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探讨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探讨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探讨

王荣彦

摘要:根据郑州市区地形地貌、岩土组合关系及地下水条件等将郑州市区分为三个大的工程地质分区,并综述其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差异,最后提出三个分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关键词: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

1概述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按其地貌单元特点,以东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在85-100m,以西为弱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地形略有起伏,地面高程在150-110m之间,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2郑州市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郑州市区地形、地貌特点,岩土体组合关系及地下水条件可将郑州市区大致

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区,大致以西开发区瑞达路及南阳路、东西大街及郑汴路一线分界,东北部分属Ⅰ区;西南部分属Ⅱ和Ⅲ区,而Ⅱ和Ⅲ区大致以京广路为界,东南区属Ⅱ区,西南区属Ⅲ区(详见图1),各区工程地质特征详见表2.1、2.2、2.3。

图1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分区示意图

Ⅰ区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表2.1

Ⅰ区:为典型的二元结构,以上细下粗为其特征,上部由黄色、灰色稍密粉土夹灰色软塑的粘性土组成,一般厚15-19m,下部为中密-密实的粉细砂,一般为市区小高层建筑、部分高层建筑较好的桩端持力层。本区30m勘探深度内地下水可分为二层水,即潜水与承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1-5m。程地质特点,分布于市区东北部。

Ⅱ区:由黄色稍密-中密粉土与稍密-中密粉细砂互层组成,厚15m左右,地下水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7-10m。本区以黄色为主色调,粉土与粉砂互层为其工程地质特点,分布于市区东南部。

Ⅲ区:上部为具轻微湿陷性的黄土状粉

土,厚3-5m,以下为中密粉土与硬塑粘性土组成,局部夹2-3层中密细砂。地下水属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在15-30m。本区以黄色为主色调,以上部为黄土状粉土,下部为中密粉土或硬塑粘性土为其工程地质特点。

3 郑州市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3.1基础选型问题

根据郑州市区多年勘察经验,郑州市区特别是郑州东区(Ⅰ区)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已比较成熟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以Ⅰ区所在的建筑工程场地为例,对多层建筑多采用条形基础、筏板或条基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对小高层建筑多采用CFG桩,高压旋喷桩、静压桩基础,对高层建筑以往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近年来多采用静压桩基础,少量采用CFG桩复合地基,且近年来,静压方桩与静压预应力管桩以其工期短、造价低、施工质量保证程度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优势,有其应用愈来愈广泛的趋势。关于这方面详细内容可参考文献6。

3.2场地液化问题及对策措施

场地液化问题主要分布于Ⅰ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Ⅰ区大部分地段为轻微液化场地,但在Ⅰ区东北如姚桥、祭城一带存在中等液化场地,液化土层多为10m以上的稍密粉土。郑州市区遇到的多为丙类建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6条规定,对建在轻微液化场地上的丙类建筑可不处理地基,这样对一般的高层建筑可不考虑该问题;对建在中等液化场地上的丙类建筑则需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或采取更高要求的措施,可结合基础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并结合工期、经济因素综合考虑。

3.4基坑支护降水问题及对策措施

近20年来,郑州市区尤其是郑州东区小高层、高层建筑邻次栉比,这些建筑物一般设有1-2层地下室,有的为3层地下室,其基坑开挖深度一般5-9m,少数在12-17m,由于东区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软土、水位高、粉土液化等)再加上建筑场地大多位于闹市区,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基坑的支护、降水问题尤其重要,稍有不甚,常常导致周边道路、房屋拉裂、基坑坍塌,引起较大的质量事故及民事纠纷。根据郑州多年支护施工经验,对5-7m浅基坑并考虑周边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多采用土钉墙、复合土钉墙(其中的竖向微型桩可为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微型钢管桩或预应力锚杆)、放坡素喷等支护型式;对大于7m以上基坑多采用桩锚(锚杆(索)为一道锚、二道锚或三道锚)支护型式,而内支撑用的较少。降水多采用水泥管井与轻型井点相结合的降水方法,效果较好。

3.3场地防空洞问题及对策措施

郑州西区(Ⅲ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低,在六十、七十年代修筑了大量的人防工程,一般埋藏深度在地表下5-7m,防空洞宽度一般干道宽度3-4m,支道宽度1.5-2.0m左右,一般为砖砌直墙半圆拱。显然防空洞位于多层及小高层建筑的持力层或主要受力层内,当建筑物无法避开时必须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根据多年处理经验,处理防空洞多采用以下方法:

1、封仓加固法:即在查明防空洞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沿防空洞每隔一定距离(一般5-10m)砌筑横隔墙,进行分仓加固。然后回填并对防空洞内及洞顶与土层体间缝隙进行注浆加固。

2、人工挖孔穿越法

一般与结构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结合即将上部荷载通过竖向桩传递至防空洞以下较好的持力层上,而桩穿过防空洞侧的部分土层较少受力或不受力。

3、大开挖法

当防空洞埋藏较浅时采用大开挖法比较经济有效,且处理比较彻底。

3.4黄土状粉土湿陷性问题及对策措施

郑州市区的黄土状粉土一般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为Ⅰ级轻微湿陷,厚度3-5m,湿陷系数在0.015-0.036之间。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有关规定,对建在Ⅰ级轻微湿陷性黄土上的丙类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

力不应小于100KPa,并应采取结构和基本防水措施;对建在Ⅰ级轻微湿陷性黄土上的乙类建筑,必须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即对乙类建筑处理厚度不应小于地基压缩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不应小于100KPa,并应采取结构和检漏防水措施。

参考文献:

[1]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2]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3] 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4] JGJ94-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5] JGJ72-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6] 王荣彦:郑东新区高层建筑基础选型探讨《岩土工程界》(05.12 33-37)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探讨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探讨 王荣彦 摘要:根据郑州市区地形地貌、岩土组合关系及地下水条件等将郑州市区分为三个大的工程地质分区,并综述其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差异,最后提出三个分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关键词: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 1概述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按其地貌单元特点,以东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在85-100m,以西为弱切割的黄土丘陵区,地形略有起伏,地面高程在150-110m之间,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2郑州市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郑州市区地形、地貌特点,岩土体组合关系及地下水条件可将郑州市区大致 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区,大致以西开发区瑞达路及南阳路、东西大街及郑汴路一线分界,东北部分属Ⅰ区;西南部分属Ⅱ和Ⅲ区,而Ⅱ和Ⅲ区大致以京广路为界,东南区属Ⅱ区,西南区属Ⅲ区(详见图1),各区工程地质特征详见表2.1、2.2、2.3。 图1 郑州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分区示意图

Ⅰ区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表2.1 Ⅰ区:为典型的二元结构,以上细下粗为其特征,上部由黄色、灰色稍密粉土夹灰色软塑的粘性土组成,一般厚15-19m,下部为中密-密实的粉细砂,一般为市区小高层建筑、部分高层建筑较好的桩端持力层。本区30m勘探深度内地下水可分为二层水,即潜水与承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1-5m。程地质特点,分布于市区东北部。 Ⅱ区:由黄色稍密-中密粉土与稍密-中密粉细砂互层组成,厚15m左右,地下水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7-10m。本区以黄色为主色调,粉土与粉砂互层为其工程地质特点,分布于市区东南部。 Ⅲ区:上部为具轻微湿陷性的黄土状粉

土,厚3-5m,以下为中密粉土与硬塑粘性土组成,局部夹2-3层中密细砂。地下水属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在15-30m。本区以黄色为主色调,以上部为黄土状粉土,下部为中密粉土或硬塑粘性土为其工程地质特点。 3 郑州市区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3.1基础选型问题 根据郑州市区多年勘察经验,郑州市区特别是郑州东区(Ⅰ区)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已比较成熟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以Ⅰ区所在的建筑工程场地为例,对多层建筑多采用条形基础、筏板或条基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对小高层建筑多采用CFG桩,高压旋喷桩、静压桩基础,对高层建筑以往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近年来多采用静压桩基础,少量采用CFG桩复合地基,且近年来,静压方桩与静压预应力管桩以其工期短、造价低、施工质量保证程度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优势,有其应用愈来愈广泛的趋势。关于这方面详细内容可参考文献6。 3.2场地液化问题及对策措施 场地液化问题主要分布于Ⅰ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Ⅰ区大部分地段为轻微液化场地,但在Ⅰ区东北如姚桥、祭城一带存在中等液化场地,液化土层多为10m以上的稍密粉土。郑州市区遇到的多为丙类建筑,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6条规定,对建在轻微液化场地上的丙类建筑可不处理地基,这样对一般的高层建筑可不考虑该问题;对建在中等液化场地上的丙类建筑则需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或采取更高要求的措施,可结合基础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并结合工期、经济因素综合考虑。 3.4基坑支护降水问题及对策措施 近20年来,郑州市区尤其是郑州东区小高层、高层建筑邻次栉比,这些建筑物一般设有1-2层地下室,有的为3层地下室,其基坑开挖深度一般5-9m,少数在12-17m,由于东区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软土、水位高、粉土液化等)再加上建筑场地大多位于闹市区,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基坑的支护、降水问题尤其重要,稍有不甚,常常导致周边道路、房屋拉裂、基坑坍塌,引起较大的质量事故及民事纠纷。根据郑州多年支护施工经验,对5-7m浅基坑并考虑周边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多采用土钉墙、复合土钉墙(其中的竖向微型桩可为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微型钢管桩或预应力锚杆)、放坡素喷等支护型式;对大于7m以上基坑多采用桩锚(锚杆(索)为一道锚、二道锚或三道锚)支护型式,而内支撑用的较少。降水多采用水泥管井与轻型井点相结合的降水方法,效果较好。 3.3场地防空洞问题及对策措施 郑州西区(Ⅲ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低,在六十、七十年代修筑了大量的人防工程,一般埋藏深度在地表下5-7m,防空洞宽度一般干道宽度3-4m,支道宽度1.5-2.0m左右,一般为砖砌直墙半圆拱。显然防空洞位于多层及小高层建筑的持力层或主要受力层内,当建筑物无法避开时必须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根据多年处理经验,处理防空洞多采用以下方法: 1、封仓加固法:即在查明防空洞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沿防空洞每隔一定距离(一般5-10m)砌筑横隔墙,进行分仓加固。然后回填并对防空洞内及洞顶与土层体间缝隙进行注浆加固。 2、人工挖孔穿越法 一般与结构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结合即将上部荷载通过竖向桩传递至防空洞以下较好的持力层上,而桩穿过防空洞侧的部分土层较少受力或不受力。 3、大开挖法 当防空洞埋藏较浅时采用大开挖法比较经济有效,且处理比较彻底。 3.4黄土状粉土湿陷性问题及对策措施 郑州市区的黄土状粉土一般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为Ⅰ级轻微湿陷,厚度3-5m,湿陷系数在0.015-0.036之间。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有关规定,对建在Ⅰ级轻微湿陷性黄土上的丙类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

CFG桩在郑州市区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探讨

CFG桩在郑州市区的应用及存在问题探讨 王荣彦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郑州市区近十年来CFG桩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类似地区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CFG桩郑州市区应用及存在问题 1郑州市区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郑州市区面积约150km2,其中一半为软土地区,新规划市区分布在老市区的东北方向,面积约130km2,也属软土地区。郑州市区大致以市区京广铁路线为界分为两个大的地貌单元,其中市区京广铁路线以西为弱切割的黄土丘陵地带,除上部约2-4m黄土状粉土有轻微湿陷性外,以下为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中密、密实粉土与硬塑粉质粘土组成,地下水位埋深一般30m左右,工程地质条件较好,10m以下均有较好的桩端持力层,这里不再详述。其中市区京广铁路线以东为黄河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层特点为表层约15-20m以上地层松软,地下水位高(一般水位埋深在地表下2-5m),物理、力学指标较低。在勘探深度30m以内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根据其沉积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可分为三段,第3al)以褐黄、灰黄色粉土为主,呈稍密状态,夹薄层软塑粉质粘土,为Ⅰ段(Q 4 新近沉积土,一般厚6-8m,承载力特征值fak为80--100kpa,压缩模量Es为 2al+l)有灰色、灰黑色稍密粉土与软塑状态的粉质粘土3.6—5.3Mpa;第Ⅱ段(Q 4 互层组成,属静水相沉积,有机质含量在3%~12%不等,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左右。厚6-10m。承载力特征值fak为90--120kpa,压缩模量Es5.0—8.0MpaⅠ 1al)以灰色、段、Ⅱ段内夹有液化土层,场地一般属轻微液化场地;第Ⅲ段(Q 4 灰黄色粉砂、细砂为主,中密~密实,一般厚8~12m承载力特征值fak为240--260kpa,压缩模量Es为15.0—20.0Mpa。该段具有承载力高,压缩性低的特点,是郑州东区中高层及部分高层建筑的首选桩端持力层。 在30m勘探深度内有2个含水层组,即上部浅水含水层组和下部微承压水含水层组。潜水含水层组主要分布在第Ⅰ段、第Ⅱ段的粉土层中,在郑州东部地区水位埋深一般1-3m。微承压水分布在地表下约15--17m以下,隔水顶板由第Ⅱ段下部的粉质粘土、粉土组成,厚约5-7m,含水层为第Ⅲ段粉砂及细砂,水

工程地质的一些问题

1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地质条件地基问题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①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强度和变形两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等会影响地基稳定;②斜坡稳定性问题: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其稳定的重要因素③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④区域稳定性问题: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断层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工程地质条件:1、地层岩性;2、地质构造;3、水文地质条件;4、地表地质条件;5、地形地貌 2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硬度,颜色光泽等基本概念,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层序确定方法及相关的基本感念,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岩石的概念,形成环境,代表性岩石及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 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P7:1.颜色和条痕:颜色是矿物最直观的一种性质,最常见的有自色和他色两种类型;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观察,它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鉴定意义。2.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3.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4.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5.密度。6弹性、挠曲、延展性 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质单位分别是宇,界,系,统。表3.1 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未经过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多是水平层岩。水平层岩的层序为每一层都比他下伏的相邻层新而比他上覆的相邻层老,为下老上新。生物层序律: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地质时期的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如果原先的海洋和陆地是想通的,则都含有相同的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切割律:不同时代的岩层或岩体常被侵入岩侵入穿插,就侵入岩与围岩相比,侵入者时代新,被侵入者时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七,在大陆或海洋,在地表或地下,火成岩都有广泛分布。火成岩的结构主要指组成火成岩矿物颗粒的大小和结晶程度。1、显晶质结构,是指岩石中的矿物全部为肉眼或放大镜能分辨的晶体颗粒。这种结构是在温度和压力较高,岩浆温度缓慢下降的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深成侵入岩所具有的结构。2.斑状结构。是指岩石中较大的晶体散布在较细物质之间的结构。3.隐晶质结构,常为喷出岩及浅成岩所具有的结构。4.玻璃质结构,矿物由玻璃质组成,岩石断面具有玻璃光泽。表2.1由沉积物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百分之七点九,他是三大类岩中在地表分布最广的,占地壳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沉积岩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或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机械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二是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水溶液沉淀而形成化学岩。 原先生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和液体作用后,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这就是变质岩。变质岩的构造分为变成构造与余变构造两大类。变成构造是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包括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板状构造,斑点构造,块状构造。变余构造是变质岩中残留原岩的构造。 3板块运动形成的构造带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和基本概念主要的地质作用,形成环境,分布特点 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实质上是组成地球的物质以及由其传递的能量发生运动的过程。地质作用分为物理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物理地质作用分为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 摘要: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是一座平原城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她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郑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岩、油土、石英沙等 34 种。而这些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都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城市发展 引言: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郑州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黄淮平原。全区介于东经112°42′~114°14′和北纬34°16′~34°58′之间;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2地质条件及地形地貌 在太古代至元古代的近20亿年间郑州地区经历了7次大的造山、造陆运动,曾多次成为高山、丘陵、平原和海洋,元古代末期,郑州地区古老的结晶基地之基本轮廓已形成。大致在距今1.4万到1.2万年期间,由于黄河淤积,海水后退,东部露出海面成为平原。其后,又经过1万余年的地壳演变与发展,不仅造就了郑州地区可供人类生息繁衍的优美地貌环境,同时,也形成了郑州地区优越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就全区地形总趋势看,西南高东北低,近似于西高东低,由山地、丘陵向平原过渡。西南部山地丘陵区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面积为1239.6平方千米。地形起伏很大,高程在海拔300~1000米之间,该区土质复杂,荒山薄岭,大部不能作耕地,植被很少,水土流失严重。北部黄土丘陵台地区东西绵延起伏66千米,南北宽1~5千米。整个地势北陡南缓。在黄土台地和倾斜平原上除发育有冲沟外,还可见到低矮的黄土质孤峰、陷穴、竖井等黄土喀斯特地形。区内水利条件极差,是干旱缺水地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是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季节性河流的洪积为主导成因的一种地貌类型。地面高程在海拔100~200米之间,坡高为1/300~1/1000米,呈西南——东北倾斜,或局部西北——东南倾斜。地面物质以洪积的亚粘土、粘土、亚沙土夹碎石为主。该区水利条件尚好,多为井灌区及河库灌区,是粮棉、烟主要产区。冲积扇平原区是由流水侵蚀山地丘陵的物质在此沉降堆积和历次黄河南泛冲积而成的的平原。 3气候条件 郑州市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太阳辐射、地形、大气环流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冷暖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灾害天气频繁等特征。随着四季的

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

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调查目的 1.3 调查范围 二、地质调查概况 2.1 调查区域地理位置 2.2 调查区域面积 2.3 调查时间 2.4 调查人员及装备 三、地质背景分析 3.1 地质构造 3.2 气候环境 3.3 植被状况 3.4 水文地质条件

四、地貌类型及特征 4.1 平原地貌 4.1.1 地貌起源 4.1.2 地貌特征 4.1.3 分布情况 4.2 山地地貌 4.2.1 地貌起源 4.2.2 地貌特征 4.2.3 分布情况 4.3 河谷地貌 4.3.1 地貌起源 4.3.2 地貌特征 4.3.3 分布情况 五、地质灾害情况 5.1 地震活动性 5.1.1 历史地震事件 5.1.2 地震带分布

5.1.3 震级评估 5.2 滑坡和崩塌 5.2.1 滑坡类型及特征 5.2.2 滑坡分布情况 5.2.3 预防措施 5.3 地面沉降 5.3.1 沉降原因 5.3.2 沉降程度 5.3.3 影响和防范措施 六、资源潜力及利用 6.1 矿产资源 6.1.1 矿种分布 6.1.2 储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6.1.3 探矿建议 6.2 水资源 6.2.1 水文地质概况 6.2.2 水资源分布

6.2.3 管理措施建议 6.3 土地资源 6.3.1 土地类型及利用情况 6.3.2 土地开发潜力 6.3.3 生态保护与恢复 七、调查结论 7.1地质地貌特征总结 7.2地质灾害及预防建议 7.3资源利用潜力评价 附件: 附件1:地质地貌调查区域地图 附件2:调查原始数据统计表 附件3:相关照片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地质构造:指地壳中地质结构、构造分布和演化过程的总称。 2、气候环境: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气候和环境状况,包括 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

河南郑州市岩土地层结构特征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

河南郑州市岩土地层结构特征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 张建羽;吕敦玉;刘长礼;王翠玲;孟舒然;刘松波;张云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23(69)1 【摘要】岩土地层构成了地下空间的基本物质环境,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影响巨大,深入认识、分析岩土地层结构特征可以为地下空间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郑州市区主要分布粉土、粉质黏土、黏土、粉细砂、中粗砂等松散地层,局部存在软弱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依据岩土地层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划分为单层结构、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结构。首次按照浅层(0~-15 m)、次浅层(-15~-30 m)和次深层(-30~-50 m)对郑州市区地下空间的地层结构分别进行了论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提出了西部新城区重点开发建设地下仓储、地下能源生产设施;主城区建设地下储水管廊和排水深邃;东部新城区连霍高速公路以北作为地下空间开发避让区;航空城区重点建设地下仓储、现代物流通道等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并探讨了地层结构对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路面塌陷的影响。【总页数】11页(P305-315) 【作者】张建羽;吕敦玉;刘长礼;王翠玲;孟舒然;刘松波;张云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第四纪年代学与水文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郑州市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人行通道设计探讨 2.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城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4.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岩土工程安全问题 5.河南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州地铁工程勘察的重要方法与重难点分析

郑州地铁工程勘察的重要方法与重难点分析 时元鸿 【摘要】以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为例,结合郑州的地质条件,介绍了郑州地铁工程勘察方法,分析郑州地铁工程勘察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应勘察措施. 【期刊名称】《铁道勘察》 【年(卷),期】2013(039)002 【总页数】3页(P59-61) 【关键词】郑州地铁;地质条件;勘察方法;重点难点 【作者】时元鸿 【作者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郑州的交通拥挤状况日趋严重,地面交通已无法适应现有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产生的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投资建设地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将成为解决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的交通方式。按照规划,郑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呈“三横两纵一环”的棋盘放射状结构,总长202.53 km。计划2013年建成1号线,2015年建成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形成“十”字形骨架。大规模的地铁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地质风险因素,从郑州工程地质条件出发,对勘察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评价,

提出相应的勘察方法和措施。 1 郑州市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郑州市区位于河南省西部黄土丘陵与东部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单元自西向东依次如下。 (1)黄河冲积二级阶地:地面高程110~145 m,向东北倾斜,坡度0.13左右,阶地面波状起伏,冲沟发育,主要呈东南向展布,切割深度1.5~20.0 m,阶地前缘在乳牛厂、六厂、电厂一线。 (2)黄河冲积一级阶地:地面高程96~120 m,阶地面较平坦,地势向东北倾,坡度0.09~0.18。发育冲沟,北东向展布,切割深度1.5~6.0 m,多被人工改造、填平,阶地前缘位于火力发电厂、肉联厂、大石桥、老赵寨、凤凰台一线。(3)黄河冲积平原:地面高程89~100 m,倾向北东,坡度为0.017左右。地表大部分被黄河新近沉积粉土覆盖,东风渠以北、二里岗一带分布有风成沙丘,在老城区分布有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 郑州市区的地基土层: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总厚度280~300 m,从西向东变厚,从整体上看地层层序比较清楚。依据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资料及以往的资料总结,市区内地基土层埋深、厚度、分布特征和一般工程特性见表1。 郑州市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以潜水类型为主,局部地段赋存不连续分布的上层滞水。潜水位:东北部1~10 m,西南部10~40 m。东部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降水和灌溉的影响,水位变化幅度为1.0~1.5 m;西部水位变化主要受地下水的开采影响,郑州东部20 m以下的地下水为承压水,初见水位20 m左右,稳定水位3.0 m左右。根据钻孔抽水试验测定,粉土层的渗透系数K=0.54 m/d;粉细砂层的渗透系数K=6.6 m/d。在降水工程中,由于上层粉土中夹有数层薄粉质黏土,因此常用综合渗透系数K=0.5 m/d。 表1 郑州市区地基土层地层时代土层名称层顶埋深/m一般厚度/m分布特征和

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肩负着带动全省、辐射中西部,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使命。为加快郑州市发展,需对郑州市的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诸多,本文主要从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等着手对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与评价。 标签:郑州市;区域;发展条件 郑州市为河南省省会,省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嵩山,北临黄河,地貌类型多样。就人口规模而言,郑州为全国特大城市,郑州市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郑州所处地位来看,必然要求郑州加快城市发展,使其成为组织、引导该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1交通区位条件 资料来源:《郑州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位条件有很大关联,而区位条件又与周围发达地区的相对位置、交通网络的便捷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郑州地处中原,位于全国经济地理腹地,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誉,具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战略作用,是沟通、促进全国各经济区交流、联合的中枢之地。 建国后,随着京广和陇海铁路的全线通车、铁路设施的不断完善,郑州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郑州还是全国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国道107线和310线以及境内公路干线,辐射周围各省市,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这些交通线路的修建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促进了郑州物流业和商贸业的发展。 2 资源条件 2.1 矿产资源 郑州市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耐火黏土、铝土、白云岩、石灰岩、硅石、砂礓、黏土等,其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还有锂、镓、油(玉)石、金、高岭土、花岗石、黄铁矿、大理石,重晶石、钾长石、萤石、嵩山药石、陶瓷土、中岳麦饭石、磷矿、铁矿、瓦板岩等,也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其中煤炭总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凭借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郑州市已经形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地质状况及防治措施分析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地质状况及防治措施分析刘超良;赵晓斌;张汇涛;彭智博;李文香 【摘要】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貌特征、区域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了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地质状况,对已出现的重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防治对策,实现对生态环境地质的妥善保护、合理开发与科学重建.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1(031)004 【总页数】4页(P442-445) 【关键词】黄河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地质;措施;郑州 【作者】刘超良;赵晓斌;张汇涛;彭智博;李文香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郑州 450006;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郑州450006;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郑州 450006;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郑州 450006;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郑州 4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1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郑州市北郊的黄河之滨,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交接、黄土高原与黄淮大平原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km2,是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黄河景观、地质工程景观为主,以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

互辉映为特色的综合型地质公园。 1 生态地质环境概述 1.1 地貌特征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势为西高东低。根据中国大陆地貌自西向东呈现出的三个巨大地貌台阶逐级降低的特点,该公园跨越了第二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其地貌不仅具有中国地貌自西向东突变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由北向南明显过渡的性质。公园西北大半部和西南部为山地丘陵,东、北大半部和东南部为平原和盆地。公园以北大部地区属于海河流域,地貌条件复杂,类型多种多样,形态结构和区域差异性显著。 邙山地处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的东端,嵩山隆起带的北部边缘,东邻华北沉降带,呈东西走向的狭窄带状地形蜿蜒于黄河南岸,构成了黄河的天然屏障,向东至郑州附近骤然消失。邙山塬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缘的黄土塬,现存塬面东西长约18 km,南北宽约5 km,最高海拔262 m,由黄土组成,岭面较平坦,周边为沟谷环绕,在地貌上可视为黄土塬。因受河流沟谷切割的影响,邙山塬边缘多被冲沟破坏,局部切割强烈形成孤立丘状地形,切割深度达 100m多。冲沟呈树枝状分布,冲沟上游呈V字形,向下游逐渐变为U字形。邙山黄土塬上峰谷相对高差百米左右,沟、涧纵横,土柱、崖壁峭立,呈土山林琼瑶景观,显示着主体空间的凝聚力和雄厚古朴的自然风貌。其中,塬、梁、峁、沟四大地貌景观是黄土地貌主要景观类型。 1.2 区域地质背景 1.2.1 地层 区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跨豫西北地层分区与华北平原分区。区内地表全被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逾300m。新近纪和早更新世区内处于下降阶段,沉积了湖相沉积物,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邙山塬地区相对抬升,露出湖面,加积了后期的风成黄

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市政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从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管控角度来说,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掌握地质情况,获得完整的数据信息,为施工作业的开展提供支持,能够起到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目前来说,市政道路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还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进而发挥其作用,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市政道路;地质勘察;问题;对策 引言 众所周知,地质勘察工作是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提供全面且具体的地质资料,如果地质勘察工作不到位,将会直接影响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尤其对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影响巨大。其原因是因为地质环境相比较而言更加复杂,同时地质勘察工作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则会对整个工程的应用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因此需要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1市政道路工程勘察过程中现存问题 我国地域广泛,地质情况复杂多样,道路工程建设有一定的难度,比方说,目前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主要位于城区,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受到市区环境的限制,迫于交通压力的影响,无法采取钻探等手段进行勘察,影响了测量工作的准确度。通常情况下,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之前,针对这一地域有着一定的勘察资料,但是由于相关管理部门保管不妥善,不能再次利用,增加了勘察工作量。由于我国道路工程勘察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但是一些施工单位固守成规,不能准确根据地质、环境的不同灵活变通,导致出现勘察工作技术选用不合理,设备运用不恰当等现象,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做到积极结合建设

经验进行改进创新,滞后了市政道路工程勘察工作的发展。还有勘察人员方面,由于工程建设规范的不断更新,对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工作人员不积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另外在进行勘察工作时,态度不积极,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更有甚者,为了省时省力,不合理的缩减勘察工作程序,致使工程勘察数据、资料有偏差,直接影响着工程后期设计和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对策 2.1规范地质勘察流程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说,由于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相关部门开展地质勘察工作,存在着敷衍或者走过场的问题。在地质勘察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和规范开展,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对于此类问题,需要构建完善的工程地质勘察管理机制,规范地质勘察工作,减少此项工作的随意性,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全过程的把控。同时要结合地质勘察实际,细化地质勘察流程,适当增加相应的监管程序。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向相关部门递交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提供坐标和高程等各类数据。明确地质勘察工作过目标,结合工程用地情况,确定地质勘察强度。其次,要进行地质勘察大纲的编制,对运用的勘察技术以及方案等,做详细的说明。对标注选取依据要明确,同时结合以往的工程案例以及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论述。最后,做好地质勘察方案执行全过程的质量把控。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不可以随意更改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高效落实地质勘察工作。除此之外,基于地质勘察资料,做好相应的评审工作。 2.2注重做好地下管线保护工作 地下管线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的工作。首先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系统,以便政府综合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相关单位查询。收集调查相关竣工图,采用物探技术调查等多种手段完善地下管线数据库。另外,市政道路勘察涉及的地下管线保护工作主体是勘察单位,在前期勘察点位布置时,注意收集相关地下管线资料,及时对接政府管理部门,布置勘察点位时避开相关地下管线。在钻孔前,重视踏勘工作,必要时联系地下管线相关管理单位现场确认,对于无法确认

浅淡郑州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浅淡郑州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简介:21世纪初期我国地震活动趋势仍处于活跃期,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 本文在郑州市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地质环境背景及人类工程活动,综合 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为郑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及规划提供了依据。 关键字: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座标:东径112° 40'—114° 12’,北纬34° I __一一~■/ / 16'—34° 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境内90%以上属淮河流域,其余为黄河流域。郑州市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 均气温14.3 C,极端最高气温43.0 C,极端最低气温-17.9 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8.6mm 年内季节分配失调,降雨多集中在7、& 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 —70%郑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矿山的开采,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 1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发 育类型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 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等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1崩塌发育的分布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具体特征有三: 1、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 间的复杂岩系地区。如嵩山南麓、北麓及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 2、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

封第二水泥厂崩塌。1961年3月6日,新密市大槐刘嘴“五八”渠崖头崩塌等 3、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女口1992年邙山区黄河桥村崩塌。2003年10月荥阳乔楼镇聂楼村崩塌等。在调查发现的26处崩塌中,绝大部分分布 于上述三个地带。 1.2滑坡的分布特征 区内滑坡的分布规律亦很明显,主要分布在下述两个地区: 一是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地形陡峻、风化强烈的斜坡地带; 二是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覆盖丘陵地区。前者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兼有,如登封少林寺塔林滑坡,唐庄乡花峪村滑坡,巩义夹津口镇铁生沟滑坡、涉村镇罗泉村滑坡、浅井村滑坡等;后者主要为土质滑坡,如邙山区古荥镇黄河桥村滑坡,二七区候寨乡西胡垌滑坡、新郑千户寨乡风后岭村滑坡,新密白寨镇杨树岗村滑坡等。 1.3泥石流发育的分布特征 泥石流发育分布除时间上集中于每年的6—9月份降雨季节、尤其是年内第一次连续降雨过程中的暴雨阶段外,空间上分布特征亦很突出。 ①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发育较频 调查结果表明,区内有近半泥石流发生于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如登封城关镇玄天庙村泥石流、玉皇沟村泥石流、大仙沟村泥石流、清泥宫泥石流、贺瑶村泥石流等。 ②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覆盖丘陵地区亦有分布 该地区泥石流泥质成份较多,一般多呈泥流形式出现,如荥阳崔庙镇卢庄泥石流、贾峪镇石碑沟泥石流、新郑大槐树村泥石流、郭老庄村泥石流等。

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

郑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 吴艺楠 郑州市概况 郑州,位于东经112°42'-114°13' ,北纬34°16'-34°58',东西宽166公里,南北长75公里,总面积约为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010.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237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11.4平方公里。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东面是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市,西面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南面是许昌市,北面为焦作市和新乡市。郑州市横跨中国二、三级地貌台阶,西南部嵩山属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平原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山地与平原之间是低山丘陵地带。郑州最高点位于登封市的少室山,连天峰海拔约1512.4米;最低点位于中牟县韩寺镇胡辛庄,海拔73米。邙山位于郑州市西北隅,邙山的地貌主要为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由于黄河的侧蚀和众多沟谷侵蚀作用,使得黄土丘陵形态显得异常陡峻。 地形地貌 郑州地区位于丘陵岗地与泛滥平原相交接地带,为华北的平原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为46编至3编。郑州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按其形态区内地貌依次分为:丘陵岗地,波状平原,倾斜平原及泛滥平原。具体分布见图2。各地貌单元的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1.丘陵岗地:分部于本区西南部,占面积较小。地面标高130.0一210.0m。地面起伏,纵坡度变化大,坡降10一46编。冲沟发育,无定向,大多相互连通,粗短且深,切割密度O一61%,切割深度6.0一48.Om,呈“V”向“U”型过渡。发育程度由丘陵向岗地逐渐减弱、消失。地表为晚更新世黄褐色风积黄土覆盖,沟底可见中更新世棕色亚粘土(离石黄土) 2.波状平原:位于五龙口,华山路,闰炯,黄岗寺,荆湖一线以西,占全区面积的1/4一1/3,大多为未建成区,地面标高120.0一170.Om。地面波状起伏,波降3一21%0。冲沟发育一般,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平面呈树枝状或平行状排列,廷伸长,彼此间隔均匀,切割密度8一25%,切割深度过1.5一20.Om,多呈“U”形,沟中沟发育。地表为浅黄,黄褐色晚更新世风积黄土(马兰黄土)覆盖。 3.倾斜平原:分布于五龙口一华山路一黄岗寺一荆湖一站马屯一线以东至刘寨一南阳路一凤凰台一南岗一线之间的范围,呈北西向条状展布,占全区面积的1/3。地面标高95.0一

郑州上街区某公租房项目岩土工程条件及适宜性评价

郑州上街区某公租房项目岩土工程条件及适宜性 评价 地基与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岩土工程条件分析与评价可为拟建建筑施工图设计、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拟建场地位于郑州市上街区丹江路与纵六路交叉口东北角,其中,纵六路正在建设。拟建场地开阔、高差起伏较大。本次工程包括3栋11层公寓楼。本次工作查明了建筑场地范围内的土层类型、深度、分布和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了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判明了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特征周期,查明了有无可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提供了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和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了建筑的变形特征,综合分析、论证了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方式,对建筑地基进行了岩土工程条件评价,提出了服务于该公租房项目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原为荒地,场地起伏高差较大,整个场地南边高,往北变低。勘探孔高差变化为155.60~161.22m,高差5.62m。场地地貌单元为黄河冲洪积平原。拟建场地内存在一条黄土冲沟,走向由东南向西北,横穿本场地中、南部,在1楼东侧和2楼西侧及中部有分布,沟宽约 10.00m、深约5.00m,沟底标高154.37~155.99m,沟深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沟底土层上部0.20~0.40m为素填土,含砖块等建筑垃圾,下部为粉

土层。该沟与一条贯穿本工程场地南北向宽0.50~1.50m、深1.00~ 2.00m的人工沟槽贯通,正在用于排污,属不良地质作用,对其进行回填处理后可以建设。 1.2地基土结构 本次勘察在野外编录的基础上,结合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成果,对拟建场地地基土进行了综合分层、定名,自上而下分为6层,主要为素填土层、粉土层和粉质黏土层,具体如下: 第1层:素填土(Q),杂色、稍湿、稍密,含少量白色菌丝,植物根系及铁锰质浸染,偶见腐殖物。粉粒含量高,部分有砂感。 第2层:粉土(Q),褐黄色、稍湿、稍密,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具灰白色钙质斑纹,偶见小姜石、小孔隙。 第3层:粉土(Q),褐黄色、稍湿、稍密,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具灰白色钙质斑纹,偶见蜗牛壳碎片及小姜石。 第4层:粉土(Q),黄褐色、稍湿、中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中等,韧性中等,具灰白色钙质斑纹,偶见蜗牛壳碎片及小姜石。 第5层:粉质黏土(Q),黄褐色、局部褐红色、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具灰白色钙质斑纹及小虫孔,含小姜石。局部夹粉土层。 第6层:粉土(Q),黄褐色、稍湿、中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具灰白色钙质斑纹,局部含少量钙质结

郑州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功能区划

郑州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功能区划 朱晓强 【摘要】Based 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Zhengzhou city, thre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 types were defined for this area: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From this, an appropriat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was developed. The weights of these indexes were based on triangular fuzzy numbers that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a sensitive factor-integrated index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is region. On this ba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division, the results of the geo-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unctional zoning for Zhengzhou city were obtained.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在系统分析郑州市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将该地区地质环境功能类型分为农业活动、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三类,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敏感因子-综合指数模型,对该地区的农业活动、城市建设功能类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基础,对郑州市地质环境作了功能区划,为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郑州市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 〔东四环段〕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编制: 审核: 批准:

铁建中原工程 郑州市东四环工程工程经理部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1、地形地貌 本工程位于郑州市,所在区域位于黄河南岸,为黄河冲洪积平原, 地形较平坦,稍有沟谷.地势总的特点是北低南高,地面高程在80.0-i00.0m相对高差较小. 2、地层与岩性 经钻探揭露,场地80m勘探深度内揭露的地层根本分三套地层: 第四系全新〔Q4al〕:由灰色~褐黄色粉土、粉质黏土及粉细砂组成,其成由于黄河冲积沉积物,层底深度约18-25mi 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其成由于冲积相,层底深度59-60米左右.岩性由褐色、黄褐色的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组成,普遍含钙核、铁质锈斑. 第四系中更新统〔Q2al〕:其成由于冲积相,层底深度80米以下. 岩性由棕红、黄褐的粉质黏土、粉土组成,普遍含钙核、铁

质锈斑,钙核胶结成层广泛分布. 揭示内岩土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别为:填筑土〔Q4ml〕、粉土 〔Q4al〕、粉砂〔Q 4aD、粉土〔Q 4al〕、粉质黏土〔Q 4al〕、 粉土〔Q4al〕、细砂〔Q4aD、细砂〔Q 3al〕、粉质黏土〔Q3al〕、粉土〔Q3al〕、粉质黏土〔Q3aD、粉土〔Q3al〕、细砂〔Q3al〕、粉质黏土〔Q 4aD、粉土〔Q3al〕、细砂〔Q3al〕、粉质黏土〔Q 3al〕、粉土〔Q 3al〕、粉土〔Q 2al〕、粉质黏土〔Q 2al〕、钙质胶结〔Q 2aD、细砂〔Q 2aD. 1、填筑土〔Q4ml〕:杂色,稍湿,稍密,以建筑增垃圾为主, 含有大量的碎石、灰渣、三七灰土,地表为路面结构层,下部为灰褪色素填土,岩性为粉土. 2、粉土〔Q4aD :未!黄色-灰黄色,稍湿,稍密,土质不均匀, 主要成份以粉土为主,韧性低,干强度低,稍有砂感. 3、粉砂〔Q 4al〕:褐黄色-灰黄色,稍湿,稍密,主要成份以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砂质均匀、纯洁,级配好,分选性差. 4、粉土〔Q 4al〕:褐黄色-灰黄色,湿,稍密,土质较均匀, 韧性低,干强度低,含少量铁质氧化物锈柒和灰绿色条纹. 5、粉质黏土〔Q 4al〕:褐黄-灰黄色,可塑,以黏粘为主,土质不均匀,含粉粒感,有嗅味,切面稍光,干强度低,韧性中. 粉土〔Q 4al〕:木1黄-灰黄色,湿,稍密,土质较均匀,韧性低,干强

郑州市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工程郑港三街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目录 1 综述 (2) 1.1 任务来源、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 (2) 1.2 全线工程概况 (2) 1.2.1 车站 (2) 1.2.2区间 (2) 1.2.3车辆段 (3) 1.3 报告格式说明 (3) 1.3.1报告分册及勘察编号 (3) 1.3.2钻孔编号 (4) 1.3.3地层编号 (4) 1.3.4地下水标注序号 (5) 1.3.5其它说明 (5) 2 工程概况 (5) 2.1 本工点概况 (5) 2.2 场地周边环境及风险等级划分 (5) 3 勘察依据 (6) 3.1 设计依据 (6) 3.2 勘察执行规范和标准 (6) 3.2.1 国家标准 (6) 3.2.2 行业标准 (6) 3.2.3 地方标准及其它 (7) 3.3 勘察目的和任务 (7) 4 勘察工作方法与工作量 (7) 4.1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7) 4.2 勘察工作过程 (7) 4.3 勘察手段与方法 (7) 4.3.1 工程地质调查与调绘 (7) 4.3.2 工程地质钻探 (8) 4.3.3 原位测试 (8) 4.3.4 挖探 (8) 4.3.5 试样的采取 (8) 4.3.6 物探测试 (9) 4.3.7 室内土工试验 (9) 4.3.8 岩芯拍照 (9) 4.3.9 钻孔封孔 (9) 4.4 勘察工作量 (9) 5 自然地理概况 (10) 5.1 地形及地貌条件 (10) 5.2 气象条件 (10) 5.3 水文 (11) 6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12) 6.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12) 6.1.1 区域地质构造 (12) 6.1.2 沿线地质构造与断裂 (12) 6.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3) 6.2.1 区域地下水赋存特征 (13) 6.2.2 区域地下水动态 (13) 7 沿线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4) 7.1 工程地质条件 (14) 7.1.1 岩土的成因、年代和特征 (14) 7.1.2 不良地质作用 (15) 7.1.3 特殊性岩土 (15) 7.1.4 特殊地质条件 (15) 7.2 水文地质条件 (16) 7.2.1 地下水概况 (16) 7.2.2 历年最高水位 (16) 7.2.3 地下水的腐蚀性 (16) 7.2.4 场地土腐蚀性 (16) 7.2.5 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判别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