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两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春晓》。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1. 分析《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会学生运用韵律和修辞手法仿写古诗。
五、教学方法1. 集中讲授法。
2. 分组合作法。
3. 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多媒体设备。
2. 教材《古诗两首》。
3. 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本。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
2. 课文导入(10分钟)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鹳雀楼》和《春晓》,理解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岸边的鹭鸟、雀鸟、万家灯火等。
3. 学习韵律和修辞手法(15分钟)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并分析《登鹳雀楼》和《春晓》中所运用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集中讲授法(2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授,详细解释《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同时,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齐诵两首古诗,体验古人的艺术享受。
5. 情景模拟法(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小组合作完成题目(3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仿写一首自己的古诗。
学生可以就近选择题材,如描写家乡的山水,描绘美好的未来等。
七、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诵出来,并讨论交流,对各组的作品进行点评。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两首》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八、Homework:1. 完成作业:阅读理解《登鹳雀楼》和《春晓》,回答相关问题。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古诗两首》篇1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及要求: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四、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
(2) 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掌握朗读古诗的根本技巧。
才能目的(1) 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进步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
(2)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 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步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 掌握朗读古诗的根本技巧,进步学生的朗读程度。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欣赏才能,进步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才能。
欣赏法通过播放古诗朗读录音、欣赏古诗配乐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情境教学法创设古诗的情境,如模拟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古诗。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播放古诗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朗读古诗(1)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2) 学生跟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3) 分组齐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理解诗意(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
(2) 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欣赏古诗(1) 播放古诗配乐,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 组织学生进展古诗朗读表演,进步学生的朗读程度。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古诗,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 组织学生进展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五、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 认识生字新词(2) 理解韵律特点才能目的(1) 培养朗读才能(2) 学会欣赏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 激发传统文化兴趣(2) 进步文化素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内容,把握意境(2) 掌握朗读技巧教学难点(1) 感受古诗韵味(2) 培养欣赏才能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欣赏古诗拓展延伸五、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根据你的要求写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文档,总字数为500字左右。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3)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习古诗的情境。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翻译、图片、音乐等。
2. 生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巩固生词。
3. 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4.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跟读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
3. 理解古诗:(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4. 感悟古诗:(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讨论。
5. 巩固生词:(1)学生朗读生词卡片,巩固学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学会生字词,把握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古诗。
(2)简介古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品析古诗:(1)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景色、人物、情感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培养审美观。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古诗创作或改写。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生字词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 课件:古诗原文、生字词解释、图片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古诗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比较教学法: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2)教师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教师讲解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
(2)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
(2)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6. 总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关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特点和美学追求;3. 学会分析、鉴赏和朗读《古诗两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两首》的内涵和意境;2. 学会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两首》的艺术特点和诗意表达;2. 体会古人对自然、生命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魅力、美学追求和艺术表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欣赏《古诗两首》播放《古诗两首》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感受其诗意和表达方式。
3. 分析《古诗两首》- 分析《古诗两首》的题材、主题、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分析和归纳,然后进行全班讨论,理清思路和掌握重点。
4. 学习《古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介绍《古诗两首》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 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歌风格。
5. 分角色朗读《古诗两首》-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两首》进行朗读表演;-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朗读,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6. 体验古代诗人的创作之路- 邀请学生以古代诗人为角色,创作一首古诗,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体会;- 让学生体验古代诗人的创作过程,感受古诗的力量和美学价值。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对《古诗两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分析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评价其对古代文化和美学追求的理解程度;3.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古诗两首》的朗诵音频和教学PPT;2.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所需要的素材和指导方案;3. 学生的朗读材料、创作作品和评价表格。
古诗两首1 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旨在设计一份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案,通过学生对两首古诗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文将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分析其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并提供一种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1. 古诗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深夜中的寂静场景,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创作特点和诗歌思想。
首先,让学生了解《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通过解读诗歌的诗句、韵律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最后,进行诗歌的深度阅读和思考。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 古诗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以传统的写景手法,描绘了长江边上的秋景和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王之涣的写作风格和人生态度。
同样,先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并呈现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阅读体验。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诗句、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境表达。
最后,进行诗歌的阅读理解和思考。
学生可以模仿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实施方案:1. 预热活动: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古诗的音乐或背景音效,为学生创造一种古典文学氛围。
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古诗的魅力,展示在黑板上或课件上。
2. 导入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素材,以激发学生对古诗主题的兴趣,并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认为这幅画或视频与哪首古诗有关?”“你能想象出这幅画或视频中所传达的情感吗?”3. 学习课文:教师以合适的语速和语调朗读古诗全文,并在语音语调上注意把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表达。
《古诗两首》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1. 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古诗的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检查背诵效果。
5.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评价古诗的美学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两首古诗的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朗读与背诵评价: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正确性。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
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
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
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
(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
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二、学习《望庐山瀑布》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
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
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
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
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
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
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
(配乐)12、抽生读,评议。
比赛读。
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
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
(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鉴赏词汇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中的意象。
2. 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2. 诗词鉴赏词汇和表达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首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结合注释,解释诗中遇到的生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
(3)讲解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谈谈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推荐一些相关的古诗作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反馈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古诗内容和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如作文、阅读笔记等,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古诗文本:《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古诗原文。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古诗两首》的篇1【设计思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诗意反差较大的一幅画。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两首》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教科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词语的学习与运用。
(2)欣赏古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增强语感,提高朗读技巧。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情境。
(2)简介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读,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讲解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古诗的节奏美。
3. 朗读与背诵(1)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2)鼓励学生背诵,加强记忆。
4. 讨论与表达(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汇报讨论成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巩固知识点。
6.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作者X背景X生词X诗句X意境X情感X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生词和词语的掌握程度。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单元主题:人间真情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默读。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课前自学生字新词,会正确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正确听写“孟、浩、陵、辞”等7个生字。
2.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背诵课文。
3.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白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在学诗之后,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5.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积累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
学习重难点:
1.会说出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正确认读,听写本课字词。
任务二: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读出诗中的惜别之情,熟读成诵。
任务三: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学生会简单说出古诗大意,明白诗中表现的深厚情谊。
任务四:通过背诵检测、课堂提问等形式,学生会喜欢中国的诗歌,并积累背诵一定的篇目。
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附1: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尽唯见天际
消失了只见天边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朝雨
浥轻尘
景
青青
依依不舍柳色新
更尽
情
无故人
附2: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的教育》导读课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一书。
2.深入激发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爱、奉献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感受爱。
同学们,很高兴能有一节课的时间与你们共同静静地读书了。
我们曾经学习过《争吵》一课,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
但你们知道吗,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书,亚米契斯能将生活中的爱心故事记录下来,装订成册,那是一部很感人的书。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读者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感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读一这本将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爱的教育》。
二、推荐《爱的教育》
1.了解封面
⑴出示书的封面。
⑵请你认真看一看书的封面,告诉大家,从书的封面,你了解到了什么?
⑶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2.了解大体内容
⑴出示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