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0
《怀疑与学问》课文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 顾颉刚(1893 - 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 文章体裁。
-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譬如(pì rú):比如。
- 虚妄(xū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 盲从(máng cóng):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 流俗(liú sú):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墨守(mò shǒu):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 停滞(tíng 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 多音字。
- 折:zhé(折扣)、shé(折本)、zhē(折腾)。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
1. 整体结构。
-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者“学则须疑”。
- 接着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运用了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第一个分论点是“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作者先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说法,说明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不能盲目相信。
- 第二个分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部分也采用了举例论证,如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他幼年读书善疑多问,最终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从而论证了怀疑对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性。
- 最后得出结论:“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语文-怀疑与学问(优秀6篇)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
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的名言
1. “怀疑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问的大门。
你想想,要是牛顿不怀疑苹果为啥往下掉,能发现万有引力吗?”
2. “学问从怀疑中来,就像种子从土壤里发芽!你看那些伟大的发现,哪个不是从怀疑开始的?”
3. “怀疑是学问的推进器呀!好比你对一件事起了疑,是不是就会更努力去探究,这不就增长学问了嘛!”
4. “没有怀疑,哪来的学问哟!就如同航海没有指南针,能找到正确方向吗?”
5. “怀疑可是学问的好朋友,不信你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因为怀疑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呀!”
6. “学问的大厦需要怀疑来奠基呀!你说要是都盲目相信,这大厦能牢固吗?”
7. “怀疑是开启学问宝藏的密码,你不试着去怀疑,怎么能发现那些隐藏的知识呢?”
8. “学问和怀疑那可是紧密相连的呀,就像鱼和水一样,难道不是吗?”
9. “怀疑是学问的引路人,你跟着它走准没错!你看那些科学家们,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10. “没有怀疑的推动,学问怎么能进步呢?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嘛!”
我的观点结论:怀疑对于学问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只有保持怀疑的态度,才能不断探索、发现,让学问不断发展。
九年级怀疑与学问作文(最新10篇)九年级怀疑与学问作文(10篇),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九年级怀疑与学问作文精选篇1孙老伯救起落水的何大妈,想要借此宣扬自己事迹,却被何大妈及家人质疑其救人的目的。
善意之举遭人怀疑,实在令人深省。
现代社会中一种不信任笼罩在每个人的心里。
有人要归还失物却被失主怀疑盗取其中财务;有人扶起摔倒老人却被怀疑是撞人者。
一心行善不仅没有得到掌声和鼓励,相反却遭受旁人的怀疑和讥讽。
教科书里死板的教条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竟显示不出一丝暖意了。
然而我们并非怀疑一切,一些似有似无的事物往往盘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坚信不移。
各种“养生大师”受到人们的社交“宝典”,有人坚信星座中的描述却不愿和对方说一句话。
不向苍生问鬼神,面对虚无飘渺的现实,人们往往不加考证就轻易相信。
历往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在现代人身上却遭到质疑;欺骗的声浪,虚无的浮夸却在一次次喧嚣中得逞,夺得众人的信任。
在这相信与怀疑的背后,是国人思想的愚昧与无知!愚昧,让我们面对他的善行以卑鄙的眼光质疑其目的,面对他人的暴行时却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无知让我们不能明辨是非曲直,让浅陋无知的小人一次次蒙蔽我们的眼睛。
古人相信风雨雷电乃是老天爷所为,皇帝是高于众生的“真龙天子”,殊不知风雨雷电均属自然现象,皇帝也只是一位凡人;今人相信西瓜注水、味精致癌的传言,殊不知注水的西瓜内部组织必定变质,味精的生产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由此可见,相比从前在物质丰盛的今天,人们的愚昧无知仅仅套了一层更艳丽的服装登台演出而已,“三人成虎”的事例依旧在不断上演。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唯有思想,才能让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的殿堂;唯有思想,才能使我们理解舍身救人的伟大,拾金不昧者的高尚和喧宾夺主者的卑鄙;唯有思想,才能让我们划清相信与质疑的界线,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判他人的善举。
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这是由于学问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后人推翻前人的结论、由一个正确走向另一个正确的事例比比皆是。
因此,没有怀疑精神就意味着对现有的知识和观念完全接受,这自然不会有创新和发展。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就是说,在接受某种观念或理论之前,需要有怀疑的态度,认真审查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只有经过这样的审查,才能避免接受错误或虚假的观念。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除了消极方面的辨伪去妄外,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通过怀疑,才能推动人们深入研究、探索新的理论和观念,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怀疑贵在“善疑”怀疑贵在“善疑”。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对任何事情都持有怀疑态度,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只有那些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真理。
虚心、尊重、判断是非在怀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虚心、尊重他人并能够判断是非。
虚心意味着不抱有成见,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和观念;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轻视别人的意见,而是认真倾听并加以考虑;判断是非则要求我们能够分辨真假是非,不盲目相信传言或流言蜚语。
有分析的怀疑有分析的怀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当我们面对新的观念或理论时,不应该盲目地全盘接受,而应该进行分析和研究。
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才能确定这些观念或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别人的话都要有戒心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观点。
然而,对于这些说法和观点,我们都应该有戒心。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观点的可靠性、来源和背景等信息,避免盲目接受错误或虚假的信息。
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浅尝辄止只会让我们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源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