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 格式:docx
- 大小:18.91 KB
- 文档页数:1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包括三个层面:⎺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α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β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答: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答: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
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读普列汉诺夫的文论有感摘要:从大量阅读了普列汉诺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他在对复杂的艺术形象进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的同时,也表现了某些不彻底性、片面性、简单化、自相矛盾甚至错误的论断。
普列汉诺夫有时候一面对某些错误的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进行正确的批判。
一面却又接受了他所批判的某些错误观点。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俄国;达尔文;毕歇尔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
他的一生主要分为6个时期:童年和学生时期(1856-1875),民粹主义时期(1875-1883),马克思主义时期(1883-1903),孟什维克主义时期(1903-1908),反取消主义时期(1908-1914),社会沙文主义时期(1914-1918)。
而普列汉诺夫是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的人之一。
在民粹派时期普列汉诺夫对民粹派时期持支持的看法与观点。
他比较支持民粹派作家对生活的表现。
他评论了三位民粹派作家。
分别是格?伊·乌斯宾斯基、斯·卡罗宁、尼·伊·纳乌莫夫,他在书中写道,当时民粹派受到一些批评家们的批评,因为他们对艺术语言和文学的兴趣不高,反而对社会兴趣更高,所以他们的作品当中没有什么优秀的词藻和华丽的章节。
他们的作品中反应工人和农民现实生活的题材更多。
并且他们的文学作品于小说又不相同,他们更倾向在探索一些社会问题。
普列汉诺夫认为,唯心主义美学是毫无用处的。
他肯定了民粹派作家。
但是也提出了他们的不足,他认为他们应该去联系这个时代的一些社会现状和社会制度。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更加注意。
同时他在1897年的阿里沃伦斯基这位俄国批评家的文学概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想法。
沃伦斯基先生写了一本题为俄国批评家的书。
文学的起源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包括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虽然前三个观点都有中外圣哲名家的支持,但是纵观历史资料,都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
我对文学活动的起源,更侧重于支持劳动说。
文学起源劳动说不仅仅是国内外著名文史哲学家支持的观点,而且其也具有一系列的合理性。
且在这里作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学的主体是人,不是其他的动物或植物。
而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那就是说文学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无从发生文学行为。
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说劳动先于文学存在,文学的重要起源是劳动。
其次,原始艺术在劳动中产生,是为了劳动的需要。
原始人们在劳作时,为了交流信息,彼此之间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是劳动交流的需要。
不仅是语言,最初的音乐也是为了缓解苦闷无聊的劳作而创作的。
发展至如今,许多民乐,摇滚乐等音乐都是人们在从事不同工作时候根据情感不同而创作出来的。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权力之歌也。
”这里明显地包含了文艺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层意思。
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产生这些相应的艺术。
再次,劳动是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哲学上有说:物质决定意识。
劳动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它决定了精神文学的内容。
生活劳作激发人们的创作热忱,文学总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完全脱离生活劳动的文学是不存在的。
例如《悯农》就是对劳动的直接描写,体现出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白居易的《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也是由于看到炭翁的辛苦劳动而抒发的对炭翁的同情。
《美学》简答结合(从模拟一开始)1、简述作为人文学课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答:(1)美学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是要求研究者(主体)亲自投入审美发生的境域中,去体验、感悟、揭示审美活动的来龙去脉。
(2)美学研究无法采用精确、量化的科学方法,而需要体验和揭示丰富多彩、幽深微妙的审美精神现象。
(3)美学与其他许多学科密切相关,所以美学研究应以哲学方法为核心,结合众多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
2、简述审美趣味否健康的标准。
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
3、简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答:(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
(2)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4、简述游戏与艺术的区别。
答:(1)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2)游戏使人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
答:(1)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2)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3)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特定心境、情感逻辑等发生转变。
(4)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为什么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答:(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
(3)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事实上就沦为德育的手段而失去其独立性了。
2008-全国-美学总分:100一、文字题(共8题,共60分)1、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
(6分)2、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说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结合这段话,谈谈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14分)3、试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与作为戏剧艺术的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10分)4、简述美育的功能。
(6分)5、美学史上关于审美情感的几种主要观点。
(6分)6、简述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6分)7、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6分)8、简述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6分)二、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9、审美体验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审美主体()(1分)A:卓越的想象能力B:饱满的审美情感C:丰富的人生体验D:高远的审美理想10、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必然带来审美活动的变化,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1分) A:自律性B:他律性C:功利性D:物质性11、审美趣味的两重性主要是指()(1分)A:先天性与后天性B:观念性与实践性C:个体性与社会性D:现实性与理想性12、下面关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1分)A: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美学学科的漫长历史过程B: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C: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D:审美意识奠基于美学思想13、美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是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1分)A:《判断力批判》B:《审美教育书简》C:《诗的哲学默想录》D:《美学》14、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对悲剧做出完整定义的美学家是()(1分)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朗吉弩斯D:西塞罗15、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讨论的审美形态主要是()(1分)A:悲剧B:喜剧C:荒诞D:崇高16、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主张“崇高能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的美学家是()(1分) A:席勒B:叔本华C:尼采D:西美尔17、荒诞引起的主要是()(1分)A:虚无感B:悲剧感C:滑稽感D:厌恶感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分)A:丑引起的情绪感受不是一种审美情感B:丑主要表现为反常、混乱等形式C:丑不是人们生存实践的表达形式D:丑在美学中没有意义19、审美形态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的()(1分)A:道德实践B:精神实践C:生存实践D:宗教实践20、博克认为,产生崇高感的本能是()(1分)A: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B: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C:社交的本能D:性的本能21、杜夫海纳认为,要使审美对象获得现实的生命,审美主体就必须使自己()(1分) A:现实化B:非现实化C:理想化D:审美化2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体现的形式美因素主要是()(1分)A:色彩B:线条C:形体D:音响23、艺术存在于()(1分)A: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B:作者的创作活动中C:艺术作品中D:读者的接受活动中24、艺术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1分)A:宗教功能B:认识功能C:道德功能D:审美功能25、黑格尔认为,在各种艺术类型中成就最高的是()(1分)A:象征型艺术B:古典型艺术C:浪漫型艺术D:现代型艺术26、“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主要描述的是()(1分)A:艺术观察能力B:艺术理解能力C:艺术想象能力D:艺术情感能力27、在各种空间艺术中,最具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是()(1分)A:建筑B:绘画C:雕塑D:戏剧28、“言有尽而意无穷”说明了审美理解具有()(1分)A:直观性B:超越性C:多义性D:超验性29、孙悟空等神话形象的产生主要是通过()(1分)A:接近联想B:对比联想C:再造性想象D:创造性想象30、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科学主义者的是()(1分)A:托马斯·门罗B:叔本华C:尼采D:伽达默尔31、美育的特征是()(1分)A:以刺激的方式娱乐人B:以感性的方式陶冶人C:以理性的方式教育人D:以道德的方式感化人32、提出“净化说”的古希腊美学家是()(1分)A:柏拉图B:苏格拉底C:德谟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33、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是()(1分)A:美育就是德育B:美育与德育无关C:美育与德育相互区别、相辅相成D:美育与德育相互冲突、无法调和34、《淮南子》中说,“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普列汉诺夫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对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有机器重要的意义,在他所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小册子和杂志上,不仅对民粹主义作了广泛的批判,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知识界取得支配地位,并概略地提出了支配1914年以前的运动的长期战略。
由于认识到俄国多类型混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独特的和病态发展的特点,所以普列汉诺夫坚持革命必须经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进行。
这也被后来许多国家所借鉴。
在他的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成熟思想的贡献,他也是把马克思成熟思想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并且把这种方法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而且也运用于语言学、美学和文艺评论的一位先驱者。
今天我们重点要谈的是普列汉诺夫在美学方面的理论。
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社会发展五项式,即:生产力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这些在美学,或者说艺术上的论述都有所体现。
我们小组看的是《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和《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
首先说一下《没有地址的信》,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第一步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它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游戏”,而是起源于生产劳动。
作者认为人的本性使他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而人的本性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那就是最原始的“模仿”,模仿来源于矛盾,作者通过很多例子证明了模仿倾向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条件是由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决定的。
作者进一步指出“英国贵族中间软弱的人在无信仰方面模仿强有力的人,那是因为无信仰是一种好风尚,其所以如此,仅仅是由于矛盾,仅仅是作为对清教主义的一种反应——这个反应也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由此作者又进一步扩展开来,在艺术领域中,人的本性(他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本性)给了他以察觉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而他的生产技术决定了这种能力今后的命运。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美学》考试真题1【附答案】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孔子的“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形象地说明美育的特点是()(1分)A:诉诸感性B:潜移默化C:能动性D:艺术性2、在西方美学史上,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是()(1分)A:杜威B:桑塔亚那C:维特根斯坦D:柏格森3、在艺术的定义问题上,提出“集体无意识说”的美学家是()(1分)A:洛克B:弗洛伊德C:荣格D:苏珊·朗格4、模仿说的合理性在于()(1分)A:始终肯定人的主体因素B: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C:始终注重艺术的情感性因素D:始终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5、主张艺术必须抒发主体内心情感的艺术观是()(1分)A:神启说B:表现说C:有意味的形式说D:符号说6、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内在感官说”的美学家是()(1分)A:荷加兹B:哈奇生C:博克D:夏夫兹博里7、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1分)A:文化的认同B:社会的发展C:艺术的变迁D:实践的提升8、荒诞的表现形式是()(1分)A:优雅B:壮丽C:怪诞D:喜剧9、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关系是()(1分)A:完全等同B:平行关系C:后者以前者为基础D:前者以后者为基础10、鲍姆加登用于命名自己著作的“Aesthetics”原意是()(1分)A:艺术学B:自然学C:理性学D:感性学11、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当代中国美学家是()(1分)A:朱光潜B:宗白华C:蒋孔阳D:李泽厚12、被定义为“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的是()(1分)A:艺术想象力B:艺术敏感C:艺术灵感D:艺术技巧13、“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1分)A: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B: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C:审美活动直接是现实的人生实践D: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14、艺术本体论从根本上讲就是艺术()(1分)A:存在论B:形式论D:功能论15、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是()(1分)A:列宁B:斯大林C:恩格斯D:普列汉诺夫16、“艺术天才”的正确表述是()(1分)A:人人都是艺术天才B:唯心主义看法C:客观存在的现象D:子虚乌有的东西17、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是()(1分)A: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生活B:具有社会性要求的劳动C:人的精神属性的满足D:人的生物属性的满足18、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1分) A:董仲舒B:顾炎武C:朱熹D:韩愈19、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命题的是()(1分)A:马克思B:黑格尔C:康德D:列宁20、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实体和媒介是指()(1分)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2分)A:民族性B:时代性C:主体性E:客观性22、优美对象往往表现出的特征有()(2分)A:秀丽B:柔媚C:纤巧D:幽静E:淡雅23、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直观主义者的有()(2分)A:叔本华B:柏格森C:克罗齐D:施莱尔马赫E:狄尔泰24、艺术想象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2分)A: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和感受B:融会和整合表象感受C:创造艺术的灵感D:主导和主宰艺术理想E:联系意象世界与认知能力25、关于美育,下列正确的说法是()(2分)A:形象直观的教育B:潜移默化的教育C:立竿见影的教育D:以情动人的教育E:以理服人的教育三、文字题(共11题,共70分)26、名词解释:生物本能说(3分)27、名词解释:喻象(3分)28、名词解释:以美育代宗教说(4分)29、名词解释:鉴赏过程中的“品”(4分)30、简述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6分)31、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6分)32、简述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并说明其内在关系.(6分)33、简述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6分)34、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6分)35、举例论述悲剧审美形态的特征.(13分)36、结合具体审美实践,说明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13分)1104-全国-美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考点】潜移默化答案:B解析:美育对于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逐渐沁入人的心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孔子曾用风作比喻,说“草上之风必偃” ,说明了美育潜移默化的特点.2、【考点】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答案:B解析:乔治.桑塔亚那是美国批判实在论的倡导者,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1896年出版《美感》,是他的一部重要的美学文献,认为判定事物的美“实质上是建立一种理想.3、【考点】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答案:C解析:集体无意识说:荣格提出.认为艺术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考点】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答案:B解析:模仿说: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其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5、【考点】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答案:B解析: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6、【考点】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答案:D解析: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提出“内在感官说”.7、【考点】审美形态与文化答案:D解析: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各民族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随着实践的提升,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8、【考点】荒诞的内涵与特点答案:C解析: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荒诞的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9、【考点】美学学科答案:D解析: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审美意识;②美学思想;③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美学思想的基础.10、【考点】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答案:D解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Aesthetics”原意是感性学.11、【考点】第五种观点则把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答案:C解析:蒋孔阳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重点是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12、【考点】艺术敏感答案:B解析: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13、【考点】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14、【考点】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案:A解析: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艺术本体论从根本上讲就是艺术的存在论.15、【考点】劳动说答案:D解析:普列汉诺夫在毕歇尔研究的基础上,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发,“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16、【考点】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案:C解析:天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为天才.特征:艺术天才最根本的就是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创造意象的天然资质和能力.17、【考点】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答案:B解析:审美发生的条件:①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②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具有社会性要求的劳动.18、【考点】中国美育思想简述答案:C解析: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19、【考点】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答案:B解析:黑格尔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命题,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还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20、【考点】物质实在层答案:A解析: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①物质实在层②形式符号层③意象世界层④意境超验层.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考点】审美理想答案:ABD解析:审美理想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22、【考点】优美答案:ABCDE解析:在优美这种审美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媚、秀丽、纤巧、比例协调、幽静、淡雅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驰快适、心灵的共鸣,并且,激发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23、【考点】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答案:ABC解析:直观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审美经验归结为非理性的直观或者直觉活动,属于这一传统的思想家包括叔本华、尼采、伯格森和克罗齐等.24、【考点】艺术想象力答案:AB解析: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艺术想象力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合和整合.25、【主考点】诉诸感性【副考点1】潜移默化【副考点2】能动性答案:ABD解析:美育诉诸感性、潜移默化与能动性,是形象直观以情动人的教育.三、文字题(共11题,共70分)26、【考点】生物本能说答案:生物本能说是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发生的,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人类的审美活动在其本源处就是一种本能的需要.这种学说的缺点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27、【考点】意象的主要类型答案:如果说兴象是把“主体”熔铸于世界中,满足于“世界”的“自相”,喻象便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28、【考点】中国美育思想简述答案:美育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功能,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他在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时候,他拿宗教与美育作比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他还把美育看成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宗教也是诉诸人的心灵,追求完满与解脱,但主要是减少人们现实的痛苦,鼓励他们对来世充满希望.而美育则是受审美对象感发,拓展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个性,追寻真实现世的幸福,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29、【考点】品答案:“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来.30、【考点】美学研究的方法答案:(1)美学既然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那么它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2)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3)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元的、多样的.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不同方法,也可以同时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还可以用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研究.(4)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还是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我们认为,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31、【考点】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答案:(1)美育与人格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2)美育是人格教育的规定虽然揭示出了审美教育的间接效应,但却显得过于宽泛.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美育事实上也就沦为以美为手段的德育,取消了自身的独立性.32、【主考点】物质实在层【副考点1】形式符号层【副考点2】意象世界层答案:一、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由此出发,将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作如下分析: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它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果说物质实在层是它的间接性物质存在,那么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形式符号层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3、意象世界层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4、意境超验层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屡次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二、艺术品层次结构的内在关系: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层层走向了纵深.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毫无意义.33、【考点】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答案:审美活动不仅有着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价值活动的特殊性.(1)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2)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他既是从生活世界中暂时的退出,又是向生活世界更深的突进.(3)审美活动所追寻的又并非一种一般的精神价值,而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34、【主考点】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副考点1】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副考点2】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答案:艺术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4)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35、【考点】悲剧的内涵与特点答案: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悲剧的审美价值一般是表现为审美存在中的主客体的冲突、斗争的过程,这样其实就是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纵观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悲剧艺术形式,其实都蕴含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的存在实践的悲剧冲突.(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之中,而是对基于存在的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36、【主考点】呈现阶段【副考点1】构成阶段【副考点2】评价阶段答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1)呈现阶段: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2)构成阶段:如果说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主要通过审美知觉来进行的话,那么在其第二阶段即构成阶段中,审美想象的作用就是关键性的了.由于在构成阶段审美主体与对象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因而主体所获得的只是关于对象的原始经验材料.虽然此时主体已经由于对象与身体的契合而感受到一定的审美愉悦,但主体尚未构成对象的完整表象,因而也就无法对其加以评价和判断,其感受自然也就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主体还必须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构成较完整的审美对象.(3)评价阶段:审美体验的最后阶段是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主体的理解力在此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1。
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劳动和美的关系
自由劳动与美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首先,自由劳动是指个体在合法范围内可以自主选择职业、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权利。
美则是指一种审美感受,它可以表现在人们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的感知上。
自由劳动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机会去追求自身喜欢的事业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有更高的可能性可以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创造力和满足感。
当一个人能够以自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时,其工作不仅仅成为一种生计,还成为了一种实现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的方式,从而更加美好。
其次,自由劳动也可以促进美的创造。
当个体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他们就有机会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这样的自由劳动环境鼓励了人们去追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科技发展等,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美。
例如,自由劳动环境下的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由劳动与美之间并不总是呈现一种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个体的自由劳动权利受到各种制约,例如经济压力、社会环境、就业机会等。
这些制约可能会限制个体追求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因此,为了创造更美好的自由劳动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供更多机会和平等的条件,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美的可能性。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7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Ⅰ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美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是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A.《判断力批判》B.《审美教育书简》C.《诗的哲学默想录》D.《美学》2.下面关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审美意识到美学思想再到美学学科的漫长历史过程B.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C.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D.审美意识奠基于美学思想3.审美趣味的两重性主要是指A.先天性与后天性B.观念性与实践性C.个体性与社会性D.现实性与理想性4.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必然带来审美活动的变化,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A.自律性C.功利性B.他律性D.物质性5.审美体验的深度主要取决于审美主体A.卓越的想象能力B.饱满的审美情感C.丰富的人生体验D.高远的审美理想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体现的形式美因素主要是A.色彩B.线条c.形体D.音响7.杜夫海纳认为,要使审美对象获得现实的生命,审美主体就必须使自己A.现实化B.非现实化c.理想化D.审美化8.博克认为,产生崇高感的本能是A.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B.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C.社交的本能D.性的本能9.审美形态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的A.道德实践B.精神实践c.生存实践D.宗教实践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丑引起的情绪感受不是一种审美情感B.丑主要表现为反常、混乱等形式C.丑不是人们生存实践的表达形式D.丑在美学中没有意义11.荒诞引起的主要是A.虚无感B.悲剧感c.滑稽感D.厌恶感12.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主张“崇高能产生令人惊异的激情”的美学家是A.席勒B.叔本华c.尼采D.西美尔1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讨论的审美形态主要是A.悲剧B.喜剧c.荒诞D.崇高14.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对悲剧做出完整定义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朗吉弩斯D.西塞罗15.下列美学家中,属于科学主义者的是A.托马斯·门罗B.叔本华C.尼采D.伽达默尔16.孙悟空等神话形象的产生主要是通过A.接近联想B.对比联想c.再造性想象D.创造性想象17.“言有尽而意无穷”说明了审美理解具有A.直观性B.超越性c.多义性D.超验性18.在各种空间艺术中,最具主观性和精神性的是A.建筑B.绘画c.雕塑D.戏剧19.“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主要描述的是A.艺术观察能力B.艺术理解能力c.艺术想象能力D.艺术情感能力20.黑格尔认为,在各种艺术类型中成就最高的是A.象征型艺术B.古典型艺术c.浪漫型艺术D.现代型艺术21.艺术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A.宗教功能B.认识功能c.道德功能D.审美功能22.艺术存在于A.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B.作者的创作活动中c.艺术作品中D.读者的接受活动中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B.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没有终点C.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会随着“期待视野”的变化而变化D.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可以分为观、思、评三个阶段24.艺术意象的特征主要是A.现实性、社会性、感性和联想性B.现实性、情感性、联想性和想象性C.虚拟性、直观性、想象性和情感性D.虚拟性、现实性、想象性和情感性25.荣格的艺术观不同于弗洛依德,他认为艺术起源于A.集体无意识B.个人无意识c.性本能D.艺术表现26.梁启超把小说的感化作用概括为A.熏、观、感、讽B.熏、浸、教、乐C.熏、浸、刺、提D.兴、观、群、怨27.《淮南子》中说,“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
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古今中外的学者们曾孜孜不倦地对音乐起源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但大多只停留在假说之中。
其中认为审美与美的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理论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从而创造了音乐产生的生理条件。
恩格斯对此作过这样的论述:“首先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边成人的脑髓”。
正是由于劳动,才使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了与动物不同的生存方式,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原始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
从这种意义上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中外或简单或复杂的乐器,博大精深的乐律乐理,源远流长的音乐。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就是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的意义,人类大脑的发达,肢体的灵巧,都是过去的结果。
是劳动创造了人,从而创造了音乐赖以产生的生理条件。
第二、劳动先于音乐,并规定了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先有劳动,后有音乐,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劳动生活的模仿和再现,这是迄今为人们所发现的大量原始音乐和古代文献记载所证明了的,在那些音乐中,有的直接来源于劳动,成为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模仿和再现劳动生活的情景;有的以幻想的形式表现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愿望。
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1900年完成的专著《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了美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大量资料,论述了“诗歌起源于劳动”,“音乐起源于劳动”,原始舞蹈“是人的生产活动在娱乐中、在原始艺术中的再现”。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22、喜剧的特征是什么?23、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24、丑的特点是什么?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26、荒诞的特征是什么?27、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28、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29、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30、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31、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32、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33、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34、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35、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36、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37、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38、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是什么?39、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140、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41、意象是如何生成的?42、怎样理解"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43、论述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
论述题你认为劳动与美有什么样的关系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是劳动让我们从原始走向文明,是劳动让我们从贫穷走向富有也是劳动让我们从幻想走向真实。
“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是叙述性语言,其所指与能指是一致的。
而“美是劳动创造的”这句话,则是定义性语言,只有所指而没有能指。
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后者则是全部。
二者之间,无论从语义的质与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
那么,美是否可以被创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认为美是事物一种属性,并不妨碍同时也承认美是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的。
事实上,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
半坡遗址出土的约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约十多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用砾石、蚌壳和兽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来极其简单、粗糙的装饰品以及骨针、石斧等工具便是证明。
今天的人类不断地通过劳动去创造各种美好的生活,耸立的摩天大楼、各色的美味佳肴、神奇的电脑世界等等这一切都凝聚着人类辛勤劳动的汗水。
我们这一代人不能仅仅躺在祖辈们的功劳簿上去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是应该继承祖辈们勤劳向上的光荣传统,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
尽管你做一件很小的事情,其实也都是在付出劳动,只不过是付出多少的差异罢了。
读书心得——《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的劳动审美中俄契诃夫戏剧研究已过百年,研究视角、方法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
契诃夫的创作美学也先后经历“契诃夫是一个无思想、无倾向的作家”,到将“契诃夫审美意识的独特性消融于一般的社会历史性分析中”,再到重新审视契诃夫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创作心理的多重认识。
被托尔斯泰称为“生活的艺术家”的契诃夫对日常劳动赋予极大的意义,作品、文集、书信中俯拾皆是剧作家对劳动的赞美,对不劳而获的鞭笞。
早在20世纪50年代,茅盾就指出:“经历了艰苦的摸索和追求之后,契诃夫愈来愈坚决地相信俄罗斯一定会改造成一个以创造性劳动为基础的美好合理的新社会。
”叶尔米洛夫从社会分析的角度将《凡尼亚舅舅》一剧中的角色分为劳动者和寄生虫两类;别尔德尼科夫曾分析《带阁楼的房子》中画家劳动思想的现实意义;蒋连杰将契诃夫作品中的创造性劳动与人格美相结合,将劳动纳入剧作家的美学范畴。
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成为窥察契诃夫创作艺术的重要视角。
劳动,也就是人类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劳动的本质和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也正是因为劳动,才使人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第三,劳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劳动的本质、生产性、目的性和社会性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内在统一,还足以表明劳动是“人类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的起点。
劳动不劳动抑或掠夺他人的劳动果实,总是被人们当作判别道德是非、荣辱善恶的根据,或者至少是这种判别根据的一种萌芽”。
作为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劳动主体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范畴。
劳动总是要付出巨大的体力、精力和智力,在中英文中劳动都有“工作、辛苦、费、烦之意”。
而劳动者一旦把审美理想同伟大的目标联系起来,劳动也会成为一种英雄的行为、一种豪迈的事业,体验到劳动的美,便会化平淡为神奇、化艰苦为愉悦,劳动就成为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文学的起源—劳动说-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学的起源关于文学的起源,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有许多观点,包括巫术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虽然前三个观点都有中外圣哲名家的支持,但是纵观历史资料,都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
我对文学活动的起源,更侧重于支持劳动说。
文学起源劳动说不仅仅是国内外著名文史哲学家支持的观点,而且其也具有一系列的合理性。
且在这里作简单的阐述。
首先,文学的主体是人,不是其他的动物或植物。
而恩格斯说过:“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那就是说文学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无从发生文学行为。
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他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因果联系的,虽然并非总是直接的联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说劳动先于文学存在,文学的重要起源是劳动。
其次,原始艺术在劳动中产生,是为了劳动的需要。
原始人们在劳作时,为了交流信息,彼此之间用各种特殊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意思,后来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是劳动交流的需要。
不仅是语言,最初的音乐也是为了缓解苦闷无聊的劳作而创作的。
发展至如今,许多民乐,摇滚乐等音乐都是人们在从事不同工作时候根据情感不同而创作出来的。
《淮南子.道应训》中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权力之歌也。
”这里明显地包含了文艺为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层意思。
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产生这些相应的艺术。
再次,劳动是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哲学上有说:物质决定意识。
劳动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它决定了精神文学的内容。
生活劳作激发人们的创作热忱,文学总是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况,完全脱离生活劳动的文学是不存在的。
例如《悯农》就是对劳动的直接描写,体现出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白居易的《炭翁》中“伐薪烧炭南山中,两鬓苍苍十指黑。
第二课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美学概论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绪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大体上了解了什么是美学,以及中西美学的发展过程。
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
所谓审美发生是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美的起源问题。
什么是发生学呢?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3、劳动起源说4、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5、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与美的诞生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模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1)模仿说在关于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的理论探索中,模仿说可以说是最早提出来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到:“艺术是对于自然的模仿”他说:“我们从蜘蛛那里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有一种模仿的天性或本能。
正是这种模仿导致了艺术与审美的发生。
在德谟克利特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
这些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而已。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模仿而成的。
应当说关于模仿说的理论不但在西方非常流行,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
特别是在我们的《管子》中,就谈到,音乐就是我们人类模仿鸟兽的声音而来的。
所以,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在西方,古希腊时期非常盛行,同时,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
应当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说,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野牛画,确实是模仿的非常逼真。
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二十多种动物的画都模仿的非常传神。
模仿说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说法把美的起源和艺术的产生完全看作是模仿的结果,确实有一定的片面性。
(2)生物本能说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种传统学说,就是生物本能说。
简述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
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和审美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们在劳动的同时,也在创造美;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在享受劳动。
他的基本观点是,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与劳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活动。
首先,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是创造美的前提。
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创造力,它不仅能够改变物质世界,而且能够表达人类情感和精神内涵。
普列汉诺夫认为,美好的东西往往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如美丽的建筑和艺术品等。
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不断追求劳动的技术和效率,这样会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会推动艺术的发展,如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在人类的工艺发展中得到不断提高和丰富。
其次,普列汉诺夫认为审美是劳动的结果。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品的欣赏和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它与劳动密切相关,一方面人们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和研究艺术,另一方面,审美的创造也需要艺术家不断地劳动和探索。
艺术家不仅仅是心灵的追求者,也是劳动和技术的从业者,他们需要不断地付出努力和汗水来打磨作品,才能够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品。
最后,普列汉诺夫认为劳动和审美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和精神面貌。
艺术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劳动和审美的相互关联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通过艺术的审美可以获得强烈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人们减轻生活的压力和负担,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普列汉诺夫视劳动和审美为相互关联的事物,劳动是创造美的前提,审美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和审美相结合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他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和审美的结合,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人类创造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人们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