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选修3-1 第二章 恒定电流 第4节 串联电....ppt共4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25
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2.1电源和电流【学习目标】1,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2,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电流的单位、方向的规定3,了解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的推导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预习】:1.电源(1).电流的形成:导体中的_____________在静电力作用下发生 ________移动形成电流。
(2).电源的作用:a.维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____________b.在闭合电路中,使导线中的自由电子发生_________从而形成______的电流。
2.恒定电场(1)定义:由稳定分布的__________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2)形成: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其场强沿 ______________的方向,虽然这些电荷在运动,但有的流走了,另外的又来补充,所以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电场的分布不随时间变化3.恒定电流(1)恒定电流:大小和方向都______________的电流(2)电流a.物理意义:表示电流的强弱的物理量b.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
c.表达式:I=__________________d.产生稳定电流的条件:(1)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导体两端有电压。
【展示】:1.电流:电荷的形成电流,I=Q/T,适用于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
在电解液导电时,是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用公式I=q/t计算电流强度时q为正、负电荷电量的代数和。
电流的微观表达式:I=nqvS电流的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电流,表达式I=q/t。
电流的单位:安(A),1A=1C/s,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1A=103mA=106μA。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设计(一)错误!教学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新课标物理选修31的第二章《恒定电流》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入手,根据“恒定电流电路内电荷的稳定分布"分析得出串、并联电路电流关系;根据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分析得出串、并联电路电压关系,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
然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电表的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电路模型的建立等内容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拓展。
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多用电表在知识上做好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1.经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和电压关系的理论分析过程。
2.经历根据电流、电压关系和欧姆定律,推导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的过程。
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电表改装的分析讨论,提高综合运用欧姆定律、电路串并联规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难点是电表量程的改装。
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实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教师引导和评价。
电表量程的改装以理论应用的方式呈现,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错误!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灵敏电流计、演示电流表(可拆卸演示用表)、演示电压表(可拆卸演示用表).知识准备恒定电流电路内电荷的稳定分布、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欧姆定律等。
错误!导入新课[事件1]教学任务: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复习回顾:回忆初中学习的串、并联电路特点和性质。
(1)串联电路电流关系:I=I1=I2=…=I n电压关系:U=U1+U2+…+U n电阻关系:R=R1+R2+…+R n电压与电阻关系:错误!=错误!=…=错误!(2)并联电路电流关系:I=I1+I2+…+I n电压关系:U=U1=U2=…=U n电阻关系: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电流与电阻关系:I1R1=I2R2=…=I n R n导入新课为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高中阶段如何从理论分析入手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设计说明:从熟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推进新课[事件2]教学任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电流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1.电源:先分析课本图2。
1-1说明该装置只能产生瞬间电流(从电势差入手)【问题】如何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让学生回答—电源)类比:(把电源的作用与抽水机进行类比)如图 2— 1,水池A、B 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若在 A、B 之间用一细管连起来,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从水池 A 运动到水池B。
A、 B 之间的高度差很快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水管中只可能有一个瞬时水流。
教师提问:怎拦才能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电流呢让学生回答:可在A、B之间连接一台抽水机,将水池 B中的水抽到水池 A 中,这样可保持A、 B之间的高度差,从而使水管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
归纳:电源就是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
(从能量的角度看,电源是一种能够不断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装置)2.导线中的电场:结合课本图2。
1-4 分析导线中的电场的分布情况。
导线中的电场是两部分电荷分布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其一是电源正、负极产生的电场,可将该电场分解为两个方向:沿导线方向的分量使自由电子沿导线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垂直于导线方向的分量使自由电子向导线某一侧聚集,从而使导线的两侧出现正、负净电荷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