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医药]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一般考虑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 E. 广泛性坏死.灶状坏死.炎症.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毒素.有毒.毒物.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栓塞.肺癌.肺炎.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溶血.免疫性肝炎.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性溶血.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肝癌.肝硬化.脂肪变性.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重要靶点是.肝细胞.库普弗细胞.内皮细胞.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区带2.区带1.区带3.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抱负的动物是.豚鼠.小鼠.家兔.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免疫性肝炎.免疫性溶血.荨麻疹.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映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过敏性肺炎.肺纤维化.红斑狼疮样肺炎.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初期事件为.内质网肿胀.线粒体形态改变.质膜起泡.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增长.不变.减少.增长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减少.不变.增长.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肺脏.肾脏.乳腺.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重要可引起. C. 大泡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重要损害.髓鞘.神经元B.CD..神经递质.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增长.减少.不变.增长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糖尿病.睾丸萎缩.甲状腺增生.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能量需求障碍.返死式神经病.神经元损害.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性性地损害.区带2.中央静脉.区带1.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镇痛剂肾病.肾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取部位是.皮下.肺泡.皮肤.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因素重要通过.γ-氨基丁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重要是通过. F. Ⅳ型变态反映.Ⅱ型变态反映.Ⅰ型变态反映.Ⅲ型变态反映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 B. 坏死.嗜铬细胞瘤.萎缩.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返死式神经病.髓鞘水肿.神经元损害.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肝性脑病.核黄疸.脑炎.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损害.髓鞘水肿.轴索变性和脱髓鞘.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增长.不变.减少.也许增长也许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 D. 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不变.增长.减少.增长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肺炎.肺癌.肺栓塞.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 A. 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应用毒理学.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热休克蛋白.硫血红素珠蛋白.球蛋白.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坏死.增生.癌变.萎缩主观题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达药物的安全性。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答案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毒理学》考查课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1. 能与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作用的药物是:()A. 可乐定B. 福康片C. 洛非西定D. 美沙酮E. 灵益胶囊正确答案:D2.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是)药物毒理学试题A. 甲状腺毒症B. 甲减C. 单纯性甲状腺肿D. 甲状腺炎E. 亚临床甲状腺疾病正确答案:C3. 一般药理学研究属于安全性评价的范畴,原则上须执行:()A. GMP管理规范B. GLP管理规范C. GCP管理规范D. GAP管理规范正确答案:B4. 一般药理学研究应在新药研究:()A. 批准生产前完成B. Ⅰ期临床完成C. Ⅱ期临床完成D. Ⅲ期临床完成正确答案:A5. 进入体内后与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直接作用,不需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致癌物为:()A. 直接致癌物B. 间接致癌物C. 促癌物D. 肿瘤促进剂正确答案:A6. 关于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描述错误的是)A. 红斑狼疮样肺炎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B.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气急、胸痛、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和肺间质纤维化C. 灰黄霉素、呋喃妥因、青霉胺等可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从而引起此类疾病D. 青霉素类不能引起狼疮性肺炎E. 链霉素与异烟肼或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应用治疗结核病时,也易导致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正确答案:D7. 关于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肾脏毒性损伤类型,说法错误的是)A. 可引起三种不同类型的肾毒性B. 可引起镇痛剂肾病C. 可引起肾间质肾炎D. 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E. 使用3年以上可引起可逆性的肾毒性正确答案:E8. 下列哪种酶缺乏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A. 二氢叶酸还原酶B.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 NA合成酶D. 拓扑异构酶E.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确答案:B9. 以下药物中能够引起肾性尿崩症的是)A. 环磷酰胺B. 长春新碱C. 苯妥英钠D. 锂盐E. 巴比妥正确答案:D10. 下列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为)A. 青霉素B. 氯霉素C. 伯氨喹D. 卡马西平E. 四环素正确答案:C11. 常见的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是:()A. 关木通、广防己B. 川木通、广防己C. 关木通、粉防己D. 川木通、粉防己E. 关木通、汉防己正确答案:A12.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正确答案:C13. 地高辛引起的色视障碍与抑制以下哪种酶有关?()A. 氧化还原酶B. 磷酸化酶C. 甲基化酶D. Na+,K+-ATP酶E. 肝药酶正确答案:D14. 下列药物中,最常见的能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为)A. 非甾体抗炎药B.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 四环素D.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E. 利福平正确答案:D15. 长期毒性实验大鼠一般每日的灌胃容量为:()A. 1.0~2.0ml/100gB. 1.2~2.5ml/100gC. 2.0~3.0ml/100gD. 2.5~3.5ml/100g正确答案:A16. 溶血实验中使用的阳性对照物是:()A. 2%红细胞悬液B. 受试药物C. 生理盐水D. 蒸馏水正确答案:D17. 关于药物导致的Ⅲ型变态反应,描述正确的是)A. 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B. 此型一般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无关C. 最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D. 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E. 临床特征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并伴有紫癜和(或)荨麻疹正确答案:B18. 下列各类药物中,易引起眼部损害的是)A. 降糖药B. 降压药C. 吩噻嗪类药物D. 镇静药E. 镇痛药正确答案:C19. 遗传毒性中生物体对DNA损伤的修复方式不包括:()A. 核苷酸切除修复B. 错配碱基修复C. 蛋白质切除修复D. 碱基切除修复正确答案:C20. 美沙酮替代递减疗法被用于:()A. 治疗高血压B. 阿片依赖的脱毒治疗C. 抗休克、促醒D. 治疗糖尿病E. 治疗心脏病正确答案:B二、主观填空题(共 7 道试题,共 20 分。
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申报资料中的剂量问题讨论任何药理毒理研究,剂量设计是关键。
剂量设计科学、合理、准确,是试验成功的前提。
笔者从几年的审评工作中,发现剂量问题(如剂量的表示方法、换算和剂量设计等)是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申报资料中的常见问题,现就此进行讨论。
一、剂量的常用表示方法评价一个新药药理毒理研究剂量设计是否合理,首先需明确药物剂量的表示方法。
化学药的药物剂量一般以重量/体重(mg/kg,g/kg)来表示,近年来用重量或活力/体表面积表示越来越多。
中药目前也多采用的是重量/体重的表示方法,但由于中药有不同类别,试验用受试物来源有所不同,故常见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1.中药复方制剂①以生药量(g生药/kg体重)表示:这是最常用的剂量表示法,无论是采用最后的制成品还是未加辅料之前的浸膏作为受试物,均可折合成生药量来表示。
②以浸膏量(g浸膏/kg体重)表示:一些试验采用了未加辅料的浸膏来进行试验,采用了浸膏量的表示方法。
但采用该种表示方法时,需说明浸膏量相当于多少生药量,以便进行剂量间的折算。
③以制成品量(g/kg体重或mg/kg体重)表示:有些试验直接以最后的制成品进行试验,如采用胶囊粉末、颗粒、片剂直接进行试验,可用制成品量来表示,这时也需说明每g(或mg)制成品相当于多少生药量。
2.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类:一般可用提取物或有效成分量来表示(mg/kg体重或g/kg体重),也可用制成品量来表示。
3.中药注射剂以药材投料者,可用生药量表示。
以提取物投料者,可用提取物量表示。
对于冻干粉针,除以上两种方法外,也可用制成品量表示。
二、人与动物及不同动物间剂量的换算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对同一药物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动物的耐受性要比人大,即单位体重的用药量动物比人大;不同动物也因动物大小不同也存在耐受性的差异。
因此,临床前药理毒理试验设计时常涉及到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动物之间给药剂量的折算问题。
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OO五年三月指导原则编号: 【Z】GPT3-1目录一、概述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性(四)试验设计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二)试验动物(三)给药途径(五)给药期限(六)给药剂量(七)观察指标(八)观察指标的时间和次数(九)结果及分析(十)综合评价(十一)其他考虑四、不同情况的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试验的要求五、参考文献六、附录(一)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二)长期毒性试验中一般需检测的指标(三)毒性药材七、著者1 / 9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长期毒性试验是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的总称,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4年颁发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颁发的《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于统一、规范中药长期毒性试验,推动我国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新药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对中药、天然药物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这些要求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
长期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可逆性等;②推测受试物重复给药的临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④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⑤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中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相对化学药而言多数中药具有毒性较低的特点。
但是,中药的低毒和无毒是相对的。
当前,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而且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日益增多,已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因此对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长期毒性试验周期长,耗资高,工作量大,若因试验设计不合理,或所进行的试验未充分揭示中药的毒性特征,则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会影响新药的研究速度。
一般毒理研究中SD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马璟2008-101.理论基础,预初实验2.供试品特性,合理设置对照3.动物选择依据充分4.剂量设计及给药方式5.检测指标考虑特殊要求6.总结报告,综合评价长期毒性研究的试验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的认知基础上,遵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新药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系统工程,长期毒性研究是新药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长期毒性研究不能与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其它毒理学研究割裂,试验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它药理毒理研究的试验设计和研究结果。
长期毒性研究的结果应该力求与其它药理毒理试验结果互为印证、说明和补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长期毒性研究的试验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的认知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
试验设计应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同类化合物在国内或国外的临床使用情况、临床适应症和用药人群、临床用药方案、相关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信息等综合考虑。
随机、对照、重复长期毒性研究的试验设计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1.扎实的理论基础,细致的预初实验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的一门专业学科。
跨医学、药学、实验动物学。
作为SD应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包括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实验动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药学等对所有毒性症状均应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1.扎实的理论基础,细致的预初实验实验设计前:应仔细查阅文献,注意同类药物的临床前资料或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注意前期药效、药代结果案例一:国外文献报道Rg3可特异性兴奋M3受体,在设计一从半合成Rg3类似物时,特别注意与M受体兴奋的有关症状,加强在Tmax时间点的观察,在给药后15 min观察到了动物出现明显流涎、出汗、排便症状,否则一天2次观察,这些症状很容易漏掉。
案例二:在新药评审过程中,曾有一干扰素类长毒试验未导致动物体温升高,也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
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长期毒性研究可为医疗机构制剂以下简称“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安全性参考信息;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毒性研究;可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毒关系和时毒关系、可逆性等;判断受试物长期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推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提供临床试验中解毒或解救措施的参考..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制剂、化学制剂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二、一般要求长期毒性研究应遵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遵循毒理学研究中随机、对照、重复的基本原则进行试验设计和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具备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设备、设施及资质;必须取得相应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具有与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级别相符的实验环境..试验项目负责人必须获得相关专业领域副高级以上职称含副高;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业务培训..三、基本内容制剂的开发背景和研究基础各不相同;在长期毒性研究立题之前应进行文献查阅;根据申报品种的立题依据、临床意义、处方来源、使用历史、有效性与安全性等背景资料进行综合考虑..一试验项目的选择1.制剂注册申请1中药制剂若满足以下全部条件;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①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②处方中的药味用量不超过法定药品标准规定;③处方组成中不含有法定标准中标识有毒性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材毒性药材是指历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和有毒的药材;如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④处方组成不含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⑤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⑥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容量、最大给药浓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⑦临床实际用药周期为1周以内..实际用药周期超过1周者;如符合上述条件;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能提供可靠的临床安全性资料;亦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2申请配制的化学制剂属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可免于进行长期毒性试验..3本医疗机构已有品种的改剂型品种;如果配制工艺无质的改变且临床用量、给药途径相同;可以免报长期毒性研究资料缓释、控释制剂除外..否则;应按临床拟用途径比较改变前后的长期毒性反应..4化学制剂注射剂品种;参照新药的注射剂相关研究技术要求进行试验研究;提供申报资料及文献资料..2.制剂补充申请1增加中药制剂的功能主治需延长用药周期或者增加剂量者、增加化学制剂的适应症;应当提供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变更制剂使用剂量;应当提供长期毒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3变更制剂规格;此类变更若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制剂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根据需要提供长期毒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4变更制剂的辅料;此类变更若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制剂的吸收、利用有影响;根据需要提供长期毒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5变更制剂的配制工艺;如果其配制工艺的改变已改变药用物质基础的;应当按临床拟用途径比较改变前后的长期毒性反应..6替代或减去制剂标准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若替代药材为毒性药材;或者被替代的药材在处方中处于主要地位的;应按临床拟用途径比较改变前后的长期毒性反应..7补充完善制剂说明书安全性内容;需提供长期毒性试验资料或文献资料..二受试物中药制剂:受试物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所制备的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样品;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样品的检验报告..如因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临用现配..化学制剂: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配制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样品;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样品的检验报告..三实验动物一般应选择健康、成年的动物;雌性动物须未孕..体重差异应在平均体重的20%之内..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等级要求清洁级或SPF级;并具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1.种属通常先进行一种动物啮齿类的长期毒性试验..当发现明显毒性时;为进一步研究毒性情况;再采用第二种动物非啮齿类进行研究..中药制剂处方中含有历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剧毒的药材;或有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时;则应进行两种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的长期毒性试验..2.性别通常采用两种性别的动物进行试验;雌雄各半..若采用单性别动物进行试验;应阐明其合理性..3.年龄根据研究期限的长短和受试物的使用人群范围确定动物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大鼠为6~9周龄;Beagle犬为6~12月龄..原则上;动物应雌雄各半..当临床拟用于单性别时;可采用相应性别的动物..4.体重动物初始给药时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5.动物数每组动物的数量应满足试验结果分析和评价的需要..一般大鼠可为雌、雄各10~30只;犬可为雌、雄各3~6只..四给药方案1.长期毒性研究至少应设3个给药剂量组以及1个溶媒或辅料对照组;必要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高剂量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低剂量原则上高于动物药效学试验的等效剂量、并不使动物出现毒性反应;在高剂量和低剂量之间设立中剂量;以考察毒性反应剂量-反应关系..2.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如不一致则应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或充分说明理由..3.给药频率原则上应每天对试验动物进行给药;给药期限长3个月或以上的制剂每周至少应给药6天..4.给药期限原则上临床单次用药;需进行2周长期毒性试验;临床用药不超过2周者;需进行1个月长期毒性试验;临床用药超过2周者;试验周期应为临床疗程的3~4倍..采用啮齿类进行试验的一般最长不超过6个月;非啮齿类不超过9个月..五指标和检测时间给药前;对动物进行适应性饲养..啮齿类动物至少应进行3~5天的适应性观察;非啮齿类动物至少应驯养观察2周..给药期间;对动物进行外观体征、行为活动、摄食量、体重、腺体分泌、呼吸、粪便性状、给药局部反应、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等的观测..非啮齿类动物还应进行体温、眼科检查、心电图、尿液分析;根据试验周期的长短和受试物的特点确定检测时间和检测次数..大鼠体重应雌雄分开进行计算..长期毒性研究除必须的检测指标参见附录外;还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在其他试验中已观察到的某些改变或其他的相关信息如处方中组成成分有关于毒性的文献报道;增加相应的观察和检测指标..在试验结束时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当给药期限较长时;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中期阶段性的检测;试验期间对濒死或死亡动物应及时取到标本进行观察和组织学检查;分析濒死或死亡的原因;恢复期结束时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给药结束;对动物除恢复期观察动物进行全面的大体解剖;称重主要脏器并计算脏器系数;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出具病理学检查报告;应附有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对照组动物、高剂量组动物以及尸检异常动物应详细检查..若高剂量组动物某一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应对其它剂量组动物的相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通常需要制备骨髓涂片;以便当受试物可能对造血系统有影响时进一步进行骨髓的检查..在给药结束后对部分动物进行恢复期观察;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反应..四、结果分析和评价分析长期毒性研究结果可判断动物是否发生毒性反应;最终可判断人体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只有通过研究结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才能够清楚描述动物的毒性反应;并推断其与人体的相关性..通过分析长期毒性研究结果的毒性起始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可逆性等和靶器官等;确定安全范围;并探讨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在分析长期毒性研究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正确利用统计学假设检验有助于确定试验结果的生物学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不一定代表具有生物学意义..在对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时;应对异常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由于动物和人体的实际差异;动物长期毒性研究的结果一般不会完全再现于人体临床试验..但如果没有试验或文献依据证明受试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与人体无关;在进行制剂评价时必须首先假设人最为敏感;长期毒性研究中动物的毒性反应将会在临床试验中再现..总之;在对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受试物的药学特点、药效学和其他毒理学研究的结果以及已取得的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附录长期毒性试验中必须检测的指标参考文献1.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3.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4.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5.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6.药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长期毒性试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与急性毒性、生殖毒性以及致癌性等毒理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从药学研究进入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
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重复给药的动物试验表征受试物的毒性作用,预测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反应关系、可逆性等;②判断受试物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③推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④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⑤还可以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
必须强调的是,长期毒性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试验和临床用药服务。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长期毒性试验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够对药品的技术审评工作提供帮助,促进药品审评机构与药品注册申请人之间就长期毒性试验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
本指导原则为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的一般性原则,仅代表目前对于长期毒性试验的基本认识,其中的内容不完全是进行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时必须完成的内容。
具体药物的长期毒性试验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试验方案。
二、立题原则药物开发的背景和基础研究资料各不相同,在进行长期毒性试验之前应对药物的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可以通过已有资料达到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为临床试验和临床用药提供支持。
原则上,如果已有资料尚不能达到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从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角度就应该进行长期毒性试验;反之,则可以不必进行长期毒性试验。
三、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物的长期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发布日期2006112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一般考虑作者王海学张若明彭健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五部王海学张若明彭健长期毒性试验的高剂量设计一直是毒理学研究中比较困惑的问题。
该剂量水平设计需遵循毒理学的常规研究目的,但同时也要结合临床试验目的和具体情况来考虑。
本文总结了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总体考虑,为研发和评价工作者提供更为合理的设计思路和评价方法。
一、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基本原则1. 从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来看,高剂量应充分暴露受试物的毒性反应,包括毒性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可逆性等,提供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安全性指标。
因此毒性试验中应尽量提高给药剂量,以充分暴露受试物的潜在毒性反应。
2. 从临床试验目的来看,高剂量可以提示出现某一严重毒性的剂量与有效剂量(建议用暴露量来表示)间有多大的窗口,从而评估临床研究的安全性风险,少数情况下也可为临床试验起始剂量设计提供支持。
3. 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也要考虑可行性和临床研究目标。
对于毒性相对较小的药物,需考虑给药量、给药成本、动物敏感性、临床拟定用药量、拟用临床适应症、同类药物的临床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但试验中动物暴露量应高于人体最大暴露量的合理倍数。
总之,长期毒性试验的高剂量应尽量提高药物体内暴露量(结合毒代动力学研究),以暴露其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甚至出现少量试验动物的死亡。
高剂量设计在满足毒理学研究目的前提下,尚需结合临床研究的实际需要,品种具体特点,人体与动物间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性等来考虑,以尽可能设计出合理的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
二、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阶段性长期毒性试验的高剂量设计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随着临床开发阶段的推进,需用不同给药期限的长毒试验来分别支持各期临床研究,此时长期毒性试验中动物能耐受的高剂量往往可能会随着给药期限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早期的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应参考药效学剂量、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临床拟定剂量等综合考虑,研究结果尽可能观察到动物的严重毒性或死亡。
动物实验剂量设计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6日 20:55:46 任何药理、毒理、模型复制研究,剂量设计是关键。
剂量偏低难于显示毒性或药物疗效,剂量过高,甚至超过毒性试验剂量,其试验结果则无临床意义,有的还相反产生中毒效应,却被认为是治疗作用。
因此,如果剂量设计科学、准确、合理,就等于该试验成功了一半。
(一)药理学试验剂量设计方法在进行药物效果比较分析时,一般选用中效剂量;在进行药物解毒或拮抗试验时,剂量应偏高一些。
反之,在进行药物协同作用试验时,剂量应偏低一些;在探索最适剂量时,应由小剂量开始,在离体器官时按照3倍或10倍剂量递增,在整体动物时则按照2倍或3.16倍剂量递增。
剂量设计还要考虑实验动物给药途径的不同而形成的剂量关系:由于各种实验药物试验基本都采用两种给药途径,一种与临床给药途径相同,另一种以注射给药(腹腔、静脉或皮下)。
如果是中药粗制剂,由于其溶解性、粒度、酸碱度、无机离子含量以及杂质、不溶物质等不不适合注射给受药者,可免作第二种给药途径的试验。
有时采用临床相同的给药途径,也无法作出结果或确有困难者,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似的其他给药途径进行试验,如用大、小鼠进行多次或长期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液给药有困难时,可酌情改用皮下、肌肉或腹腔注射进行试验研究。
根据预期量进行设计:动物给药时,应用初始剂量之后,若没有发现疗效,也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可继续按照2ds、3.3ds、5ds递增,2-4次可达到预期量,以后每次递增30%-50%;根据半数致死量进行设计:凡能够测出LD50者,可用其1/10、1/20、1/30、1/40等相似剂量作为药效学试验的高、中、低剂量组。
根据临床用量进行设计:凡有长期大量临床用药经验者,可根据人用量的数倍至几十倍,作为动物的试验剂量。
根据文献估计剂量进行设计:文献中相似药物的用量,若处方相似,提取工艺相似,则可作为参考,以估计出供试药物的合理剂量范围。
根据药效学试验剂量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药效试验的剂量不应高于毒理学试验剂量。
药效试验的高剂量应低于长期毒性试验的中剂量或低剂量。
特殊情况下,药效试验剂量可适当提高,但不应超过长期毒性试验的高剂量.根据预试验估计剂量进行设计:不论以何种方法选择的给药剂量均应通过预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合理的剂量范围,并按照等比级数分为两个以上剂量组;特殊情况则用等差数进行分组。
一般情况下,各试验至少应设两个以上给药剂量组;特殊情况下,如用猴等昂贵实验动物或试验难度较大时,可设1到2个给药剂量组。
药效学试验应明确有无量效关系,至少应设三个或更多剂量组。
中药提取的化学纯品、有效部位或注射剂的药效试验,也应能作出量效关系,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
但有些中药复方或粗制剂,较难作出明确的量效关系,则可设两个或多个给药剂量组。
(二)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方法长期毒性试验一般至少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给药组和一个溶媒(或辅料)对照组,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或阳性对照组。
因为理论上群体中毒性反应的发生率随暴露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高剂量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甚至出现个别动物死亡,但死亡数不得超过20%以上;中剂量组应相当于药效学试验的高剂量,应使实验动物发生轻微或中等程度的毒性反应;低剂量原则上应高于整体动物最佳药效学试验的有效剂量,并不使动物出现毒性反应;空白对照组应给予溶媒或其他赋形剂;正常对照组应口服等容量饮水,注射给药时则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为考察毒性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应在高剂量和低剂量之间设立中剂量。
根据临床用药时间的长短决定实验动物试验的给药周期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原则。
但是各国或国际组织药政管理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见表4-2-8)。
对于西药来讲,总的原则是临床给药期的3-4倍;中国中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是规定2倍以上,最长不超过半年(见表4-2-9);对于生物制品试验周期,不仅仅要参考临床疗程,还要考虑反复给药产生抗体的时间,一旦产生抗体则应停止给药。
表4-2-8 各主要国家和WHO关于长期毒理学试验周期给药期限的规定临床拟用药时间美国日本英国前苏联 WHO1到3天 2wk 1month 2wk 10d 2wk1wk 4wk 1month 4wk 1month 1month2wk 3month 1month 1month4wk 3month 3month 3month 3month 6month3month 6month 6month 6month 6month6month 12month 12month 12month引自:王治乔等编“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56表4-2-9 中国最新的长期毒理学试验周期设计指导原则药物临床疗程长期毒性试验给药期限啮齿类动物非啮齿类动物可以支持的临床研究阶段2周-1个月 1个月 1个月 II期3个月 3个月 III期(及生产)≤3个月 3个月 3个月 II期6个月 6个月 III期(及生产)≤6个月 6个月 6个月 II期6个月 9个月 III期(及生产)>6个月 6个月 9个月 II期6个月 9个月 III期(及生产)注1:此表为分别支持临床疗程超过2周的药物进行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的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
注2:表中长期毒性试验给药期限不包括恢复期。
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恢复期长期毒理学试验研究中,剂量设计有多种,主要有半数致死量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法、最大耐受量法、拟用临床剂量法、等效剂量法等。
1. 半数致死量法(LD50法)根据药物急性毒理学试验测定的LD50值决定三个组的剂量。
对大鼠而言,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可使用1/10、1/50、1/100的LD50值;对犬而言,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可使用1/20、1/25、1/50的LD50值。
若测定LD50为小鼠,那么在剂量设计时应考虑种属差异,并按照相关折算系数进行效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急性毒理与长期毒理试验使用的是同一种实验动物。
2. 药代动力学法(MBS法)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试验结果,长期毒理学试验中,对大鼠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可分别使用10到20MCD、3.3到6.6MCD、1.0MCD;对犬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可分别使用5到10MCD、1.65到3.3MCD、0.5MCD。
若测定MCD为小鼠,那么在剂量设计时应考虑种属差异,并按照相关折算系数进行效正。
3. 最大耐受量法(MTD法)根据大鼠急性毒理的最大无症状剂量试验结果,在长期毒理试验设计中,对大鼠而言,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可分别使用1MTD、1/3MTD、1/10MTD作为试验剂量;对犬和猴而言,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可分别使用大鼠的0.5MTD、1/6MTD、1/20MTD作为试验剂量。
4. 拟用临床剂量法(ACD法)根据同类型药物或国外资料,大鼠长期毒理学试验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可使用50到100倍、25到50倍、10到20倍的临床剂量作为试验剂量;犬长期毒理学试验高、中、低三个试验组可使用30到50倍、15到25倍、5到10倍的临床剂量作为试验剂量。
5. 等效剂量法根据实验动物与人的等效剂量比值,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倍数扩大设计试验剂量。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小型实验动物一般分为4-6个实验剂量组,各剂量组的组距一般以0.65-0.85为宜。
具体设计要根据预试验结果及估计药物毒性的大小而定;大型实验动物一般使用50%等量递升法设计剂量。
在实验动物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中,一般使用不等浓度而等容量给药,常规给药容量为:小鼠ig 0.2-0.4mL/10g;ip、sc、iv途径0.1-0.2mL/10g。
大鼠ig1-1.5mL/100g;ip、sc、iv途径0.5-1.0mL/100g。
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一般考虑王海学张若明彭健审评五部王海学张若明彭健长期毒性试验的高剂量设计一直是毒理学研究中比较困惑的问题。
该剂量水平设计需遵循毒理学的常规研究目的,但同时也要结合临床试验目的和具体情况来考虑。
本文总结了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总体考虑,为研发和评价工作者提供更为合理的设计思路和评价方法。
一、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基本原则1. 从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来看,高剂量应充分暴露受试物的毒性反应,包括毒性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可逆性等,提供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安全性指标。
因此毒性试验中应尽量提高给药剂量,以充分暴露受试物的潜在毒性反应。
2. 从临床试验目的来看,高剂量可以提示出现某一严重毒性的剂量与有效剂量(建议用暴露量来表示)间有多大的窗口,从而评估临床研究的安全性风险,少数情况下也可为临床试验起始剂量设计提供支持。
3. 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也要考虑可行性和临床研究目标。
对于毒性相对较小的药物,需考虑给药量、给药成本、动物敏感性、临床拟定用药量、拟用临床适应症、同类药物的临床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但试验中动物暴露量应高于人体最大暴露量的合理倍数。
总之,长期毒性试验的高剂量应尽量提高药物体内暴露量(结合毒代动力学研究),以暴露其毒性及其毒性靶器官,甚至出现少量试验动物的死亡。
高剂量设计在满足毒理学研究目的前提下,尚需结合临床研究的实际需要,品种具体特点,人体与动物间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性等来考虑,以尽可能设计出合理的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
二、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阶段性长期毒性试验的高剂量设计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随着临床开发阶段的推进,需用不同给药期限的长毒试验来分别支持各期临床研究,此时长期毒性试验中动物能耐受的高剂量往往可能会随着给药期限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早期的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应参考药效学剂量、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临床拟定剂量等综合考虑,研究结果尽可能观察到动物的严重毒性或死亡。
后续的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应密切结合已有毒性试验结果和临床试验中用药方案(如dose-finding研究的剂量设计)来考虑,为临床研究服务。
三、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的几种参考方法:长期毒性试验高剂量设计目的明确后,在具体剂量设计中可参考以下方面来进行量化:1. 药效学剂量:根据人和动物的等效剂量比值,按一定倍数设计。
2. 急性毒性剂量:可根据大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 或LD10来考虑高剂量,犬可用大鼠试验的一半剂量。
3. 药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根据最佳有效浓度(从体外和动物试验所得)来设计高剂量,高剂量下体内暴露量应高于最佳有效浓度的20倍左右,以尽可能地充分暴露其毒性。
毒性试验中应通过考察毒性特征和动力学特征来进一步确证,如有无药物的吸收饱和、非线性动力学。
后续的长期毒性试验中动物暴露量应高于人体暴露量的合理倍数,并结合受试物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开发目的等来考虑。
4. 拟定临床用药剂量:若有类似化合物的临床试验信息,可考虑将高剂量设计为临床用药剂量的合适倍数(通常至少为50-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