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PPT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37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作为一种长期不易治愈或控制的疾病,在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患者不仅需要定期接受医学治疗,还需要面对疾病给他们心理上带来的冲击和困扰。
因此,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家庭和社会支持方面展开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关爱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慢性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长期的负担和不确定性,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对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病情。
因此,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心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内容包括情绪支持、信息沟通、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多方面。
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常常会感到恐惧、无助和沮丧,此时需要家庭成员、医护人员以及专业心理护理人员的情绪支持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另外,及时提供疾病相关的信息和教育,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患者调整消极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是患者最主要的支持者,他们的理解、陪伴和关爱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康复信心。
同时,社会上的关爱和支持也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结语在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挑战。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更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和关爱慢性病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共同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美好的社会。
以上就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关爱身边的每一位慢性病患者,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剧,患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
对于大多数老年患者而言,由于他们长期受到疾病对其的折磨,且病程治疗时间较长,难以治愈,故而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自责、内疚等,甚至于有的患者还会表现出厌世、自暴自弃等心理。
他们有时呈现出抑郁少言状态,不愿意与家人、朋友交流;有时也会表现出怒气冲冲、暴躁状态,一旦遇到一些繁琐细小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
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所表现出的不良神志与不良精神状态,应当加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积极、耐心地进行引导,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临床医师治疗。
1.1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心理特点1.1自尊心理大多数老年患者将自我作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他们坚持己见,经常做一些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比如临床医师要求老年患者卧床休息、在他人帮助下互动、需重视饮食等,但是他们通常会自己独立去厕所大小便,若他人帮扶则会表现出烦躁、不耐烦等;在饮食方面也坚持以往饮食习惯,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特殊对待。
1.2焦虑、恐惧等心理当老年患者病情呈现出加重时,他们常常认为“死神”已经来到他们身旁,故而容易出现怕死、恐惧等心理。
1.3盲目地求治大多数老年患者去过多家医院进行治疗,并大量翻阅与自身疾病有关的书籍,对于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
但是其中有少量患者为了尽快治好自身疾病,尝试过民间各种“偏方”、“土方”等进行治疗,甚至于有的患者大量服用高级、昂贵药品进行治疗,均并无太大疗效。
1.4自卑、抑郁心理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受到病痛对其的折磨,且孤独寂寞,容易产生一些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无任何价值感,进而表现出厌世倾向。
2.合理实施心理护理干预2.1充分给予老年患者尊重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逐渐下降,反应能力变得迟钝,且体力较差,因此老年患者在进行各项操作或检查时,应当耐心与其交流,讲话应当简明扼要,确保患者能够明白。
当老年人在患病之后,其脾气易发生改变,变得固执、喜欢乱发脾气、猜疑等,应当理解患者,多给与其心理安慰,主动关心患者,掌握每个患者兴趣爱好,了解其家庭情况,促使患者感觉医护人员像自己家人一般,进而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012年5月板报宣传、示范教育(主要用于呼吸功能锻炼指导)。
③电化教育:利用幻灯片、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进行健康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群众喜闻乐见,有较佳的宣传教育效果。
4.3指导患者戒烟。
通过介绍吸烟的危害、戒烟目的,从而让病人戒掉吸烟的坏习惯。
吸烟是COPD 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吸烟者患COPD 的风险比不吸烟者多3~5倍。
吸烟量愈大、吸烟时间愈长、吸烟时烟草雾吸入气道愈深、开始吸烟的年龄愈早患COPD 的危险性愈大[4]。
戒烟是能防止COPD 发生最有效的手段。
研究显示,戒烟后12h 血中CO 的含量就会恢复正常,2周~3个月肺功能得到改善,1~9个月咳嗽及呼吸短促的发生减少、肺部纤毛恢复正常功能[5]。
戒烟不仅对预防COPD 有重要意义,对COPD 患者病情的缓解也有积极作用,但戒烟效果会随着其烟龄和病情的加重而变差,因此要提倡及早戒烟[6]。
4.4呼吸功能锻炼:①缩唇呼吸:练习时用鼻吸气,并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嘴唇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约为l :2或1:3,尽可能深吸慢呼,一般吸气2s ,呼气渐延长至10s 。
缩唇呼吸是呼吸功能锻炼的基础。
②腹式呼吸取坐位,腰部自然挺直,两手平放于大腿之上。
肩部自然下垂,从呼气开始,呼时轻轻收缩腹部,经口呼气,在呼气时把口唇收缩成吹口哨状,呼气宜深而轻缓,时间应长于吸气;吸气时闭口,经鼻孔吸入空气,吸气的同时腹部自然鼓起。
整个呼吸过程应自然轻松,始终保持肩和胸部放松。
③呼吸体操:呼吸的同时附加一些肢体动作,锻炼膈肌活动能力,改善气促症状,提高患者活动耐量。
方法如下:第1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次~20次;第2节:双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第3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次~20次;第4节: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7]。
目录•护理心理学概述•心理学基础知识•护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护士职业心理素质与培养•患者心理与护理策略•护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护理心理学概述护理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定义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情境下个体心理活动及其与护理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发展历程从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中逐渐形成,经历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患者、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行为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任务揭示护理情境下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为优化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ABDC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以及心理干预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行为医学研究人类行为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改变不良行为来促进健康。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护理学研究如何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照顾。
护理心理学的相关学科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概念与流派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动力学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等)、意志过程(决策、执行、坚持等)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发展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心理异常的识别与处理护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0102 03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等。
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阐述护理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关系及异同点。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应激理论、心理健康理论、心理评估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