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古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课经济与社会前言当今时代经济问题比萧条时期更使人担忧得多。
这是可以理解的。
要想学会好好地正当地挣钱,需要弄清楚经济问题。
经济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生产体系,理解为人类社会正常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也理解为一门研究经济过程的科学。
经济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食品、衣服、住所及其他的必需品。
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它决定制约着所有在社会中正在进行的事物的进程。
主要的生产因素(或者说主要资源)是:土地及其所有资源;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们受教育及职业技能的劳动;资本(车、车床、场地);企业家的能力;当今经济领域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决定着政治、法律、精神和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
当代经济是长期历史发展及经济生活的不同组织形式完善的产物。
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但同时它也受国家调节,国家力求使其具有必需的社会性。
现代国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其结果是国际间的劳动分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课文1 世界历史是危机的历史最近100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次危机,它们比今天的危机更为可怕。
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记得这一点。
曾经轰动一时并且引起争议的三部曲《关于俄罗斯的神话》的作者弗拉基米尔·梅金斯基这样认为。
还在不久前梅金斯基与亚历山大·辛施坦恩出版了《危机》一书。
书中作者证明,整个人类的历史是由许多次经济震荡构成的,而且今天的危机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么可怕。
17世纪的金融金字塔《论》:弗拉基米尔,人们大量谈及危机,并且有无数关于危机蔓延的预测,普通人的头脑中造成一片混乱。
3依您看,社会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主要误区是什么?弗:主要误区是认为,危机已经结束了。
此外,应该将认为这是第一次世界范围的金融动荡的说法也归入重大的误区之列。
最近100年来,世界经历了很多危机并且是更加可怕的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也具有全球性质。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班级:姓名:一、《短歌行》曹操【习题】一)文言现象: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契阔谈讌.:乌鹊南.飞:3、判断特殊句式:何以解忧:二)翻译下列诗句: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⑧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⑩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⑪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⑫⑬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理解性默写: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6、《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
7、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8、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
四)选择题: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pì)慷慨.(kǎi)青衿.(jīn)B、笙.箫(shēng)阡陌.(mò)契.合(qiè)C、周匝.(zā)哺.育(pǔ)鼓瑟.(sè)D、沉吟.(yín)拾掇.(duō)呦呦.(āo)2、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班级:姓名:说明:本课收录了两首古诗,精心编辑了本课古诗的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习题)、翻译、理解性默写、辨析选择题、阅读简答题等,后附有答案。
一、《短歌行》曹操【习题】一)文言现象: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契阔谈讌.:通假字,讌通宴乌鹊南.飞:词类活用,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3、判断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二)翻译下列诗句: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翻译: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翻译: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翻译: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翻译: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翻译: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⑧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翻译: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翻译: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⑩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翻译: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⑪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翻译: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⑫翻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⑬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翻译: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翻译: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翻译: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翻译: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三)理解性默写: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Unit6课文翻译课文AUnder the bombs:19451945:在炮火攻击下1.如今,当我回首往事,我很惊讶我居然能如此生动地回忆起轰炸开始的情况,那天的色彩和紧张的情绪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天,我突然发现在晴朗的天空中出现了12 个银色的小点儿,离我很远,发出不正常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我以前从来没听过。
那年我七岁,就这样站在一片草地上,盯着天空中几乎不怎么移动的小点儿。
2.突然,就在附近,森林的边缘,我听到有巨大的炸弹爆炸的声音。
在我这个小孩的眼里,我看到的是泥土像巨大的喷泉一样冲到天上。
我想跑过去看看这个特别的景象,它让我感到害怕,但是也让我着迷。
我还没有习惯战争,也不能把这些飞机、炸弹的轰鸣、森林那边飞溅开来的泥土以及我看似必然的死亡联系成单一的因果关系。
没考虑有危险,我开始朝着投下炸弹的森林方向跑。
这时一只手拉住了我,把我拽倒在地上。
“趴下来,”我听到母亲发抖的声音,“不要动!”我还记得母亲把我紧紧贴在她身边,说的一些东西我并不知道,也并不理解其含义:那是一条死路。
3.到了晚上,我很困,但是我不能睡。
我们不得不撤离这座城市,像囚犯一样在夜间逃亡。
到哪儿去,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逃跑突然变成了某种必须要做的事情,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因为每个人都在逃跑。
4.所有公路、大路、甚至是乡间小路上都是混乱的马车、拉车、自行车,上面装着包裹和箱子,还有数不清的吓坏了的人,他们无助地游走着。
一些人向东边跑,另一些人向西边、北边、南边跑;他们徒劳地跑着,实在累了就躺下来,睡一会儿,然后重新开始他们漫无目的的旅程。
我紧紧地把妹妹的手握在手里。
我母亲警告过,我们不能走失;但就算她没告诉我,我也能感觉到某种危险的灾难弥漫了整个世界。
5.我和妹妹在马车边走着。
这是一辆简易马车,车里铺着干草,在干草上,铺着一条棉布床单,我的祖父躺在上面。
他不能动,已经瘫痪了;也是地雷的受害者。
空袭一来时,所有人都冲到了壕沟里,只有我祖父留在没人的马路上。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课
一、课文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小马和老驴的故事。
小马总是嫌弃老驴走得慢,不愿意和它一起走。
后来,小马遇到了危险,被狼追赶,老驴虽然走得慢,但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小马逃脱了危险。
二、重点知识:
1. 生字词:本课的生字词有“驴”、“慢”、“嫌”、“追”等,需要同学们认真记忆和书写。
2. 词语解释:本课中的“嫌弃”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不满意,不愿意接受;“追赶”是指在后面追赶前面的人或物。
3. 课文理解:通过小马和老驴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别人的内在优点。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和感激那些在我们困难时帮助我们的人。
4. 课文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一点不足就嫌弃他,而应该看到他的优点。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
三、笔记:
1. 生字词的记忆和书写。
2. 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3. 课文中的道理和感悟。
部编版九年级下古文翻译说明:九下古文共六篇,翻译是根据部编版最新教材的课下注释整理,是为了我们自己使用而整理,很实用。
教材目录: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0.曹刿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出师表/诸葛亮9.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呢?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按照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做。
第六册课文翻译第一课近代的黎明吉田精一一八六零年(万延元年),丰前国首领新见正兴和淡路国首领村垣范正一行作为日本政府首批正式外交使节团成员登上了一艘美国轮船,他们受命前往欧美签订日美通商条约。
同行的咸临丸号只不过是一艘不足300吨的小军舰,可大家仍然坚持要在舰长胜麟太郎的带领下,凭借日本人自己的力量首次横渡太平洋。
这一行人赶在使节团之前于三月十七日就抵达旧金山。
在这些人当中有个人叫福泽瑜吉。
这些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下方的土地,所见所闻无不令他们惊奇。
看到西洋人跳舞时妇女穿着袒胸露背的服装,男男女女手牵手,身贴身的情景,他们简直目瞪口呆。
在历来恪守“男女七岁不同席”封禁习惯的日本人看来,女性在公共场合露出肌肤,那简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而且他们从小就知道,男女之间就连交换物品时也不可以直接用手睇到对方手中。
当时西洋妇女正装的裙摆上镶着鲸骨和藤环,是裙摆如吊钟办般撑开来。
日本的使节们以为西洋人把裙摆撑开来大概是因为妇女下半身太肥胖的缘故,于是就唆使一少年去戳裙子以确认他们的猜测。
另一方面,美国的市民们用一种欣赏一种珍稀动物的似的眼光,饶有兴趣地看着这支头上扎着发髻,腰间别着佩刀的日本武士队伍。
随后,使节们环游了欧洲,只有咸临丸号一行人从美国直接回到日本。
在途经檀香山时,他们应邀参加了普纳荷学校的辩论大会。
这个大会引起了随行成员福泽瑜吉的极大兴趣。
他回国后,很快把在公众面前大胆陈事自己意见的训练方式引入到自己开办的学校。
在此之前,日本学生一直被灌输“祸从口出”(《童子教》),还有“言多必失”(《孔子家语》)之类的古训,所以很不习惯在众人面前大声称述自己主张。
因此,直到江户时代末,日本与西欧文明的国度相比,在风俗习惯上还是有极大的差别。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努力引进和利用前所未有的技术和发明的同时,也在政治形态和经济组织方面努力追随西洋,而且在风俗和生活上也是急剧地西洋化。
于一八八三年(明治十六年)落成的日比谷鹿鸣馆里,就展示了政府高官的夫人和小姐们与蓝眼睛的外国人一起跳舞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日积月累翻译赏析、阅读翻译第1 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翻译第3 课(1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沙洲旁,日落黄昏时分更增添了游子的愁思。
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那轮明月仿佛与人更亲近。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轼( ( 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像泼洒的墨汁般翻滚的乌云尚未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便似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上船。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西湖碧波如镜,水天一色。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 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的喜鹊。
半夜清风习习,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气,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突然出现在眼前。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
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畅谈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我还要再来与你欣赏菊花。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家的劳动生活,真切地抒发了朋友间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丁香结》阅读(1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译文】: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小古文第六课《雨》
一、原文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二、字词解释
1. 阴:阴天,天空被云遮蔽,不见阳光。
2. 晓雾:早晨的雾。
“晓”指早晨。
3. 渐浓:逐渐变得浓厚。
4. 止:停止。
三、句子翻译
1.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 今天天气阴沉,早晨的雾渐渐变得浓厚,细雨像丝线一样(细密)。
2.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 天晚的时候雨停了,风把云吹散,明月开始出现。
四、文章赏析
1. 描写顺序
- 这篇小古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一天当中天气和自然景象的变化。
从早晨天阴起雾、细雨蒙蒙,到晚上雨停云散、明月初出,层次分明地展现了不同时段的自然景象。
2. 描写手法
- 比喻手法:“细雨如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比作丝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细密、轻柔的特点。
- 动静结合:文中既有雾的渐渐变浓、雨的落下(动景),又有雨止后云散、明月初出(静景),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
五、相关练习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晓雾渐浓()
- 天晚雨止()
2. 翻译句子“细雨如丝”。
3. 这篇小古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原文、注释、翻译教材古文目录: 第10课一、 劝学/荀子二、 师说/韩愈 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棘以为轮,其曲 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故不积直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鲍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 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 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 —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 可提取靛青。
第16课 三、 赤壁赋/苏轼四、 登泰山记/姚鼐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棘】同“燦”,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初一下语文第六课老三界词语解释《初一下语文第六课老三界词语解释》
老三界,指的是道教的三界:凡间、鬼界、神界。
在道教中,相信世界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生灵和境界。
本文将对老三界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说明。
一、凡间
凡间即人间,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世界。
凡间是有形的,由人类所构成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凡间是充满喜怒哀乐、繁忙和压力的现实世界,人们在凡间经历各种尘世的欢乐与挫折。
二、鬼界
鬼界是指存在着各种鬼魂、妖怪和恶神的世界。
鬼界与凡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传说中,鬼界是诸多恶魂和厉鬼聚集的地方。
人们相信鬼界有其独特的规则与秩序,往往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或与凡间产生互动。
三、神界
神界是高于凡间和鬼界的神灵存在的世界。
神界是高贵、典雅与神秘的象征。
神界中的神灵通常被人们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和超凡的本领。
神界代表着人类所向往的高深境界和超越尘世的力量。
在道教中,老三界的存在与凡间的人们息息相关。
凡间生活中人们
不仅要面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和挑战,还要与鬼界和神界的存在相合作
或抗衡。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方法来与鬼界和神界进行沟通,并寻求他
们的庇佑和加持。
总而言之,老三界是道教的概念,指的是凡间、鬼界和神界的三个
层次。
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们现实生活、鬼神世界以及人们对高深境界
的向往和追求。
了解老三界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教思想,并且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
必修上册第六课: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第6课一、芣苢/《诗经.周南》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一、芣苢/《诗经.周南》备课习题资料【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课下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芣苢,车前草。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备课习题资料【原文】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课下注释】①选自《苏辙集·栾城三集》卷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②【诸孙】泛指孙辈。
③【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④【一竿晴日舞比邻】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⑤【博】求取。
⑥【村酷】农家自酿的酒。
酷,酒。
⑦【廪】粮仓。
【翻译】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笔记语文第六课《哪吒闹海》是一篇描写哪吒为了消灭东海龙王敖广而进行浩大战斗的神话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正义、勇敢、孝亲等价值观的追求和表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哪吒出生的经过、哪吒教父李靖的临危受命、哪吒与龙王的激战以及最终哪吒消除龙祸的全过程。
首先,哪吒出生的经过令人震惊。
原来,哪吒的父亲是李靖,他是天宫的大将军,而哪吒的母亲是娃娃。
哪吒的出生愈合了夫妻之间因娃娃下嫁而产生的怨恨,但却掀起了骂风哭噪的声音。
纵观人世间的故事,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在众人的误解和非议中崛起的。
哪吒的出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批评时都要勇往直前,敢于追求自己的正义和价值。
然后,哪吒教父李靖的临危受命令人佩服。
在哪吒出生的那天晚上,龙王敖广来到李靖家,想要找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李靖看到来者形似凶恶,但并未急于反抗,而是先行疏离。
之后,得知龙王乞讨的原因后,李靖主动担当起调查真相,解决问题的责任,并为这一行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临危受命、不畏强权、争取正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接着,哪吒与龙王的激战令人热血沸腾。
哪吒通过自己的神奇变化能力,变成三头六臂、火焰附体的神灵,和东海龙王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哪吒以勇猛的姿态,威震敌军,渡劫消灾,使天宫安堵。
这场战斗中哪吒表现出来的少年英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哪吒的战斗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天宫的安全,更是为了保护人间万民的利益,代表着人性中的正义和担当。
最后,哪吒消除龙祸的全过程充满教育意义。
哪吒在战斗中并未选择屠杀龙族,而是选择了消除龙祸。
他面对龙王敖广和龙王之子敖钦的求情,选择了宽容和舍弃。
他将自己的肉身献给了龙王作为弥补,使得龙祸消除,东海百姓能够过上安稳和幸福的生活。
从哪吒这一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和担当精神,也能够理解他为何被称为“人间如妖神,妖神如人间”。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哪吒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许多启示。
1、楚人献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
夏,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权不足也。
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癞头鼋。
公子宋和子家将要朝见晋灵公。
(去进见的途中),公子宋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他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开鼋,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
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
等到郑灵公把癞头鼋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把公子宋召来但却不给他吃。
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
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和子家商议先下手。
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不忍心杀它,何况是国君呢”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
子家害怕就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
君子说:“仁爱而不勇武武断,是不能实现仁爱的。
”凡是杀死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这是由于国君无道;如果记载臣下的名字,这就是臣下有罪过。
2、楚归晋知罃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首,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也死而不朽。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竭尽全力以至於死,没有第二个心念,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用来报答於君王的。
”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争夺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3、祁奚荐贤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①。
”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②。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之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③,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④,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询问他的继承者。
他推荐了解狐,解狐是他的冤家对头,晋悼公正准备让解狐接替祁奚而解狐却死去了。
悼公又问祁奚谁可接替他的职位,祁奚回答说:“我儿子祁午可以。
”这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死去,晋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任羊舌职的职务?”祁奚回答说:“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就可以。
”晋悼公就让祁午当了中军尉,让羊舌赤为他做副手。
君子这样评论祁奚:“在这方面能推荐优秀的人才。
他推举他的冤家,不是为了奉承讨好;确立他的儿子为他的继承者,不是为了结党偏私;推举他的辅佐者,不是为了树立党羽。
《商书》里说,‘不搞偏私结党,统治天下的帝王之道就能至大无边’,这正是说的祁奚了。
解狐得到推荐,祁午得到了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设立一个军尉的官职而成就了三件事,是祁奚推荐优秀人才的结果。
只有自己好,所以才能推举他的同类。
《诗经》说,‘只有自己有这种善德,才能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祁奚具有这种善德。
”4、晏婴论和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
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过重就用水冲淡一下。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巨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
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
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
’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
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
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5、宋人献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肯收。
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
”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拥有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
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
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要黄鹂鸟;把和氏之璧和百两黄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他必取黄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
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
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说:“您也曾听过特别的教诲吗?”回答说:“没有。
父亲曾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说:‘学《诗》了吗?’回答说:‘没有。
’‘不学诗,就不能言谈应对。
’我退下来就学《诗》。
另一天又看到父亲独自站着,我快步地走过庭院,父亲说:‘学礼了吗?’回答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的根本。
’我就退下学习礼。
听到过这两件(特别的事)。
”陈亢退下来高兴地说:“问了一件事得到了三件事,得知了诗,得知了礼,有得知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