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两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春晓》。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1. 分析《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会学生运用韵律和修辞手法仿写古诗。
五、教学方法1. 集中讲授法。
2. 分组合作法。
3. 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多媒体设备。
2. 教材《古诗两首》。
3. 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本。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
2. 课文导入(10分钟)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鹳雀楼》和《春晓》,理解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岸边的鹭鸟、雀鸟、万家灯火等。
3. 学习韵律和修辞手法(15分钟)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并分析《登鹳雀楼》和《春晓》中所运用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集中讲授法(2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授,详细解释《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同时,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齐诵两首古诗,体验古人的艺术享受。
5. 情景模拟法(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小组合作完成题目(3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仿写一首自己的古诗。
学生可以就近选择题材,如描写家乡的山水,描绘美好的未来等。
七、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诵出来,并讨论交流,对各组的作品进行点评。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两首》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八、Homework:1. 完成作业:阅读理解《登鹳雀楼》和《春晓》,回答相关问题。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古诗两首》篇1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及要求: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四、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
(2) 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掌握朗读古诗的根本技巧。
才能目的(1) 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进步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
(2)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 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步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 掌握朗读古诗的根本技巧,进步学生的朗读程度。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欣赏才能,进步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才能。
欣赏法通过播放古诗朗读录音、欣赏古诗配乐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情境教学法创设古诗的情境,如模拟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古诗。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播放古诗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朗读古诗(1)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2) 学生跟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3) 分组齐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理解诗意(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
(2) 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欣赏古诗(1) 播放古诗配乐,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 组织学生进展古诗朗读表演,进步学生的朗读程度。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古诗,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 组织学生进展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五、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 认识生字新词(2) 理解韵律特点才能目的(1) 培养朗读才能(2) 学会欣赏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 激发传统文化兴趣(2) 进步文化素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内容,把握意境(2) 掌握朗读技巧教学难点(1) 感受古诗韵味(2) 培养欣赏才能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欣赏古诗拓展延伸五、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根据你的要求写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文档,总字数为500字左右。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3)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习古诗的情境。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翻译、图片、音乐等。
2. 生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巩固生词。
3. 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4.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跟读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
3. 理解古诗:(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4. 感悟古诗:(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讨论。
5. 巩固生词:(1)学生朗读生词卡片,巩固学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学会生字词,把握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古诗。
(2)简介古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品析古诗:(1)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景色、人物、情感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培养审美观。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古诗创作或改写。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生字词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 课件:古诗原文、生字词解释、图片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古诗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比较教学法: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2)教师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教师讲解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
(2)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
(2)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6. 总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关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特点和美学追求;3. 学会分析、鉴赏和朗读《古诗两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两首》的内涵和意境;2. 学会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两首》的艺术特点和诗意表达;2. 体会古人对自然、生命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魅力、美学追求和艺术表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欣赏《古诗两首》播放《古诗两首》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感受其诗意和表达方式。
3. 分析《古诗两首》- 分析《古诗两首》的题材、主题、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分析和归纳,然后进行全班讨论,理清思路和掌握重点。
4. 学习《古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介绍《古诗两首》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 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歌风格。
5. 分角色朗读《古诗两首》-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两首》进行朗读表演;-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朗读,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6. 体验古代诗人的创作之路- 邀请学生以古代诗人为角色,创作一首古诗,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体会;- 让学生体验古代诗人的创作过程,感受古诗的力量和美学价值。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对《古诗两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分析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评价其对古代文化和美学追求的理解程度;3.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古诗两首》的朗诵音频和教学PPT;2.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所需要的素材和指导方案;3. 学生的朗读材料、创作作品和评价表格。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单元主题:人间真情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默读。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课前自学生字新词,会正确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正确听写“孟、浩、陵、辞”等7个生字。
2.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背诵课文。
3.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白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在学诗之后,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5.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积累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
学习重难点:
1.会说出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正确认读,听写本课字词。
任务二: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读出诗中的惜别之情,熟读成诵。
任务三: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学生会简单说出古诗大意,明白诗中表现的深厚情谊。
任务四:通过背诵检测、课堂提问等形式,学生会喜欢中国的诗歌,并积累背诵一定的篇目。
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附1: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尽唯见天际
消失了只见天边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朝雨
浥轻尘
景
青青
依依不舍柳色新
更尽
情
无故人
附2: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的教育》导读课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一书。
2.深入激发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爱、奉献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感受爱。
同学们,很高兴能有一节课的时间与你们共同静静地读书了。
我们曾经学习过《争吵》一课,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
但你们知道吗,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书,亚米契斯能将生活中的爱心故事记录下来,装订成册,那是一部很感人的书。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读者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感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读一这本将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爱的教育》。
二、推荐《爱的教育》
1.了解封面
⑴出示书的封面。
⑵请你认真看一看书的封面,告诉大家,从书的封面,你了解到了什么?
⑶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2.了解大体内容
⑴出示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