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边缘人——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3
夹缝中的军人蔡廷锴:国民党军界的边缘人
纪彭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正>蔡廷锴一生都是一个夹缝中的军人,他一腔热血,常报国无门。
在淞沪抗战中,蔡廷锴虽爆得大名,但始终脱不掉边缘色彩今年是蔡廷锴诞辰120周年。
蔡廷锴在历史上被提及,总是绕不开一个人和一件事。
那个人是他在十九路军的搭档蒋光鼐,那件事便是'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其他重要历史事件中,他始终是一个边缘人。
在'九一八事变'中,二十万东北军一枪都没放就丢了东三省,新生的南京国民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1931年12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纪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孤独的边缘人——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 [J], 郑蓉颖;葛俏
2.另一座丰碑——从国民党抗日军人形象的改观说起 [J], 宋法刚
3.民国时期从党国体制到军人独裁的国民党社会权威再造路径分析 [J], 郭英东; 徐冰旸
4.“夹缝”中的“边缘人”——现代文学沉思录 [J], 郑虹
5.令人困惑的失重——影坛“国民党特务、军人题材热”争议 [J], 俞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4,2019Genera.No.1692019年第4期(总第169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新西兰裔英国作家,以其精湛的短篇小说闻名。
与维吉尼亚·伍尔夫、D ·H ·劳伦斯同一时代,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文坛的一颗耀眼明星。
她深受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影响,善于描绘生活中琐碎事件以及人类情感的微妙变化,尤其以描绘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心见长,反映其对女性及其身处的社会地位的关心。
曼斯菲尔德也是一个被祖国和家庭流放的女人,她短暂的一生都在追寻:我是谁?她不断的写作,也是为了寻找一个完整的自我。
“曼斯菲尔德在写作外生活,也在写作中生活。
这构成了她写作的混杂性。
而这种混杂性一方面直接源自她的混杂的‘自我’身份;另一方面也缘于妇女身份和地位的边缘性。
”[1]《布里尔小姐》讲述了一位独自居住在异乡法国的老处女某一个星期日下午在公园里的内心活动,小说淡化情节,注重对主人公布里尔小姐的内心感受的刻画,描绘了布里尔小姐在社会生活中的边缘性地位,体现了作家对边缘小人物的关怀。
布里尔小姐属于社会的中下阶级,生活来源主要是给小孩教授英语和给老人读报,她是不被主流的上层社会所接纳。
边缘思想是本文解读《布里尔小姐》的关键。
本文以主人公的边缘生存体验为中心,试图分析布里尔小姐的边缘生存处境,从而揭示小说的边缘主题:孤独、幻灭、衰老。
同时,边缘性解读对理解曼斯菲尔德的其他小说具有启发意义。
一、边缘思想的渊源巴赫金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深刻的交际。
存在就意味着交际。
存在意味着为他人而存在,再通过他人为自己而存在。
人并没有自己内部的主权领土,他整个地永远地处在边界上。
”[2]人生整个地生存在边界,边界是自我与他人区别的界限,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心,但以自我中心出发看世界是具有局限性的,他人不能直接接近自我的中心,自我也不能直接接近他人的中心,必须在边界上交往。
2007年3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摘要:文章分析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里尔小姐》中主人公布里尔小姐孤寂心灵的顿悟,由此展现了女作家独特的叙事视角、细腻的语言表达等精湛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布里尔小姐》顿悟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短篇小说领域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她从题材和写作技巧方面对传统的短篇小说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她打破了传统小说简单叙述故事的模式,为短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积极的新的尝试。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魅力源于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浪漫气质,这种气质的渗透使她的作品充满灵气和诗意。
她的作品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与极富戏剧性的场面,女作家只是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并通过细节描写、内心独白、印象主义手法等写作技巧的运用,捕捉人物内心情感瞬息间的变化。
小说语言优美细腻,含蓄典雅。
阅读她的作品,与其说是在读故事,不如说是在品意境,于淡淡的意境之中品味心灵最深处的感动。
本文就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MissBrill)为例,展现她对现代小说技巧的巧妙运用。
《布里尔小姐》是一个不足四千字的短篇,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和构思的精巧充分显示出作为短篇精品的艺术魅力,突出了老年的孤寂这一主题。
文章拟从心灵的顿悟、叙事视角、长短句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一、心灵的顿悟作品《布里尔小姐》的突出特点是淡化了故事情节,着力刻画人物情感世界的变化。
曼斯菲尔德非常注意捕捉人物的瞬间印象,表现人物瞬间的心灵感悟,从而营造气氛,揭示主题。
她把这种“瞬间的心灵感悟”叫做“Glimpse”,与詹姆斯·乔伊斯后来称为“Epiphany”(顿悟)有异曲同工之秒。
布里尔小姐是一个独居法国的英国老处女,靠当家庭教师和给病人读报维持生活,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孑然一身,心灵十分孤寂,常常去公园获得一点“好心情”以驱遣情感的寂寞。
论《布里尔小姐》中的社会认同
鹿清霞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很多作品都对身心遭受不幸的女性形象表达深切的同情,《布里尔小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尔小姐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备受孤独的煎熬,一直渴望融入社会,但是她善意的努力却因为两位年轻恋人残暴的人性而以失败告终。
本文运用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分析了布里尔小姐所经历的从社会中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被抛弃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鹿清霞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视角、引语形式、叙述者的隐退与布里尔小姐的幻灭--《布里尔小姐》的叙事策略分析 [J], 杨云红
2.孤独的边缘人——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 [J], 郑蓉颖;葛俏
3.对照手法在心情戏剧小说《布里尔小姐》中的认知意义分析 [J], 陈惠良
4.活在幻想中的孤独者——浅析次要人物对布里尔小姐的塑造作用 [J], 石夏涵
5.从精神分析角度论《远大前程》中郝薇香小姐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格里尔森的人物心理 [J], 张文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何去何从——浅论伊尔莎•艾兴格短篇小说《被束缚的人》中的“边缘人”胡成静 南京师范大学摘 要:奥地利当代作家伊尔莎•艾兴格的短篇小说《被束缚的人》,塑造了一个“边缘人”的形象。
本文将从“边缘人”的定义和分类,“边缘人”的存在特征和“边缘人”的表现形式几个方面入手,探讨《被束缚的人》中“边缘人”的心理变化、精神困境和他在小说中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被束缚的人》;伊尔莎•艾兴格;“边缘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98-01一、引言伊尔莎•艾兴格是二战以后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奥地利作家,1946年她在奥地利的文学杂志《计划》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呼吁怀疑》。
1948年她又发表了她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更大的希望》。
除此之外,艾兴格还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和广播剧,如《镜中故事》,还获得了“四七社奖”。
艾兴格在她的另一部短篇小说《被束缚的人》中,叙述了一个抛开儿童、女人、老人三个弱者身份的纯粹的人,他从一醒来就发现自己被一根细绳绑住,所幸还能站起来走路,一个马戏团老板被他的走姿所吸引,便让他在马戏团开始表演。
而马戏团老板和被束缚的人都因享受观众的喝彩从没有解开过绳子,绳子和人仿佛成为了一体,最后当他的绳子被马戏团老板娘解开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失去了活力,他的冬天也到来了。
二、“边缘人”的定义和分类在边缘人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种状况:一种是潜在的边缘人自身发生改变;另一种是群体发生改变,边缘人的位置保持不变。
这两种情况也就形成了两类“边缘人”,第一类也就是潜在的边缘人自身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与群体出现对立,并自愿选择这种边缘,最终导致孤立,这一类人为“意向性边缘人”;另一类则是由于出身、种族、肤色、偏见及不当行为被社会抛弃、驱逐到边缘的人,这一类人则被称为“生存型边缘人”,而他们都经历了相同的边缘化过程,即“被唾弃,被孤立,被剥夺权利,直到受迫害与被铲除”。
解读《孤独的人》中的边缘人形象-大学语文论文解读《孤独的人》中的边缘人形象窦敏(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V.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
《孤独的人》是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自由国度》中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展示了印度移民以及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前殖民地人民与西方文化的格格不入,孤独的心境和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奈保尔;《孤独的人》;后殖民文学;边缘人[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73-01[作者简介]窦敏,女,江苏省徐州市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引言V.S. 奈保尔,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瓜纳斯镇。
1950年,奈保尔远赴英国留学。
特殊的文化身份与人生经历以及无根的漂泊感使得他能够站在“边缘”透视“中心”,又能从“中心”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
《自由国度》是奈保尔表现其创作风格和文学主题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获得1971年布克奖,并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孤独的人》则是其中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展现了印度移民及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
他们在西方社会地位低下,内心孤独,处于西方文化的边缘,不得不与现实进行抗争。
该作品多角度展现了1那个时期美国社会的异族冲突与互不相容的现实。
笔者探讨分析小说中印度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和漂泊感,以及边缘人的形象,发掘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游走于西方世界的边缘人(一)印度移民桑托什——初来美国的窘境桑托什是《孤独的人》的主人公。
该短篇小说通过他的倒叙而展开,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美国的生存故事。
桑托什是位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在孟买有一份工作——为一位印度的外交官主人服务。
麦尔维尔小说中边缘人形象魁魁格的形象隐喻
沈进宇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7)001
【摘要】麦尔维尔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形象.对《白鲸》中魁魁格这一边缘人形象的解读目前还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以往的研究中魁魁格形象内涵常常被文本中主要人物亚哈或叙述者以实玛利的光芒遮蔽.事实上,魁魁格这一被忽视的边缘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文本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急切渴望文明的朝圣者;从文化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没有归依感的"属下"者;从作者创作意图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帮助白人完善自我、建构自我的他者.魁魁格形象所具有的这些内涵都源自于麦尔维尔无意识的帝国书写,这是他无法跨越的文化藩篱.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沈进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恶魔”的魁力——《呼啸山庄》和《卡门》主人公形象分析 [J], 陈卫华
2.传统的魁力──《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探析 [J], 周仁政
3.卑微的灵魂难安宁——浅谈《青丝恨》中王魁形象的塑造 [J], 符震海
4.聂华苓早期短篇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及其成因 [J], 张依珊
5.试探女性主义视域下桂英的人物形象嬗变——从《王魁》到《焚香记》 [J], 苏汇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孤独的边缘人○郑蓉颖 葛 俏摘 要: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以细腻见长。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其小说《布里尔小姐》便成功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一边缘人形象。
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身份的结合,孤独地在社会中进行无力的抗争。
关键词:布里尔小姐 边缘人 边缘公民 边缘女性 边缘看客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的,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
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
他们处于生活的边缘,内心迷茫,生活焦虑,拒绝理解他人,也拒绝被他人理解。
边缘人还有许多别称。
比如齐美尔提出的“外来人”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巴塔耶(Bataille)提出的“异质成分”概念。
然而,这些概念的叫法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表明了边缘人的状态:作为移民者,或作为第二性,或作为旁观者,边缘人徘徊在两种文化与两种社会的边缘,他们渴望被接受或者仅仅是被人接受,但是却又屡遭各方的排斥,他们的处境常常是进退维谷的,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深深的无力感。
作为杰出的现代主义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便着重关注了被中心和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人。
她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曼斯菲尔德曾经表示过她对自己笔下的布里尔小姐喜爱有加。
于是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她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个边缘人。
布里尔小姐是一位远离故土的异乡人。
她迟迟未嫁,只能靠当观众来满足自己融入乡,没有什么社会交际的布里尔小姐更是处在多重的边缘化地位上。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布里尔小姐同时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边缘人形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孤独边缘人的无力抗争。
一、边缘公民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社会环境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
当一个人从一个环境转到另一个环境时,还未摆脱旧的环境的影响,便要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此时,他的所属属性是不稳定的,因此也容易产生紧张感、失落感。
同时也会表现出过分小心、谨慎、自卑,对自己的天性进行抑制等。
而对于移居的异国人来说,更容易面临这样的窘境。
此时的移居者可以看作是改变了社会环境的边缘公民。
《布里尔小姐》便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边缘公民的形象。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向来以“无情节”著称,《布里尔小姐》这部小说也不例外。
然而,曼斯菲尔德却并不是简单应用意识流的手法对材料进行堆砌。
她的小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小说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一些细节,但是我们通过判断可以得知布里尔小姐是处于异乡法国的英国人。
在表现布里尔小姐的边缘公民形象时,曼斯菲尔德采用了精妙的写作手法。
曼斯菲尔德在英文小说的叙事中不露痕迹地穿插使用——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2017.12文了法语词汇和法语表达。
这实际上是这位细腻的作者刻画布里尔小姐国籍边缘化的过程中展露的一个小心机。
这里使用的法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
小说是发生在公共花园(Jardins Publiques)中的。
使用公共花园(Jardins Publiques)这个法语词汇实际上是为了突出布里尔小姐的活动空间是在异国。
因此,实际上,曼斯菲尔德在小说一开始,就已经开始铺垫出布里尔小姐边缘公民的身份。
她在法国生活了好多年,却一直没有真正融入法国的社会。
她独居在一个类似小橱柜的小屋,工作也十分简单,单调,依靠家教和为病人读报纸为生。
因此,她所能够接触到的人群只有学生和不会对她做出任何反应的病人。
从中可以看出,她虽然处于法国,却始终没有真正融入真正的法国生活,也没有真正了解法国文化。
这使得她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异国境地。
每个生活在异国的人都会面临着文化冲突。
然而,布里尔小姐甚至从来也不曾尝试去面对这种冲突,她只是选择不去接触她所在的异国,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异国的边缘人。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曼斯菲尔德再次巧妙地使用了法语词汇。
布里尔小姐最后见到的那一对年轻男女在嫌弃布里尔小姐影响他们亲热时,男孩对女孩说:“告诉我,小心肝(ma petite chère)”。
这一句小心肝(ma petite chère)其实别具匠心。
当布里尔小姐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其实是个多余的人时,作者曼斯菲尔德还不忘将男孩说给女孩的情话也突出显示为法语。
这里似乎是这个男孩在嘲讽布里尔小姐是一位英国人,并不能够真正了解法国人的浪漫。
因此,此时的布里尔小姐是被法国文化所排斥的。
然而,布里尔小姐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回到她的故土英国。
由此可见,她也并不真正属于她的故土。
她是一个不被两国文化接受的人物。
她似乎难容于世,也不愿去走进别人的内心。
她只是通过自欺来找到心中的安慰。
在她的眼中,那异国的蓝天似乎都是画出来的。
因此,布里尔小姐是一个孤独的边缘公民。
然而,无论她如何自欺,都终究走不出她的边缘公民的身份。
因此她所做的一切也只能是无力的抗争。
这也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二、边缘女性随着“边缘人”概念界定的不断更新,“边缘人”所包含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女性”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贝尔·胡克斯在《女性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便提出过边缘的概念。
她表示,”边缘,意味着是整体的一部分,却不是整体的最主要的部分”(hooks:17)。
她在书中主要表示,女性作为社会的第二性,虽然参与到了社会的生活中,却始终只能作为一个配角服务处于男权社会的男性。
边缘地位就是这些女性一直所处的生活状态。
这些女性可以被看作是边缘女性。
女性世界一直是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创作小说着墨的重点。
她在《布里尔小姐》中,便刻画了女性的边缘地位。
小说一开篇便描写了布里尔小姐对自己狐皮围巾的喜爱。
她甚至还和她的狐皮围巾对话。
狐狸,经常会被用于类比女性。
而与之相对应的狐皮围巾,自然是一个十分女性化的物件。
这个狐皮围巾在一开始就被道出已经沾满了厚厚的防蛀粉,具有一对忧伤的小眼睛,同时鼻子不太灵光。
所以,这里布里尔小姐对狐皮围巾的感情实际上也是她自己命运的一个写照。
不难看出,布里尔小姐就像她的这一个狐皮围巾一样,已经上了岁数。
她也是个老处女。
她与她的狐皮围巾所不同的是,她的狐皮围巾还有她在喜欢,而她自己,却是连坐在座椅上都会被人嫌弃的年老女性。
她每周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公共花园里,坐在她的专座上,看着形形色色的人,看着她自导自演的一幕幕场景。
其实,布里尔小姐在将眼光放在外界时,她总是会去关心一对对的情侣的相处模式。
布里尔小姐会关注那个需要眼镜的英国女人总是十分挑剔自己的镜框,然而她的丈夫却总是能够对她百般忍让。
布里尔小姐也会去关注貌美的女人将紫罗兰掉在地上,一个男孩追上去把花递给她,女人却不识趣地将花扔掉。
她更会去关注带着貂皮无沿帽女人被穿灰衣服的男人无情抛弃的情节。
所以不难看作者曼斯菲尔德在描写布里尔小姐的女性边缘地位时,实际上是层层深入的。
她的内心十分渴望爱情。
所以才会在看到其他女性对她们的配偶无理取闹时感觉很气愤。
可是反过来想想,布里尔小姐又觉得自己十分可悲,因为她自己根本没有可以无理取闹的对象。
所以她一直都有一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惆怅味道。
这种惆怅分析起来并不仅仅是一个小女人对爱情的惆怅,更是对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一种边缘化。
其实,当布里尔小姐关注带无沿帽女人的状态时,她就已经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边缘化位置了。
曼斯菲尔德在这部小说中为我们隐约展现了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
但是这个世界却是被边缘化的。
曼斯菲尔德生动展现出了布里尔作为一位女性处于边缘人的一种状态:独身中的渴求。
然而,这种渴求到最后却只能转换成一种无声的哭泣。
小说最后,布里尔小姐的狐皮围巾受到了年轻情侣的嘲笑。
所以布里尔小姐回到家中时,似乎是感觉她的狐皮围巾哭了。
然而,在这里,狐皮围巾是布里尔小姐的一个拟人化写照。
最终哭泣其实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布里尔小姐发出的。
然而,就像布里尔小姐最后看也不看她的狐皮围巾一样,她自己其实也是那种不被社会关注,从而被社会边缘化了的女性。
这也正呼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孤独文的边缘女性的无力挣扎。
三、边缘看客纵观《布里尔小姐》全文,不难看出布里尔小姐其实主要是整个小说的一个看客。
因此,大多数时间,她都担任着推卸并自我解脱责任的看客心理当中。
看客心理是指人们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时间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
这种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的内心,向外表现为好打听他人隐私,以他人的悲伤作为自己的快乐。
然而,在《布里尔小姐》中,布里尔小姐即使是作为一个看客,仍旧免除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作为一个看客,布里尔小姐本身便被社会边缘化了,而在看客中,她也是一个边缘看客。
看客也可以分为中心看客与边缘看客,作为边缘看客的她每周日准时出现在她的看客台上。
她对每周日发生的乐队演奏都了如指掌。
她知道乐队指挥换了衣服,她也知道长笛般柔和清凉的一小段音乐会重复出现。
在这里,整个乐队演奏的起伏情况其实就是她内心的写照。
但是,她能够准确了解乐队的演奏进程,但却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她一直通过营造出自己实际上是人生的主角来麻痹自己。
因此这也会出现当她看着眼前的场景时,就觉得自己是处在一部戏中的桥段。
甚至,她曾经一度认为自己就是整个戏中的女演员。
但是,无奈的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布里尔小姐也曾想超越自己的看客身份,做回生活的真实主人。
然而,最后一对年轻情侣的打破了布里尔小姐的虚幻幻象。
此时,想要担当人生主角的布里尔小姐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作为一个看客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其实也是多余的。
于是在她回家的路上,她甚至都不再让自己拥有买上一块蜂蜜蛋糕的权利。
可以想象,其他的看客可能只是偶尔出来放松一下,他们回到家中还是有自己的生活重心。
因此,其他的看客可以被看作是中心看客。
而布里尔小姐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化位置。
她不能够选择是否出来做看客。
因为她出了出来做看客,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
同时,当布里尔小姐在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时,她其实也在诠释着看客心理。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在布里尔小姐眼中,各种人似乎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最开始一起和她坐在专座上的年老夫妇似乎从来都不会说话,因此在布里尔小姐这个看客中,他们代表着聋哑的形象。
然后紧接着出现的英国女人和她的丈夫讨论着她的眼镜。
所以她所担当的是一个眼睛不好的人一个形象。
后来出现的刚刚学步的小家伙突然从树下摇摇晃晃走来,还需要他的母亲上前解救他。
因此,这个孩子代表着身有着虚弱的脑袋,有深深凹陷的眼睛以及高高的皱缩的鼻子。
如果他死去,很可能布里尔小姐几个星期也不会注意到。
因此他有着身体机能基本丧失的形象。
总结看来,这些人在布里尔小姐的心中都是存在着缺陷的。
她也是通过寻找这些人的缺陷来寻找自己心中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