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大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530.00 KB
- 文档页数:8
第 1 页 共 8 页 白城市大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运用 (共5题;共40分)
1. (4分) (2016·金平模拟)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得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ér bù shě________。
②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pì měi________。
③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hào hàn________无际的心胸。
④音乐行弦,水上漂shuì yǎn xīnɡ sōnɡ________嘀咕。
2. (6分) (2018七下·仁寿期中) 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
(1) 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 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 千金易得,亲情难求,离别之情总是能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岑参《逢入京使》中“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诗人思亲念亲的思想感情。
3. (10分) 名著阅读。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是啊,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一次次地陶醉阅读,一回回地徜徉书海。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在书香的熏陶下,我们一天天的懂得生活的真谛,感受成长的快乐。下面一段话就节选自初中必读名著中的一篇。
“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 选文出自名著《___________》,这是主人公_________的一段内心独白。从他的内心独白中,我读懂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2) 主人公一度曾想自杀,这样来写是否影响主人公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4. (5分) 修改下列病句。
①本文的人物心理刻画很有特色,不仅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甚至和当时的情境非常吻合。
②过于冗长繁琐、拖拖拉拉的心理描写,非但达不到真切感人的目的,反而会令人生厌。
5. (15分)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第 2 页 共 8 页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
(2) 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
(3) 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52分)
6. (6分) (2017八上·泰兴期末) 阅读陈陶①的《陇西行②》,完成小题。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③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①陈陶:唐朝诗人。②陇西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战争。③貂锦:将士。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 本诗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提携玉龙为君死”语意最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
(2) 联系诗歌内容,简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表达效果。
7. (6分) (2018七下·仁寿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②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公亦以此自矜 (自夸)
B . 但微颔之(点头)
C . 尔安敢轻吾射(安全)
D . 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2)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微颔之 第 3 页 共 8 页 B . 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C . 自以为大有所益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 . 吾射不精乎 尝射于家圃
(3)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睨之”“但微颔之”,寥寥数语,便体现了卖油翁对康肃公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
B .
课文人物对话十分精彩,在两人对话的第一个回合中,康肃公连续发问,咄咄逼人,表现出强烈的自矜、自傲。而卖油翁则沉着应对,淡淡回答,虽轻描淡写,却底气十足,又激发冲突向前发展。
C .
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由开始的“忿然”,到最后的“笑而遣之”,体现了他具有严于律己、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
D .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略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术,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术则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8. (20分) (2017七下·无锡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 第 4 页 共 8 页 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略有删改)
(1) 阅读原文④-⑩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
(2) 结合语境品析第⑦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
(3)
“最最简陋的功夫戏”指什么?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4) 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9. (20分) 阅读《青果果,紫果果》,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果果,紫果果
①立夏一过,桑园里跑进去几个孩子就再也看不见了。孩子们一棵棵巡过来,巡过去,寻找紫了身子的桑果,妈妈在外边喊做事了,不出声,可心一急,红了身子的也塞进嘴去,红桑果怎经得起嚼呢,碰上舌头牙根就冒酸水了,再恋也只好吐出口。好不容易寻上棵不长叶子只结大果的,那是嫁接未成的野桑,会一连几天都去看望,看它青的变红,红的变紫,紫的变黑。桑果发紫的时候,学校也开始午睡了,那边紫果果枝头眺呀眺,这边身子困在教室里躁呀躁,怎么睡得着呢?“老师,我要小便”,教室门一出,跑步飞进“根据地”,不知不觉就忘了小便究竟应该多长时间,返回教室的时候,老师的脸早拉成马脸:“嗯,你小便能把嘴唇都小便紫了?”还是让紫果果打了“小报告”,站半节课那是最轻的惩罚了。
②不过,我还是断定桑果树是最喜欢孩子的 ,
要不,为什么总是在我们最馋的时候果子结得那么甜?为什么总是把身子压得那么低,让每双小手都够得着?为什么谁家树上的桑果都可以采而不算偷?还长得那么小巧,小小的手采下来塞进小小的嘴里,一口一个。
③有同学馋我说,要吃桑果还不容易,去大河沿,爬上树就能吃一饱。我记牢了这句话,不过,那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季节,谁的手上都有事做。一放学,我约了黑皮,背上猪草筐,做个眼神给妈妈,示意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