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放射治疗学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11.04 MB
- 文档页数:123
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直线加速器医师考试大纲第一篇总论笫一章概念1.放射治疗的目的2.放射治疗的历史3.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5.循证放射肿瘤学笫二章放射治疗的基础1.放射治疗的基础2.放射治疗的过程笫三章与临床放射治疗有关的放射生物学概念1.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2.肿瘤控制概率(TCP)3.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4.正常组织耐受剂量5.时间-剂量1笫四章放射治疗中的若干问题1.亚临床病灶2.对放射敏感性的认识3.对放射抗拒肿瘤的认识4.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响的认识5.肿瘤治疗后生存质量的认识笫五章综合治疗1.放射治疗与手术综合治疗2.放射治疗与化疗综合治疗笫六章近距离治疗1.近距离治疗的特点2.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3.现代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4.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5.近距离治疗的内容,适应证及禁忌证笫七章放射治疗当前研究的问题1.放射增敏剂及放射防护剂的研究2.轻或重粒子治疗的研究笫八章电离辐射的诱发恶性肿瘤效应1.继发性恶性肿瘤和放射相关癌的发生2.诱发恶性肿瘤研究的困难23.诱发恶性肿瘤的相关因素4.电离辐射诱发癌5.电离辐射诱发肉瘤6.电离辐射所诱发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笫九章展望1.3维适形放射治疗2.调强放射治疗3.PET第二篇放射物理学基础第一章照射野剂量学第一节照射野及照射野剂量分布的描述1.射线束射线束中心轴照射野源皮距(SSD)源轴距(SAD)参考点射线质2.平方反比定律百分深度剂量(PDD)组织空气比(TAR)组织模体比(TPR)组织最大剂量比(TMR)散射空气比(SAR)散射最大剂量比(SMR)准直器散射因子(Sc)体模散射因子(Sp)总散射因子(Sc.p)第二节X(γ)射线射野剂量分布的特点1.X(γ)射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因素剂量建成区等效方野32.照射野离轴比半影照射野平坦度和对称性等剂量曲线不同能量光子束等剂量曲线特点3.楔形板楔形因子楔形板种类4.人体曲面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组织不均匀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和校正方法第三节高能电子束剂量分布特点1.电子束深度剂量特点有效治疗深度(Rt)能量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照射野对电子束深度剂量的影响2.电子束等剂量分布特点选择电子束照射野的一般方法3.电子束照射野的均匀性4.电子束输出剂量特点5.组织不均匀性校正的等效厚度系数法6.电子束补偿技术的作用7.电子束照射野的衔接技术的作用8.电子束挡铅厚度的确定电子束的内遮挡第二章近距离放疗剂量学基础第一节概述施治技术近距离治疗的剂量率模式放射源的暂时驻留和永久植入技术4第二节近距离放疗使用的放射源铱-192的半衰期半值厚第三节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单位制和剂量计算1.放射性2.指数衰变规律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外观活度3.放射性核素的质4.照射量率常数吸收剂量率比释动能空气比释动能强度第四节近距离放疗的剂量学系统和施治技术1.妇瘤腔内治疗的剂量学系统(巴黎系统、斯德哥尔摩系统、曼彻斯特系统)ICRU系统2.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步进源系统的布源规则ICRU 58号报告3.管内照射参考点的设置及剂量梯度变化的影响第五节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靶区定位及重建方法剂量参考点设置剂量分布优化第三章治疗计划的设计和执行第一节治疗计划设计新概念5第二节临床剂量学原则,靶区定义和靶区剂量处方,危及器官定义和正常组织耐受剂量第三节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技术第四节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机第五节照射技术和射野设计原理第六节治疗方案的评估第七节肿瘤的定位、模拟及验证第八节射野挡块及组织补偿第九节物理剂量对生物效应的转换第四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第一节适形放射治疗的物理原理第二节治疗方案的优化第三节调强的方式与实现第四节适形放疗对设备的要求第五节调强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五章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第一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方式第二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剂量学特点第三节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第四节治疗方案优化和立体定向适形放6射治疗第六章放射治疗的治疗保证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执行QA的必要性第二节靶区剂量的确定和对剂量准确性的要求第三节放射治疗过程及其对剂量准确性的影响第四节物理技术方面QA第五节QA组织及内容第三篇临床放射生物学第一章临床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1.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2.放射生物学在未来放射治疗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节电离辐射对生物的作用1.电离辐射对生物作用的时间表2.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受照射后的反应第三节电离辐射对细胞杀灭的概念1.克隆源性细胞的概念2.放射对细胞的杀灭机制7第四节肿瘤的生长1.肿瘤的细胞动力层次2.肿瘤的生长速度第五节肿瘤的放射生物学1.肿瘤的控制概率2.人体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SF23.细胞存活曲线Do、Dq、N值的意义第二章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1.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SLD潜在致死损伤修复Repair of PLD 2.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3.氧效应及再氧合Reoxygenation4.再群体化Repopulation第三章正常组织放射损伤1.正常组织结构组分及反应模式2.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3.不同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及耐受量(特别是:肺、小肠、肾、脊髓、角膜、晶体、骨等)4.再程治疗的正常组织耐受量8第四章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1.剂量率效应2.剂量率效应的临床意义3.近距离放射治疗生物学剂量第五章肿瘤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线性二次方程(Linear-quadratic formula, LQ 早反应及晚反应组织)第六章肿瘤放射治疗个体化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分析方法第七章改变放射效应的措施1.改变放射效应方法的评价指标增敏比SER 治疗增益系数TGF 2.增加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措施3.加温治疗的原理4.目前加温治疗的难点第四篇热疗1.热疗合并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原理2.影响热、放疗疗效的因素93.热疗的并发症4.常见肿瘤热疗加放射治疗的疗效第五篇头颈部肿瘤第一章口腔癌1.口腔的解剖2.口腔癌的可能病因3.常见口腔癌的临床特点4.口腔癌的常见病理类型5.口腔癌的UICC分期6.口腔癌的临床处理原则(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适应证)7.口腔癌的放射治疗(放射源的选择、不同部位口腔癌的照射野的设计、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8.口腔癌综合治疗的适应证第二章口咽癌1.口咽的四个解剖分区2.口咽癌的常见淋巴结转移部位3.口咽癌临床检查包括的内容4.口咽癌术前、术后放疗的优点5.口咽癌的治疗原则106.口咽癌的放射治疗(包括靶区范围、照射剂量、改变分割的照射技术)第三章下咽癌1.下咽的三个解剖分区2.下咽癌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特点3.不同部位起源的下咽癌的生物学行为特点4.下咽癌的治疗原则5.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指征6.下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7.下咽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第四章喉癌1.喉的三个解剖分区2.喉淋巴引流的特点3.喉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4.喉癌的治疗原则5.喉癌术前、术后放疗及单纯放疗的指征6.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案在喉癌治疗中的作用7.喉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及预后影响因素8.喉癌放射治疗并发症第一节声门癌1.T1,T2 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112.T3,T4期声门癌的放射治疗第二节声门上癌1.治疗原则2.放射治疗第三节声门下癌第五章鼻腔及鼻窦癌1.鼻腔及鼻窦癌的临床特点2.鼻腔及鼻窦癌的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鼻腔及鼻窦癌的诊断方法4.鼻腔及鼻窦癌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原则(适应证)5.常用照射野的设计、照射剂量、放疗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6.影响鼻腔及鼻窦癌的预后因素第六章鼻咽癌1.鼻咽癌的解剖与淋巴引流2.鼻咽癌的病理分类及特点3.临床分期(包括UICC与福州分期) 4.鼻咽癌的临床表现(三大体征、七大症状)及前、后组颅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常见颅神经受损征侯群5.鼻咽癌的诊断(包括临床与影像学)126.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常用照射野,照射剂量,放射治疗反应及常见并发症)7.鼻咽癌的高剂量率后装治疗(适应证及与外照射联用原则)8.根治性放疗后鼻咽和/或颈淋巴结残存或复发的治疗9.鼻咽癌化、放疗的应用及原则10.鼻咽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原则11.鼻咽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12.鼻咽癌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的应用第七章甲状腺癌1.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行为2.甲状腺癌诊断所包括的内容3.甲状腺癌的治疗原则4.甲状腺癌的放射治疗技术5.甲状腺癌的预后因素第八章涎腺肿瘤1.涎腺的大体解剖2.涎腺肿瘤的病理特点3.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4.放射治疗涎腺肿瘤的原则13第九章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处理原则2.原发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手段选择原则第六篇胸部肿瘤第一章食管癌1.简介2.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方式及转移比例3.临床症状,相关检查及诊断4.1997年UICC食管癌的分期5.食管癌治疗原则(1)体外照射:①适应证和禁忌症,②设野方式,定位方法, 照射剂量和分割次数③影响放射治疗效果的因素(2)腔内放射治疗(3)综合治疗:①术前放射治疗②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化疗③术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范围和治14疗的效果6.放射治疗副反应的处理:(1)全身反应(2)放射性食管和气管反应7.放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1)食管穿孔(2)食管梗阻(3)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处理第二章肺癌1.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2.肺癌的病理分型及肿瘤的蔓延、转移和播散(1)WHO肺癌的组织学分类(1999)(2)WHO肺癌TNM临床分期(1997)(3)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4)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地转移规律3.肺癌的诊断(临床、组织学)(1)症状、体征、副肿瘤综合征(2)影像检查:X线平片、CT、MRI、PET、超声波检查(3)纤维导光镜检查:气管、纵隔、胸腔镜(4)小细胞肺癌骨髓检查15(5)痰中脱落细胞检查(6)经皮或CT、超声波引导下针吸穿刺活检4.肺癌的鉴别诊断(良性疾病、其他肿瘤)5.肺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放射治疗、化疗)(1)非小细胞肺癌(2)小细胞肺癌6.肺癌的放射治疗原则(1)适应证(根治、姑息)(2)放射治疗技术(照射野、分割、剂量)(3)肺尖癌放射治疗原则(照射野、分割、剂量)(4)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原则(胸部照射野、分割、剂量、脑预防照射)7.肺癌的综合治疗原则8.肺癌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早、晚期反应、放射性肺损伤的预防和处理)9.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1)超分割、大分割照射(2)适形和调强照射(3)粒子线照射(4)放化疗同时进行第三章纵隔肿瘤1.纵隔的解剖和常用分区方法162.胸腺瘤的解剖和病理及分类(大体与镜下)3. 胸腺瘤的诊断(临床表现,胸腺瘤的X片、CT或MRI的特点)4.胸腺瘤的分期(Masaoka修订分期)5.胸腺瘤的治疗原则6.胸腺瘤放射治疗原则(放疗的适应证、放疗技术、设野及放疗剂量)7.伴随疾病——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及处理8.原发纵隔生殖细胞瘤的特点及治疗原则(畸胎瘤、恶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第四章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1.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第五章肺的放射性损伤1.病理生理2.靶细胞和细胞因子3.化疗药物与肺损伤4.放射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生物学因素5.临床表现6.放射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17第七篇淋巴系统肿瘤第一章霍奇金病1.霍奇金病的临床特点2.霍奇金病的定义和淋巴结转移规律3.霍奇金病的病理分类和免疫学4.临床分期原则(Ann Arbor分期和Cotswolds分期)5.临床分期中B组症状定义、淋巴结区域定义和大肿块/大纵隔定义6.分期检查和病理活检7.霍奇金病的治疗原则8.早期霍奇金病的预后分组及综合治疗原则9.早期霍奇金病的放射治疗(1)放射治疗适应证(2)受累野和扩大野(全淋巴结照射、次全淋巴结照射、斗蓬野、锄形野、盆腔野)的定义和照射剂量(3)放疗毒副作用及并发症(4)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10.晚期HD的治疗原则(1)化疗方案和周期(2)放射治疗在晚期HD的作用1811.晚期HD的预后因素12.HD临床研究证据和类型13.HD复发或进展后的治疗原则14.儿童HD的治疗原则第二、三、四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1.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具有哪些特点?2.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区别3.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7)新的病理分类,掌握周围B细胞与周围T细胞病理亚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WHO(1997)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增加了哪些亚型及其临床特点5.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期别的播散途径6.B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综合治疗序贯7.NK/T非霍奇金淋巴瘤侵及鼻腔Ⅰ、Ⅱ期放射治疗技术及其预后8.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放射治疗技术及照射野的设计如:结内型:局部扩大野全颈切线野颈腋野盆腔野颈纵隔野与腹股沟野结外型:凸字野面颈联合野三阶19段全腹腔野全脑全脊髓野低剂量全身照射野骨髓移植前的高剂量全身照射与全身电子束照射野。
医学放射治疗学知识点医学放射治疗学是一门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学科,通过放射线等高能量的辐射来治疗各种疾病。
在医学放射治疗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将详细介绍几个关键知识点。
1. 放射治疗的原理放射治疗的原理是利用放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杀伤作用,使肿瘤细胞受到辐射后发生变化甚至死亡,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放射治疗中,放射线可以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导致其无法再生产,并且还能诱导细胞凋亡,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选择放射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各种恶性肿瘤、部分良性肿瘤以及放射性疼痛等,而禁忌证则包括怀孕妇女、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等。
3. 放射治疗的剂量和分数放射治疗的剂量和分数是治疗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分数,通常会根据病灶的大小、位置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来确定。
4.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放射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治疗肿瘤,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肤炎症、恶心、呕吐、疲劳等,严重的副作用还可能导致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因此,在进行放射治疗时,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5. 放射治疗后的随访管理放射治疗结束后,患者依然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管理,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复发或转移病灶。
医生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关于医学放射治疗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如果大家对放射治疗有任何疑问或者需求,应当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不要盲目进行治疗。
愿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第1章总论放射治疗学(radiation oncology),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α、β、γ射线,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射线、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以及其他重粒子束等治疗肿瘤的科学,是肿瘤学和放射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临床学科。
放射治疗学是肿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属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临床学科。
它要求放射治疗专业的医师必须具备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同时又具备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眼耳鼻咽喉学、影像诊断学等临床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扎实的肿瘤放射物理学知识、肿瘤放射生物学知识,最终掌握临床肿瘤学及放射治疗学的知识及技术。
第一节概述一、放射治疗学简史放射治疗是一门较年轻的临床学科,时至今日也仅有百余年历史。
1895年法国物理学家Roentgen(伦琴)发现了x线;1896年Becguerel(贝克勒尔)发现了镭;1898年Curie(居里)夫妇成功地分离出了镭,并首次提出“放射性”的概念。
上述放射源的发现和放射理论的提出,为人类诊治肿瘤奠定了基础。
1899年医师们开始用x线治疗皮肤癌患者,1902年首例皮肤癌患者治疗成功。
1920年200kV级的x线治疗机诞生,1922年Coutard和Hautant用X 线治愈了晚期喉癌并且没有并发症,从而确立了放射治疗的临床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初,Johns成功研制了钻-60治疗机,标志着“千伏时代”的结束和“兆伏时代”的开始,改变了过去x线治疗机只能治疗比较表浅肿瘤的状态,放射治疗适应证进一步扩大,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从20%-25%提高到40%-50%,扁桃体癌的5年生存率从20%-30%提高到40%-50%。
1955年Kaplan在斯坦福大学安装了直线加速器,逐渐成为放射治疗设备的主流,使放射治疗设备更加完善,明显减轻了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拟机、CT、MRI、治疗计划系统相继问世,进一步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度,使放射治疗学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临床医学中的放射治疗研究放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靶向辐射能量来杀灭恶性肿瘤细胞,放射治疗在癌症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临床医学中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原理、疗效评估、副作用管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放射治疗的原理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量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照射肿瘤部位,使癌细胞发生遗传性细胞毒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这些射线能够穿透人体组织,直接杀灭恶性肿瘤细胞或通过损害其DNA而抑制增殖能力。
此外,放射治疗还可以通过促进免疫系统的活化来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
二、放射治疗疗效评估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估是衡量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生物学指标等。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组织学观察来评估细胞增殖及坏死情况。
生物学指标如血液学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可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三、放射治疗的副作用管理放射治疗虽然对癌细胞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常见的放射治疗副作用包括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消化道反应等。
为了减轻和管理这些副作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支持性治疗措施,如皮肤护理、抗感染治疗等。
四、放射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临床医学科技的进步,放射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放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基因组学结构等因素来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同时,新的放射治疗技术和装置也在不断研发,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式。
总结:放射治疗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通过靶向肿瘤细胞发挥杀灭作用,对于癌症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放射治疗的原理、疗效评估、副作用管理等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放射治疗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并通过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