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8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掌握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2. 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教学难点: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张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土壤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具有颜色、质地、结构等特点。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形成(1)教师介绍土壤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母质、生物、气候。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形成的过程。
(3)教师总结土壤形成的过程,强调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 土壤的分类(1)教师介绍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常见的土壤类型。
(3)教师总结常见的土壤类型,如红壤、黄壤、黑土等。
3. 土壤的分布(1)教师展示世界土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土壤分布的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分布受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2. 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组成(1)教师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教师总结土壤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强调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组成的关系。
2. 土壤的特性(1)教师介绍土壤的物理特性,如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
(3)教师总结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强调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影响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俄国道库恰耶夫成土学说:主要观点: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气候、生物、母质、地形。
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的五个主要因素: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2、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1.大循环是小循环的基础,也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矿质养分);2.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核心(腐殖质);3.大循环大于小循环,自然界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4.大循环小于或者等于小循环,自然界水土保持。
总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与统一。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1)土壤胶体及结构①土壤胶体: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实际上是指直径在1—100 mµm之间的土壤颗粒。
②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矿物质胶体(无机胶体):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无机复合胶体③土壤胶体结构微粒核:胶核双电层:内外吸附层、扩散层2)土壤胶体的性质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②带电性带电的原因是什么?电性如何?③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④分散和凝聚作用第一:粘土矿物胶体带电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晶置换作用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带电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第二:腐殖质胶体带电意义?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功能团多,解离后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第三:两性胶体带电,什么是两性胶体?表面既带负电荷,亦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称两性胶体。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观察的内容,掌握土壤剖面构造。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了解土壤的主要功能,掌握土壤养护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可见土壤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一、观察土壤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问】土壤的概念是什么?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拓展】土壤的组成。
2.组成: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检测学习效果】1.土壤由(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讲述】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3.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4.土壤质地(1)概念: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分类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5.土壤剖面结构(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师】耕作土壤剖面与森林土壤剖面不同,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
版)教案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等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因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环境条件;
4.能够简单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不同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上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氧、水、有机质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蓄水、保肥、调节气候等一系列生态作用的表层体系。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岩石风化:岩石受到大气、水、微生物等的作用,逐渐分解成细小的颗粒。
2.粉化和淋溶:雨水将岩石颗粒冲刷到不同地点,被累积成一层。
3.淋溶成土:在这些岩石颗粒上携带的氧、碳等元素,被送到这些岩石颗粒上,使得它们发生氧化、水化等作用,形成。
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s = ∫(p,cl,o,r, t…)s = ∫(t cl,o,r,p,…)s = ∫(…cl,o,r,p,t)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
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
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
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土壤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培训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土壤教案8篇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土壤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2章--第1讲第2章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化作用成土作用人类耕种熟化作用地表岩石----土壤母质-----自然土壤---------农业土壤。
本章分别讨论土壤形成的这三个阶段。
第1节土壤母质的形成1.什么是土壤母质概念:土壤母质是地表裸岩在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疏松的但不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矿物质颗粒的堆积物。
特点:与岩石相比较:岩石土壤母质外观形态不同:整体状、或大块状;小块状、或颗粒状。
内部结构不同:紧实、致密无通透性;疏松多孔的,有一定的通气透水能力。
物质成分不同:无矿质胶体;养分"冻结";有少量矿质胶体,释放出少量的养分。
2.土壤母质的来源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矿物---元素2.1地壳的元素构成地壳重量的98%是由8种元素构成的:既:O:49%;Si:26%;Al:8%;Fe:5%;Ca:3.2%;Na:3%;K;2.6%;Mg:2.3%。
其余的2%就由各种微量元素所构成,个体数量少,但种类多,几乎包含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
组成特点:地壳的组成,主要是以O、Si为主,其中,O就几乎占了一半;而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N、P、K,除K有较高含量外,N只有0.04%,P只有0.12% ,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N、P的需求,所以,生产中,很容易出现植株缺N、缺P的现象。
元素的存在方式:地壳中的元素,多以含氧酸的盐类存在,如硅酸盐、铝硅酸盐、碳酸盐等。
元素的分布特点:地壳中的元素呈非均匀分布形态,某种元素在某地可能富积成矿,在其他地方则可能缺乏。
如:地壳中K的含量较高,平均达到2.6%,若所形成的土壤都能达到这个含量,则植物不会出现缺K症状。
我州的土壤K的含量都较高,只有冕宁县、巨龙乡的部分土壤K的含量较低,1985年,该乡出现大面积的玉米叶片花叶病,叶脉间条状失绿,然后枯萎死亡;水稻移栽后,老叶从叶缘到叶脉出现褐色斑点斑块,逐步遍及整个叶片,最后,植株呈火烧状焦枯死亡。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同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
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П=f(K,O,Γ,P)T式中Π代表土壤;K 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Γ代表岩石;P代表地形;T 代表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从南到北表现为赤道、温带、极地等地带的规律变化,所以研究土壤时一定要考虑到土壤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后来的土壤学者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又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特别是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f(cl,o,r,p,t…)式中s代表土壤;cl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r 代表地形;p代表母质;t 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根据各种成土因素的地区性组合,以及某一因素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詹尼提出下列各种函数式:s=f(cl,o,r,p,t…)s=f(o,cl,r,p,t…)s=f(r,cl,o,p,t…)s=f(p,cl,o,r,t…)s=f(t,cl,o,r,p…)s=f(…,cl,o, r,p,t)由于研究者对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各种因素的位置摆法不一样,例如,苏联格林卡认为,母岩特性十分重要;涅乌斯特鲁耶夫(A.д.Неуструею)强调地形的作用;B.P.威廉斯提出,生物活动是主导因素,他认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而肥力的发展,生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生物在母质中出现,土壤才会发生,随着生物的不断更替,土壤类型也随之而更替,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土壤长期发展的环节或阶段;柯夫达(B.A.Ковда)提出,除上述成土因素外,还有深层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地壳深部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地震、新构造运动、地球化学的物质富集、深层地下水等对土壤形成过程亦产生影响。
地理高中土壤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定义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2. 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认识不同气候带下土壤类型的差异。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土壤样本的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 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形成的五个关键因素- 母质:原始岩石的性质影响土壤的初步构成。
- 气候:温度和降水量是决定土壤类型的重要因素。
- 地形:坡度、海拔等地形条件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
- 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地质作用。
土壤剖面的结构- 表层(A层):富含有机质,颜色较深。
- 淀积层(层):矿物质富集,结构较紧实。
- 风化层(C层):接近原始母岩,成分较粗糙。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农业耕作、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和改变。
- 环境污染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不同气候带下的土壤类型图片和视频。
-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采集土壤样本。
-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
- 利用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土壤成分的简单分析。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土壤形成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某一土壤类型的报告。
- 设计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深度。
教学反思-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调整教学策略。
- 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 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土壤的形成高中地理教案
课题:土壤的形成
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
分析土壤对生物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培养对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材料:
幻灯片或投影仪
土壤剖面示意图或照片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土壤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并讨论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
介绍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功能,包括矿质物、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等组成部分。
分享不同土壤类型和剖面结构的特征。
解释(15分钟):
解释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物质母质的风化、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淋溶等。
解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如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等。
实践(30分钟):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形成过程。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地区土壤的特点和适用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土壤的组成和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思考个人在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农业方面的责任,并培养对环境问题的观察能力。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
进行土壤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观察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进行农田调查和土壤改良实践,了解可持续农业的实际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土壤形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3. 理解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1. 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教学难点:1.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
2.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土壤?土壤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形成过程。
二、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1. 母质:介绍母质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2. 气候:讲解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如温度、降水等。
3. 生物:阐述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4. 地形:分析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如坡度、坡向等。
5. 时间:解释时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如土壤形成周期等。
三、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1. 物质循环:讲解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2. 能量转换:介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如光能、化学能等。
四、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1. 生物作用:分析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作用,如分解、合成、转化等。
2. 物理作用:讲解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理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3. 化学作用:阐述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如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
五、案例分析1. 以某地区的土壤为例,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土壤特性进行农业生产。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强调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七、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形成过程。
2. 分析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使学生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
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
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
s = ∫(p,cl,o,r, t…)
s = ∫(t cl,o,r,p,…)
s = ∫(…cl,o,r,p,t)
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
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
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
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3 影响土壤的淋溶、分解、富铝化等过程: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很有影响。
由玄武岩、石灰岩等基性岩发育的红壤,其淋滤系数、分解系数、铝化系数和铁化系数的相对值,均高于由花岗岩等酸性母质所发育的红壤。
4 影响土壤迁移转化过程:非均质母质对土壤物质的迁移转化影响不一。
5影响土壤次生矿物的形成: 斜长石和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含有较多量的三水铝矿、酸性岩中钾长石发育的土壤则以高岭石为多。
6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钾长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而斜长石风化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
7 影响土壤形成过程:南方土壤多为红壤砖、红壤,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发育的土壤,因含大量的碳酸钙,妨碍富铝化作用的进程,形成了石灰土和紫色土。
(二)土壤发育与气候关系: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可以说,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强度。
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
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1影响矿物风化:矿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3倍。
温度从0℃增长到5℃时,土壤水中的化合物解离度增加7倍。
热带的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高3倍(表2-1)。
表2-1 温度和风化强度的关系
风化系数
自然带平均土温水的相对离解度风化日数绝对相对
寒带10 1.71001701
温带18 2.4200480 2.8
热带34 4.536016209.5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2影响土壤热状况:土壤热状况取决于地理位置。
土壤热状况可分三个类型:
1)受热型:土壤表层的年均温较土层深层为高。
2)冷却型:土壤表层的年均温比土壤下层温度为低。
3)热平均分配型:在中纬度降水丰沛的湿润地区,土壤表层和较深层的温度相差不大。