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 古诗五首 之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9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课《古诗五首》预习题单课前准备:古诗文本、作业本、笔。
1.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造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榜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文言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代大诗人,字子美,他被称作“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内。
(2)我国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诗句“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泰山。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诗五首》教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4.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领悟诗人情感。
2.品析诗歌词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5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一、激情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背景资料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教学·视角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文|达选庆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古诗词阅读又是重中之重,据了解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高达100多首,它不但被安排在单元课文中,以《古诗三首》的形式出现(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就有《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诗),还为了满足学生拓展学习和积累古诗词的需求,被安排在“日积月累”中(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日积月累”中的《别董大》),可见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想让小学生在阅读古诗词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体验,并提升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古诗词的素养,教师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有效的途径,既有利于学生有效阅读古诗词,又有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水平。
一、读一位诗人的诗词在小学语文中,学生会遇到同一位诗人的好几首诗,如李白,小学语文课文中就有他的《静夜思》《赠汪伦》《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
这不但能让学生从不同古诗的写作背景中和所描写的事物中更多面、更立体地了解诗人,而且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资源,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读一位诗人的几首诗,让学生在不同的诗中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生活态度等。
在此以陆游为例,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
课堂回顾:师:我们读了那么多陆游的诗,请问同学们陆游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生1:陆游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人,一生都在为国家和平而书写,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幸福。
他写的《示儿》就是告诉他的孩子们:即使我死了,但是有一天祖国统一了,你们在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生2:陆游还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和唐婉的爱情,虽然在母亲的阻挠下失败了,但是他们俩为此写了同题的两首著名的词。
师:是的,他俩都写了《钗头凤》。
(多媒体出示图1)图1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阅读《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这三首诗来进一步认识陆游,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体会他的诗意人生。
今日重读杜工部,我辈临文长咨嗟——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也是高考阅读中难以理解的题目。
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学兴趣的媒介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享交流,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等。
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存在课堂容量小、费时、进度慢等低效情况,往往导致教学生硬,课堂无味,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等问题。
在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和运用群文阅读方式教学,把多首诗歌串联在一起,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在课堂上把杜甫的多篇诗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一些课外相关内容,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唤醒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效果较好,学生收获较大。
课文选取的杜甫这三首律诗,都是他后期的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而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三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时局联系起来,逐步深入感受诗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鉴赏习惯。
本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时,先回顾意象的相关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不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①美读诗文,落实背诵。
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甚至背诵杜甫更多的诗歌,这样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
②旁征博引,提出问题。
集中解决四个问题即: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苏轼《赤壁赋》主题式群文阅读·苏轼【精彩语段】1风飘飘,水潺潺,掸掸一路的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残阳如血,沧海如画。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挂。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赤壁记载了苏轼的崛起,沉淀了苏轼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2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
从监狱出来后,他被贬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山荒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适用话题:正直乐观心境气节直面苦难)3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峨眉山李白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①紫霞赏,果得锦囊术②。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③,欢笑自此毕。
烟容④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⑤,携手凌白日。
【注】①泠然:轻举貌。
《文选·江淹〈杂体诗〉》:“泠然空中赏。
”②锦囊术:成仙之术。
《汉武内传》载: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
③微尚:指学道求仙之愿。
④烟容:古时以仙人托身云烟,因而称仙人为烟容。
此处“烟容”即指脸上的烟霞之气。
⑤骑羊子:即葛由。
《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
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
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
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
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1.此诗四句可划分为一节,共四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
B.第二节前两句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
后两句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
C.第三节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
D.第四节前两句描写云烟万态、晴光霞影的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让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
后两句说诗人遇见了骑羊子葛由,与之携手仙去,辞谢人间。
2.本诗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请分析这两种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花鸭【注】杜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注】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的最后一首,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
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
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身上没有泥渣,独自缓步于阶前却不争食,举止显得与众不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三篇文章各讲了什么内容?《隆中对》,写到刘备三顾茅庐,恭谙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
《出师表》,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任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
对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三条建议,并回顾了自己当年跟随先主经历的种种,言辞恳切,足见其赤诚之心。
《诫子书》是=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六、两篇文章有怎样的联系?1. 读文本,交流落实检査重点字词和句子解释。
组内互查1号一一6号2号一一5号3号一一4号2. 知识达标点重点词语1.崩殂:2.秋3.殊遇4.光:5.恢弘6.引喻:7.义:8.臧否:9.陟:10.昭:11.理:12.简13.遗:14.咨:15.裨:16.性行淑均:17.驱驰:18.不毛:19.攘除:20.损:重点词句翻译1.开张圣听:2.妄自菲薄:3.作奸犯科:4.苟全性命:5.斟酌损益:6.感激涕零:7.不知所云:8.三顾茅庐:9.亲贤远佞:10.计日而待:11.危急存亡:12.裨补缺漏:重点句子翻译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庶竭弩钝,攘除奸凶。
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七、拓展阅读,小组合作1. 小组分工:1号同学负责梳理,《隆中对》文章内容2号同学负责梳理,《出师表》文章内容3、4号同学负责讲解补充内容5、6号同学负责讲解思维导图的填补2. 我来讲《隆中对》我来讲《出师表》我来展示《隆中对》思维导图我来展示《出师表》思维导图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思考对联中涉及到哪些事件。
秋有万般风情——八年级古诗群文阅读材料送魏万之京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魏万:又名魏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城。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长安。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村行宋代: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注释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晚籁: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原树:原野上的树。
原,原野。
秋兴八首(其二)唐代: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