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12-11-2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8
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干预护理【摘要】在医疗过程中,护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急危重病人的护理,正成为一个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护士,我们应该具有系统的护理理论和娴熟的护理实践,以此来实现自身职业的价值。
【关键词】急危重病人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护理是一个仔细的工作,护士要由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正常的开展工作。
而病人本身就是一个异于常人的群体,也许在生病的过程当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要求护士要时刻注意病人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急危重病人,更要从各方面仔细周到的护理。
1 急危重病人的特殊性所谓的“急危重病人”通常是指人所患的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
它往往把人推向生命的风口浪尖,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这就区别于一般的普通病人。
急危重病人应当尽早进行医学上的处理,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一般的医院都会为这一类患者设有专门的急救室或重症观察治疗室,在医学上也俗称“特护室”,配备较好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进行专门的护理和治疗。
而从事这种特殊护理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架起病人、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之间的桥梁,准确把握急危重病人的心理症结,正确而又不失度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干预护理。
2 加强对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急危重病人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再加上病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因而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自己的心理,并且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因此,如果对急危重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的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作为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如何做好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这是一个一直为人们所研究的话题。
医务工作者在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总结出来一些经验,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1)在前边我们曾提到,急危重病人由于病情的原因,情绪可能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总是显得那么的苍白,很难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
2012年5月板报宣传、示范教育(主要用于呼吸功能锻炼指导)。
③电化教育:利用幻灯片、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进行健康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群众喜闻乐见,有较佳的宣传教育效果。
4.3指导患者戒烟。
通过介绍吸烟的危害、戒烟目的,从而让病人戒掉吸烟的坏习惯。
吸烟是COPD 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吸烟者患COPD 的风险比不吸烟者多3~5倍。
吸烟量愈大、吸烟时间愈长、吸烟时烟草雾吸入气道愈深、开始吸烟的年龄愈早患COPD 的危险性愈大[4]。
戒烟是能防止COPD 发生最有效的手段。
研究显示,戒烟后12h 血中CO 的含量就会恢复正常,2周~3个月肺功能得到改善,1~9个月咳嗽及呼吸短促的发生减少、肺部纤毛恢复正常功能[5]。
戒烟不仅对预防COPD 有重要意义,对COPD 患者病情的缓解也有积极作用,但戒烟效果会随着其烟龄和病情的加重而变差,因此要提倡及早戒烟[6]。
4.4呼吸功能锻炼:①缩唇呼吸:练习时用鼻吸气,并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嘴唇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约为l :2或1:3,尽可能深吸慢呼,一般吸气2s ,呼气渐延长至10s 。
缩唇呼吸是呼吸功能锻炼的基础。
②腹式呼吸取坐位,腰部自然挺直,两手平放于大腿之上。
肩部自然下垂,从呼气开始,呼时轻轻收缩腹部,经口呼气,在呼气时把口唇收缩成吹口哨状,呼气宜深而轻缓,时间应长于吸气;吸气时闭口,经鼻孔吸入空气,吸气的同时腹部自然鼓起。
整个呼吸过程应自然轻松,始终保持肩和胸部放松。
③呼吸体操:呼吸的同时附加一些肢体动作,锻炼膈肌活动能力,改善气促症状,提高患者活动耐量。
方法如下:第1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次~20次;第2节:双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第3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次~20次;第4节: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7]。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在医院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近些年,急诊所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急诊重症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其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适宜的护理方式能够对治疗效果起到辅助作用,临床上强调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服务。
危重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在救治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护理该类患者过程中应将心理护理作为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那么,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应当如何对该类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呢?1.急诊危重病人心理特点暴躁易怒。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其身心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内心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而在巨大心理反差下部分患者会出现暴躁、谩骂等情况。
且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不适宜的行为举动会加剧患者过激行为。
焦虑。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往往具有发病突然的特性,或者患者遭受了意外情况。
患者在并未对自身疾病进行全面认知的前提下出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与焦虑情绪。
如若患者遭受了事故,事故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会认为事故对自身生命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紧张。
患者会因病情恶化或者遭受意外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入院后会产生精神紧张的情况。
情绪低落。
因工伤或车祸而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其心理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且患者会因自身病情较为严重而出现不愿接受现实的情况。
在此时患者会出现表情淡漠、不言语,对周围刺激物的反应不敏感等情况。
负面情绪累积。
人是情绪化动物,通常情况下情绪可分为负面与正面两种。
正面情绪会使人愉悦,而负面情绪则会使人悲伤。
情绪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患者在就医后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医疗程序。
而这些复杂的情绪会致使患者负面情绪叠加,并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
患者病情越严重,爆发往往会越为强烈。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Nursing Psyc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57适用专业:护理学总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后续课程:行为科学、神经心理、异常心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如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讲解,理解哪些因素导致心理健康或异常的发生、如何诊断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问题后怎样干预、学习了不同病人年龄、性别、病种的不同具有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最后还分析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怎么维护护士本人健康。
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解决临床护理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杨艳杰主编《护理心理学》(第三版)、新华书店、1999年。
必读书目:《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蒋继国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沈郁秋主编选读书目:《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6版姚树桥孙学礼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12年6月第3版杨艳杰主编二、课程总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的地位日渐明显,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目的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指导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解决护理过程中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实现对病人的最佳护理。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史、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向。
2、熟悉各类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
3、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疾病的病因分析、心理诊断、心理护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重症监护病人的心理护理发布时间:2022-04-22T08:58:55.25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期作者:徐新宇[导读]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徐新宇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自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按照此次临床研究目标的要求,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且平均的分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保持为40例,同时确保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无异样,将其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40例患者纳入至对照组中,剩余40例患者均全部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并将其纳入至观察组中,护理疗程结束后,由组委会研究人员负责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及住院情况三项数据结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5%、平均住院时间为(16.58±3.4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6352.69±132.64)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平均住院时间为(10.52±2.48)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1546.84±124.21)元,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强化患者的护理效果,须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的心情舒畅,从而提升其临床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并促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到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中。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前言:重症监护室汇集了众多病情危重、复杂的患者,因为其病情的进展速度相对较快,无疑为广大患者及家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1]。
再加上重症监护室严格的护理标准,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家属陪护的时间,这也使得广大患者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2]。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急诊病人发病急,变化快,必须要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器官功能。
但是,急诊病人常因恐惧、焦虑等心理,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那么,该如何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和急诊病人沟通有哪些技巧?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1)紧张、恐惧和焦虑。
此反应是人在某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慢性病、创伤、急诊病人,其原因为突发疾病或慢性病加重。
比如,创伤多为遭遇天灾,对创伤所致残疾、疼痛缺乏准备。
再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急腹症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产生紧张、焦虑心理,迫切需要止痛。
(2)烦躁、抑郁。
这种心理多发于慢性病时间长,病情反复的病人。
受自身病情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躁心理。
还有部分年轻人,由于感情、学习受挫,产生悲观、抑郁心理。
(3)愤怒、急躁。
此心理多见于打架斗殴、酗酒的病人,发生原因为难以承受当前受到的创伤,从而产生急躁心理。
一旦稍有不顺,就会出现脾气暴躁,甚至攻击他人的现象。
比如,酗酒者会失去理智,过于兴奋且伴有创伤,受伤后不了解原因就暴怒,常借机寻找发泄机会或对象,甚至打骂医护人员,影响临床治疗的进行。
(4)迁怒。
由于病情危重,多数病人常将自身痛苦迁怒他人,一旦个别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脾气。
若接诊时稍有疏忽,病人就会有很多怨言,拒绝配合治疗。
(5)绝望自杀。
此类心理常见于青年女性,她们心胸狭窄,不能正确面对人生得失,用安眠药、喝农药的方法自杀。
出现这类心理的病人,通常会拒绝治疗,需要他人协助才能施救。
2.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1)热情服务,快速接诊。
急诊病人病情凶险,发展快速,渴望尽早得到确诊和治疗。
当病人进入诊室后,护士要快速接诊,耐心、热情的询问病情,安排其在候诊椅上候诊。
同时,用关切、礼貌的口吻安慰病人,根据病情妥善处理。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护士要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危重病人大致可分为年老体弱型、神志不清型、高热谵妄型和休克型四类。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危重病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病情重、身体虚弱。
病情变化快、有时在几分钟内即可死亡。
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一般都是卧床病人。
一般都有体温、脉搏、呼吸或血压的变化。
多有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一、病情观察目的:为疾病的诊断和护理提供依据,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危重症或者并发症,防治危重症者病情恶化。
二、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情况的观察1.发育与体型2.饮食与营养3.面容与表情4.体位5.姿势与步态6.皮肤与黏膜7.呕吐物8.排泄物(二)特殊系统的观察1、神经系统的观察1)意识状态的观察正常人意识清晰,反应敏捷,思维连贯,语言流畅,动作协调。
当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受到损害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根据患者语言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来区分意识障碍的程度。
2)意识障碍程度的判断:嗜睡:病人呈持续睡眠状态,但可被声音、光照或疼痛等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的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反应较迟钝,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意识模糊:病人表现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思维混乱,语言表达无连贯性,应答错乱,可有错觉、幻觉、兴奋躁动、精神错乱、谵语等表现。
昏睡:病人处于沉睡状态,仅能被压眼眶、用力摇动身体等较强的刺激唤醒。
一旦刺激停止,立刻又进入沉睡状态。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根据昏迷程度可分为:浅昏迷、深昏迷浅昏迷:病人的随意运动丧失,对周围事物声音强光刺激均无反应,仅对强刺激有痛苦表情或动作,各生理反射存在,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深昏迷:对外界刺激全无反应,全身肌肉松驰,各生理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
3)瞳孔的观察正常瞳孔:呈圆形,两侧等大等园,位置居中,边缘整齐,在自然光线下,直径约为2~5mm,两侧调节反射相等,对光反射灵敏,并与光亮处瞳孔缩小,昏暗处散大瞳孔缩小:病理情况下,瞳孔直径小于2mm称为瞳孔缩小,小于1mm称为针尖样瞳孔;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药物中毒;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瞳孔散大:瞳孔直径大于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