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警惕!少儿遗尿危害大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7
遗尿症名词解释遗尿症是指儿童在应该控制尿液排泄的时间和场合,仍然出现意识不到的尿液失禁情况。
遗尿症主要有两种类型:夜间遗尿和白天遗尿。
夜间遗尿又称哪儿尿,指的是在儿童超过5岁、白天能够控制尿液,但在夜间睡眠中仍然无法控制尿液排泄的情况。
白天遗尿则是指儿童在白天无法控制尿液排泄,常常发生在5岁以前。
遗尿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多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
其中,遗尿症与家族遗传有关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果一个或两个父母都有遗尿症,那么儿童遗尿症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此外,尿液产生和控制过程的生理因素,如尿液容量较大、尿液稠度较高、尿道、膀胱和括约肌功能异常等,也可能与遗尿症的发生有关。
心理因素也是遗尿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了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或者因为家庭变故、担心被批评或嘲笑等原因,也容易出现遗尿症。
社会因素也对遗尿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成员间不和谐的关系、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苛责、缺乏性教育等。
要解决遗尿症问题,需要通过综合的评估和治疗。
首先要做全面的体检,排除生理异常引起的遗尿症。
然后,要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在治疗中,常见的方法包括行为训练、尿频尿量记录、及时排尿训练、药物治疗等。
对于夜间遗尿,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闹钟训练,即在预定的时间点叫醒孩子去上厕所,帮助他建立适度的睡眠尿意并提高控制能力。
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限制饮水时间、尿频尿量记录等。
白天遗尿的治疗方法与夜间遗尿类似,但需要加强对儿童尿意和控制能力的培养。
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同时要建立规律排尿的习惯,避免过度保护或苛责。
总之,遗尿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统问题,需要家长及时寻求医疗帮助,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小儿遗尿症
小儿遗尿症(Enuresis)是指2-16岁儿童在夜间或白天不
能控制尿液的情况,这种病症可以分为两类:夜尿症(Nocturnal enuresis)和白天尿症(Diurnal enuresis)。
小儿遗尿症是由于小肠肾脏代谢过程异常,导致尿液中的部分水、钠、钙等元素失去正常的调节作用,而引起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及膀胱的神经调节功能也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小儿不能控制自己的尿液。
夜尿症的发病率最高的是3岁以下的儿童,此时小孩大部分周末都会出现夜尿症的表现,其次是5-6岁的儿童,这一类儿童
一般都会在睡眠时出现夜尿症。
白天尿症则主要出现在婴儿期,由于婴儿期体力发育不足,所以尿液很难被控制。
小儿遗尿症的症状包括:夜间容易失禁或白天出现失禁,容易出现潮湿,皮肤湿疹,性格活泼,容易发烧,易感情激动,容易头晕,皮肤干燥等。
处理小儿遗尿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行为改变疗法、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膀胱肌肉松弛等。
行为改变疗法是指在小儿的晚饭后定期清洁尿裤,在小儿的小便之前给予一定的提醒,并加强小孩的自觉性,以增强其对小便控制的意识;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夜尿症,通过药物调节尿液的释放,缩短尿液发射的时间,从而起到控制小儿尿液的作用;膀胱功能训练则是通过一定的训练加强小孩的膀胱功能,增强小孩的尿液的控制;最后是通过膀胱肌肉松弛等方法使膀胱变得宽松,从而
达到控制尿液的作用。
小儿遗尿症并不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但是它会让孩子感到极度不安、痛苦甚至羞耻,因此,对小儿遗尿症应当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段困难期。
【孩子尿床千万别责怪他,否则发展成遗尿症就后悔莫及啦!】几岁尿床被视为遗尿症孩子有时让妈妈觉得是幸福的,但有时是会让妈妈崩溃的。
像每天早上轻轻地叫这宝宝起床,这时是幸福的;但看到宝宝尿床的时候,你是崩溃的。
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咆哮!诸如尿床了,你羞不羞、你多大了?还尿床?这类话,也不能因为孩子尿床就惩罚他,更不能把孩子尿床这事当成笑话一样跟周围的人讲。
因为孩子尿床这事有点古怪,大人越是表现出不满,孩子尿床的情况就会越严重!有一个实验证明,要是孩子晚上睡觉尿床,爸爸妈妈就惩罚他的话,这会让孩子更加抑郁,并且孩子一整天的生活都会不开心,而那些尿了床的孩子在起来以后没有受到惩罚的话,情况就会好一些。
惩罚尿床孩子的危害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尿床比例达到了15 %。
男孩和女孩进行对比的话,男孩子在晚上尿床的可能性是女孩的3倍,同时30%的爸爸妈妈会由于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
孩子尿床其实很常见在3岁之前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尿床。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数据,大约20%的5岁孩子,10%的7岁孩子和5%的10岁孩子依然会尿床;而著名医疗机构梅奥诊所认为:7周岁之前,尿床都属于正常。
甚至有超过3%的12周岁的孩子依然偶尔会画个地图研究人员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对65 名尿床孩子(年龄分布是7 岁到13 )还有40 名无尿床症的孩子一起做了个对比。
然后研究人员再把尿床孩子分成了两组尿床受到惩罚的一组和尿床未受到惩罚的一组。
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在以后尿床的可能性会降低一些。
比起无尿床症的孩子和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要是受到妈妈的惩罚的话心理状况就会更加不好。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想要减少孩子尿床,父母的理解和包容是最重要的,没准你啥都不说,该洗的洗,该换的换,孩子慢慢就不再尿床了。
尿床的原因分析孩子尿床,多半和以下这些原因分不开:1、膀胱发育还没成熟,储尿的能力不如成人。
2、晚上睡觉前喝了过多的水,或者吃了含水量比较多的食物。
器质性遗尿幼儿园案例案例名称:小明的器质性遗尿问题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位5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时出现了频繁的尿床问题。
他的父母发现这个问题很严重,并且担心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情绪健康。
他们带着小明去了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小明有器质性遗尿的问题。
分析解决方案:器质性遗尿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导致的尿床问题。
这种问题通常需要医学治疗。
首先,小明的父母需要了解器质性遗尿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并与医生合作,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其次,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合作,确保小明在学校的时候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和照顾。
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小明的尿床情况,并及时更换床单、衣服等物品。
此外,老师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让小明去上厕所、避免过多的饮食和饮水等,帮助小明减少尿床的发生。
最后,小明的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积极治疗,并提高孩子的自尊心。
他们可以跟小明谈论这个问题,向他解释器质性遗尿是一种常见的生理问题,并告诉他许多孩子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父母可以在家中采取一些措施,如减少夜间饮水、睡前排尿、使用吸湿垫等,帮助小明缓解尿床的问题。
结论:小明的器质性遗尿问题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医学治疗、家庭照顾和学校支持。
只有家长、医生和老师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顾,才能帮助小明克服这个问题,并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明是一个4岁的男孩,进入幼儿园后,老师发现他经常尿裤子。
在和家长交流后,了解到小明曾经在家也出现过尿床的情况。
经过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保健医生诊断小明患有器质性遗尿症。
为了帮助小明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园采取了以下措施:1. 鼓励小明多喝水,并定时提醒他上厕所,以减少尿意突然而来的情况。
2. 让小明经常进行小便训练,让他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小便。
3. 给小明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备用衣服,以免他在换衣服的过程中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
4. 和家长密切配合,让家长给小明进行家庭训练,教他如何控制小便,养成良好的上厕所习惯。
儿童遗尿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儿童遗尿症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肾内科,儿科病症体征:逼尿肌无反射,儿童尿床,尿急,尿流变细或中断,小儿遗尿,遗尿疾病介绍:儿童遗尿症是怎么回事?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 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症状体征:儿童遗尿症有什么症状?遗尿症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男孩较多见。
临床一般分为两大类: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
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
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
化验检查:儿童遗尿症要做什么检查?须符合以下3项:①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②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鉴别诊断:儿童遗尿症要做什么鉴别诊断?鉴别是继发性遗尿症还是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
继发性遗尿症常由于某些疾病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或身体其他器官疾病;手术后,尤其是发热性疾病,影响到神经系统或患儿全身虚弱致功能失调,也可以出现暂时性遗尿。
一旦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遗尿也会消失。
另一种情况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如惊吓、威胁、严厉批评惩罚或长期的紧张不安或突然的不幸事件而导致排尿习惯发生变化。
对继发性遗尿的患儿要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改善患儿的全身状况,继发遗尿很快便能治愈。
夜间叫孩子起床尿尿的弊端有哪些?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到了五岁以后一般晚上就不会尿床了,如果孩子五岁以上还在不自主排尿的话,就要警惕遗尿症了。
若孩子在5岁以后还有尿床的现象且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的排尿,并且持续时间有3个月以上,父母就需要注意了,孩子可能已经患上了“夜遗尿”。
研究显示,若尿床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孩子的学习、社交、心理的影响,甚至严重的会导致孩子有人格方面的阴影。
也许有的家长说,虽然孩子并没有像夜遗尿症这样频繁的需要夜间上厕所,但为了避免孩子尿床,就晚上辛苦点自己叫孩子起床上厕所吧。
不要这么做,因为叫孩子夜间起床尿尿的弊端还真不少。
弊端1、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想要孩子长得好,晚上睡眠质量非常重要,那是因为孩子大部分的生长发育都是在夜间的深度睡眠中进行的,无论是彻底把孩子叫醒还是让孩子迷迷糊糊中去厕所,都会打断孩子的深度睡眠,进而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另外,若孩子长期不能得到好的睡眠,还可能引起孩子半夜说梦话、磨牙、睡睡醒醒等情况的发生。
弊端2、形成孩子夜尿的习惯,长期的夜间叫醒孩子夜尿其实反而会与原本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养成夜间尿尿的习惯,严重的甚至等到孩子年龄更大时若不夜间叫醒还会有尿床的情况发生。
弊端3、大人跟着不能睡,现如今,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来说,拥有一个好的睡眠第二天才有精力在职场上各种的拼搏,夜晚牺牲了睡眠,定闹钟或是到点自然醒去叫孩子起床同样会无法保证成人的睡眠质量,久而久之,自然家长的身体都会被拖累。
为了避免孩子晚上尿床把孩子叫起来排尿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睡眠不好,大人也休息不好,弊端可是不少的,建议可以选择睡前减少饮用液体等等的方法来改善孩子的尿床问题。
什么是遗尿症
遗尿症是指夜间在睡眠状态下无意识的排尿行为,一般在三岁以上的小孩子身上总是会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先天性系统引起的泌尿生殖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还是需要注意接受一定的治疗的,只有我们充分的去了解这些问题才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去解决和治疗,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其实会出现遗尿症和一些生理因素是有关系的,而且如果你本身就存在一些病史,那么也用力导致遗尿症的出现,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去认识这种问题,当发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去接受检查和治疗。
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
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
为正常现象。
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症状体征
1.病史了解白天及夜间的排尿情况、年龄、遗尿的情况(程度及与睡梦的关系)、尿路感染及遗尿的家族史等。
可将病人分为3组:
①无症状的夜间遗尿。
不需要进一步检查
②有感染或明显的神经病变,需进一步检查。
③无感染及神经症状,亦无其他排尿异常,应排除解剖问题。
2.体格检查有无包茎、包皮过长、尿道口狭窄;注意腰骶部有无毛发或脂肪瘤,以期检出有无隐性骶椎裂、脊管闭合不全。
上面就是关于遗尿症的介绍,相信通过介绍之后大家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吧?想要更好地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疾病,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它的一些症状表现还有造成的原因,这样才可以针对性的治疗。
遗尿现象的干预实施步骤简介遗尿现象,也称为尿床,是指超过预定年龄的儿童在夜间无法控制尿液,导致床单和床垫被尿湿。
这种现象在儿童中相当常见,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困扰和不便。
因此,为了帮助儿童克服遗尿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
下面是遗尿现象的干预实施步骤:步骤一:评估孩子的症状和病史在开始干预之前,首先需要对孩子的症状进行评估。
了解孩子的遗尿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
同时,了解孩子的病史,特别是是否有任何潜在的生理或心理问题导致遗尿现象。
这将有助于确定合适的干预方法。
步骤二:建立一个固定的排尿时间表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建立一个固定的排尿时间表非常重要。
指导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去如厕,包括早晨醒来、午饭后、晚饭前和睡觉前等。
这将有助于调整孩子的尿液排出时间,减少夜间遗尿的发生。
步骤三:控制饮食和饮水孩子的饮食和饮水习惯可能会对遗尿现象产生影响。
一些特定的食物和饮料,如咖啡因和辛辣食物,可能会刺激膀胱,增加夜间尿液产生。
因此,建议限制孩子在晚餐和睡觉前的饮食和饮水。
同时,加强白天的水分摄入,以避免夜间渴醒。
步骤四:培养正确的睡眠习惯睡眠习惯对于遗尿现象的改善非常重要。
建议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为了减少夜间尿床的可能性,可以尝试让孩子在睡觉前去上厕所,并确保在床上放置卫生尿布或防水垫。
步骤五:奖励和鼓励在孩子成功控制尿液并保持床干燥时,可以给予奖励和鼓励。
这会增强孩子积极改变的动力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遗尿问题。
奖励可以是简单的口头称赞、小礼物或特殊的活动等。
步骤六:专业干预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干预后,孩子的遗尿问题仍然存在,建议寻求专业干预。
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可以提供更高级的干预方法,如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或生物反馈等。
结论遗尿现象对孩子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困扰,但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大多数孩子能够克服这个问题。
评估孩子的症状和病史,建立一个固定的排尿时间表,控制饮食和饮水,培养正确的睡眠习惯,奖励和鼓励,以及必要时寻求专业干预,都是帮助孩子摆脱遗尿问题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