
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
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
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主治疾病:心痛,心悸,癫狂、痫,口疮,口臭。
中风,善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第2节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脖子酸痛,眼睛发胀2,疾病的对治方法?按风池穴(此方法摘自第三章第2节蓝蓝月儿的描述)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风池穴别名:热府穴。
膀胱经穴位图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主要经络,起于目内眦,沿着头部、背部、臀部、腿部延伸到脚背最末端。
在人体的躯干和下肢上有许多与膀胱经相对应的腧穴,称为膀胱经穴位。
这些穴位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常用于调理膀胱经络系统、消除病痛和平衡人体气血流动。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膀胱经穴位及其主要作用: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头部、颈部、背部,沿脊柱两侧分布至腰背部,最终分布于腰尾椎的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理膀胱经络系统,改善腰背疼痛、头痛、颈项痛等病症。
2.膀胱经俞穴:位于背部,沿脊柱两侧从头至尾椎线上。
膀胱经俞穴对于膀胱炎、尿频尿急、遗尿、腰背痛等病症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3.膀胱经荥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和第2骨间隙之间,也就是足背部。
膀胱经荥穴可以调理尿路感染、尿道炎、腰背疼痛等问题。
4.膀胱经俞穴和荥穴的配穴:通过同时按摩和刺激膀胱经俞穴和荥穴,可以提高膀胱经络系统的功能,有效缓解尿频尿急、腰痛等症状。
5.膀胱经井穴: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脊柱。
膀胱经井穴对于膀胱肿瘤、肾炎、腰腿痛等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6.膀胱经维穴:位于足心部位,是最末端的膀胱经穴。
膀胱经维穴可以改善足部的水肿、脚气等问题,对于胁肋痛、腰背痛等也有一定疗效。
以上是膀胱经的主要经穴及其作用。
通过按摩、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调理膀胱经络系统,改善相关病症。
当然,在使用这些穴位时,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膀胱经穴位图可以在中医诊所、学术机构或中医药相关的书籍中找到。
在使用膀胱经穴位图时,需确保准确无误地找到相应的穴位,并按照正确定位和按摩方法进行操作,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对于穴位的运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在使用膀胱经穴位图进行自我调理时,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在病情复杂或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中医治疗。
中药足浴配合穴位贴敷双湧泉治疗失眠观察与护理发布时间:2021-07-07T16:09:55.0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月1期作者:蒋灵凤[导读] 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是一种睡眠障碍,长期对睡眠质量和数量的不满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蒋灵凤(广西省桂林市人民医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 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是一种睡眠障碍,长期对睡眠质量和数量的不满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它可以是单一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失眠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适,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心理咨询、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但使用不当会导致药物依赖,减少或停用药物后很容易引起戒断反应。
为了避免副作用的发生,临床应用中药,采用中药足浴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
中医药足浴(中草药足),又称“中药足”、“中药足”和“中药熏洗”,采用适当的中药配方熬制中药水泡足部,有效的中药成分,在热水的帮助下,渗透到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达到强身健体、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耳穴贴压,又称“耳穴埋伏”、“耳穴按压”、“耳穴按压”,是指使用药物、磁珠等圆润耳穴疗法一种将物质用于耳穴的治疗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二者结合应用于失眠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为失眠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医足浴;穴位贴敷;失眠治疗;护理与观察1.临床应用1.1老年失眠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而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和身体衰老常伴发有睡眠障碍。
中医足浴的护理方式为用1000ml 38-42℃的液体浸泡足部30分钟[1],并用耳穴贴压,选神门、心、肾等穴,各取一穴,第二次为单侧耳穴,双耳交替按压约3分钟,每个穴位每天按3、4次,睡前可再按一次。
治疗2周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前后PSQ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2],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马春霞28例老年失眠症患者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足浴结合耳穴埋植种子的方法,主要双湧泉穴为感觉点、皮层下穴交替操作,每个穴位按20次睡前再按一次,一天3-5次,睡前脚应用1500-2000ml药液45℃浸泡30min,2周后PSQI评分显示效果明显。
第1章解表类一、合谷配复溜-麻黄二、大椎-桂枝三、太渊-紫苏叶四、风门(灸)-羌活五、风府-防风六、天柱-藁本七、风池(泻)-薄荷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第2章涌吐类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泻下类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二、丰隆(泻)-火麻仁三、中脘-巴豆第4章清热类第一节清热泻火类一、曲泽(针出血)-石膏二、神门(泻)-栀子三、上脘(泻)-淡竹叶四、睛明(泻)-决明子第二节清热凉血类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五、间使(泻)-牡丹皮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第三节清热燥湿类一、合谷(泻)-黄芩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三、委中(针出血)-黄柏四、行间(泻)-龙胆五、上廉(泻)-苦参第四节清热解毒类一、足临泣(泻)-连翘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化湿类一、胃俞(灸)-藿香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三、足三里(泻)-厚朴四、膻中(灸)-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target='_blank'>白豆蔻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利水渗湿类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二、水分(灸)-猪苓三、涌泉(泻)-泽泻四、大敦(灸)-车前子五、胆俞(泻)-茵陈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七、脾俞(灸)-薏苡仁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九、少泽(泻)-木通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祛风湿类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五、环跳(泻)-海桐皮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温里类一、神阙(灸)-附子二、隐白(补)-干姜三、关元(灸)-肉桂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五、中脘(灸)-高良姜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开窍类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安神类一、大陵(泻)-朱砂二、心俞(泻)-琥珀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平肝息风类一、肝俞(泻)-石决明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三、足临泣(泻)-白蒺藜本文来源于响石潭 第12章理气类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二、脾俞-大腹皮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五、天枢(灸)-木香六、俞府(灸)-沉香第13章理血类一、隐白(泻)-三七二、阴陵泉(泻)-白茅根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六、支沟(泻)-红花七、血海(泻)-延胡索八、太冲-五灵脂九、肩井(泻)-牛膝十、大肠俞(泻)-桃仁第14章补益类第一节补气类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四、三阴交(补)-白术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第二节补阳类一、命门(灸)-鹿茸二、肾俞(灸)-肉苁蓉三、腰阳关(补)-锁阳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第三节补血类二、太冲配肝俞-白芍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四、肺俞(灸)-阿胶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第四节补阴类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二、膏盲(灸)-麦冬三、大杼-桑寄生第15章消导类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二、三焦俞(泻)-山楂三、申庭-麦芽四、痞根(灸)-阿魏第16章化痰止咳类第一节温化寒痰类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三、中府(泻)-桔梗四、尺泽(泻)-白前第二节清化热痰类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二、支沟(泻)-瓜蒌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四、哑门-竹沥第三节止咳平喘类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二、痰喘(灸)-紫苏子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第17章收涩类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本文来源于响石潭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柴胡: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石膏: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连翘:为“疮家圣药”。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砂仁:为治疗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为治疗黄疸要药。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
(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独活: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
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茯苓: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吴茱萸: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
(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佳品;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
(为伤科要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疼要药。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茜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
(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百部: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
川贝母: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浙贝母: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
石决明:为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
羚羊角:为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
(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钩藤:为清肝息风止痉之要药。
(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天麻: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
(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
)麝香:为开窍醒神之良药。
(为醒神回苏之要药。
)冰片:开窍回苏之要药。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蛤蚧:为治肺虚喘咳,肾虚作喘之要药;为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
阿胶:为补血要药;为止血要药。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