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第1课时】《早梅》张谓【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4
小学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早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韵律,感受朗读的兴趣。
2、从诗中感悟早梅的形神,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积累精美的语句,产生表达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诗中感悟早梅的形神。
教学准备:教师:图文并茂的诗配画梅花的图片关于梅的诗篇学生:收集关于梅的文章、诗句或图片教学设想:从反复朗读、比较赏析中体会诗的美,积累文中的精彩诗句。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诗《早梅》。
2、出示梅花的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4、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与不懂的地方5、师生共同交流6、教师总结: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咏梅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三、深入赏析:1、同桌互读,相互交流。
2、全班交流读诗所得。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梅的资料。
4、教师引导对比赏析(1)出示诗句:许浑《早梅》:素艳雪凝树宋代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梅与雪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许浑的素艳雪凝树(《早梅》)是形容梅花似雪。
而唐人张谓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则是疑梅为雪。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1 《早梅》《新柳》《北陂杏花》早梅本篇是唐代诗人张谓的一首七言绝句。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
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
表面上写梅花,实际却是在写诗人与早梅傲寒独发的高洁品质在精神上的契合,与诗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
〔结构分析〕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一树寒梅傍桥开放,后两句写人们以为那是经冬未消的白雪。
〔语意理解〕“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迥”,远。
“傍”,靠。
诗的第一句既写出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白玉条”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风姿。
乍暖还寒时节,梅花已放,可见其早。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
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作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早梅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表现得恰如其分。
〔写作特点〕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物我合一。
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无尽的意蕴。
新柳〔解题〕本篇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杨柳的形态、色泽和动感,侧重写柳枝之长、柳色之新以及新柳与春水的关系,并在其中掺入了诗人的自我。
[古诗文阅读]张谓《早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古诗文阅读]张谓《早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文】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阅读问题】
5.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3分)
6.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
【阅读答案】
5.答案: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评分:本题3分,前一问答对2分,后一问(答其中一句亦可)答对1分。
6.答案: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早梅(张谓)》资料梅花梅花,又名梅,别名:春梅、干枝梅、、乌梅, 、小乔木,稀灌木,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
叶片卵形或椭圆形,梅原产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
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与兰、竹、菊并称为“”。
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梅花是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
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幼嫩时两面被短柔毛,成长时逐渐脱落,或仅下面脉腋间具短柔毛;叶柄长1-2厘米,幼时具毛,老时脱落,常有腺体。
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长约1-3毫米,常无毛;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萼筒宽钟形,无毛或有时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雄蕊短或稍长于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长于雄蕊。
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顶端圆形而有小突尖头,基部渐狭成楔形,两侧微扁,腹棱稍钝,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显纵沟,表面具蜂窝状孔穴。
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
梅喜温暖气候,不强,较耐干旱,不耐涝,寿命长,可达千年;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较大,但花期忌暴雨。
梅花系我国特产,我国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
原产于我国西南、四川、湖北、广西等省,早春开花。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引种成功。
日本和朝鲜也有。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材解析《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
《宿建德江》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教学建议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
教学时,以读为主,先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诗词内容,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最后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词的大意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的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人创作的背景,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娇俏灵动的丁香花。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三幅意境隽永的山水墨画。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三幅图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鉴赏一番吧!(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听范读,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
4.出示会写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德:“心”上一横不要漏写。
《早梅》唐诗赏析《早梅》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
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
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原文】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⑴,迥临村路傍溪桥⑵。
不知近水花先发⑶,疑是经冬雪未销⑷。
【注释】⑴寒梅:梅花。
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
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
村路:乡间小路。
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
”傍:靠近。
⑶不知:一作“应缘”。
应缘,犹言大概是。
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
一作“经春”。
销:通“消”,融化。
这里指冰雪融化。
【白话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赏析】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
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
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
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
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
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
“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早z ǎo 梅m éi【唐t án ɡ】张zh ān ɡ谓w èi一y ì树sh ù寒h án 梅m éi 白b ái 玉y ù条ti áo ,迥ji ǒn ɡ临l ín 村c ūn 路l ù傍b àn ɡ溪x ī桥qi áo 。
不b ù知zh ī近j ìn 水shu ǐ花hu ā先xi ān 发f ā,疑y í是sh ì经j īn ɡ冬d ōn ɡ雪xu ě未销。
【作者简介】张谓(生卒年不详),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
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
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
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
诗一卷。
【注 释】迥(jiǒng):远。
傍:靠近。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
这里指冰雪融化。
【白话译文】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诗意】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