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与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以及它在不同问题上的效果。
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恐慌症等。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障碍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通过与患者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源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治疗师指导患者改变这些不健康的思维,引导其寻找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些思维,从而减少焦虑的发生。
二、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导致了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自我否定等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障碍。
通过与患者合作,治疗师帮助他们识别负面的自我评价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鼓励他们采用更积极和现实的观点来对待自己和周围环境。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重建对生活的兴趣和希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认识到强迫思维的不合理性,并进行曝光和响应阻止等行为实验,以减少患者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逐渐减少或消除强迫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饮食障碍饮食障碍,包括厌食症、暴食症和暴食-净化综合征,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饮食障碍方面也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不良的饮食观念和行为习惯,重新建立健康的饮食模式。
此外,治疗师还会帮助患者发展积极的身体形象认同,提高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总结起来,认知行为疗法在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症和饮食障碍等问题的治疗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到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进行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程诚;班春霞;沈红艳;徐郁;戴悦宁;王毅【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年(卷),期】2020(28)8【摘要】目的:探索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上进行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持续治疗24周。
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及治疗后24周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首发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治疗前PANSS、SSPI、PSP总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研究组PANSS总分在治疗12周、24周及治疗后2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t=-4.264,-4.331,P<0.01;t=-2.149,P<0.05);研究组SSPI总分在治疗12周、24周及治疗后24周时高于对照组(t=8.728,24.829,18.298,P<0.01);研究组PSP总分在治疗12周、24周及治疗后24周时均高于对照组(t=3.015,P<0.01;t=5.952,P<0.05;t=2.984,P<0.01)。
组内比较:研究组PANSS总分在治疗24周时低于治疗12周(t=3.174,P<0.01);SSPI总分在治疗24周高于治疗12周(t=-13.749,P<0.01);PSP总分在治疗24周高于治疗12周(t=-10.803,P<0.01)。
结论: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其社会功能,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明显,在停止治疗后仍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
【总页数】5页(P1135-1139)【作者】程诚;班春霞;沈红艳;徐郁;戴悦宁;王毅【作者单位】中国·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相关文献】1.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水平的影响2.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自尊水平及社会功能的影响4.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5.社交技能训练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分裂症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和症状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混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衰退等。
除了对患者自身造成严重的困扰和痛苦外,精神分裂症也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相关症状。
一、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会出现社交回避、疏离和冷漠等行为。
他们可能会因为幻觉和妄想而对他人产生恐惧和怀疑,无法正常与人交流。
此外,症状使得患者在私人和公共场合都感到困扰,难以适应社会中的社交互动。
这些困难会导致患者与他人的关系疏远,往往引发孤立和社交退缩。
二、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工作记忆都有很大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和逻辑推理的困难等症状,这使得他们很难保持正常的工作表现。
由于症状的不定期发作,患者可能无法按时出勤、完成任务或保持工作的稳定性。
这些问题不仅对患者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也给雇主和同事带来困扰。
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精神分裂症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患者可能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任务,如购物、做饭和保持个人卫生等。
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一,可能需要有人来协助患者照顾自己的基本需求。
此外,精神分裂症还可能导致患者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长期住院或者居住在监护设施中。
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伴随着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
症状本身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冲击,他们可能经历长期的痛苦和困扰。
如此庞大的心理负担往往使得患者无法充分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总是感到沮丧和灰心。
因此,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形成了恶性循环。
五、其他症状除了以上影响,精神分裂症还伴随着一系列其他的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幻听、思维紊乱、情绪不稳定以及动作僵直等症状。
这些症状之间相互交织,使得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功能的受损。
总结: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内观认知疗法改善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社会功能研究张晓菲;毛富强;庞海珠;刘雅南;庞继松【摘要】目的探讨内观认知疗法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社会功能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原有药物基础上,给予内观认知疗法4周,在入组时和4周末进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Ⅱ-CV)的测评.结果73例进入结果分析,研究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后,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以及各分量评分、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总分以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量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结合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改善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社会功能.【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05【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社会功能【作者】张晓菲;毛富强;庞海珠;刘雅南;庞继松【作者单位】天津市安定医院八科B6病区,天津 300222;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天津 300070;天津市安定医院八科B6病区,天津 300222;天津市安定医院八科B6病区,天津 300222;天津市安定医院八科B6病区,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病程迁延的常见精神疾病。
一项关于天津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病性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6‰[1],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疗法[2],本研究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内观认知疗法进行康复期干预,为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社会功能改善提供实践经验。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的研究目的探討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CRT)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照组患者参与常规工娱活动,均持续3个月。
治疗3个月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价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PANSS 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复合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the PANSS scores such as total score,positive symptom score,negative subscale scores and composite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参加常规的工娱活动,持续3个月。
观察组患者接受CCRT:将计算机程序化的认知矫正系统作为治疗工具,患者经过简单的电脑操作培训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计算机认知作业练习。
CCRT内容包括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计划训练、社会认知4个模块。
每个模块由8~16项练习组成,每项练习包含8~16个不同难度的认知矫正任务。
治疗按照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计划训练-社会认知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次治疗需完成8~10个来自不同练习的治疗任务,治疗任务的难度随着治疗的深入和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
3·健康管理·我们常说的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具有较强突出性的精神功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多发的人群不定,但通常发生于青春期或是生理发育成熟前期,在发病过程中终身发病的概率很小,基本保持在1%左右。
精神分裂症由于其发病特点,对患者健康与其在社会上对应角色起到的社会功能有着广泛影响。
精神分裂症表现出的症状有很多,其中认知功能损害是在发病环节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分。
具体包括该环节中的各种外在表现、信息加工速度、工作以及词汇学习等方面,另外由于其发病特点对于社会认知或是他人心理也有着一定的损害。
患者在发病时由于其判断力与感知力在这一过程中受损,也会有对应的各种功能障碍出现,包括面孔识别障碍、认知识别障碍以及失言识别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认知损害是影响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关键,无论是在生活技能方面还是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了不良影响,患者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充分融入社会生活中,没有能力对疾病进行自我掌握与自我管理,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严重伤害。
患者想要真正的恢复其原有的认知功能需要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这对于缩短精神分裂症的恢复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想要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实施恢复干预,关键在于结合患者患病情况制订相应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认知状态的目的,同时也是有效缓解其精神症状包括促进社会功能康复的基础手段。
康复训练的防范与疗效的探讨既影响着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当下精神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常用的认知康复训练方法(一)认知矫正治疗执行功能是控制动作与思想的心理过程,与人们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若是执行功能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这里指精神分裂)出现障碍,神经心理方面就会在执行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出现缺陷,包括概念形成、决策以及认知灵活性等,都是执行功能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认知矫正治疗实际上是一种纠正执行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制订出符合患者发病特征的康复训练计划,让患者在训练中逐渐恢复执行功能。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又称为精神分裂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出现思维紊乱、情感异常、幻觉妄想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对患者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也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所面临的适应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帮助措施。
一、心理适应问题1.1 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出现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导致他们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混乱等症状,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大的困扰。
1.2 情感困扰: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出现情感异常,包括情绪波动剧烈、情感麻木等问题。
他们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态度产生怀疑和敌意,这使得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受到了限制。
1.3 自我认同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模糊、自我评价低等问题,这导致他们在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方面遇到了困难。
二、社会适应问题2.1 就业困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和情感问题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表现出工作效率低下、与同事难以相处等问题。
这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
2.2 人际关系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困扰和自我认同问题使得他们在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了困难。
他们可能会出现社交回避、猜疑他人的行为等问题,这导致他们在社交圈子中感到孤立和排斥。
2.3 家庭关系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对家庭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家庭成员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患者的症状,导致家庭内部出现紧张和冲突。
同时,患者的病情也对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造成了很大压力。
三、帮助措施3.1 医学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积极接受医学治疗,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功能。
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经历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除了这些明显的症状外,精神分裂症还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长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讨论其可能的机制。
一、注意力和工作记忆注意力和工作记忆是认知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这方面往往存在困难。
他们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无法持续关注某个任务或信息。
同时,他们的工作记忆也受到影响,即难以在短期内保持和操作信息。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
研究表明,这些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困难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递质系统存在紊乱,特别是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其过度活跃可能导致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问题。
二、执行功能执行功能是指大脑对目标导向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包括灵活性、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更新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执行功能方面也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表现出刻板、僵硬的行为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情境和任务要求。
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难以抑制无关的信息。
这些执行功能的问题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功能异常有关。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执行功能的重要区域,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可能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能导致执行功能的障碍,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三、社交认知社交认知是指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情感、意图和信念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交认知方面也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难以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同时,他们也可能存在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情感和意图的困难。
研究表明,这些社交认知的问题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异常有关。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其活动与观察他人行为和体验情感相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存在异常,导致他们难以正确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如何对精神分裂症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疾病的康复难度大、很容易复发,除了采取药物治疗外,通过认知行为治疗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但也存在不足,所以,人们应当认识精神精神分裂症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才能很好的攻克疾病。
一、精神分裂症是怎么产生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青春期出现的疾病,很多人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反应,医学界已经建立起一套高风险群体的判断标准。
有研究中显示,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欧米茄-3、欧米茄-6较多,这与精神分裂症也有一定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机制还没有明确,但很多研究中认为与遗传或者大脑结构改变等相关。
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很多遗传模式也并未明确,基因也并不是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因素。
比较常见的诱发因素往往是环境因素,很多人滥用药物,药物本身不会影响精神分裂症,要是滥用药物也会增高患病风险,很多人使用迷幻剂、大麻等,这些因素都会让病人发生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往往识别信号,症状进展速度慢,在青少年及少年时期发生精神分裂症,症状反复发作,这些病人都非常严重。
有些人的阳性症状幻觉,经常听到一些没有发生的声音,这些幻觉对患者来讲非常真实。
错觉也是一项感受,经常会看到一个人、一棵树就会想到很多。
有些病人的思维混乱,让周围人无法准确捕捉,病人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语言和思维都比较混乱。
有些病人的思想和行为混乱,突然间无法控制自己。
二、就医时要检查什么药师病人怀疑自己有精神分裂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精神分裂症治疗越早越好。
精神分裂症诊断一般是精神科医生评估获得,医生先排除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药物因素或者精神健康障碍。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是,经历一个月精神分裂症状,比如,阳性症状、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社交孤僻、情绪淡薄等。
这些症状对病人的学习及工作能力产生影响。
有些病人滥用药物也会出现精神分裂症。
医生会排除多种疾病因素,随后对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观察病人的情绪、外表及举止情况,以此检查病人的心理状态。
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阿立哌唑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研究兰建萍;郑顺【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7(027)004【总页数】4页(P300-303)【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认知行为干预;认知功能【作者】兰建萍;郑顺【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金华 321016;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金华 321016【正文语种】中文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困难,复发率高,常引起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对于其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作为第二代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阿立哌唑主要作用于多巴胺系统,临床研究显示阿立哌唑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明显,然而对于患者认知功能缺陷的改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2~4]。
认知功能的改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转归情况[5]。
因此,近年来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研究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热点[6~8]。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心理疗法,旨在改善患者不合理的心理认知[9]。
临床研究显示,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10]。
本研究对比分析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和仅使用阿立哌唑治疗两种方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25.89± 5.3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3.40±3.50)年,平均病程(1.95±0.85)年;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26.12±6.1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3.32± 3.77)年,平均病程(1.97±0.94)年。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矫正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一些新型治疗理论的研究发展,研究者发现,通过训练和教给患者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如:认知转换模块、工作记忆模块、计划模块,以上统称为“框架搭建”技术,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是最有效的。
这些发现对于认知矫正治疗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1 认知矫正治疗的产生背景随着对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深入,认知功能障碍已经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成为影响病人社会功能康复和疾病的预后的重要因素[1]。
随着对精神分裂症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的深入,对认知障碍治疗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就目前的治疗手段而言,可以分为二大类:1.1 药物治疗: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能改善患者的精神运动速度、注意、言语记忆等。
但由于本身的抗胆碱作用,并且使用这类药物时一般都要联用缓解锥体外系反应的抗胆碱药,这样会导致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而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前者[2],但是对作为精神分裂症残余症状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仍然是无能为力的。
1.2 社会心理方面的介入,包括社会支持、社会技能训练和认知功。
能的训练等。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社会技能训练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正是由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效果不是令人满意,所以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希望通过改善神经认知的方法来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这是认知矫正治疗出现的重要原因。
2 认知矫正治疗的内容以认知矫正治疗的治疗手册为例,该治疗手册中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认知转换模块、工作记忆模块、计划模块。
2.1 认知转换模块,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执行功能中认知部分。
在该部分的八个阶段中,提供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任务让患者完成。
所以任务主要强调让患者练习在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之间的转换以及对一个认知过程的保持。
以其中数字任务为例:任务要求患者从一张数字表中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对每行数字按治疗师的指令挑出奇数和偶数,指令是随机出现的,而且一个指令要求患者在2——3行为范围内执行。
精神分裂症认知矫正治疗分析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种认知缺陷,报道最多的是注意障碍、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受损等。
目前研究显示认知缺陷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和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寻找新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缺陷的方法成为当前精神疾病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但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缺陷如何影响社会功能障碍尚不清楚,故正确评测及了解患者的认知缺陷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用认知矫正治疗与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cst)为工具,探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变化关系。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认知矫正治疗认知缺陷社会功能一、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来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吉林省公安厅安康医院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均在我院痊愈出院,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86例,其中男42例,女44例;平均年龄(32.38±9.7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7.20±3.06)年;用药剂量换算成氯丙嗪,平均剂量为(216±142)mg。
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分值≤36;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分值≤2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用药者;住院最后年龄18~50岁;获得受试者或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愿意参加神经心理测验与认知矫正治疗。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躯体疾病;酒、药物依赖;服药依从性不良者;正在接受其他药物(非抗精神病药)、心理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二)方法应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认知矫正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
两组各有3例因病情波动而脱落,最终8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
采用wykes等改编的神经认知矫正手册(汉化)为治疗工具,由经过培训的治疗师的指导下,对认知矫正治疗组患者进行认知作业练习,包括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计划执行功能3大功能模块。
每周练习4次,每次45min,持续6个月。
行为矫正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研究王宏刚;蒋燕【摘要】目的:探讨行为矫正训练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发挥医务人员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行为矫正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治疗,采用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PI)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6个月末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第6个月末,观察组ADLP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末,观察组IPROS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为16.7% (10/60),对照组为38.3% (23/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参与集体活动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矫正训练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行为矫正训练;临床价值【作者】王宏刚;蒋燕【作者单位】青岛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266034;青岛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266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4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1]。
其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其症状主要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约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50%以上[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疾病,目前该病的病因虽尚未阐明,但多项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3],且遗传度高达 80%以上[4-6]。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 CCR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率以及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对CCRT的临床效应差异。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CCRT组(n=196)和工娱治疗(work and amusement therapy, WAT)组(n=115),分别给予自主开发的CCRT、操作性音乐和舞蹈治疗12周。
在治疗前、后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按基线时MCCB总分将患者认知功能分为4个水平:严重认知功能损害、中度认知功能损害、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正常,根据MCCB总分的变化将患者的疗效分为3种情况:无改善(≤0分),改善(0~9.57分),显著改善(>9.57分),最后比较2组认知功能改善率的差异。
结果CCRT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19例,改善105例,无改善46例;WAT组显著改善7例,改善39例,无改善41例。
CCRT组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WAT组(Z=2.978, P=0.003)。
CCRT 组较WAT组严重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有较高的改善率(Z=1.860,P=0.032)。
CCRT组中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无改善率低于WAT组(Z=-1.817,P=0.035)。
CCRT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较WAT组无改善率低(Z=-3.294,P=0.001),而改善率和显著改善率均升高(Z=2.084,P=0.019;Z=1.969,P=0.025)。
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CCRT组与WAT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将改善和显著改善的患者合并统称为有改善后,2组比较结果显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经CCRT后改善率较WAT升高[77.2%(44/57)与41.4%(12/29),χ²=10.853,P=0.001];而基线时存在严重认知功能损害、中度认知功能损害或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经CCRT后改善率同WA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水平的影响陈海萍;章秋萍;张丽娜;张蕾;俞红英;张丽华;李琳【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年(卷),期】2018(017)002【摘要】目的观察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工娱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3个月后采用精神分裂症简明认知功能成套测评量表和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简明认知功能成套测评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效果更佳,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观察组评分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照组低的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水平.【总页数】3页(P78-80)【作者】陈海萍;章秋萍;张丽娜;张蕾;俞红英;张丽华;李琳【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1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1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3【相关文献】1.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杨月友;仰志敏;汤景文;周东胜;余如平2.计算机辅助认知矫正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自尊水平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J], 朱春燕;孙继军;汤剑平;江长旺;张智雯;施剑飞3.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认知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J], 吕立召; 张娟; 王娜; 刘德俊4.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J], 袁水莲;钟静;郭隆润5.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作用的研究 [J], 钱燎;戢秋明;李驰;陈红源;李明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