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认证工厂检查员培训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8
CCC工厂审查培训一.认证原则只有充分了解认证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原则,才能正确地理解强制认证制度的规定条文和规则。
1.制度建立的背景(1).履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原先中国有2套强制认证制度:针对进口的产品:进口安全质量许可证制度,CCIB认证针对国内的产品:安全认证强制性监督管理制度,CCEE认证为使国内外产品享受同等待遇,将原来2套制度合并为一套制度。
(2).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和规范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避免制度、法律、法规的不一致。
(3).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和贸易发展服务。
2.建立基本原则1).原2套制度合并为一2)."四个统一":统一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目录;统一标志;统一收费。
3).认证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遵循WTO/TBT协议和国际认证通行准则3. 管理、实施机构中央政府(质检总局AQSIQ和认监委CNCA)建立9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负责认证的实施,对认证结果负责;76家指定的检测机构对认证机构和检测报告负责;地方质检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列入«目录»内的产品实施监督。
4.认证模式采用第五种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工厂质量体系评定+认证后的监督(质量体系复查+工厂和(或)市场抽样检验;5.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为了叙述方便,本节各段落的编号方式采用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条款号,楷体字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原文。
本节重在理解和应用,“条款解释”除了对容易造成理解不一致的名词和术语进一步展开外,主要对要素的重点予以 领,逐条地详细解说。
由于工厂质量保证能力10个要点中有部份与ISO9000体系程序要求相同,这里就不再多说。
重点讲述一下两者的区别,也就是3C认证重点强调的地方:1.职责和资源1.1职责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教材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HINA QUALITY CERTIFICA TION CENTER 开关114开关电器行业网站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产品认证简史 (1)第二节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9)第三节名词和术语 (18)第二章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23)第—节质量保证证能力要求的主要内容 (23)第二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依据 (24)第三节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理解 (25)第三章初始工厂检查................................... (37)第一节检查依据的识别................................... (37)第二节检查的策划................................... (37)第三节现场检查主要工作流程.............................. (40)第四节—致性检查................................... (51)第五节判定准则...................................(55)第四章获证后监督................................... (58)第一节监督的目的................................... (58)第二节监督的程序................................... (59)第三节监督的实施................................... (61)第四节评定准则................................... (66)第二节工厂检查员的资格要求.................. (68)第二节工厂检查员的职责................................... (70)第三节工厂检查员的聘用与管理,............... (71)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6.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7.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8.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9.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目录10.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11.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2.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13.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14.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15.法定计量单位16.统计技术和抽样技术17.产品认证有关的国际组织18. 欧盟成员国的工厂检查文件(CCA201、202、203、204)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产品认证简史产品认证从自发的局部顾客的需求,转变成国家、地区的自觉的活动,直到具有系统理论指导的世界性活动,经历了三个世纪,100多年的努力。
CCC产 认证 检CCC工厂检查的要点剖析第一节职责和资源认证1.1 职责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1.2 资源工厂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
理解要点:⑴本条款是对工厂资源的总要求,包括生产设备、检验设备、人力资源和工作环境;⑵人力资源的配备应满足质量活动对人员能力的要求;⑶工厂应有足够的生产及检验设备,其技术性能、精度、运行状态等均能对认证产品满足强制性认证标准提供保障;⑷工作环境是指保证认证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环境,涉及生产、检验、试验、存储等环节,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磁场、照度、洁净度、无菌、防尘等方面。
工厂应识别环境要求,并提供和管理资源以满足要求;⑸无论是由于外部原因(如:认证制度、认证标准等)或是内部原因(人员变动、设备更换、环境发生变化等),资源发生变化,工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认证产品质量满足强制性认证标准的要求。
审查要点:⑴工厂是否确定了对认证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何种措施使人员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目前各岗位人员的能力是否符合要求;⑵通过对相关过程和活动的审核,判定企业提供的资源是否充分和适宜,对资源是否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⑶当资源发生变化时,工厂是否有畅通的渠道以及时了解相应的信息,是否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其资源满足认证产品稳定生产;第二节文件和记录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
3C工厂检查的要求课程培训3C工厂检查是指对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和符合相关的法规标准。
这种检查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检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关于3C工厂检查的要求课程培训的2000字介绍。
一、培训目标1.了解3C工厂检查的目的和意义;2.掌握3C标准和相关法规法规;3.熟悉电子产品生产流程和关键环节;4.掌握3C工厂检查的方法和技巧;5.培养良好的检查意识和工作态度。
二、培训内容1.3C工厂检查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讲解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相关行业发展的现状,引导学员认识到3C工厂检查的重要性。
介绍3C工厂检查的目的,包括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护行业的良性发展等。
2.3C标准和相关法规学习国内外的3C标准,了解各种电子产品的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的标准要求。
介绍国内外的相关法规,包括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3.电子产品生产流程和关键环节详细介绍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半成品检验等关键环节。
重点讲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关键因素。
4.3C工厂检查的方法和技巧介绍3C工厂检查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现场查看、文件核查、样品检测等方法。
掌握合理的检查顺序和步骤,了解常见的检查问题和解决方法。
5.检查意识和工作态度培养学员的检查意识和工作态度,包括专业性、严谨性、公正性和合作性。
加强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检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培训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讲解3C工厂检查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法规标准。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2.案例分析选择一些3C工厂检查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员深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案例的讨论和研究,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实地考察组织学员实地考察一些3C工厂,亲身感受工厂的运作和质量控制。
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加深学员对3C工厂检查的理解和认识。
四、培训评估对学员进行考试和实际操作的评估,以确定培训效果和学员的掌握情况。
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检查员培训教材(通用部分)教学指导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教员应向学员说明以下要求:1.出席率必须在90%以上;2.考试及格分数为70分;3.考试时间为2小时,除《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外不得携带其他资料进入考场;4.允许补考一次(一年内);5.本课程总学时为12小时;6.学员应具备ISO 9000标准的知识和相关产品专业的基本知识。
注:教员在使用本指导书时,需参考:1.《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检查员培训教材》;2.ISO9000、ISO9001和ISO9004标准;3.ISO10011标准(鼓励随时跟踪19011标准);4.ISO/IEC导则 65 《产品认证机构认可通用要求》;5.ISO/IEC 导则17020 《产品认证检查机构认可通用要求》;6.ISO/IEC 导则 28 《第三方产品认证制度模式通则》;7.ISO/IEC 导则 53 《第三方产品认证中利用供方质量体系的方法》;8.ISO/IEC 导则 23 《第三方产品认证制度表示标准符合性的方法》。
第一章产品认证基础知识(本章的目的是使工厂检查员对产品认证制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产品认证概述二、产品认证的基本概念三、第三方产品认证的构架(以第五种认证制度为例)第二章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章的目的是使工厂检查员了解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情况。
)一、法律法规二、机构和职责三、认证程序第三章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与判定(本章的目的是使工厂检查员正确理解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各个要素。
在具体条款的讲解时,应结合案例讲解。
)一、基本术语二、要素理解(具体讲解10条要求)三、判定准则第四章初始工厂审查(本章的目的是使工厂检查员能正确的实施工厂审查。
)一、审查准备二、现场审查(一)现场审查的主要内容(二)现场审查主要工作流程(三)现场审查的要求1.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分13个要点介绍)2.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审查(四)现场审查的技术三、审查结束第五章获证后的监督(本章主要是让工厂检查员正确的理解获证后监督的各项要求。
CCC认证现场审查(一)现场审查的主要内容涉及的范围涉及的要素(全要素)涉及的部门(二)现场审查主要工作流程首次会议介绍审查组成员;介绍审查目的,依据和范围;介绍审查程序和请对方确认审查计划;作出保密承诺;对工厂提出配合要求;请工厂代表简短介绍情况。
现场参观目的:对工厂有概括了解,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审查计划。
注意:1) 控制时间和范围;2) 参观过程也是一种审查;3) 适时调整计划。
现场审查按生产过程审查按部门审查审查组内部会议末次会议末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向工厂通报审查情况和宣布审查结论。
(三)现场审查的要求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1.1 人员职责1.2 资源要求与第三章的“1.职责和资源”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的重点是:通过交谈和查阅文件确定质量活动相关的各类人员的职责是否建立;通过交谈和查阅文件确定质量负责人是否有能力履行职责;质量负责人履行其职责的条件和环境是否具备;通过交谈和现场验证确定工厂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否具备。
1.3 文件和记录与第三章的“2.文件和记录”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通过交谈和查阅文件至少确定以下文件的有效性、完整性、符合性和适用性: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相关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的标准;程序文件,至少包括以下程序:认证标志控制;文件和记录控制;采购和进货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必要时);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仪器设备校准和检定的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部审查程序;产品变更的控制程序。
质量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记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评价和管理的记录;关键件的检验或验证记录;运行检查记录;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记录;仪器设备校准记录;不合格品处理的记录;内部审查报告、内部审查后制定的纠正、预防措施、投诉记录。
1.4 采购和进货检验与第三章的“3.采购和进货检验”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通过交谈、查阅文件和现场确认来确定所有措施是否能满足确保采购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工厂是否制定了选择、评定和管理认证产品关键元器件供应商的程序;工厂选择和评定的供应商的名录以及过程记录;通过查阅记录,了解工厂是如何评价、选择供应商,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是否有效;工厂是否制定了关键件的检验和验证程序以及定期确认检验程序。
通过查阅记录,检查工厂是否对采购的关键元器件进行检验.对供应商检验的关键元器件是否验证,是否定期对关键元器件进行确认检验;检验/验证程序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否能满足整机产品认证的要求;通过查阅记录,检查检验/验证和确认检验活动以及关键元器件一致性控制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如果工厂自己对关键元器件进行检验,还应对工厂的检验资源,包括检验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能力、配备的仪器设备及其校准状态、以及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工厂是否按规定保存了关键元器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现场指定试验;关键件的核查。
1.5 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与第三章的“4.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工厂是否识别了关键工序,并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受控。
尤其要注意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的工序,如,焊接电源线,波峰焊,关键螺钉的紧固等;是否为这些关键工序制定了作业指导书。
没有作业指导书时,检查员应判定是否能对关键工序的操作结果进行稳定控制而不影响认证产品的质量。
作业指导书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图画,照片等;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检查关键工序操作人员是否能按相应的要求熟练、准确的操作;工厂是否明确规定了需要进行监控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
如有,应检查是否按规定采取了监控措施,并确认其实施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工厂是否建立了生产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并在现场检查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维护保养记录;生产现场是否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如有,检查这些特定的环境要求是否得到满足。
1.6 例行检验与第三章的“5.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工厂是否制定了例行检验程序,程序中规定的例行检验项目、检验条件是否满足认证实施规则的有关规定;实际操作的符合性,如试验应力施加部位,样品状况,试验工位和布局等;仪器设备校准情况,运行检查情况;例行检验记录(以抽查过去的记录为主);不合格品的处置;各国的产品认证机构对例行检验的条件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厂方规定的例行检验条件也可能与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不一致。
此时,检查员应判定试验应力的覆盖性,其技术等效性是否符合要求;对不合格品进行返修后应再进行一次例行检验。
1.7 确认检验与第三章的“5.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工厂是否制定了确认检验的程序;规定的确认检验项目、技术内容、方法是否符合认证机构的规定;抽查确认检验的报告或记录;如果是委托外部机构进行的确认检验,该机构应符合ISO/IEC25导则或ISO/IEC17025的要求,技术能力应能承担确认检验项目;如果是由工厂检验机构进行的确认检验,应在现场重点了解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的配备及校准,试验环境等。
工厂在安排确认检验时,样品型号的选择应有一定的批量代表性和型号代表性。
可能的情况下,应考虑覆盖所有申请认证的产品型号;确认检验所用的标准应是认证用的国家标准。
但是,对于国外的工厂,也可以使用与国家标准相应的国际标准(包括以国际标准转化成该国的国家标准),只要试验项目和试验条件技术上等效即可;确认检验是工厂质量管理措施。
因此,审查时不是进行现场确认检验,而是进行以下工作:检查确认检验计划;查看确认检验报告;核对确认检验项目和标准;检查对确认检验中出现的不符合项是如何纠正和采取预防措施的;检查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确认检验机构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
初始工厂审查时,工厂可能还没有针对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安排确认检验。
这时,可以重点检查工厂是否编制了确认检验程序并做出确认检验计划安排。
1.8 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与第三章的“6.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文件审查,包括查阅校准计划,审查自校准的有关规定,抽查仪器设备档案,检查校准证书或校准记录等;在仪器设备使用现场对校准状态标签进行检查,看是否有超过校准有效期的情况。
当发现有超过校准有效期的现象时,应根据情况作如下处理:如果查看校准记录说明已经校准,只是由于疏忽,忘记更换标签或笔误,需提醒工厂注意;如果经核实,确实是仪器设备超过校准有效期,应查阅该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利用各种方式判断可能会对认证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造成的后果,开具不符合项;如果仪器设备超过校准有效期的现象比较严重,或完全失控,检查员要考虑该要素的控制是否有效。
必要时,可扩大抽样,以判断其是否构成严重不符合。
对待这种情况应慎重,一定要有足够的客观证据方可做出结论。
查看为工厂提供校准服务的外部校准试验室的校准活动是否能够溯源到国家/国际标准,其资质管理是否符合所在国家的有关规定;查看检定机构和记录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查看校准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工厂是否能利用校准记录正确的利用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
1.9 运行检查与第三章的“6.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对用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是否规定了运行检查,其中的检查要求是否明确;用于运行检查的样件是否进行了有效控制;运行检查的频度是否适宜、方法是否得当;通过查阅运行检查记录和询问的方式,了解运行检查是否按要求得到实施,并保存了相应的记录;通过查阅相关规定和询问设备操作人员的方式,了解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是否并如何采取措施;工厂对发现设备失效时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及相应措施是否适当;抽查运行检查记录,并与现场调查的情况相比较;设备失效时的结果评价及处理措施是否进行了记录。
1.10 不合格品的控制与第三章的“7.不合格品的控制”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查阅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确认其内容是否满足要求;在现场审查的全过程,都应注意对不合格品的控制是否按规定的要求在执行;对发现的不合格品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标识、隔离和处置;重点查阅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的不合格品记录并注意其处置情况;随机抽查返工、返修品的记录,确认其操作是否按规定执行;对需要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不合格是否按规定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效果如何。
1.11 内部审查与纠正措施与第三章的“8.内部质量审核”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是否有内审计划;是否能覆盖所有要素;是否由有资格的、受过培训的内审员进行审查;一年之内,内部审查要涉及《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中的全部要素;抽查最近一、两年的内审记录,重点查阅对认证产品一致性和体系有效性的审核结果;在查阅内审记录时,注意其中的内审输入信息中是否包括投诉信息,特别是对认证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要予以重点关注;通过抽查记录、询问调查和现场调查的方式,确认内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纠正,认为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1.12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与第三章的“9.认证产品的一致性“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当有批量产品生产时,依据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描述,确认批量生产出来的认证产品和样品是否一致;工厂是否制定了关键元器件、材料及结构变更(包括电磁兼容的要求)的控制程序通过样品描述,确认是否有变更;如有变更,是否经认证机构批准;在对生产厂进行日常监督时,应确认加贴认证标志的产品是否与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相一致,变更是否经认证机构批准。
1.13 包装、搬运和储存与第三章的“10.包装、搬运和储存”中的审查要点结合起来讲解。
审查重点是:在现场审查时,通过查阅与包装、搬运和储存相关的规定,抽查相关记录和现场观察等方式,确认其规定是否正确实施;储存的环境是否适宜;操作人员是否明确知道产品包装、搬运和储存的相关要求,特别是特殊物资的控制要求。
2.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审查2.1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审查的依据产品描述;型式试验报告(必要时);申请书;相关技术标准。
认证机构批准的变更报告2.2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审查认证产品的铭牌、标记等应与型式试验报告上所标明的一致;认证产品的结构应与型式试验测试时的样机一致;认证产品所用的关键元器件应与型式试验时申报并经认证机构确认的相一致。
电磁兼容性能有影响的主要零部件应与型式试验时申报并经认证机构确认的相一致。
2.3现场见证试验根据现场情况从工厂成品库或生产线末端抽取认证产品,检查员指定项目,由工厂的检验员动手试验,并作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