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早梅原文及赏析早梅原文及赏析原文: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⑴发:开花。
⑵疑:畏惧,害怕。
⑶别意:格外注意,特别注意。
翻译:梅花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早先开放。
尽管冬天的天气是多么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
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赏析:在咏梅诗中仅以早梅为题的就为数不少。
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突出一个“早”字。
这首《早梅》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手法,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诗题是《早梅》,却并没有具体描写早梅的形象、姿韵,而是在议论早梅“早发”的原因。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
“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
“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
这些均从诗人口中说出,倍感亲切。
同时,在诗人观赏早梅生发出来的感叹中,隐隐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承上联,继续抒写早梅的原因。
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
“畏”字引出的意义深远。
原来,梅花独自早早开放,是有着一种追求的,不能落在“众花后”,而要开在“百花前”。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而且,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梅的画面,也没有任何对梅的形象描绘,但读后,早梅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这是因为诗人的议论,紧紧扣住了一个“早”字,突出了早梅的性格。
关于梅花的古诗《早梅》原文译文赏析《早梅》唐代: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偷偷贪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注释】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
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
幽香:幽细的香气。
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
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颜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
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首联是说,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催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并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
“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
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的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颔联是说,皑皑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白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张谓早梅诗全文
1、《早梅》唐代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其它早梅诗:
1、《早梅》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2、《早梅》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3、《早梅》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4、《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唐代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5、《咏早梅/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南北朝何逊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孟浩然《早梅》唐诗原文及注释
孟浩然《早梅》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早梅》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56首。
【原文】
早梅
作者:唐·孟浩然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注释】
①年例:每年照例。
犯寒:冒寒。
②曾:全诗校:“一作争。
”
③将:持。
④剪刀裁:指制作彩花,称“剪彩花”或“剪彩”。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明代-道源《早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早梅明代-道源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翻译: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雪花落下,给植物披上了银装,一点颜色的都没有,在南边的树枝上有一些花,没有叶子。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在小溪旁我都闻到了香味,抬头一看,只见梅花的影子映在农家的墙壁上。
注释:野人:村野之人。
赏析:这首《早梅》是明代高僧道源的杰作。
尽管关于道源的历史记载寥寥无几,但他的这首咏梅诗却如梅花般,历经风霜,依然傲然绽放,流传至今。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开篇两句,诗人便以生动的笔触,将梅花那独一无二的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寒冷的冬季,万木凋零,一片萧瑟,而唯独那南枝上的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让人赞叹不已。
这两句诗用词简练,却意蕴深远。
“万树”与“南枝”,“无色”与“有花”,对仗工整,相互映衬,突出了梅花那与众不同的“独”字。
这“独”字,不仅描绘了梅花在寒冷中的孤独,更彰显了它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傲岸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早梅深深的喜爱之情。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后两句诗,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早梅的神韵。
流水潺潺,梅香四溢,那清新的香气随着流水飘向远方。
而梅花那婀娜多姿的身影,则倒映在农家的墙壁上,仿佛为这静谧的乡村增添了几分生动与雅致。
这两句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流水与倒影的意象,将原本静止的梅花描绘得仿佛有了生命。
梅花仿佛随着流水轻轻摇曳,其影子在墙壁上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冬日里的故事。
这样的描写,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传神,更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短短二十字,诗人便将早梅的独特与神韵勾勒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道源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与凝练的笔法,更彰显了他高逸的情怀与深厚的文学功底。
无疑,这首《早梅》是咏梅诗中的上乘佳作,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传颂。
简析《早梅》是一首五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说在冬季,大部分树木都失去繁盛与色彩,显得苍白无力,给人一种孤寂和冷清的感觉。
然而“南枝独有花”则打破这种单调和沉寂;后两句运用视觉和听觉感受,写出梅花的香与美。
2023年《早梅》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早梅》原文及翻译赏析1早梅唐代: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译文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
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
幽香:幽细的香气。
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
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
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
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
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
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⑴寒梅:梅花。
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
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
村路:乡间小路。
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
”傍:靠近。
⑶不知:一作“应缘”。
应缘,犹言大概是。
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
一作“经春”。
销:通“消”,融化。
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
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
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
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
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
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
“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早梅》是我国唐代诗人张谓所作,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
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早梅唐代: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村路一作:林村)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注释迥(jiǒng):远。
傍:靠近。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
这里指冰雪融化。
鉴赏一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导语】《早梅》是唐代诗⼈齐⼰的⼀⾸咏物诗。
写作者在雪后出⾏看到早梅开放的所见所感,诗⼈以清丽的语⾔,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的意志。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齐⼰的诗词《早梅》,欢迎阅读! 《早梅》 唐•齐⼰ 万⽊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昨夜⼀枝开。
风递幽⾹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赏析】 这⾸诗题为“早梅”,⾸联就突出梅敏锐的季节感知性,在万物“冻欲折”的时候,梅根已经感知到了春的温暖。
第⼆联重点突出“早”。
“前村深雪⾥,昨夜⼀枝开”,这两句⽤字很平常,朴实⽆华,却颇有韵味。
“深雪”是梅花开放的背景,突出⽓候的严寒,并照应了⾸联的“冻欲折”。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昨夜⼀枝开”,⼀枝梅花就提前绽放了。
“⼀枝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如果是树树梅花都已经开放,就不能突出⼀个“早”,⽽⼀枝独秀的梅花,不仅点明了它先于众梅⽽开,更是先于万芳⽽开,这样的⼀枝梅必然是不同寻常的,它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这样,⼀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就呈现在读者⾯前,给⼈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第三联侧重写梅花的姿⾊和风韵。
“窥”字,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早梅时惊奇的情态。
进⼀步突出了作者的惊喜、惊叹之感。
末联抒发感慨,传达⾃⼰对前程的憧憬,充满⾃信。
“先发”依旧是紧扣诗题之“早”,全诗句句突出⼀个早字,颇具特⾊。
扩展阅读:齐⼰的简介 齐⼰(863~937)俗名胡得⽣,唐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
齐⼰虽皈依佛门,却钟情吟咏,诗风古雅,格调清和,为唐末诗僧,历代诗⼈和诗评家多有赞誉。
⽽且可以对⽂化更加了解。
幼时家境贫寒,⽗母早逝,7岁即离开故乡到宁乡⼤沩⼭为峒庆寺放⽜。
齐⼰少年聪颖,放⽜时经常拿⽵校在⽜背上⽐划作诗。
顺庆寺僧侣⼗分惊异,劝他剃度出家。
齐⼰出家后先居峒庆寺,参德⼭禅师得法,解惑顿悟,精研奥义,从⽽声名⼤振。
乃⾄药⼭、⿅⼭、护国寺众多禅林,圴请他前去讲经说法,就是当时的⽯霜法会,也请他管理僧务。
《早梅》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韵律,感受朗读的兴趣。
2、从诗中感悟早梅的形神,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积累精美的语句,产生表达的欲望。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诗中感悟早梅的形神。
学习准备:
教师:图文并茂的诗配画梅花的图片关于梅的诗篇
学生:收集关于梅的文章、诗句或图片
教学设想:从反复朗读、比较赏析中体会诗的美,积累文中的精彩诗句。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
高远,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早梅》。
2、出示梅花的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与不懂的地方
5、师生共同交流
6、教师总结: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咏梅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三)深入赏析:
1、同桌互读,相互交流。
2、全班交流读诗所得。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梅的资料。
4、教师引导对比赏析
(1)出示诗句:
许浑《早梅》:素艳雪凝树
宋代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梅与雪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许浑的“素艳雪凝树”
(《早梅》)是形容梅花似雪。
而唐人张谓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则是疑梅为雪。
宋人王安石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疑雪为梅,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与张谓的《早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对比朗读体会
5、教师小结: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
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
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6、学生闭眼想象
7、学生再次朗读古诗。
四、集体诵读
五、为古诗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