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剧,患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
对于大多数老年患者而言,由于他们长期受到疾病对其的折磨,且病程治疗时间较长,难以治愈,故而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自责、内疚等,甚至于有的患者还会表现出厌世、自暴自弃等心理。
他们有时呈现出抑郁少言状态,不愿意与家人、朋友交流;有时也会表现出怒气冲冲、暴躁状态,一旦遇到一些繁琐细小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
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所表现出的不良神志与不良精神状态,应当加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积极、耐心地进行引导,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临床医师治疗。
1.1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心理特点1.1自尊心理大多数老年患者将自我作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他们坚持己见,经常做一些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比如临床医师要求老年患者卧床休息、在他人帮助下互动、需重视饮食等,但是他们通常会自己独立去厕所大小便,若他人帮扶则会表现出烦躁、不耐烦等;在饮食方面也坚持以往饮食习惯,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特殊对待。
1.2焦虑、恐惧等心理当老年患者病情呈现出加重时,他们常常认为“死神”已经来到他们身旁,故而容易出现怕死、恐惧等心理。
1.3盲目地求治大多数老年患者去过多家医院进行治疗,并大量翻阅与自身疾病有关的书籍,对于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
但是其中有少量患者为了尽快治好自身疾病,尝试过民间各种“偏方”、“土方”等进行治疗,甚至于有的患者大量服用高级、昂贵药品进行治疗,均并无太大疗效。
1.4自卑、抑郁心理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受到病痛对其的折磨,且孤独寂寞,容易产生一些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无任何价值感,进而表现出厌世倾向。
2.合理实施心理护理干预2.1充分给予老年患者尊重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逐渐下降,反应能力变得迟钝,且体力较差,因此老年患者在进行各项操作或检查时,应当耐心与其交流,讲话应当简明扼要,确保患者能够明白。
当老年人在患病之后,其脾气易发生改变,变得固执、喜欢乱发脾气、猜疑等,应当理解患者,多给与其心理安慰,主动关心患者,掌握每个患者兴趣爱好,了解其家庭情况,促使患者感觉医护人员像自己家人一般,进而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74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问卷调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效果。
结果:(1)在两组患者中,具有恐惧、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患者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观察组治疗依从度和满意度分别86.5%为和97.3%,对照组为54.0%和73.0%,观察组依从度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做好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值得推行。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情绪;心理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223-02老年慢性病具有病种多、康复慢、危害大等特点,其治疗和控制不仅与护理质量相关,更受患者治疗依从度的影响[1]。
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多伴随各种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患者治疗依从度,并影响了老年慢性病的控、治效果。
本研究分析了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探讨心理护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间本院老年慢性病患者74例。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确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病程>3年;患者年龄>60岁,部分患者合并两种及以上慢性病。
排除标准:排除患恶性肿瘤、肾衰竭等重大疾病者及无法参加问卷调查者。
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将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本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61~79岁,平均(68.8±3.6)岁,病程3.5~8年,平均(4.2±1.8)年,患有单一慢性病30例、合并多种慢性病7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干预,本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2±3.3)岁,病程4.0~8.5年,平均(4.4±1.2)年,患有单一慢性病28例、合并多种慢性病9例。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同时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逐年增加。
因此,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心理特点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46-01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同时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逐年增加。
因此,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
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从业经验,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8月-2010年10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7-87岁、平均61岁。
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住院时间22-57d、平均35d。
患者的主要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情烦躁、悲观消极、孤独寂寞、依赖性较强等等。
2 护理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不安、心情烦躁、悲观消极、孤独寂寞、依赖性较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2.1 消除患者的孤独情绪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折磨,多力不从心,自己料理生活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子女又不能终日陪伴在身边,故在心理上易产生老而无用及孤独寂寞感。
对此,应采取同情、理解的态度与其交流思想,耐心开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孤独情绪。
在生活上对其关心体贴,如端茶、喂饭、洗漱、擦身、按摩、翻身、协助大小便,使患者感到温暖,增加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2 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应通过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交谈,对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状况有较全面了解。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有正确的认识,不盲目地恐惧。
老年人常患病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老年人常患病的临床护理模式分析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防治重点由感染、传染性及营养不良性疾病转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卫生管理模式从疾病治疗转型为重视预防保健的全程健康管理。
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可及、连续、综合的社区护理成为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解欧阳路街道中老年人的患病和护理需求情况,我们于2012年对街道18个居委&45岁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对象根据社区护理问卷调查样本率的经验值,按全街道中老年人口%计算,样本量确定为2400人。
采用抽签法,在社区18个居委中抽取6个居委,每个居委会按门牌号排序,随机抽取400名&45岁的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2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33份,回收率为%。
2033名调查对象中,年龄45~95岁,平均(±)岁;职业以职员和工人为主,分别占%和%;患病时配偶照顾1518人,占%;年平均收人25000元1428人,占%;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793人,占%。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需求。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担任调查员,调查前经培训统一调查标准,采用面对面他填方式进行调查。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定量资料偏态分布用中位数、分类资料用百分比(%)作统计性描述,多项选择题用占总回答数的百分比表示。
2结果中老年人患病情况与社区护理利用在2033份问卷中,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为946人,占%,其中高血压633人,占%;冠心病354人,占%;糖尿病患者186人,占%;椎间盘疾病患者127人,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9人;占%。
浅谈老年病人慢性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90-01【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老年慢性病的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病人慢性病心理问题护理内科病房老年人居多,慢性病者也不在少数。
在趋于老龄化的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可见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下就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护理措施。
首先要了解有关慢性病: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并称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的总称。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老年人患病更需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护理,使其在心理上消除顾虑,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1.1 恐惧和焦虑: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心肌梗死,患者可引持续性剧痛而产生濒死的恐惧心理,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睡眠等各方面难以适应,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身患疾病,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
表现为烦操,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2 敏感和猜疑: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们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
表现为情绪低沉、悲观哀痛、沉默少语,常无端发脾气。
1.3 疑老和悲观:老年人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与自责。
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慢性老年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崔红梅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如何通过进行情感陪护和交流,对患有老年病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拥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方法根据内科因老年病住院的患者特点,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他们进行解释―支持―放松式的训练。
效果通过采取上述护理措施,患者抗疾病的自信心普遍得到增强,情绪较平和,能积极配合治疗。
结论正确的心理护理能保持内科老年病人的心境,促进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老年;内科病人;慢性老年病;心理护理引言临床中,老年病是在老年期多发的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脑卒中、老年痴呆、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白内障等,上述疾病常合并发生,患者的病情较复杂,死亡率高。
因病病程长,很难根治,在反复发作和漫长治疗中患者出现恐慌、焦虑、排斥、抑郁等心理,影响到治疗和康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卫生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人民平均寿命逐渐增长,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增长。
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的治疗主要以维持治疗为主,因此治疗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改善部分疾病的预后。
1老年病患者心理状态及分析1.1悲观失望大多老年病(如糖尿病等)一旦确诊,必须改变生活习惯、终生控制饮食,且需要长期依赖药物治疗。
而老年病患者一方面因为对医药知识不了解,同时也由于个人因病痛而产生主观感觉异常,常常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
尤其由于内科老年病的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加上患者因年龄增加造成的机体功能减退,往往令患者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1.2环境因素老年病学科患者大部分为生活不能自理者,收治患者主要包括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瘫痪患者、老年痴呆患者等。
相关统计显示:老年病学科患者中,伴有精神症状的阿茨海默病患者为60%以上,通常均具有行为、思维及认知功能障碍。
这些因素易对老年患者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加速,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也逐渐增加。
心理健康状态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心理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焦虑、抑郁、自尊心受损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治疗效果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出发,探讨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1.1焦虑和抑郁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面临疾病的折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一方面,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常担心疾病的恶化和对家庭的负担,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长期的疾病折磨也可能使老年慢性病患者陷入消极情绪之中,产生抑郁状态。
1.2自尊心受损由于疾病的侵袭,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常面临身体功能的减退和自理能力的下降,这些因素容易使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尊心受损,产生自卑情绪。
长期处于自卑状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2.1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往往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
焦虑和抑郁状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依赖心理,导致药物的滥用或错用;自尊心受损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会因为担心被他人误解而不愿进行康复训练,从而影响康复效果。
2.2对身体恢复的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心态消极、情绪低落,对身体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抑郁状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较低的活动意愿和积极性,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焦虑状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使身体处于一种长期的应激状态,对恢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2.3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其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焦虑和抑郁状态下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抑郁状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自我封闭和社交障碍,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和生活习惯;焦虑状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常感到精神紧张,影响其日常生活。
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9-0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日臻完善,人们的寿命也不断地延长,老年人口也逐年增多,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老年患者的增加,所以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我在此方面有以下体会:1 对患者的基本态度1.1 对患者要亲切热情。
要把老年患者当成自己的长辈,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及职业行为,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
1.2 尊重人格。
病人不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及容貌美丑,在人格上都一律平等。
谈话中要一视同仁,措辞得当,语气温和,诚恳而有礼貌,使病人受到尊重,切不可用轻视、怠慢、嘲讽、讥笑的态度伤人的自尊心。
1.3 关心老年患者: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
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可能因原已习惯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倍感不便,但又不肯经常求助他人,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
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
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2 护理措施2.1 首先要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
对住院患者详尽介绍医院各方面的情况,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
与患者家属交谈,征求他们对医院及治疗护理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尽可能地满足生活上的需要。
当老年人在住院后,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积极热情主动地进行接诊,还要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对此我们加强了病房管理,注意搞好病房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被褥干净、床品整洁,使老年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生病后住院所导致的恐惧感,使老年人能都尽快消除陌生,熟悉环境,感觉到自己所在的是一个温馨的环境。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75 298投稿邮箱:sjzxyx88@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字春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一病区,云南 昆明)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探讨在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及本院临床实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因病而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患者在长期卧床期间的心理状态和不良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这些不良心理的临床护理策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的护理中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结果悲观抑郁、焦虑烦躁、孤独是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较常出现的负面心理状态,而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不仅影响了患者自身疾病的治疗,降低了其预后生活的幸福感,而且还会给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患关系带来隐患,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出现不良护理事件;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通过营造舒适的生理环境、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完善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技能等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和维护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必要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和预防临床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其心理康复的促进,取得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长期卧床;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5.208本文引用格式:字春娥.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298,307.0 引言当前,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2000-2025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1.29亿增至2.64亿,老年人口系数由10.18%上升到17.63%[1]。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摘要】本人通过对老年病人的临床观察,研究老年病人的护理特点、心理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能够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随着世界人口老龄趋势,我国已跨入了老年人口国度行列。
老年病人的比例也相应增高。
老年病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且发病率、住院治疗率比其他年龄组高,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影响着身心健康。
因此,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老年病人的护理特点1.1护理难度大老年人患病有很多特点,虽属同一种疾病,但与青年人表现不同,老年病人听力下降、记忆力差,造成主诉不确切,回答病史含糊。
老年病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降低和疼痛阈增高等。
患病时体温增高不明显、对疼痛的反应不敏感,从而造成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同时患几种病,从而易造成贻误诊治或误诊、漏诊。
所以,要多观察病情变化,因老年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痴呆、自理能力差、心理上固执不合作等,因此,老年病人的护理难度大。
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病的特点,善于观察病情变化,从不明显、不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
1.2护理任务重老年病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造成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恢复缓慢、常留有各种后遗症。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65岁以上住院的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肿瘤、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病死率高的如:脑出血、呼吸衰竭、中毒性肺炎、急性心肌梗塞,尤其是肿瘤威胁最大。
1.3心理护理要求高老年病人来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经常表现出精神过度紧张、前顾后虑、忧郁、焦虑、惊恐不安等心理变化。
加之,五官失灵、行动不便、心理上处于痛苦不堪的状态。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往往向护理人员探问自己的病因、病情、治疗用药和手术的安全性,甚至喋喋不休地询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微小问题和预后情况。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观完善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
由于人口老龄化,临床上老年慢性病患者日趋增多,因他(她)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
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成为临床广为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
因此,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
1心理状态多数老年患者因身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而住院治疗,由于老年人机体的衰老各脏器功能减退,代偿适应能力下降,以及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等环境的改变可以使其心理、精神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敏感性降低、缺乏客观冷静的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宽容性、固执己见、喜欢别人恭维服从、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周围人的重视。
因不工作的关系,社交范围明显缩小,对周围事物均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使其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也随之改变,故易产生孤独、寂寞、自卑感。
因老年人适应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和对其所患疾病的不了解,老年人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孤独心理。
同时通过自我暗示,患者依赖心理极强,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也要靠别人来做,情感脆弱,甚至伴有幼稚行为,以上这些都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恢复及治疗极为不利。
2护理对策2.1消除其焦虑、不安情绪老年人的焦虑和不安多因生活秩序扰乱而引起,因为老人的适应能力差,住院后环境陌生、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常规生活受到扰乱而很难适应,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因此我们应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热情地迎接他们,耐心细致的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经治医生、负责护士。
采取不同方式与患者交流,了解其个性、爱好、饮食起居习惯,有无特殊生活习惯。
护理论文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慢性病是指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发展的一类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等原因,更易患上慢性病。
本文旨在分析老年人慢性病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护理措施提出建议。
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逐年增加。
首先,老年人患病率较高。
由于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慢性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其次,老年人患病类型多样。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等是老年人慢性病的常见类型,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再次,老年人慢性病的管理困难。
老年人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护理,但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的缺乏,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面临诸多困难。
二、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1. 生理因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免疫力减弱,造成了老年人更易患上慢性病的基础条件。
2. 社会因素: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也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弱,经济状况有限,缺乏运动等社会参与活动,这些都增加了老年人患病的风险。
3.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易患上慢性病。
4. 心理因素:老年人常常面临着婚姻、亲人离世、退休等问题,心理压力较大。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也会加重老年人慢性病的病情。
三、护理措施建议1.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对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早期发现和干预慢性病,减轻疾病对身体的伤害。
3. 促进社会支持:社会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和支持,提供经济援助、护理服务等资源,减轻老年人患病的经济负担和护理压力。
4. 建立健康促进机制: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活动,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33- 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预期寿命已达70岁,然而老年人虽长寿,但不健康。
很多老年人患多种疾病或残疾,日常生活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尤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老年人的储备力降低,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低下,因此老年人容易患病,患病容易恶化,多为一些慢性病甚至为不治之症。
由此看来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了解老年患者在心理护理中常见习惯心理、容易孤独忧郁、猜疑与恐惧、自卑心理等问题。
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护理,对预防和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慢性病老年人心理特征的变化
1.1 习惯心里:老年人在家里,生活上一般都有家人照顾,一旦旧病复发,住院治疗,可能产生诸多不习惯,由于心理上没有准备,他们为自己不能行动,或者不能继续工作,或者不能照顾家人而焦虑不安。
久住院又不愿意出院,怕出院后病情恶化。
1.2 容易孤独激动忧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疗效提高不大时,因患病而造成生活上的困难和活动范围缩小,不少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
精神抑郁常常发脾气,治疗上不愿意
配合,失去信心,担心自己的病情凶险常有孤独感。
有些老年病人还会因无所事事而感到空虚,甚至发展为忧郁症。
1.3 猜疑与恐惧:围绕自己的疾病,对周围的环境发生的人和事都很敏感。
病情重者认为是“不治之症”,担心疾病的不良后果,恐惧不安,表现为暗自流泪、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对别人的窃窃耳语或医生护士的表情变化特别敏感,甚至对医务人员的安慰之词,如“多吃点好的”,“无需吃药”等语都认为是说明自己的疾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病情轻者又怀疑医生不予以重视,恐耽误治疗。
患者终日把自己的疾病胡乱加以猜测,其后果必然倒致“躯体-心理-躯体”疾病的恶性循环。
1.4 自悲自怜心理:病人经过长时间住院治疗,由于机体各脏器的衰老、功能低下、机体抵抗力差、各种疾病混杂。
多数疾病反复发作,甚至病情逐年加重,导致他们自己对病情感到悲观失望。
悲观自怜的心理情绪随之而来,对将来的工作家庭考虑得更多了。
对生活丧失信心,产生悲观自怜情绪。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多属一些消极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给治疗和护理带来更多的困难。
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重视调整他们的情绪和感情。
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指导,使老年人的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在情绪上由悲伤转为喜悦。
在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
根据慢性病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我们体会在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掌握和运用如下要点与同道共
勉。
2 心理护理要点
2.1 富有同情心取得病人的信赖:老年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往往对治疗用药等问题常常反复提出疑问。
我们要在富于同情心的基础上,对病人要十分耐心的给予解释,这样就会建立起病人对我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从而把我们当作可以信赖的人。
如一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产生“盼死感”与“怕死感”交织的情况,病人显得特别烦躁、不合作。
我们即多和他谈心,讲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有了进步。
另外,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技术熟练,使病人感到绝对安全,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感。
同时我们还经常了解病人的需要,以关心体贴的语言询问病情,并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详尽的解答。
最后换取病人的最大信任,使病人情绪好转,积极配合治疗,最终痊愈出院。
2.2 对病人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
鼓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国外心理学者提出:感情全部表达 = 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体态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与其交谈中说话要和气,应根据病人的职业特点适当称呼,不宜直呼病人的姓名,更不应叫病人的床号病名如:“xxx床、冠心病”等不尊重人格的称呼。
说话要声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对病人讲的事要表现出耐心倾听,不要嫌弃病人“啰嗦”,反应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诚意,使病人感到心情舒畅,更好的配合治疗。
如一位患败血症的老年患者,误认为自己得了“白血病”这样的不治之证。
表现出万分的惊慌与
恐惧,于是就询问一位他信得过的护士,问败血症是不是“血癌”(白血病),这位护士十分肯定地回答他:“白血病和败血症是完全两码事”.从而安定了病人的情绪,增加了治疗的信心,愉快地接受治疗,很快痊愈出院。
2.3 排除入院后的孤独和寂寞感。
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害怕孤独和寂寞,所以心理护理应从病人进入病房的第一时间开始,立即帮助病人之间建立病友关系。
介绍同室病友,以便使其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使病员在陌生环境中在最短时间内获安全感。
排除孤独与寂寞感。
护士与病人主动进行非医疗性活动接触,注意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
对有抑郁倾向的病人,特别是家人亲属探视不及时的,护士就应该主动创造“陪伴’’条件,与病人聊家常,这样就可以消除病人的孤独感。
在良好的心境中接受治疗。
如一位风心病伴心力衰竭的病人,住院后自认为病情危重,故情绪低落、悲观厌世。
其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伴身体又不好,平时少有人来探视。
病人处于极度苦恼与凄凉之中。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增加巡回“陪伴”次数,并与病人亲切交谈,消除病人恐惧和疑虑,使他很好的配合治疗,不久好转出院。
2.4 出院心理护理。
可根据不同种类疾病,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讲解治疗和康复知识,鼓励患者回家后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并向家属交待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心理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的心理护理措施及方法。
并对老年慢性病人解释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之精神舒畅,注意饮食和休息,适当
活动等,同样能加速疾病的康复和防止复发。
3 小结
心理护理是利用心理对躯体的能动作用,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以心理学方法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和慰籍,继而通过心理-生理机制作用于人体,使之朝健康方面转化。
实践证明通过观色,谈心了解掌握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要了解其业余爱好,家庭生活,工作环境。
使他们能很快的适应住院环境,消除心理负担,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
在病人入院后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病房要安静、清洁、空气清新、床铺要洁净舒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爱,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在对有特殊心理问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护理时,以良好的心理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会促进他们的早日康复,反之将会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