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 1.春习题B
- 格式:doc
- 大小:61.01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作者笔下春天的图画,我最喜欢的图画是春风图,喜欢的理由是: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
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出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然后,作者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示例:第1段写盼春,是文章的开端。
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参考答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同时这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启示人们要抓住这大好时光,抓住生机勃勃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第1课《春》课时同步培优练习试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稀疏(shū) 黄晕(yūn) 抚摸(mō)B.嫩绿(nèn) 朗润(yùn) 酝酿( yùn)C.静默(mò) 撑伞(chēng) 眨眼(zhǎ)D.抖擞(sǒu) 健壮(jiàn) 落地(lào)2.结合句意,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欣欣然:草木茂盛、充满生机的样子。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朗润:明亮滋润。
C.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落地:这里指婴儿出生。
D.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3.本文作者是,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
著有诗文集《》,散文集《背影》《》《你我》,杂文集《》等。
4.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5.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会”上,命题老师出示了下列两幅图片,请你为其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
① ②①②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请用三个字概括。
答:(2)语段中有一处兼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写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子、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答: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1. 下列哪个字不属于《春》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一类字?A. 绽B. 咄C. 喃D. 蓬2.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把济南比作什么?A. 大家庭B. 天然画室C. 湖光山色D. 温柔的摇篮3. 《雨的四季》一文中,作者对雨的描述主要体现了哪种情感?A. 喜爱B. 憎恶C. 害怕D. 忧伤4.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散步》一文?A. 一丝不苟B. 一举两得C. 一意孤行D. 一落千丈5.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主要怀念的是谁?A. 父亲B. 母亲C. 爷爷D. 奶奶6. 《咏雪》一诗中,诗人把雪花比作什么?A. 玉蝴蝶B. 白衣仙子C. 银装素裹D. 碧空7. 《金色花》一文中,金色花象征着什么?A. 爱心B. 美好C. 幸福D. 童年8. 下列哪个词语不是《荷叶·母亲》一文中的关键词?A. 荷叶B. 莲花C. 红尘D. 月光9. 《世说新语》二则中,下列哪一项不是关于陈元方的描述?A. 智勇双全B. 勇敢果断C. 聪明机智D. 孝顺父母10. 《诫子书》一文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A. 诚信B. 严谨C. 谦逊D. 勤奋二、判断题(请在下列题目后写“√”或“×”)1. 《春》一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认为济南的冬天是温暖而美丽的。
()3. 《雨的四季》一文中,作者认为雨是有灵性的。
()4. 《散步》一文中,作者通过散步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5.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光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6. 《咏雪》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7. 《金色花》一文中,金色花是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
()8. 《荷叶·母亲》一文中,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关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49.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
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
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
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
150.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把无形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选文中摘抄相应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151.作者描写春雨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52.选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作简要分析。
《春》基础知识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liàng)清脆.(cuì)眨.眼(zhǎ)喉.咙(hòu)B.黄晕.(yùn)宛.转(wán)散.步(sǎn)嘹.亮(liáo)C.嫩.叶(nèn)应和.(hè)安巢.(cháo)水涨.(zhǎng)D.迷藏.(cáng)卖弄.(nòng)朗润.(yùn)窠.巢(kē)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润()笼罩()涨水()应和()赶趟()嫩叶()嘹亮()黄晕()混合()窠巢()喉咙()酝酿()披suō()戴 lì() chēng 伞()3.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风筝欣欣然沁人心脾B.健壮胳膊协奏曲谈笑风声C.簿烟蝴蝶捉迷藏心旷神怡D.筋骨渲泄软绵绵蓬勃生机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睡醒烘托斜织披衰戴笠B.静默薄烟脚步抖擞精神C.蓑笠舒活风筝稀稀疏疏D.撑伞傍晚赶趟花枝招展5.下列语句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在举行樱花展的公园里,一群姑娘们打扮得___,在绚烂的樱花树下拍照。
(2)鸟儿宛转的歌声与山间的轻风流水__着,形成一曲美妙的乐章。
(3)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先_____一下,好充分发表意见。
附和应和附和应和A.花枝招展附和酿造B.花枝招展应和酝酿C.如花似锦附和酝酿D.如花似锦应和酿造6.选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_________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__________着你。
(3)春天像___________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A.长触摸健康B.长抚摸健壮C.钻触摸健康D.钻抚摸健壮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课《春》培优练习一、基础知识1.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下列句中停连标注错误的一项是()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D.风∨轻悄悄的,草∨V软绵绵的。
2.文学常识填空。
《春》是一篇(体裁),作者,字。
现代散文家、、。
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
他的散文代表作请你写出三篇:。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
,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A.②④①③B.①③②④C.②④③①D.①②④③4.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描绘的画面与它最接近的一项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B.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了花儿的甜美引人遐想,令人心醉)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从触觉的角度巧妙地表现了春风的轻柔)C.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含贬义,写出鸟儿的有意显示、炫耀)D.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第1课春》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yū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B.舒活舒活筋骨..,抖擞.(sǒu)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C.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bei)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D.有撑.(chēng)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立.的。
2.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反复、拟人)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比喻)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排比)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二、现代文阅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鹏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3.选文中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是谁的哪首诗里的句子?4.用三个字概括这段文字。
5.作者是从人的哪四种感觉来写春风的。
每种角度各找一个例句。
6.春风的特点是?7.本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有?三、语言表达8.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9.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生动性。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2)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四、句子默写10.请写出几句带“春”字的古诗名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春》习题(含解析)春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朗润(rùn)涨起(zhàng)嫩叶(nèn)B.赶趟(tāng)仿佛(fú)甜味(tián)C.抚摸(fǔ)酝酿(niàng)清脆(cuì)D.嘹亮(liáo)黄晕(yūn)抖擞(sǒu)2.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钻”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钻"字把小草拟人化了。
B.“钻”字写出了小草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而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C.“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状态,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D.“钻”字写出小草急切迎接春天的心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感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D.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次序不能颠倒理解正确的是()A.三个句子中的颜色,作者是按照由深到浅的次序来安排的。
B.三句中的颜色,分别与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C.三个句子中的颜色,是按照春季植物开花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D.“火”“霞"“雪”是作者按照由热到冷的顺序来安排的。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____。
阅读理解(一)阅读《春》选段,完成6~8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朱自清,中国当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春》《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白杨礼赞》作者茅盾用象征手法,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东北军民,及其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D.《龟虽寿》告诉我们:寿命长短,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
诗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答案】C【解析】【详解】《白杨礼赞》作者茅盾用象征手法,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不是东北军民,故C错误,选C。
2.下面是同学们对名家散文中语句的修辞和表达效果的分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赋予了小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春草已萌芽的情景。
“钻”字表现出春草破土而出的力量,表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B.“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卧”字赋予了小村庄和雪以人的情态,将雪景比作小水墨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下雪过后小村庄淡雅的景色。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盼望”,突出强调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急切和喜悦的心情。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害羞”一词赋予夕阳下的薄雪以少女的神态、心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雪在夕阳照射下显出娇羞的神态。
【答案】D【解析】【详解】D.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害羞”一词赋予夕阳下的薄雪以少女的神态、心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雪在夕阳照射下显出娇羞的神态。
《1 春》同步练习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朗润.(rùn ) B. 抖擞.(sǒu ) 稀疏.(shū) 黄晕.(yùn ) 水涨.船高(zhàng ) 捉迷藏.(cáng ) C.应和.(hé) 蓑.衣(suō) 戴着笠.(lì) D.撑.伞(zhǎng ) 酝酿.(niàng ) 欣.欣然(xīn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天刚放晴,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呼.朋.引.伴.,快乐地放起了风筝。
C.她画的画色彩缤纷、花.枝.招.展.。
D.马上就要开考了,我们精.神.抖.擞.地走进考场。
3.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全文围绕一个“ ”字,写了“ ”“ ”“ ”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开头部分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中间部分是描写美好的春景画 面;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 ”“ ”,深化了主旨。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6 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①: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1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重点)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难点)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思路。
(重点)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
我们祖国绚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沉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示出不同的风姿。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春》就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特点的情文并茂的散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本文思路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喜、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2自然段盼春,第3—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③—⑦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作者分别从萆、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备课笔记示例三:“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吹面部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
示例四:“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画,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角度(或顺序)春草图嫩、绿、多、软由景到人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春风图和煦、芳香与悦耳触觉、嗅觉、听觉春雨图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迎春图春到人欢由景及人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作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作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目标导学三:拓展开放探究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示例一: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
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春到人欢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
(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学法指导】把握景物的特点:1.弄清景物描写的几种角度,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听觉描写、视觉描写、味觉描写、触觉描写等。
2.找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3.直接摘抄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板书设计(一)盼春春草图春花图春(二)绘春春风图春回大地春雨图生机勃勃迎春图(三)赞春第2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品味优美的语言1.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1)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连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
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排比。
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是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赏析:“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学法指导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1.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该修辞的作用)写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了……感情”。
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5)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赏析:“也赶趟儿似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
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
结尾三个比喻句分行排比,先后有序。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目标导学二:分析写景角度1.第三自然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明确: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分析词语表达效果:(1)联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3)联系表达方式,分析词语所刻画的事物的特点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法指导:写景时,为了突出其鲜明特征,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可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悟,多角度、全方位地描绘。
把景物写好了,感情的抒发才有依托。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目标导学三:写法探究运用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既要实写,又要虚写;既要写实,还要联想和想象。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让春花的繁盛如在眼前。
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哦,牵牛花开了!这些小花啊,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众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
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甚至小得可怜,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
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板书设计多样化的修辞优美的语言传神的词语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写景角度多感官融情于景教学反思可取之处: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
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足之处:1.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
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
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